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_亚洲大色堂人在线无码_国产三级aⅴ在线播放_在线无码aⅴ精品动漫_国产精品精品国产专区

廣東省博物館調(diào)查報告

  廣東省博物館位于廣州市珠江新城,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本文將介紹廣東省博物館調(diào)查報告

  廣東省博物館調(diào)查報告:

  廣東省博物館自從1959年建成開放以來,主要有三個重要的階段:一是1959年至1993年,這是蘇聯(lián)式建筑的省博物館時期,在文明路;二是1993年到2010年,這是重建省博物館時期,在文明路;第三次是2010年至今,這是第二次新建省博物館時期,在新開發(fā)的珠江新城。三個階段的發(fā)展都是一次飛躍,不僅是硬件的改善,在管理方面也有長足的發(fā)展。

  歷經(jīng)三個階段的時代變革和制度改進,現(xiàn)在廣東省博物館運營狀況良好,比先前的舊館無論在部門設置、人員配置還是辦公條件、資源整合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在館藏展品內(nèi)容方面,主要以書畫、陶瓷、端硯、木雕、工藝品、出土文物、青銅器、玉器、錢幣等為主,其中書畫和陶瓷是兩大強項。尤其是書畫方面,所藏明清書畫和嶺南畫派,位居全國省級博物館前列?倲(shù)更是達到16萬多件之多,其中一級文物就有400余件。

  廣東省博物館概括

  廣東省博物館籌建于1957年,1959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廣東省博物館積極在廣東地區(qū)展開考古發(fā)掘,通過征集、收購、調(diào)撥、接收捐贈等方式征集了大量珍貴文物,并在此基礎上深入開展學術研究,舉辦各種形式和題材的陳列展覽,努力向社會提供豐富、優(yōu)質(zhì)的公共文化服務,經(jīng)過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積淀,在藏品收藏與保管、陳列展示和科學研究等諸多方面全面發(fā)展,現(xiàn)已成為華南地區(qū)最大的國家一級博物館。

  2002年12月廣東省委在全省九屆二次全會上作出“建設文化大省”的戰(zhàn)略決策,促使整個廣東文化環(huán)境于無聲處漸漸蛻變,脫胎換骨。廣東省博物館的發(fā)展也迎來了歷史上的重要里程。2003年,廣東省委、省政府決定投資9億元在廣州珠江新城建設廣東省博物館新館。

  廣東省博物館新館坐落于廣州新城市中軸線——珠江新城中心區(qū)南部的文化藝術廣場(珠江東路2號),規(guī)劃總用地面積4.1萬㎡,總建筑面積6.7萬㎡,地下一層,地上五層。西面是廣州歌劇院和廣州市第一少年宮,北與廣州圖書館新館相鄰,南瀕秀麗的珠江,與海心沙亞運主會場隔江相望。環(huán)境優(yōu)美,交通通達。四座文化設施并列于廣州新城市中軸線上,與中央林蔭大道、濱江綠化帶共同形成廣州文化藝術廣場,構成廣州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廣東省博物館新館工程于2004年12月12日奠基,累計投資8.842億元,經(jīng)過五年多的緊張籌建,目前已完成基建、安防、智能化安裝和外圍配套設施工程建設,達到開館條件。廣東省博物館新館建筑設計,通過國際邀請競賽方式,選定中國香港的許李嚴建筑師有限公司的設計方案——“綠色飄帶上盛滿珍寶的容器”。外觀看來,廣東省博物館仿如一個古時完美及精雕細琢的透雕寶盒:漆盒、玉碗等,里面盛滿各種珍寶。它的空間組織概念源于傳統(tǒng)的象牙球,層次深遠,展示了一層一層的隔斷——吸引著觀眾層層而進。“容器”形象簡明突出,色彩處理大膽,與廣州歌劇院的礫石造型形成鮮明對比;層層相扣的建筑空間,為觀眾回廊、展廳和后勤提供了視覺上和實質(zhì)上的分離,在保持寶盒完整性的同時,亦為每個展區(qū)提供獨自運作的靈活性。它將是一個獨特的文化標記,盛載著人們對展品欣賞的回憶。一直以來廣東省博物館新館建設以建筑結構新穎,設計獨特著稱,尤其是巨型屋面鋼桁結構高空滑移工程,由于其重量大(8700噸,目前世界重量最大)、難度高,被稱為“世界第一滑”。除了建筑結構和外觀造型新穎獨特,新館內(nèi)部功能也十分先進,除了有智能化、數(shù)字化、安防等先進設施,由于采用巨型鋼桁架懸吊結構,在寬23米的展廳中間是沒有柱子的,其空間構成和高度也充分根據(jù)展覽實際需要設計,因此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類型展覽功能的需求。如歷史陳列中的廣府騎樓、客家圍屋、古代木船、南海神廟、唐人街牌坊,自然陳列中的丹霞西樵山地質(zhì)地貌,潮州木雕陳列中的潮汕傳統(tǒng)民居等高大展示場景都能在展廳中得以復原展出。

  作為新時代博物館的典型代表,廣東省博物館新館以“國際先進、國內(nèi)一流”的大型現(xiàn)代化綜合性博物館為建設目標,“立足廣東,面向嶺南,走向世界”,力爭成為廣東乃至全國都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心。新館主要配置有展館(20500㎡)、藏品保藏系統(tǒng)(8300㎡)、教育服務設施(3100㎡)、業(yè)務科研設施(4700㎡)以及安防、公共服務、綜合管理系統(tǒng)等。

  在陳列布展方面,廣東省博物館新館以廣東歷史民俗、藝術、自然為三大主要陳列方向,在展陳內(nèi)容編寫上遵循功能、經(jīng)濟、創(chuàng)新、信息、科技、藝術、合理的原則,以求充分反映嶺南文化的獨特個性和廣東省博物館的館藏水平。新館展館包括歷史館、自然館、藝術館三大部分和臨展館。廣東歷史文化展覽把握嶺南文化的主脈,用豐富的物證和文獻重點展示廣東三大民系,海上貿(mào)易歷史、廣東華僑史和近代史,顯示廣東對中華文化的獨特貢獻和創(chuàng)造智慧。廣東自然資源展覽為觀眾較為全面和系統(tǒng)地了解廣東自然風貌,自然資源包括地質(zhì)地貌、動植物、礦物、古生物提供了翔實的材料,強化生態(tài)觀念和環(huán)保意識,反映人類對自然美的孜孜追求。藝術展分為“翰墨流芳——宋元繪畫與歷代書法精品展覽”、“土火之藝——館藏歷代陶瓷展覽”、“漆木精華——潮州木雕藝術展覽”和“紫石凝英——歷代端硯藝術展覽”。他們既充分展示新館在宋元繪畫與明清書法、歷代陶瓷方面的豐富館藏,又展示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潮州木雕,端硯等藝術財富。

  博物館運營現(xiàn)狀及藏品構成

  廣東省博物館自從1959年建成開放以來,主要有三個重要的階段:一是1959年至1993年,這是蘇聯(lián)式建筑的省博物館時期,在文明路;二是1993年到2010年,這是重建省博物館時期,在文明路;第三次是2010年至今,這是第二次新建省博物館時期,在新開發(fā)的珠江新城。三個階段的發(fā)展都是一次飛躍,不僅是硬件的改善,在管理方面也有長足的發(fā)展。

  歷經(jīng)三個階段的時代變革和制度改進,現(xiàn)在廣東省博物館運營狀況良好,比先前的舊館無論在部門設置、人員配置還是辦公條件、資源整合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在館藏展品內(nèi)容方面,主要以書畫、陶瓷、端硯、木雕、工藝品、出土文物、青銅器、玉器、錢幣等為主,其中書畫和陶瓷是兩大強項。尤其是書畫方面,所藏明清書畫和嶺南畫派,位居全國省級博物館前列,朱萬章介紹說。

  目前廣東省博物館藏品已達16萬余件(套),其中,一級文物404件,二級文物7273件,三級文物12606件,自然標本、化石4萬余件(套)。該館館藏中的古字畫、古陶瓷兩類傳世文物,無論數(shù)量還是質(zhì)量,在全國博物館中,均名列前茅,尤以“嶺南畫派”書畫藏品豐富而聞名。其中代表作包括趙孟頫《陋室銘》等。而南宋畫家陳容的繪畫精品《墨龍圖》, 代表南宋時期畫龍的最高水平,也是陳容最大、最精彩的作品,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廣東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對外貿(mào)易與交流的窗口,在對外文化藝術交流方面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廣東的牙雕、廣彩瓷、端硯、金銀器、潮州木雕、刺繡、廣式家具、外銷畫等工藝美術方面的藏品,都是具有廣東特色的藝術品,也都是廣東省博物館的特色藏品。另外,如雷州窯瓷器等廣東省本地出土的文物,以及古代貴族墓葬出土的文物等,都是廣東幾千年來社會發(fā)展與時代變遷的珍貴物證,體現(xiàn)了嶺南文化的特色,是廣東省博物館收藏、展示的重點藏品。另外,廣東省博物館的藏品還有一些遠古動植物及海洋生物的化石、標本等。新石器時代晚期青玉璋、南海一號出土的鎏金腰帶、宋代“滄海龍吟”琴、元代景德鎮(zhèn)窯青花人物紋玉壺春瓶、西周信宜銅盉等都堪稱瑰寶。自然標本中的“須鯨骨骼”、“巨型孔雀石”和五噸多重的“信宜玉石”等亦極其珍貴;洸┻收藏有圖書資料10余萬冊。

  2010年8月,于廣東省博物館舉辦的《廣東歷代繪畫展》匯集了全省各地和港、澳地區(qū)30多家文博機構、數(shù)十位收藏家的廣東畫家歷代重要作品3000余件,堪稱“廣東歷代名畫大全”。

  展覽中首次展出了現(xiàn)在已知存世最早的廣東繪畫———明代畫家顏宗的《湖山平遠圖》卷。朱萬章告訴記者,顏宗是廣東南海人,曾出任福建邵武知縣,但以獨特畫藝揚名于后世。整幅山水畫卷長5米,煙波浩渺、氣勢跌宕,曾由上海徐氏所收藏,輾轉(zhuǎn)流于國外。1949年后輾轉(zhuǎn)收購回國,藏于廣東省博物館,但由于舊館展覽條件有限,一直未能完整展出,此次是首次全部展出。

  廣東另一位明代著名宮廷畫家何浩的作品以前也一直未見真容,僅有一幅《萬壑秋濤圖》卷被遼寧省博物館所藏。2008年,廣東省博物館在一個北京的拍賣會上偶遇何浩的《萬壑秋濤圖》,花80萬元在拍賣場上購得,此次也得以亮相展覽。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明代著名宮廷畫家林良的《雙鶴圖》、《雙鷹圖》,一實一虛,一工筆一寫意,飛鳥翅膀上的羽毛栩栩如生,堪稱精絕。朱萬章說,林良代表了明代時廣東畫家的最高水平,也是第一個揚名京師的廣東畫家,其花鳥畫作在明朝時首屈一指。

  文獻資料顯示畫史上記載最早的嶺南畫家是晚唐的張詢,在宋代時廣東還有全國著名的畫家白玉蟾,“揚州八怪”之一的著名畫家金農(nóng)曾自己寫道“畫梅師白玉蟾”。但由于南方水土不便紙張保存,張詢、白玉蟾的作品一直未見蹤影,因此目前已知存世最早的廣東繪畫就是明代顏宗的《湖山平遠圖》卷。明末清初廣東畫壇主要以一批畫僧為主,表現(xiàn)出一股遺民之風。一幅趙焞夫所作的《袁崇煥督遼餞別圖詠卷》在展覽中亮相,引人注目。這幅長卷描述了袁崇煥當年離開廣東啟程到北方抗外族侵略時的情景,當時廣東的文人陳子壯、鄺露等19人在廣州光孝寺為袁崇煥舉行餞別雅集。這幅長卷在描繪珠江水景的圖景之后,由廣東的志節(jié)之士題詠贈別詩文,頗有曲水流觴雅集的意味,明末清初,廣東是反清重地,番禺的海云寺匯集了一大批遺民書畫家,漸漸形成了風格獨特的“海云派”。海云寺的天然和尚有3個弟子———番禺屈大均、順德陳恭允、南海梁佩蘭,日后成為文壇著名的廣東三大家。“海云派”的不少珍品這次在展覽中得以亮相。省政協(xié)書畫會副會長、研究員林亞杰告訴記者。

  李鐵夫《音樂家》

  林亞杰說,“嶺南畫派”最早創(chuàng)立時就是以革新日益走入窮途末路的國畫為口號的,大膽吸收了日本等國外的技法,比如展覽中有一幅嶺南畫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高奇峰的《楓鷹圖》,盤踞古樹的鷹,眼眸放光,吸納了當時日本畫派的透視、光亮等技法,畫面一股蓬勃之氣,一改清末中國畫死氣沉沉的氣象。20世紀初期的留學潮流中,廣東籍學生出國最早,李鐵夫是第一個到西方學習油畫的中國人,當年他在美國被譽為“東亞油畫第一人”,此次他的代表作之一《音樂家》也在那次展覽中亮相。

  2011年,廣東省博物館的《吳南生捐贈書畫展》共展出書畫作品共74件(套),很多已成為廣州等地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其中,他捐贈的北宋人的《群峰晴雪圖》估價過億,成為省博鎮(zhèn)館之寶;他捐贈的元人繪畫《平沙落雁圖卷》成為汕頭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另外,他所捐的《西麗湖圖》成為深圳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清代《蘇仁山自畫像》則成為廣州藝博院的鎮(zhèn)館之寶。

  北宋古畫《群峰晴雪圖》

  1996年,吳南生將所藏的北宋古畫《群峰晴雪圖》捐贈給省博。朱萬章道出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當年人們以為這幅畫是明清繪畫,后來裝裱的時候,在畫中的石頭縫里發(fā)現(xiàn)了“熙寧辛”的字樣,才被斷定為宋神宗時期的繪畫。吳南生也回憶說,1978年,著名鑒藏家謝稚柳斷定這肯定是宋代的東西。吳南生曾將這件寶物喻為自己的“女兒”“嫁”給了省博。

  如今,北宋繪畫的市場估價都已過億,這件作品也不例外。“這幅畫代表了北宋時期山水畫的一個創(chuàng)作水平,跟范寬、李成的創(chuàng)作水平不相上下,也許就是他們其中一人所作。”朱萬章告訴記者。

  廣東省博物館館長肖洽龍還介紹,關于“鎮(zhèn)館之寶”,廣東省博物館在新館開館之際,舉辦了一個全民參與票選的“鎮(zhèn)館之寶”活動,在404件一級文物中挑選出了30件極富特點的珍貴文物,由市民在網(wǎng)上投票,從這30件文物中選出得票最高的10件成為市民心目中的新館“鎮(zhèn)館之寶”。從統(tǒng)計的結果來看,市民們的選擇和專家的觀點還是存在較大差異。這次入選前10名的文物大部分是廣東本地文物,體現(xiàn)出一種地方特色,由于參與投票的網(wǎng)友以廣東人為主體,表現(xiàn)出市民們的“鄉(xiāng)土情結”。而專家的選擇,則更多地從專業(yè)方面考慮。這次“鎮(zhèn)館之寶”的評選活動,拉近了市民與文物的距離,是對文物知識的一種普及。

  收藏生態(tài)與經(jīng)費來源

  對于廣東特色藝術品在廣東民間的收藏情況,廣東省博物館館長肖洽龍認為:廣東的民間收藏群體龐大,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qū),像廣州、深圳、佛山、江門、中山等城市和地區(qū)的民間收藏非;钴S,成立了不少民間收藏組織,比如廣東省文物收藏家協(xié)會、廣東文物鑒賞家協(xié)會、佛山文物收藏家協(xié)會等。近日,廣東省博物館組織專家義務進行了一次廣東民間收藏品的鑒定活動。從現(xiàn)場情況看,由于市場空間比較大,瓷器雜項等仿品較多;而外銷畫由于了解的人不多,且存世品大多在國外,因此仿品較少。

  目前在廣東比較受市場追捧的具有廣東地方特色的藝術品,陶瓷雜件類包括廣彩瓷、石灣陶、潮州窯瓷器、雷州窯瓷器、廣東牙雕木雕等;書畫類中比較受歡迎的是嶺南畫派藝術家居巢、居廉的作品;廣式家具近些年價格上漲幅度很大,海外回流的廣式家具數(shù)量不少;古代的端硯由于量少,真品不多,民間對其有足夠鑒賞能力的人較少,缺乏炒作空間,而現(xiàn)代的一些雕刻精良的端硯在市場上表現(xiàn)得比較活躍;廣繡在市場上流通量較少,民間收藏的人數(shù)不多,市場不是很活躍。

  在具體館藏文物的收藏主要來源方面,廣東省博物館的朱萬章老師介紹:主要來源于社會捐贈購買和有關部門移交。社會捐贈主要集中在80年代以前,廣東省博物館所接受的大批捐贈有廣州的商承祚、上海的孫煜峰、錢鏡塘等著名書畫收藏家,90年代以后,原廣東省政協(xié)主席吳南生及香港的李國榮等都曾捐贈宋元時代的珍貴書畫給廣東省博物館。經(jīng)常會有一些考古發(fā)掘或海關罰沒的文物也會移交給博物館收藏。在購買方面,近年來主要是在一些大型的拍賣行中競投,原則上是以博物館稀缺的文物為主,起到查漏補缺的作用。

  雖然作為公益性質(zhì)的博物館單位每年都有相應的財政劃撥經(jīng)費,但對于越來越高漲的文物藝術品市場來說,顯然只能有限度地收藏一些中等級別的文物。因此只有期盼有關方面今后加大在這方面的資金投入,使更好、更有歷史和文物價值的社會流散文物,能進入國家的博物館收藏。

  其實在博物館的經(jīng)營發(fā)展并不止存在一個經(jīng)費方面的問題。其中社會認知度的問題最為明顯,只有通過人們對博物館認識的加深,越來越走進博物館,更多地了解博物館。至于在資金投入方面,相信隨著政府對文化建設的統(tǒng)一規(guī)劃,這樣博物館會越來越受到足夠的重視。而所謂拍賣的高價位、社會捐贈的缺失等問題,不是根本的問題,這可能只是經(jīng)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的正,F(xiàn)象。關鍵是有關部門在對待捐贈者時,怎樣制定出相關的政策來鼓勵捐贈,比如免稅、政策優(yōu)惠等等,問題雖然復雜繁多但是我們還是相信將來一定會逐步完善,朱萬章說道。

本文已影響6827
上一篇:豬肉價格調(diào)查報告 下一篇:蘇州博物館調(diào)查報告

相關文章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