生物實驗報告范例15篇
在當下社會,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報告,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語言要準確、簡潔。那么一般報告是怎么寫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物實驗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物實驗報告1
質粒DNA的提取、純化及檢測
姓名:XXX學號:2011001400XX年級:20xx級生物基地班 實驗日期:20xx年9月16日—30日組別:6組 同組者:XX
一、【實驗目的】
1、掌握堿變性提取法提取大腸桿菌中質粒DNA的原理和方法。
2、學習并掌握凝膠電泳進行DNA的分離純化的實驗原理。
3、學習并掌握凝膠的制備及電泳方法。
4、學習并掌握凝膠中DNA的分離純化方法。
二、【實驗原理】
1、質粒DNA的制備方法
質粒(Plasmid)是獨立存在于染色體外、能自主復制并能穩(wěn)定遺傳的一種環(huán)狀雙鏈DNA分子,分布于細菌、放線菌、真菌以及一些動植物細胞中,但在細菌細胞中含量最多。細菌質粒大小介于1~200Kb之間,是應用最多的質粒類群,在細菌細胞內它們利用宿主細胞的復制機構合成質粒自身的DNA。
質粒DNA的制備包括3個步驟:①培養(yǎng)細菌,使質粒DNA大量擴增;②收集和裂解細菌;③分離和純化質粒DNA。主要方法包括:堿裂解法:0。2molNaOH+1%SDS;煮沸裂解法:沸水煮沸40秒;SDS裂解法:10%SDS,一般用于質粒大量提取。在實際操作中可以根據(jù)宿主菌株類型、質粒分子大小、堿基組成和結構等特點以及質粒DNA的用途進行選擇。本實驗選擇堿裂解法提取質粒DNA。
2、質粒DNA的提取——堿變性提取法
在細菌細胞中,染色體DNA和質粒DNA均被釋放出來,但是兩者變性與復性所依賴的溶pH值不同。在pH值高達12。0的堿性溶液中,染色體DNA的氫鍵斷裂,雙螺旋結構解開而變性;共價閉合環(huán)狀質粒DNA的大部分氫鍵斷裂,但兩條互補鏈不完全分離。因為它們在拓撲學上是相互纏繞的。當用pH值4。6的KAc(NaAc)高鹽溶液調節(jié)堿性溶液至中性時,變性的質粒DNA可恢復原來的共價閉合環(huán)狀超螺旋結構而溶解于溶液中;但染色體DNA不能復性,而是與不穩(wěn)定的大分子RNA、蛋白質—SDS復合物等一起形成纏連的、可見的白色絮狀沉淀。這種沉淀通過離心,與復性的溶于溶液的質粒DNA分離。溶于上清液的質粒DNA,可用無水乙醇和鹽溶液,使之凝聚而形成沉淀。由于DNA和RNA性質類似,乙醇沉淀
DNA的同時,也伴隨著RNA沉淀,可利用RNaseA將RNA降解。質粒DNA溶液中的RNaseA以及一些可溶性蛋白,可通過酚/氯仿抽提除去,最后獲得純度較高的質粒DNA。
3、凝膠電泳進行DNA分離純化
電泳(electrophoresis)是帶電物質在電場中向著與其電荷相反的電極方向移動的現(xiàn)象。各種生物大分子在一定pH條件下,可以解離成帶電荷的離子,在電場中會向相反的電極移動。凝膠是支持電泳介質,它具有分子篩效應。含有電解液的凝膠在電場中,其中的電離子會發(fā)生移動,移動的速度可因電離子的大小形態(tài)及電荷量的不同而有差異。利用移動速度差異,就可以區(qū)別各種大小不同的分子。因而,凝膠電泳可用于分離、鑒定和純化DNA的片段,是分子生物學的核心技術之一。
凝膠電泳技術操作簡單而迅速,分辨率高,分辨范圍廣。此外,凝膠中DNA的位置可以用低濃度熒光插入染料如溴化乙錠(ethidium bromide,EB)或SYBR Gold染色直接觀察到,甚至含量少至20pg的雙鏈DNA在紫外激發(fā)下也能直接檢測到。需要的話,這些分離的DNA條帶可以從凝膠中回收,用于各種各樣目的的實驗。
分子生物學中,常用的兩種凝膠為瓊脂糖(agarose)和聚丙烯酰胺凝膠。這兩種凝膠能灌制成各種形狀、大小和孔徑,也能以許多不同的構型和方位進行電泳。聚丙烯酰胺凝膠分辨率高,使用于較小分子核酸(5—500bp)的分離和蛋白質電泳。它的分辨率非常高,長度上相差1bp或質量上相差0。1%的DNA都可以彼此分離,這也是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進行DNA序列分析的分子基礎。雖然它能很快地進行電泳,并能容納較大的DNA上樣量,但是與瓊脂糖凝膠相比,在制備和操作上繁瑣。瓊脂糖是從海藻中提取的長鏈狀多聚物,由β—D—吡喃半乳糖與3,6—脫水—L—吡喃半乳糖組成,相對分子質量為104—105。瓊脂糖加熱至90℃左右,即可溶化形成清亮、透明的液體,澆在模版上冷卻后形成凝膠,其凝固點為40—45℃。瓊脂糖凝膠相對于聚丙烯酰胺凝膠分辨率低,但它的分離范圍更大(50至百萬bp),小片段DNA(50—20000bp)最適合在恒定輕度和方向的電場中水平方向的瓊脂糖凝膠內電泳分離。瓊脂糖凝膠電泳易于操作,適用于核酸電泳,測定DNA的相對分子質量,分離經限制酶水解的DNA的片段,進一步純化DNA等。
瓊脂糖凝膠電泳是一種常用的方法。在溶液中,由于核酸有磷酸基而帶有負電荷,在電場中向正極移動。DNA在瓊脂糖凝膠中的電泳遷移率主要取決于6個因素:樣品DNA分子的.大小、DNA分子的構象、瓊脂糖濃度、電泳所用電場、緩沖液和溫度。
三、【實驗材料】
1、實驗儀器
培養(yǎng)皿、接種環(huán)、三角瓶、酒精燈、恒溫振蕩培養(yǎng)箱、50ml離心管、1。5ml塑料離心管(Eppendorf管)、高速離心機、漩渦振蕩器、微量移液器、不同型號槍頭、天平、制膠槽、梳子、電泳儀、吸管、量筒、微波爐、滅菌鍋、恒溫水浴鍋、試劑瓶、衛(wèi)生紙和記號筆、手套等。
2、實驗試劑
LB培養(yǎng)基,抗生素Ap(氨芐青霉素),溶液Ⅰ,溶液Ⅱ,溶液Ⅲ,RNaseA母液,TE緩沖液,飽和酚,氯仿/異戊醇混合液,酚/氯仿/異戊醇(PCI)混合液,預冷無水乙醇,TAE電泳緩沖液(10×),上樣緩沖液(6×),瓊脂糖,溴化乙錠(EB),DNA相對分子質量標準物DNA Marker λ/Hind Ⅲ,5mol/L pH 5。2的醋酸鈉。
四、【實驗步驟】
1、準備實驗
配制LB液體培養(yǎng)基,分裝到100ml的三角瓶中20ml,300ml的三角瓶中50ml,另配LB固體培養(yǎng)基;準備1000ul、200ul、10ul移液槍尖各一盒,1。5ml離心管若干于500ml三角瓶中,50ml離心管2個 ,將上述物品包好連同配好的培養(yǎng)基一同滅菌。
2、菌體培養(yǎng)
在含有Ap的LB平板上挑取一環(huán)攜帶有質粒pUC19的E。coli DH5單菌落,接種于20mlLB液體培養(yǎng)基中進行37℃振蕩過夜培養(yǎng),培養(yǎng)基中加Ap100ul
(100ug/ml),質粒pUC19具有Ap抗性基因,使得帶有pUC19的質粒得以生長。 過夜培養(yǎng)后菌體量大,雜質較多,然后用移液槍吸取過夜培養(yǎng)物2ml轉接于50mlLB液體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基中加入Ap250ul,37℃振蕩培養(yǎng)4—6h至對數(shù)生長期后期,生長速率快,代謝旺盛,酶系活躍,雜質少,適合提取質粒。
3、質粒提取
。1)稱量空的50ml離心管的重量為14。331g,然后將三角瓶中的菌液倒至管中,不能倒?jié)M,液面距管口約1cm,7000rpm離心5分鐘后棄去上清液,收集菌體細胞。
。2)向離心管中懸滴加入5ml冰預冷的溶液Ⅰ打散菌體洗滌,用漩渦振蕩器使之充分懸浮后用槍尖吹吸混勻,同步驟(1)離心,棄去上清,將離心管倒置于吸水紙上,使上清液全部流盡干燥,然后稱重得14。437g,則菌體質量為106mg。
。3)洗滌后每100mg菌體應加入冰預冷的溶液Ⅰ1ml,106mg菌體按100mg菌體處理,加入溶液Ⅰ1ml,打散菌泥、吹吸混勻,冰浴5min。溶液Ⅰ中的葡萄糖使
溶液密度增加,懸浮后的大腸桿菌不會快速沉積到管子的底部;維持滲透壓,防止細胞提前破裂,防止DNA受機械剪切力作用而降解。EDTA是Ca2+和Mg2+等二價金屬離子的螯合劑,可抑制DNase的活性,抑制微生物的生長。Tris—Cl溶液提供適當?shù)膒H。
。4) 按比例加入新配制的溶液Ⅱ2ml(與溶液Ⅰ對應),輕加輕搖,冰浴5min。溶液變清亮透明粘稠如蛋清狀。溶液Ⅱ中的NaOH使細胞膜發(fā)生了從bilayer(雙層膜)結構向micelle(微囊)結構的相變化導致細胞溶解。同時,強堿性使染色體DNA、質粒DNA和蛋白質變性;SDS為下一步沉淀做鋪墊。
。5)按比例加入冰預冷的溶液Ⅲ1。5ml(與溶液Ⅰ、Ⅱ對應),輕加輕搖,冰浴10min。溶液出現(xiàn)白色絮狀沉淀。沉淀為蛋白質SDS復合物、細胞碎片和其他大分子成分。溶液Ⅲ中的HAc中和NaOH,因為長時間的堿性條件會打斷基因組DNA,只要是50-100 kb大小的片斷,就不能再被PDS共沉淀。同時變性的質粒DNA復性。反應形成的高鹽環(huán)境進一步加速了沉淀。
。6)12000rpm離心15min,白色沉淀聚集在離心管一側,用移液槍將上清液轉移到另一潔凈的離心管中。然后向上清液中加入1/10體積的3MNaAc混勻,加入2倍體積的冰無水乙醇,混勻,—20℃下沉降30分鐘。乙醇可以任意比和水相混溶,乙醇與核酸不會起任何化學反應,對DNA很安全,因此是理想的沉淀劑。 DNA溶液是DNA以水合狀態(tài)穩(wěn)定存在,當加入乙醇時,乙醇會奪去DNA周圍的水分子,使DNA失水而易于聚合。在pH為8左右的溶液中,DNA分子是帶負電荷的,加一定濃度的NaAc或NaCl,易于互相聚合而形成DNA鈉鹽沉淀。
。7) 以12000rpm離心15min,小心倒去上清液,得到DNA沉淀。加入3ml70%冰乙醇,輕輕地覆蓋沉淀,不打散沉淀,洗滌一次。
。8)以12000rpm離心5min,離心管底部DNA沉淀所在面應與收集沉淀面一致。去掉上清液,將離心管上沉淀部位做好標記,將離心管倒置于吸水紙上,干燥5min。粗提取的質粒呈淺黃色,隨著水分的減少質粒變?yōu)闊o色。所以為了完全溶解質粒,要在離心管上標記質粒所在位置。
。9)將DNA沉淀溶于1mlTE緩沖液中,移液槍吹吸助溶,然后將溶解液轉移到一個Eppendorf管中。TE是pH緩沖液,為DNA提供穩(wěn)定的生理狀態(tài),呈弱堿性,有利于保護堿基對。同時含有EDTA是二價陽離子的螯合劑,抑制DNA酶作用。
4、質粒純化
(1)Eppendorf管中加入RNase A(純濃度>50ug/ml),37℃保溫0。5—1h
。2)將上述的溶液平均分配到2個1。5ml的微量離心管中,每管0。5ml,分別加入與溶液等體積的(500ul)Tris飽和苯酚溶液,振蕩混勻,7000rpm,離心5min,上清液轉移到一潔凈的Eppendorf管中。苯酚是經Tris飽和后的,顯黃色。苯
酚加入后,溶液分層,苯酚向下,下層呈淺黃色,上層溶液無色,在中間產生大量白色沉淀,此為變性后的蛋白質。
。3)加入等體積的(500ul)苯酚/氯仿溶液(1:1),振蕩混勻, 7000rpm,離心5min,上清液轉移到到另一潔凈的Eppendorf管中。苯酚是強的蛋白變性劑,但是苯酚留在質粒溶液中會影響DNA的酶切,它本身易被氧化,會損傷質粒。氯仿也是蛋白變性劑,但是比酚弱,且能溶解質粒中的脂類,溶解苯酚,去除溶液中的苯酚。異戊醇則可起消除抽提過程中出現(xiàn)的泡沫,有利于分層更明顯。此時溶液中已看不到明顯的白色沉淀,但仍有蛋白質的存在。
。4)加入等體積的氯仿溶液,振蕩混勻, 7000rpm,離心5min,上清液轉移到一潔凈的Eppendorf管中,得上清液400ul。
(5)向上清液中加入1/10體積的NaAc混勻,再加入2倍體積的冰無水乙醇,混勻,—20℃下沉降30分鐘。
(6)以12000rpm,離心15min,棄去上清液,得到DNA沉淀,為白色。
。7)向DNA沉淀中加入70%冰乙醇200ul,不打散沉淀,洗滌。然后以12000rpm離心5min,離心管底部DNA沉淀所在面應與收集沉淀面一致。
。8)去掉上清液,將離心管倒置于吸水紙上,室溫干燥。用50ulTE溶解于1管中。
5、質粒檢測
。1)稱取0。4g的瓊脂糖,置于一錐形瓶中,在三角瓶上標好液面位置,加入40ml的1×TAE電泳緩沖液,再加入5—10ml重蒸水,以補充在溶膠過程中損失的水分。然后置微波爐加熱至完全溶化,溶液透明。冷卻至50℃左右,倒入制板槽制板。
。2)待膠凝固后,小心拔起梳子,使加樣孔端置陰極段放進電泳槽內。在槽內加入1×TAE 電泳緩沖液,至液面覆蓋過膠面2—3cm。取1μl加電泳載樣液和3μl質粒樣品于小紙片上,用移液槍混勻。
。3)電泳1h,觀察溴酚蘭的帶(藍色)的移動。
。4) 把膠槽取出,小心滑出膠塊,放進EB溶液中進行染色,完全浸泡約5min。
。5)凝膠成像儀觀察。
五、【注意事項】
。1)滴加溶液II時,要逐滴加入,且要輕加輕搖溶液使之混勻,整體動作要快,因為強堿在溶液中停留時間不能過長,否則會破壞質粒DNA。
。2)加入溶液III后,生成了大量的絮狀沉淀,溶液III中和強堿使質粒復性,不可劇烈震蕩, 防止染色體DNA斷裂,應該上下顛倒離心管,使其混勻。
生物實驗報告2
霉菌的培養(yǎng)與形態(tài)學觀察:實驗一真菌培養(yǎng)基的配制與滅菌
實驗目的:
。1)了解培養(yǎng)基的配置原理和方法,掌握分離培養(yǎng)微生物的有關準備工作。
(2)掌握高壓滅菌方法及原理
實驗原理:
。1)培養(yǎng)基的制備原理:
培養(yǎng)基是供微生物生長、繁殖、代謝的混合養(yǎng)料。
從營養(yǎng)角度分析:
營養(yǎng):碳源、氮源、能源、生長素、水分和無機鹽等;?適宜的酸堿度(pH值)和一定緩沖能力;?一定的氧化還原電位;?合適的滲透壓。
瓊脂是從石花菜等海藻中提取的膠體物質,是應用最廣的凝固劑。加瓊脂制成的培養(yǎng)基在98~100℃下融化,于45℃以下凝固,不容易被微生物污染。但多次反復融化,其凝固性降低。
。2)濕熱滅菌原理-高壓蒸汽滅菌
在密閉的蒸鍋內,其中的蒸汽不能外溢,壓力不斷上升,使水的沸點不斷提高,從而鍋內溫
度也隨之增加。在0.1MPa的壓力下,鍋內溫度達121℃。在此蒸汽溫度下,可以很快殺死各種細菌及其高度耐熱的芽孢。
實驗材料與方法
配制培養(yǎng)基所需器材
實驗設備:高壓蒸汽滅菌器。
實驗器材:500ml三角燒瓶、藍蓋瓶、5ml刻度吸管、培養(yǎng)基、天平、砝碼、
稱量紙、藥勺、500ml、100ml量筒、牛皮紙、硫酸紙、橡皮筋、鐵絲筐、平皿、剪刀等。
培養(yǎng)基等集中放講臺前高壓桶內,送到洗刷室統(tǒng)一高壓滅菌條件及注意事項
高壓滅菌條件:121.3℃,15min。含糖培養(yǎng)基113℃,15min。
倒平板電爐加熱滅菌好的培養(yǎng)基打開平皿包裝倒平板(10塊)注意事項:空氣環(huán)境無菌(應在酒精燈火焰周圍無菌區(qū))。
a.在酒精燈火焰處,傾斜打開瓶口。
b.瓶口要過火焰。
c.左手掀開平皿小口。
d.傾注滿皿底再多一點,約10ml(7cm直徑平皿)。
e.推放一邊要輕緩,不能晃起瓊脂掛壁,易在培養(yǎng)過程中污染雜菌。
f.完全凝固再翻轉平板放塑料筐內,4℃?zhèn)溆谩?/p>
分析與討論
。1)如何證明培養(yǎng)基滅菌是否徹底?
把滅菌后的培養(yǎng)基按滅菌鍋內的不同位置,每處抽取數(shù)管(瓶),標上記號,置25℃~30℃培養(yǎng)一周左右進行檢查。如果培養(yǎng)基沒有什么變化,說明滅菌效果良好;如果某一位置的培養(yǎng)基出現(xiàn)了雜菌菌落,可能是擺放的太緊,導致蒸汽不暢,或鍋的結構不合理等原因所致,應根據(jù)上述情況進行改進;如果大部分或全部菌種瓶都出現(xiàn)雜菌,說明滅菌溫度或滅菌時間不夠,應提高壓力或延長滅菌時間。經過幾次檢驗都證明能徹底滅菌后,以后按同樣條件滅菌的則不必進行檢查。
經過幾次檢驗都證明能徹底滅菌后,以后按同樣條件滅菌的則不必進行檢查。
(2)為什么說消毒與滅菌是微生物學和臨床醫(yī)學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識?由于病原生物廣泛存在于自然界,可通過不同途徑和媒介進入人體,引起感染或造成疾病流行。因此,殺滅或清除存在于體外傳播媒介上的病原生物,對于切斷傳播途徑、預防和控制其感染具有重要意義。自古以來,人們就利用煮沸、火燒、日曬等方法殺滅或去除微生物,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實際上,除了在臨床醫(yī)療實踐中需要防止微生物的污染或感染外,在微生物學實驗室、食物保存、飲水凈化、藥品與生物制品生產等過程中都需要避免微生物的污染。
實驗二霉菌的接種與培養(yǎng)
實驗目的與要求:掌握霉菌與酵母菌的接種與培養(yǎng)方法。
實驗原理:
接種是微生物實驗及科學研究中一項基本操作技術。根據(jù)實驗目的和要求,
選擇合適的接種工具與接種方法,接種工具有接種環(huán)、接種針、接種鏟、接種鉤、吸管、滴管、棉簽等。常用接種方法有:斜面接種,液體接種,穿刺接種,平板接種和固體接種。接種的關鍵是無菌操作。
無菌操作的原則:在酒精燈火焰旁進行,所有器皿均須嚴格消毒,培養(yǎng)基應事先做無菌試驗,
接種工具使用前后須經火焰燒灼滅菌,棉塞不能亂放,始終夾在手指中。在培養(yǎng)四大類微生物時應注意選擇適宜的培養(yǎng)條件。多數(shù)細菌為專性需氧菌與兼性需氧菌,少數(shù)為厭氧菌。多數(shù)食品腐敗菌和工業(yè)用菌種,以及人和動物病原菌的最適生長溫度為37℃,并且在近中性(PH6.5~7.5)條件下生長良好。多數(shù)放線菌為好氧菌,少數(shù)為厭氧菌,最適生長溫度為28~30℃,多數(shù)適宜在偏堿性環(huán)境中生長(PH7.5~8.5)。
實驗材料與方法
。1)實驗材料:實驗設備:溫箱。
實驗器材:毛霉、曲霉、青霉、根霉、啤酒酵母、白假絲酵母、新生隱球酵母菌、細黃鏈霉菌、PDA平板、高鹽察氏平板、高氏合成I號平板、塑料筐、20%甘油水溶液、鑷子、接種鏟、無菌蓋玻片、無菌濾紙、無菌載玻片、石棉網、牛皮紙、硫酸紙、橡皮筋、鐵絲筐等。
。2)實驗方法:平板接種:毛霉→PDA平板(點植法)
啤酒酵母→PDA平板(五區(qū)分離劃線法)青霉、曲霉→PDA平板(連續(xù)劃線法)
小室載玻片培養(yǎng)法:
1、取滅菌后小室平皿。
2、取無菌PDA瓊脂薄層平板,用鑷子夾住蓋玻片切割成0.5~1.0cm2的瓊脂塊,并將其移至培養(yǎng)小室中的載玻片上,制作過程注意無菌。
3、用接種環(huán)取少量霉菌的孢子接種于培養(yǎng)基四周,用無菌鑷子
將蓋玻片覆蓋在瓊脂塊上,并(轉載于:l滅菌的20%甘油(用于保持濕度),蓋上皿蓋,標記,置28~30℃培養(yǎng)3~5d
糧食產品的平板接種:
1.取糧食樣品20g,放入無菌燒杯,加無菌水洗滌,
反復10次,棄去水后,將糧粒倒于平皿內備用2.鑷子取糧食種入PDA瓊脂內,每皿可接種5-10粒。
放線菌的接種:取細黃鏈霉菌劃線法接種,在接種的劃線處,無
菌操作斜插入蓋玻片數(shù)張。
注意事項:
1.空氣環(huán)境無菌(應在酒精燈火焰周圍無菌區(qū))
2.在酒精燈火焰處,傾斜打開瓶口。
3.接種環(huán)使用前,直接在酒精燈上燒灼滅菌,把環(huán)和金屬絲燒紅即可。
4.接種環(huán)使用后,先在火焰周圍把環(huán)上標本烤干,再燒灼滅菌,以免標本汽化,爆烈四濺,污染環(huán)境。5.金屬桿快速通過火焰2-3次,殺滅表面微生物
分析與討論
1、糧食中產毒真菌的種類及產生毒素?
青霉、毛霉、曲霉、根霉、酵母、白念、細黃鏈霉菌(放線菌)青霉素、絲生毛霉素、黃曲霉素、根霉素、白念菌素。細黃鏈菌素
2、常用霉菌培養(yǎng)基有哪些?
馬鈴薯蔗糖培養(yǎng)基
豆芽汁葡萄糖(或蔗糖)瓊脂培養(yǎng)基察氏培養(yǎng)基
3、霉菌的接種方法有何不同?為什么?
(1)連續(xù)劃線法(青霉、曲霉)
青霉與曲霉為局限性生長的霉菌。應采用連續(xù)劃線接種法接種。(2)點植法(根霉、毛霉)
根霉與毛霉生長區(qū)域比較大,應采用點植法。(3)小室載玻片培養(yǎng)法(青霉、毛霉、根霉、曲霉)
實驗三霉菌的制片與形態(tài)觀察
實驗目的:學習并掌握觀察霉菌形態(tài)的基本方法;
了解四類常見霉菌的基本形態(tài)特征。了解放線菌的基本形態(tài)特征。
實驗原理:霉菌菌絲和孢子的寬度通常比細菌和放線菌粗得多(約為3-10μm),常是細
菌菌體寬度的幾倍至幾十倍,因此,用低倍顯微鏡即可觀察。霉菌菌絲較粗大,細胞易收縮變形,且孢子容易飛散,所以制標本時常用乳酸石炭酸棉藍染色液,用此染液做霉菌制片的特點是細胞不變形,具有殺菌、防腐作用,不易干燥,能保持較長時間,能防止孢子四處飛散,棉蘭具有一定的染色作用,染液的藍色能增大反差。
實驗材料:
。ㄒ唬┚N:在馬鈴薯瓊脂平板上培養(yǎng)3—4天的青霉(Penicilliumsp.)、曲霉(Aspergillussp.)、毛霉(Mucorsp.)、根霉;
(二)器材及用具:鑷子、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
實驗方法:
。ㄒ唬┲苯又破^察
于潔凈載玻片上,用鑷子取霉菌菌落的邊緣處取小量帶有孢子的菌絲,然后小心地蓋上蓋玻
片。置顯微鏡下先用低倍鏡觀察,必要時再換高倍鏡(二)小室培養(yǎng)觀察
將載玻片直接放低倍鏡下觀察,再換高倍鏡觀察。
觀察原則:
毛霉:用低倍鏡觀察孢子囊梗、囊軸等。用高倍鏡觀察孢子囊孢子的形
狀、大小。
根霉:菌絲、孢子同毛霉,注意觀察有無假根。
曲霉:在高倍鏡下觀察菌絲有無隔膜,分生孢子著生位置,辨認分生孢
子梗、頂囊、小梗和分生孢子。
青霉:在高倍鏡下觀察菌絲有無隔膜,分生孢子梗、副枝、小梗和分生
孢子的形狀等。實驗結果:
分析與討論:
青霉和曲霉的形態(tài)有哪些異同?
青霉常分布在霉腐變質的水果、蔬菜、糧食和皮革等物體上,菌體直立菌絲的頂端長有掃帚狀的結構,結構的每一個分枝上,生有成串的孢子,成熟的孢子呈青綠色,進行孢子生殖。
曲霉廣泛分布在谷物、空氣和土壤中,曲霉直立菌絲的頂端膨大成球狀,球狀結構的表面放射狀地生有成串的孢子,孢子隨曲霉種類的不同而呈黃色、橙色或黑色。
從皮膚取材查真菌如何檢查?
生物實驗報告3
一、實驗目的
。ㄒ唬┱莆找话闩囵B(yǎng)基的制備原理及要求,掌握培養(yǎng)基酸堿度的測定,熟悉一
般培養(yǎng)基的制備過程和各種器皿滅菌方法。
(二)掌握細菌分離培養(yǎng)的基本要領和方法,掌握細菌抹片的制備方法和革蘭
氏染色法及油鏡的使用方法,并認識革蘭氏染色的反應特性。
。ㄈ┱莆諏W習用微生物學原理診斷疾病的一般方法及步驟。
二、實驗用品
(一)器材
量筒、燒杯、電子天平、漏斗、三角燒瓶、空試劑瓶、玻璃棒、玻璃平皿、刻度吸管、ph試紙、紗布、脫脂棉、天平、電爐、試劑瓶瓶塞、扎繩、放大鏡、包裝紙、洗耳球、酒精燈、載玻片、火柴、吸水紙、剪刀、記號筆、接種環(huán)、注射器、鑷子、鉗子、毫米尺、培養(yǎng)箱、水浴培養(yǎng)箱、高壓蒸汽滅菌鍋、油鏡
。ǘ┰噭┘安牧
肘胨、蛋白胨、豬膽鹽、氯化鈉、瓊脂、乳糖、0.01%結晶紫水溶液、0.5%中性紅水溶液、血清、胰化蛋白胨、酵母提取物、氫氧化鈉、鹽酸、牛血清、革蘭氏染色液、蒸餾水、小白鼠、病豬內臟
三、實驗步驟
(一)培養(yǎng)基的制備
。ㄋ杏玫降钠髅蠖家121℃高壓滅菌15~30min,傾注平板在無菌操作臺內完成,并放在無菌操作臺內)
1、麥康凱培養(yǎng)基
(1)組成:蛋白胨17g、肘胨3g、豬膽鹽5g、氯化鈉5g、瓊脂17g、乳糖
10g、0.01%結晶紫水溶液10ml、0.5%中性紅水溶液5ml、蒸餾水1000ml
。2)方法:將蛋白胨、肘胨、豬膽鹽和氯化鈉溶解于400ml蒸餾水中,調節(jié)
ph至7.2。將瓊脂加入600ml蒸餾水中,并加入乳糖,加熱熔化。將兩
液混合,分裝于燒瓶內,用紗布、扎繩等捆好后,121℃高壓滅菌
15~30min。待冷卻至50~ 55℃時,加入結晶紫和中性紅水溶液,搖勻后
傾注平板。
注:結晶紫和中性紅水溶液配好后需經高壓滅菌。
2、血清平板
。1)組成:營養(yǎng)瓊脂、牛血清
。2)方法:將滅菌的營養(yǎng)瓊脂加熱熔化,冷卻至45~50℃時,加入牛血清,并
混勻,傾注平板。
注:不得將牛血清一并加入后再滅菌。
3、lb培養(yǎng)基
。1)組成:胰化蛋白胨10g、酵母提取物5g、氯化鈉10g、瓊脂15g
。2)方法:在950ml蒸餾水中加入胰化蛋白胨、酵母提取物、瓊脂和氯化鈉,調節(jié)ph至7.4,加熱熔化,分裝于瓶中,用紗布、扎繩等捆好后,121℃高壓滅菌15~30min。待冷卻至50~ 55℃時,傾注平板。
4、液體培養(yǎng)基(在lb培養(yǎng)基的基礎上,裝入大試劑瓶中,不加瓊脂,不分裝)
。ǘ┎×先〔
在病豬死亡后,首先用顯微鏡檢查其末梢血液膜片中是否有炭疽桿菌存在,未發(fā)現(xiàn),則立即用消毒的器械對其進行生理解剖,觀察其病理特征現(xiàn)象,取出病豬的十二指腸、胃、肝臟三處的組織物,并注意組織的完整性,用儲物袋密封保存。
。ㄈ┘毦峙囵B(yǎng)
1、消毒滅菌:操作人員先用消毒水清洗手或戴好實驗手套,再用消毒水對無菌操作臺內桌面及用酒精燈外焰對待用器械進行火焰滅菌。
2、接種
。1)在無菌操作臺酒精燈旁打開用儲物袋密封保存的病料,先左手持鑷子右
手持剪刀,把病料剪出一個小口。
。2)右手持滅過菌的.接種環(huán),左手持平板,并用拇指、食指及中指將平皿揭
開約20左右,然后將接種環(huán)前端插入小口旋轉一下后,再用劃線接種的方法接種到一個血清平板上。
。3)用記號筆在平板底部作好日期、操作人員、部位等標記,并將平板倒放。
以此方法,分別接種十二指腸、胃粘膜、肝臟于血清平板上,各接種2個血清平板。
3、培養(yǎng):將接種好的血清平板倒扣放入37℃培養(yǎng)箱中,反向培養(yǎng)24小時。注:劃線接種時盡量劃開,以保證長出單個菌落,且劃線時接種環(huán)應盡量傾斜,以免劃破培養(yǎng)基(后同);待接種完畢后熄滅無菌操作臺內酒精燈,關閉好無菌操作臺窗口,打開無菌操作臺內的紫外燈。 。
。ㄋ模┘毦兣囵B(yǎng)
1、菌落特征判斷
待粗培養(yǎng)的細菌培養(yǎng)24小時后,取出用放大鏡觀察記錄單個小菌落的形態(tài)特征并用實驗報告紙記錄好,并在平板底部上做好觀察標記,其形態(tài)特征包括大小、形狀、菌落邊緣、表面構造、隆起度、濕潤度、透明度、顏色等。
2、取單個菌落進行革蘭氏染色鏡檢
(1)取干凈的載玻片,用記號筆在其一面做好正反面標記,再在載玻片另一
面中央滴上一小滴蒸餾水。
(2)將接種環(huán)在火焰上滅菌,待冷卻后,在酒精燈旁從標記的單個小菌落中
取少許細菌置于蒸餾水中混勻(同時蓋好平板倒扣置于一旁),用接種環(huán)涂成直徑約1.5cm的菌膜,再在酒精燈火焰上方以鐘擺速度通過固定好細菌,待冷卻進行染色。
(3)先滴加草酸結晶紫溶液染色1~2min,再水洗;然后滴加革蘭氏碘液溶液
染色1~2min,再水洗;隨后滴加95%的酒精脫色30~60s,再水洗;最后滴加稀釋的品紅進行復染30~60s,再水洗;待干燥或吸水紙吸干后鏡檢。
(4)將干燥的載玻片放在1000倍油鏡下,滴加一滴松柏油進行鏡檢,觀察其
形態(tài)特征,判斷細菌的種屬。
3、細菌接種培養(yǎng)
。1)消毒滅菌:操作人員先用消毒水清洗手或戴好實驗手套,再用消毒水對
無菌操作臺內桌面及用酒精燈外焰對待用器械進行火焰滅菌。
。2)接種:右手持滅過菌的接種環(huán),左手持平板,并用拇指、食指及中指將
平皿揭開約20左右,然后將接種環(huán)插入揭開的平板口內蘸去一下鏡檢標記的小菌落,再用劃線接種的方法接種到一個血清平板、lb平板或麥康凱平板上。并用記號筆在平板底部作好日期、操作人員、菌種、部位等標記,將平板倒放。
(3)將接種好的平板倒扣放入37℃培養(yǎng)箱中,反向培養(yǎng)24小時。
注:油鏡用完后應立即清理物鏡上的松柏油;劃線接種時盡量劃開,以保證長出單個菌落;待接種完畢后熄滅無菌操作臺內酒精燈,關閉好無菌操作臺窗口,打開無菌操作臺內的紫外燈。 。
(五)菌液的制備
1、鏡檢:用革蘭氏染色法在1000倍油鏡下鏡檢,觀察并記錄是否為純培養(yǎng)的細菌。
2、分裝液體培養(yǎng)基:先對無菌操作臺及需要使用的器械進行消毒滅菌,然后用鉗子揭開一個空試劑瓶,用傾倒的方法在酒精燈旁從液體培養(yǎng)基大試劑瓶中分裝于空試劑瓶內,并立即蓋上液體培養(yǎng)基大試劑瓶瓶塞。
3、接種:右手持接種環(huán),用火焰對其進行滅菌,待冷卻后,取出純培養(yǎng)的平板,在無菌操作臺內酒精燈旁,蘸去少許細菌,左手傾斜液體培養(yǎng)基,將接種環(huán),伸入液體培養(yǎng)基內攪動,然后取出對接種火焰環(huán)滅菌,并用滅菌的包裝紙捆綁好后,用記號筆做好相應標記,置于一旁。
4、培養(yǎng)搖菌:將接種好的液體培養(yǎng)基置于水浴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24小時。注:分裝一個培養(yǎng)基就接種一個培養(yǎng)基,不得全部分裝完后再一個一個接種。
。┬∈笾虏⌒詫嶒
1、保定:選擇健康的青壯年小白鼠,先用右手抓住尾巴,旋轉數(shù)周讓其眩暈,然后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兩耳及頭部皮膚,并翻轉左手,使其頭部朝下,以達到內臟前移的目的。
2、接種:先用酒精棉球蘸取酒精對注射部位擦洗消毒,再用注射器注射吸取0.2ml菌液注射于小白鼠腹腔中。
3、觀察:將接種的小白鼠放在適宜的環(huán)境下生活,并在鼠籠處用記號筆標記好接種時間、菌種等。
4、再培養(yǎng)鑒定:待小白鼠死亡后,對其進行解剖,觀察其內臟病變情況,并取肝臟直接涂在相應培養(yǎng)基上,在適宜條件下反向培養(yǎng)24小時后,取菌落細菌進行鏡檢觀察判斷。
注:在注射小白鼠2小時候需要觀察小白鼠是否因注射時傷害到內臟而死亡。
生物實驗報告4
一、實驗目的
1. 初步學會觀察植物細胞質壁分離和復原的方法。
2. 理解植物細胞發(fā)生滲透作用的原理。
二、實驗原理
當細胞液的濃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濃度時,細胞液中的'水分就透過原生質層進入外界溶液中,使細胞壁和原生質層都出現(xiàn)一定的收縮。由于原生質層比細胞壁的收縮性大,當細胞不斷失水時,原生質層就會與細胞壁逐漸分離開,也就是分升了質壁分離當細胞液的濃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濃度時,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過原生質層進入細胞液中,整個原生質層就會慢慢地恢復成原來的狀態(tài),使植物細胞逐漸發(fā)生質壁分離復原。
三、材料用具
紫色洋蔥鱗片葉、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鑷子、刀片、吸水紙、清水、0.3g/ml蔗糖溶液
四、實驗過程(見書P60)
物理實驗報告 ——化學實驗報告 ——生物實驗報告 ——實驗報告格式 ——實驗報告模板
五、討論
1.如果將洋蔥表皮細胞浸潤在與細胞液濃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中,這些表皮細胞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
2.當紅細胞細胞膜兩側的溶液具有濃度差時,紅細胞會不會發(fā)生質壁分離現(xiàn)象?為什么?
3.畫一個細胞在正常狀態(tài)下到經過0.3g/ml蔗糖溶液處理,再經過清水處理的細胞變化的一系列模式圖。
生物實驗報告5
一觀察洋蔥表皮細胞
實驗目的:通過觀察洋蔥表皮細胞,說明植物體是由細胞組成的實驗材料::顯微鏡、洋蔥、鑷子、滴管、水、載玻片、針、蓋玻片、吸水紙、紗布。實驗步驟:
。ㄒ)制做臨時裝片。
。1)用紗布將載玻片、蓋玻片擦干凈。
。2)用液管在載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3)用鑷子在洋蔥鱗片葉上撕下一小片表皮。
。4)將撕下的表皮放入載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針將其展開。
(5)用鑷子夾住蓋玻片,先將一邊接觸載玻片的水滴邊經再慢慢把蓋玻片放平,制成臨時切片。
。4)在蓋玻片的翼側滴加稀碘液,用吸水紙從蓋玻片的另一側吸引,使染液浸潤標本的全部。
。ǘ┌惭b臨時裝片:將臨時切片放到顯微鏡上,調整顯微鏡與臨時切片位置,直到可以觀察到清晰的圖像為止實驗圖像:
200倍800倍
實驗結論:洋蔥表皮是由無數(shù)細胞構成的,有明顯的細胞核,細胞壁,細胞質出現(xiàn)。
二.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實驗教案
1、學習要求:
1.制作和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2.認識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基本結構。
2、材料用具:
生理鹽水,稀碘液,消毒牙簽,滴管,紗布,鑷子,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
3、實驗方法和步驟:
1.用潔凈的紗布將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2.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鹽水。
3.用消毒牙簽在口腔內側壁輕刮幾下放在生理鹽水中。
4.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再將蓋玻片緩緩放平蓋在水滴。
5.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幾滴稀碘液,用吸水紙在蓋玻片的另一側吸引,使碘液浸潤標本的全部。
總結步驟:
擦-→滴-→取-→蓋-→染-→吸五、繪制人的口腔上皮細胞
三.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
實驗目標一顆花生種子含有多少能量?
實驗器材或藥品 水
實驗探究過程 現(xiàn)象
分析及結論
1、在錐形瓶中裝30ml水
實驗前水溫:
2、把花生固定在解剖20℃、20℃、24℃
針上
試驗后水溫:
3、在酒精燈上點燃花73℃、78℃、68℃
4.2J生并盡快把花生放到錐
溫差:×51×4.2=6300J
形瓶下面 53℃、58℃、44℃ 、待花生完全燒完后,平均值:51.666℃
一顆花生種子約含有6300J
實驗結的能量論
四.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實驗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取一塊饅頭放到口中咀嚼?谇恢械酿z頭要經過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以及與唾液的混合。細細品嘗這時的饅頭,你能嘗出一些甜味來。饅頭變甜是否與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關呢?如果有關,它們各起什么作用呢?饅頭變甜是否是淀粉發(fā)生了變化?
二、作出假設饅頭變甜與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關。饅頭變甜是因為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帶有甜味的麥芽糖。在這個過程中,通過牙齒的咀嚼將饅頭嚼碎,舌的攪拌使饅頭碎屑與唾液充分混合。
三、制定計劃(一)實驗原理
饅頭變甜應該是成分中糖類發(fā)生變化。饅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因此本實驗利用淀粉遇碘變藍的特性,以及口腔中的溫度為37℃的常識。控制變量唾液,以及模擬牙齒的咀嚼作用和舌的攪拌作用。三支試管,兩個對照實驗。一支試管作為實驗組,另兩支試管作為對照組。如果模擬牙齒的咀嚼功能、舌的攪拌功能并加入唾液,滴入碘液后,實驗組的試管內沒有變成藍色,說明饅頭中淀粉的變化與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關。如果變成藍色,則說明淀粉沒有被分解,饅頭變甜與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沒有關系。(二)實驗變量的控制
兩個對照實驗。一個對照實驗的實驗變量是唾液,實驗組內加入唾液2ml,對照組試管加入2ml清水。另一個對照實驗的實驗變量是饅頭塊的狀態(tài):實驗組的`饅頭塊用刀切碎,放入試管中并震蕩試管,對照組的饅頭塊不做任何處理,直接整塊放入試管中,并且不震蕩試管。
。ㄈ⿲嶒灧桨笇嶒灢牧嫌镁撸吼z頭塊(三小塊等大)試管(三支)燒杯(三個)盛唾液的小燒杯滴管溫度計石棉網三腳架碘液小刀小木板
1.取新鮮的饅頭,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塊。將A塊和B塊分別用刀細細地切碎,拌勻(模擬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C塊不做任何處理。
2.用涼開水將口漱凈,口內含一塊消毒棉絮。約1分鐘之后,用
干凈的鑷子取出棉絮,將棉絮中的唾液擠壓到小燒杯中。
3.取3支潔凈的試管,分別編上(1)、(2)、(3)號,然后做如下處理:
將A饅頭碎屑放入(1)號試管中,注入2ml唾液并震蕩試管;將B饅頭碎屑放入(2)號試管,注入2ml清水并震蕩試管;將C饅頭放入(3)號試管,不震蕩。將三支試管一起放入37℃左右的溫水中。4.5-10分鐘后,取出這三支試管,各滴加2滴碘液,搖勻。然后,觀察并記錄各試管中的顏色變化。四:實施計劃
按確定的探究計劃進行實驗,觀察實驗現(xiàn)象?梢姡1)號試管中沒有變成藍色;(2)號試管變成藍色;(3)號試管中的饅頭塊部分變成藍色。
五、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
分析實驗現(xiàn)象,(1)號試管中滴入碘液后,沒有變成藍色,說明試管中已經沒有淀粉,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成麥芽糖了,麥芽糖沒有遇碘變藍的特性,所以滴入碘液后不變藍。(2)號試管中加入的是清水和饅頭碎屑,水沒有消化淀粉的作用,因此,滴入碘液后,饅頭碎屑中淀粉遇碘變成藍色。(3)號試管中只有部分變成藍色,說明饅頭與唾液的接觸不充分,只有部分淀粉被分解。由此,得出結論:說明饅頭變甜與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關系。因為上述活動模擬了消化與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1)號試管中的饅頭接觸到了足量的唾液,并被消化。
生物實驗報告6
一、實驗名稱
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細胞質流動
二、實驗目的
1、初步掌握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2、觀察高等植物的葉綠體在細胞質基質中的形態(tài)和分布
三、實驗原理
高等植物的葉綠體呈橢球狀,在不同的光照條件下,葉綠體可以運動,改變橢球體的方向,這樣既能接受較多的光照,又不至于被強光灼傷。在強光下,葉綠體以其橢球體的側面朝向光源;在弱光下,葉綠體以其橢球體的正面朝向光源。因此,在不同光照條件下采集的葫蘆蘚,其小葉內葉綠體橢球體的形狀不完全一樣;罴毎械腵細胞質處于不斷的流動狀態(tài),觀察細胞質的流動,可以用細胞質基質中的葉綠體的運動做為標志。
四、材料用具
蘚類的葉,新鮮的黑藻,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鑷子,刀片,培養(yǎng)皿,鉛筆
五、實驗過程(見書p30)
1、制作蘚類葉片的臨時裝片
2、用顯微鏡觀察葉綠體
3、制作黑藻葉片臨時裝片
4、用顯微鏡觀察細胞質流動
六、討論
1、細胞質基質中的葉綠體是否靜止不動,為什么?
2、葉綠體的形態(tài)和分布與葉綠體的功能有什么關系?
3、植物細胞的細胞質處于不斷的流動狀態(tài),這對于活細胞完成生命活動有什么意義?
4、用鉛筆畫一個葉片細胞,標出葉綠體的大致流動方向。
生物實驗報告7
一、實驗目的
初步掌握鑒定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基本方法。
二、實驗原理
1、還原糖的鑒定原理
生物組織中普遍存在的還原糖種類較多,常見的有葡萄糖、果糖、麥芽糖。它們的分子內都含有還原性基團(游離醛基或游離酮基),因此叫做還原糖。蔗糖的分子內沒有游離的半縮醛羥基,因此叫做非還原性糖,不具有還原性。本實驗中,用斐林試劑只能檢驗生物組織中還原糖存在與否,而不能鑒定非還原性糖。
斐林試劑由質量濃度為0.1 g/mL的氫氧化鈉溶液和質量濃度為0.05 g/mL的硫酸銅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藍色的'Cu(OH)2沉淀。Cu(OH)2與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熱的條件下,能夠生成磚紅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則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應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試劑鑒定還原糖時,溶液的顏色變化過程為:淺藍色棕色磚紅色(沉淀)。
2、蛋白質的鑒定原理
鑒定生物組織中是否含有蛋白質時,常用雙縮脲法,使用的是雙縮脲試劑。雙縮脲試劑的成分是質量濃度為0.1 g/mL的氫氧化鈉溶液(A)和質量濃度為0.01 g/mL(B)的硫酸銅溶液。在堿性溶液(NaOH)中,雙縮脲(H2NOC—NH—CONH2)能與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紅色的絡合物,這個反應叫做雙縮脲反應。由于蛋白質分子中含有很多與雙縮脲結構相似的肽鍵,因此,蛋白質可與雙縮脲試劑發(fā)生顏色反應。
3、脂肪的鑒定原理
脂肪可以被蘇丹Ⅲ染成橘黃色,被蘇丹Ⅳ染成紅色
三、實驗過程(見書P18)
四、實驗用品(見書P18)
五、注意
1、關于鑒定還原糖的實驗,在加熱試管中的溶液時,應該用試管夾夾住試管上部,并放入盛開水的大燒杯中加熱。注意試管底部不要接觸燒杯底部,同時試管口不要朝向實驗者,以免試管內溶液沸騰時沖出試管,造成燙傷。如果試管內溶液過于沸騰,可以上提試管夾,使試管底部離開大燒杯中的開水。
2、斐林試劑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勻后方可使用,切勿將甲液和乙液分別加入組織樣液中。
3、蛋白質的鑒定中先加雙縮脲A,再加雙縮脲B
六、討論
鑒定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根據(jù)是什么?
生物實驗報告8
實驗日期: 年月 日
組長: 組員:
一、實驗要求
1、練習使用顯微鏡,學習規(guī)范的操作方法。
2、能夠獨立操作顯微鏡。
3、能夠將玻片標本移動到視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圖像。
二、實驗原理
三、材料用具
顯微鏡,寫有“上”字的玻片,動物、植物玻片標本,擦鏡紙,紗布。
四、方法與步驟
(一)取鏡和安放
1、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
2、把顯微鏡放在實驗臺上,略偏左。安裝好目鏡和物鏡。
(二)對光
3、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物鏡的前端與載物臺要保持2厘米的.距離)。
4、把一個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左眼注視目鏡內(右眼睜開,便于以后同時畫圖)。轉動反光鏡,使光線通過通光孔反射到鏡筒內。通過目鏡,以看到白亮的視野。
。ㄈ┯^察
5、把所要觀察的玻片標本(也可以用印有“e”字的薄紙片制成)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住,標本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心。
6、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為止(眼睛看著物鏡,以免物鏡碰到玻片標本)。
7、左眼向目鏡內看,同時反方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為止。再略微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注意事項:
1、實驗完畢,把顯微鏡的外表擦拭干凈。轉動轉換器,把兩個物鏡偏到峽谷旁。最后把顯微鏡放進鏡箱里,
生物實驗報告9
實驗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鑒定
一、實驗目的
初步掌握鑒定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基本方法。
二、實驗原理
1.還原糖的鑒定原理生物組織中普遍存在的還原糖種類較多,常見的有葡萄糖、果糖、麥芽糖。它們的分子內都含有還原性基團(游離醛基或游離酮基),因此叫做還原糖。蔗糖的分子內沒有游離的半縮醛羥基,因此叫做非還原性糖,不具有還原性。本實驗中,用斐林試劑只能檢驗生物組織中還原糖存在與否,而不能鑒定非還原性糖。
斐林試劑由質量濃度為0.1 g/mL的氫氧化鈉溶液和質量濃度為0.05g/mL的硫酸銅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藍色的Cu(OH)2沉淀。Cu(OH)2與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熱的條件下,能夠生成磚紅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則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應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試劑鑒定還原糖時,溶液的顏色變化過程為:淺藍色棕色磚紅色(沉淀)。
2.蛋白質的鑒定原理鑒定生物組織中是否含有蛋白質時,常用雙縮脲法,使用的是雙縮脲試劑。雙縮脲試劑的成分是質量濃度為0.1 g/mL的氫氧化鈉溶液(A)和質量濃度為0.01 g/mL(B)的硫酸銅溶液。在堿性溶液(NaOH)中,雙縮脲(H2NOC—NH—CONH2)能與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紅色的絡合物,這個反應叫做雙縮脲反應。由于蛋白質分子中含有很多與雙縮脲結構相似的肽鍵,因此,蛋白質可與雙縮脲試劑發(fā)生顏色反應。
3.脂肪的鑒定原理脂肪可以被蘇丹Ⅲ染成橘黃色,被蘇丹Ⅳ 染成紅色
三、實驗過程(見書P18)
四、實驗用品(見書P18)
五、注意
1.關于鑒定還原糖的實驗,在加熱試管中的溶液時,應該用試管夾夾住試管上部,并放入盛開水的大燒杯中加熱。注意試管底部不要接觸燒杯底部,同時試管口不要朝向實驗者,以免試管內溶液沸騰時沖出試管,造成燙傷。如果試管內溶液過于沸騰,可以上提試管夾,使試管底部離開大燒杯中的開水。
2.斐林試劑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勻后方可使用,切勿將甲液和乙液分別加入組織樣液中。
3.蛋白質的鑒定中先加雙縮脲A,再加雙縮脲B
六、討論
鑒定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根據(jù)是什么?
生物實驗報告10
一、實驗目的
1.初步學會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學反應的方法。
2.探索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學反應。
二、實驗原理
淀粉和蔗糖都是非還原糖,它們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都能水解成還原糖,還原糖能夠與斐林試劑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磚紅色的氧化亞銅沉淀。
用淀粉酶分別催化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再用斐林試劑鑒定溶液中有無還原糖,就可以看出淀粉酶是否能催化這兩種化學反應。
三、材料用具
滴管、試管、火柴、試管架、溫度計、三腳架、石棉網、酒精燈、燒杯、質量分數(shù)為2%的新鮮淀粉酶溶液、質量分數(shù)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質量分數(shù)為3%的`蔗糖溶液、斐林試劑
四、實驗過程
。ㄒ姇47)
五、討論
1.制備的可溶性淀粉溶液,必須完全冷卻后才能使用。為什么?
。.兩支試管保溫時,為什么要控制在60℃左右(低于50℃或高于75℃)?
3.如果2號試管也產生了磚紅色沉淀,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生物實驗報告11
實驗教師:xxx
所在學校:xxx中學
目的要求:
1練習徒手切片
2認識葉片的結構
3畫葉片的表皮細胞和保衛(wèi)細胞
材料用具:
新鮮葉片(如菠菜、槐樹、蠶豆的葉片),顯微鏡,雙面刀片(兩片、并在一起、一側用膠布粘牢)、鑷子、載玻片、蓋玻片、葉片的永久切片、盛有清水的培養(yǎng)皿、滴管、吸水紙、碘液、紗布、毛筆、小木板。
方法步驟
方法與步驟要點
注意事項
(一)練習徒手切片,制作葉片橫切片的臨時切片
1將新鮮的葉片平放在小木板上。
2右手捏緊并排的兩片刀片,沿著圖中虛線的方向,迅速切割。
3把刀片夾縫中存在的切下的薄片放入盛有清水培養(yǎng)皿中。要多切幾次(每切一次,刀片要蘸一下水)。
4用毛筆蘸出最薄的一片,制成臨時切片。葉片下面要墊上小塊木板,以防損壞桌面。刀片要捏緊,切割速度要快,注意安全。
為了便于觀察,載玻片的水滴中可以同時放幾片葉的橫切片,選擇切得最薄的一片用來觀察。
。ǘ┯^察葉片的結構
1.用顯微鏡先觀察葉片橫切面的臨時切片,再觀察葉片的永久橫切片。
2.觀察時注意分清時的表皮、葉肉和葉脈。
仔細觀察上、下表皮細胞的區(qū)別
。ㄈ┯^察葉片的'下表皮
1.用鑷子撕下一小塊葉片的下表皮,制成臨時裝片。
2.用顯微鏡進行觀察,下表皮細胞的形態(tài)是什么樣子的,下表皮上有沒有氣孔?
撕取下表皮時,一定要薄,否則影響觀察效果。
注意觀察氣孔的結構。
。ㄋ模┊媹D
在下面空白處畫出下表皮上一對保衛(wèi)細胞及周圍的幾個表皮細胞,這一對保衛(wèi)細胞要詳細畫,周圍的細胞只需勾出輪廓。
畫圖時,要真實、實事求是。
討論與交流
1.保衛(wèi)細胞的結構特點對植物的蒸騰作用有什么意義?
2.從結構上看,葉片有哪些方面是適于接受陽光的?
生物實驗報告12
一、實驗目的
1、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識別有絲分裂的不同時期。
2、初步掌握制作洋蔥根尖有絲分裂裝片的技能。
3、初步掌握繪制生物圖的'方法。
二、實驗原理
在植物體中,有絲分裂常見于根尖、莖尖等分生區(qū)細胞,高等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
程,分為分裂間期和分裂期的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梢杂酶弑讹@微鏡觀察植物細胞的
有絲分裂的過程,根據(jù)各個時期細胞內染色體(或染色質)的變化情況,識別該細胞處于有
絲分裂的哪個時期,細胞核內的染色體容易被堿性染料著色。
三、材料用具
洋蔥根尖、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鑷子、培養(yǎng)皿、鉛筆、質量分數(shù)為15%的鹽酸、
體積分數(shù)為95%的酒精、質量分數(shù)為0.01g/ml的龍膽紫(或紫藥水)
四、實驗過程(見書P39)
1、洋蔥根尖的培養(yǎng)(提前3—4天)
2、解離:5min
3、漂洗:10min
4、染色:5min
5、制片
6、鏡檢
五、注意
1、解離充分是實驗成功的必備條件。解離充分,組織才能分散,細胞也不會重疊。
2、漂洗時間一定要足夠,否則細胞染不上色。
3、染色時,染液的濃度和染色時間必須掌握好。特別是染色不能過深,否則鏡下一片紫色,無法觀察。
六、討論
1、制作好洋蔥根尖有絲分裂裝片的關鍵是什么?談談你自己的體會。
2、在觀察清楚有絲分裂各個時期的細胞以后,繪出洋蔥根尖細胞有絲分裂的簡圖,并標明時期。
生物實驗報告13
一、課題的提出
創(chuàng)新時代賦予教育創(chuàng)新使命,綜合高考要求呼喚綜合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深化素質教育改革,加強綜合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是對數(shù)干年的“應試+科舉”式的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拼棄。盡管經過了現(xiàn)代化教育思想和理論的說孔,但仍存在部分教師教學觀念和方法比較陳舊,尤其是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實踐在教學中使用缺乏足夠的認識。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創(chuàng)立了不少有效的教學方法,為我們借鑒應用,提供了充分的條件。我們在運用教學方法時,做到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根據(jù)教材不同性質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挖掘教材中創(chuàng)新的教育資源,加強創(chuàng)新教育研究,使教學方法具有靈活性、多樣性和創(chuàng)造性。
二、課題的實驗目標
1、明確實現(xiàn)高中生物課程目標:養(yǎng)成實事法語是的科學態(tài)度,養(yǎng)成勇于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的精神與合作精神。發(fā)展比較、判斷、推理、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初步形成創(chuàng)造性思維品質和創(chuàng)新意識,能夠運用學到的生物學知識評價和解決某些實驗問題。2、確立高中生物綜合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
3、通過實驗研究,全組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加強學習,不斷進行知識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新,勇于探索,能利用各種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和現(xiàn)有實驗條件進行綜合創(chuàng)新,教育研究,全面提高業(yè)務素質和教學效果。
三、實驗過程
㈠實驗對象
我們采用隨機抽樣方法,選取成績一般的兩個班作為實驗班級。
、鎸嶒瀮热荩
1、采用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誘發(fā)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和求異創(chuàng)新的思維火花,逐步形成一套適合高中生心理和思維特點的新的教學模式。
2、開展STS教育實驗。針對高考改革的要求,聯(lián)合社會發(fā)展,熱點問題及生產生活實際,讓學生了解關心社會發(fā)展與科技進步,激發(fā)創(chuàng)新欲望。用談話法、討論法、實驗法及分析兩部大開發(fā),環(huán)境污染、疾病與健康等熱點問題,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3、高二生物課將研究性學習作為教材改革的主要內容之一。充分利用現(xiàn)有實驗器材與設備,校園中生物基地,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合作研究的精神,使學生得到實踐鍛煉的機會和直接的創(chuàng)新體驗,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情感,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
4、高三生物復習中主要是加強綜合問題的研究,注意知識的滲透融合,是實現(xiàn)知識綜合化、系統(tǒng)化、網絡化,培養(yǎng)綜合創(chuàng)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鐚嶒灧椒
本課題的研究采用以實驗研究為主的方法,輔之以經驗總結法、文獻法和調查分析法,同時注意了資料的積累與分析,總結出研究報告一份,成果有論文、總結及創(chuàng)新教育實便資料多件。
、鑼嶒灢襟E
1、準備階段:我們首先注意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突出實驗創(chuàng)新內容的安排。確定試點班級與實驗教師,擬定實驗方案,形成初其數(shù)據(jù)資料。為實驗順利進行提供良好物質基礎。
2、實施階段:收集整理資料,加強理論學習,通過不同途徑指導學生創(chuàng)新實踐。
、艑嵤⿲嶒炞兞亢涂刂茻o關變量。其中自變量:科學合理地指導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固變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操作技能,全面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學生、教學條件既是實驗研究的自變量和固變量,也是影響實驗效果的相關變量,在實驗中,不斷排除不列于實驗研究開展和影響實驗信度的干擾因素,由教師在實驗班中施行實驗內容,作用于實驗對象。
⑵測試。在每節(jié)實驗課里,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跟蹤測試。
、儆^察:由實驗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行為進行觀察記錄、統(tǒng)計。主要觀察學生對教學內容是否感興趣。
、跍y量:包括達標測試,課前安排好內容,操作熟練者為達標。
在實施階段,教師邊實驗、邊學習、邊研究、邊小結,每兩周舉行一節(jié)觀摩課,積累典型課例,豐富創(chuàng)新教育素材。
3、總結階段
按實驗方案進行總結、整理資料,統(tǒng)計分析數(shù)據(jù),匯編成果目錄、積累成功實踐的素材,為進一步擴大實驗研究成果,更好地開展創(chuàng)新實踐做好物質準備。
四、實驗成果
、鍢嫿烁咧猩飳嶒灲虒W與研究性學習自學輔導模式:
在原有的課堂教學中,一貫是教師講,學生聽,實驗課上教師講,學生做。在課堂上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喪失了探索、求知的學習主動性。沒有做過的實驗學生就束手無策,研究性學習更是無從下手,不會設計。為此,我們提出在教學基礎知識訓練基本技能時注重啟發(fā)誘導學生自我探索,自行學習,最后形成新技能這一自學輔導模式。培養(yǎng)了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和對生物不斷探索的強烈欲望。
教學模式可根據(jù)具體研究的內容與主題,所采取的研究手段等構建。如“酸雨對植物的影”一課采用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小組討論實地觀測數(shù)據(jù)分析反饋應用的模式;“植物對水分的吸收”一課采用確定目標提出假設實驗研究結果分析歸納總結的模式。構建教學模式必須注意以下幾個要素;
①學生主體性的體現(xiàn)要充分;
②教師的.指導作用要明確;
③學生研究的層次要分明;
④要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團隊合作精神。
探究式教學模式的一般操作框架如圖:
、婕ぐl(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實驗班學生通過一年多的探究實踐,對實驗與研究性學習內容有了強烈的興趣,教育生活化,生活課題化,學生從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尋找研究性學習的材料。如《校園植物資源調查》、《校園生態(tài)綠化方案設計》、《家用洗衣粉與河水污染》、《酸雨的危害調查》等。在施教過程中,綜合了各學科知識,利用校園網和校內外的現(xiàn)有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同學生對同一課題設計方案比較分析中,優(yōu)化探究方法是開發(fā)學生思維空間的好辦法,探究活動中給予學生充分的活動空間和表現(xiàn)空間,為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激發(fā)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必要的保障,為優(yōu)化師生關系,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落實素質教育,邁出堅實的步伐,在省生物學奧林匹克競賽中有2人獲省級獎,6人獲市級獎勵,高二生物實驗操作考試通過率100%,成績在同類學校中名列前茅。㈢教師的業(yè)務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通過實驗和總結,我們取得了一些開展研究性學習和指導學生探究實踐的經驗和方法,實驗教師提高了業(yè)務能力豐富了教育思想,我們的教研課多次受到了市縣教研室領導及兄弟學校同仁的好評。使我校生物教學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已發(fā)表論文5篇,校級交流刊出多篇,在20xx~20xx學年度高三生物三次市統(tǒng)考中,我校生物均分在全縣完中分別列第二名、第二名、第一名。呈現(xiàn)穩(wěn)步上升態(tài)勢。三位教師在市專業(yè)技能比賽中獲獎。
五、課題研究的成效與思考
1、利用現(xiàn)有校內外資源條件,結合教材中的有關內容,拓展學生思維空間,進行實驗探究活動,對學生個性的張揚具有獨特價值;對于培養(yǎng)學生探究意識和終身學習能力,為學生個性的發(fā)展提供廣闊的空間是切實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2、課題的研究主要是專題性研究,為我們采用開放式,滾動式管理模式開發(fā)校本課程,開展更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探索,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3、受人力限制,教師課時多,對于學生個別輔導,全面提高方面還有一定的發(fā)展空間,有待于我們把研究成果進一步推向深入。
生物實驗報告14
第十次實驗分離產淀粉酶微生物
學院:生命科學學院
專業(yè):生物科學類
年級:20xx級
姓名:
學號:1007040085
20xx年XX月XX日
實驗十分離產淀粉酶的微生物
一、實驗目的
1、熟悉常用微生物培養(yǎng)基(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的配制方法。
2、學習各種無菌操作技術,并用此技術進行為微生物稀釋分離、劃線分離接種。
3、用平板劃線法和稀釋涂布平板發(fā)分離微生物。
4、認識為微生物存在的普遍性,體會無菌操作的重要性。
5、掌握分離產淀粉酶微生物的試驗方法和步驟,了解產淀粉酶的微生物種類及形態(tài)。
二、實驗原理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營,是尋找和發(fā)現(xiàn)有重要應用潛力的微生物的主要菌源。不同土樣中各類微生物數(shù)量不同,一般土壤中細菌數(shù)量最多,其次為放線菌和霉菌。一般在較干燥,偏堿性、有機質豐富的土壤中放線苗數(shù)量較多;酵母菌在一般土壤中的數(shù)量較少,而在水果表皮、葡萄園、果園土中數(shù)量多些。本次實驗從土壤中分離產淀粉酶的微生物,應該取那些富含產淀粉酶的微生物的土樣。從復雜的微生物群體中獲得只含有一種或某一類型微生物的過程稱為微生物的分離與純化。常用的方法有
1、簡單單細胞挑取法
2、平板分離法和稀釋涂布平板法
此次實驗采取的是平板分離法和稀釋涂布平板法結合,該方法操作簡單,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離與純化。其原理包括:
1)稀釋后的細胞懸液圖不在平板上可以分離得單個菌株
2)在適合于待分離微生物的生長條件(如營養(yǎng)、酸堿度、溫度與氧等)下培養(yǎng)微生物,或加入某種抑制劑造成只利于待分離微生物的生長,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長的環(huán)境,從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
3)微生物在固體培養(yǎng)基上生長形成的單個菌落可以是由一個細胞繁殖而成的集合體。因此可通過挑取單菌落而獲得純培養(yǎng)。獲得單菌落的方法可通過稀釋涂布平板或平板劃線等方法完成。
以淀粉作為惟一碳源的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未分離細菌,能產淀粉酶的細菌能生長,且菌落周圍出現(xiàn)透明圈(淀粉不透明,被消化后變透明),則產淀粉酶微生物被分離出來。本實驗采用透明圈檢驗法檢測培養(yǎng)物中是否有產淀粉酶微生物的生長。
三、實驗儀器及試劑
1、器材:
培養(yǎng)皿、載玻片、蓋玻片、普通光學顯微鏡、量筒、滴管、吸水紙、燒杯、三角瓶、酒精燈、玻璃棒、接種環(huán)、鑷子、恒溫培養(yǎng)箱、高壓蒸汽滅菌鍋、、天平、濾紙、pH試紙等。
2、試劑:
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的原料(牛肉膏、NaCl、瓊脂、蛋白胨)、淀粉、盧戈氏碘液、蒸餾水、250ml三角瓶中裝90ml無菌水加20粒玻璃珠,作稀釋用等。
3、土樣:
取自貴州大學農生樓后土壤10g,地下10cm左右。
四、實驗步驟:
1、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
1)配制牛肉膏蛋白胨瓊脂培養(yǎng)基400ml(用于11個平皿和7支試管斜面)牛肉膏0.5%…………………………………2g
蛋白胨1%……………………………………4g
NaCl0.5%…………………………………..2g
瓊脂2%……………………………………..8g
淀粉0.5%........................................2g
pH……………………………………7.0~7.2
。2)無菌水的制備
分別取9ml蒸餾水加入5支試管中,加塞后用報紙包扎捆綁,放入高壓蒸汽滅菌鍋滅菌備用。取90ml蒸餾水加入250ml三角瓶中,同樣的操作,滅菌備用。
。3)器皿的準備
將刻度吸管用報紙包扎,培養(yǎng)皿裝入專用滅菌杯分別放入高溫滅菌箱滅菌備用。
2)倒11個平板和7支試管斜面,包扎,0.1Mp、121℃、滅菌30min.
2、制備土壤稀釋液:
稱取土樣10g,放入盛有250ml無菌水的帶有玻璃珠的三角瓶中,振蕩搖勻10min使土和水充分混合,然后用移液槍從三角瓶中吸取1ml(此操作要求無菌操作),加入另一盛有9ml無菌水的'試管中,混合均勻,以此類推分別制成制成0.01、0.001、0.0001、0.00001、0.000001不同稀釋度的土壤溶液。
3、涂布培養(yǎng):
0.00001、0.000001濃度的土壤稀釋液作為涂布平板培養(yǎng)的對象,將其分別涂布在3個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中,共6個培養(yǎng)基,標號,37°C溫箱培養(yǎng)48h。
4、選取目的菌株:
兩天后對土壤溶液的微生物培養(yǎng)基進行觀察,并取兩個菌落形態(tài)完全一致的分散的單個菌落,對其中一個噴灑盧戈氏碘液,觀察其菌落周圍是否出現(xiàn)透明圈,如果出現(xiàn)透明圈說明此菌株產淀粉酶,是目的菌株,記錄細菌明顯的性狀。
生物實驗報告15
一、實驗名稱:
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
二、實驗材料:
顯微鏡、洋蔥表皮細胞切片,及其他細胞裝片。
三、實驗步驟:
1、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把顯微鏡向著光放在實驗臺上。
2、對光: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3、調節(jié)載物臺下的反光鏡,從目鏡往下看,能看見亮的光圈。
4、觀察:調節(jié)粗準焦螺旋,把所要觀察的洋蔥表皮切片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夾住,標本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央。
5、左眼向目鏡內看,同時轉動粗準焦螺旋等,直到看清切片上的細胞為止,最后整理器材。
四、使用注意事項:
1、取送顯微鏡時,應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輕拿輕放。
2、鏡檢時,坐姿端正,一般用左眼觀察物象,用右眼看著實驗報告紙畫圖。兩眼須同時睜開。
3、切忌一面從目鏡進行觀察,一面使鏡筒下降,這樣容易使物鏡與玻片標本碰撞而損壞。
4、在高倍鏡下調節(jié)焦距時,切勿使用粗調節(jié)器,以免壓壞標本,損壞物鏡。
5、顯微鏡使用完畢必須先上升鏡筒,移開鏡頭后再取出玻片標本,以免取玻片時擦損鏡頭的`鏡面。
五、實驗原理:
利用教學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
六、創(chuàng)新點:
在實驗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多種細胞裝片,以供學生操作、觀察,增加了學生動手實驗的時間,使學生在實驗中經歷調節(jié)顯微鏡的焦距的過程,從而熟練掌握教學教學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生物實驗報告】相關文章:
生物實驗報告11-28
生物實驗報告模板03-31
微生物實驗報告01-06
初中生物實驗報告01-06
微生物實驗報告8篇01-06
微生物實驗報告(8篇)01-06
微生物實驗報告7篇04-27
微生物實驗報告常用6篇11-30
物流實驗報告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