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戰(zhàn)爭的成語故事「二則」
揭竿而起,這個成語出自西漢賈誼的《過秦論》,講的是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出兩名差官押著九百名貧民壯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云縣)去防守邊疆。這兩個差官又從壯丁里挑選出兩個身強力壯的人作屯長,讓他們再去管理其余的壯丁。這兩個屯長一個叫陳勝(字涉),是個雇農(nóng);另一個叫吳廣,是個貧農(nóng)。他倆原來并不認識,現(xiàn)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運,很快就使他們成了好朋友。
陳勝、吳廣一行往北拼命趕路,一點也不敢耽誤。因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誤了日期,是要砍頭的。可是,他們剛剛走了幾天,才到大澤鄉(xiāng)(今安徽宿縣西南),正趕上下大雨,只好扎了營,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個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誤了,陳勝同吳廣商量,說:“咱們即便走,誤了日期,也是死;逃,給官府抓住,也是個死。反正是個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為老百姓除害。”
吳廣也是個有見識的人。他同意了陳勝的意見,并商定借著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蘇和深得群眾擁戴的原楚國大將項燕(項羽的祖父)的名頭,以號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陳勝和吳廣就帶著幾個心腹首先把那兩個差官砍死,然后提著他們的.頭,向大家講明了不起義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這幾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著陳勝、吳廣一塊兒干。大伙砍伐樹木為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xié)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將項燕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一下子就把大澤鄉(xiāng)占領了。大澤鄉(xiāng)的農(nóng)民一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著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里投軍。
人們將“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簡化成“揭竿而起”這個成語,比喻高舉義旗,起來反抗。多泛指人民起義。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戰(zhàn),當時項羽大敗章邯。這場戰(zhàn)爭有兩個意義:一是消滅了秦軍主力,農(nóng)民軍取得了戰(zhàn)爭的主動權;二是項羽由一個將軍一躍成為聯(lián)軍統(tǒng)帥,戰(zhàn)爭開始由滅秦之戰(zhàn)逐漸向楚漢戰(zhàn)爭轉(zhuǎn)變。
關于戰(zhàn)爭的成語故事:堅壁清野,這個成語出自《三國志·魏書·荀傕(yù)傳》。
東漢末年,曹操在鎮(zhèn)壓黃巾軍占領了兗(yǎn)州地區(qū)后,雄心勃勃地準備奪取徐州要地。
那時,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有個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為避董卓之亂遷居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他看出袁紹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門下。曹操大喜,任命他為司馬。從此,他跟隨曹操南征北戰(zhàn),出謀劃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謙病死,死前將徐州讓給了劉備。消息傳來,曹操奪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著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說道:“當年漢高祖保住關中,光武帝劉秀據(jù)有河內(nèi),他們都有一個鞏固的根據(jù)地,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所以成了大業(yè)。如今將軍不顧兗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兗州的軍隊留多了,則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呂布此時乘虛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兗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兗州盡失,徐州未取。”他還指出,“眼下正值麥收季節(jié),聽說徐州方面已組織人力,搶割城外的麥子運進城去。這說明他們已有了準備,一旦有風聲傳來,他們必然會加固防御工事,轉(zhuǎn)移全部的物資,一切準備就緒迎擊我們(原文為:‘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這樣,你的兵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東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軍隊就會不戰(zhàn)自潰。”
曹操聽了荀傕的話,十分佩服,從此集中兵力,很快打敗了呂布。后來,又打敗了劉備,占據(jù)了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