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鶯傳》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鶯鶯傳》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鶯鶯傳》讀后感1
初讀《鶯鶯傳》看到的是張生的冷漠、崔鶯鶯被拋棄的故事,究其背后才知道,拋棄與被拋棄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個時代的問題,那個時代的傳統(tǒng)思想,那個時代的封建禮教。
崔鶯鶯是一個出身于沒落士族的女子,經(jīng)過種種機緣巧合與張生相遇,由此展開了所有的故事情節(jié)。還記得第一次崔鶯鶯看見張生的場景,張生只覺得眼前一亮,而崔鶯鶯則是病弱樣子但仍舊掩遮不住滿臉的紅光艷麗,初讀文章還以為崔鶯鶯只是單純的不想和張生見面,但是經(jīng)過思考之后,不難發(fā)現(xiàn),那滿面的紅光不正是看見意中人的嬌羞之作嗎?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可謂復雜,紅娘傳信給張生,滿心歡喜的應約卻發(fā)現(xiàn)崔鶯鶯只不過是把自己叫來批評一番。書信往來、張生守窗,看似浪漫的追求情節(jié)與那個時代格格不入,崔鶯鶯夜間探望也只是偷偷摸摸,哭哭啼啼,那種看似神往的愛情在那個時代即為禁地,彼此交好喜歡卻只是偷偷摸摸,告訴父母只字不提,原因在于難上加難。在崔鶯鶯也表達了心意以后,兩人便書信往來,之后張生進京趕考未中,滯留京師,認為崔鶯鶯乃是天下之“尤物”,終是變心,一年多以后,崔鶯鶯另嫁,張生另娶,而最讓我們想不到的就是張生路過崔鶯鶯門口竟想以“外兄”相見,但是終于還是遭到了崔鶯鶯的拒絕。
故事的內(nèi)容很簡單也很明晰,通過張生和崔鶯鶯的相遇、相戀到相離的故事傳達給我們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文中鮮明的就是崔鶯鶯的形象亦或者說是她的性格。由一開始的柔弱嬌羞到最后的剛強,這是全文一個很明顯的變化,如果說張生的變心是意外,倒不如說是必然,這仿佛是那個時代幾乎所有的女子的一種經(jīng)歷,用心付出、真心以對,最后只有拋棄可言,不公平、沒道理,但就真真切切的存在于那段歷史之中。
崔鶯鶯是勇敢的,為了愛邁出了那艱難的第一步,她對張生態(tài)度的猶豫不定不正是他內(nèi)心情感的變化嗎?同時她也是可悲的,最后被拋棄的凄涼傷痛只能獨自一人承擔,這不正是那個時代封建禮教的反應嗎?處在那個時代,無論愛情多美好、多真摯,最后也只能是一個悲劇罷了!
封建禮教下的故事相必就給我們的更多的應該是思考,我們不應該憤憤不平,更應該珍惜我們現(xiàn)在來之不易的生活和現(xiàn)在屬于我們每一個人的自由、平等。
《鶯鶯傳》讀后感2
說起《西廂記》,人們往往會想到的是崔鶯鶯與張生在鶯鶯塔發(fā)生的愛情故事。我雖未曾拜讀過《西廂記》,但在傳奇小說《鶯鶯傳》中我亦結(jié)識了一個徘徊于封建禮教與自己幸福追求之間的崔鶯鶯,以及那個曾經(jīng)與她定立山盟海誓,但最終卻將她拋棄,甚至粗口相加的張生。
張生因為救崔家于兵亂之中而結(jié)識了鶯鶯。起初,二人彼此之間產(chǎn)生了好感。鶯鶯托自己的婢女紅娘給張生傳書,但在封建大戶人家長大的崔鶯鶯怎能跳出門當戶對的包辦婚姻的圈子,去大膽的追求一個路過蒲州,借住于普救寺的書生張生呢?于是當張生照著書中的旨意出現(xiàn)在鶯鶯面前時,得到的只是徘徊于禮教與愛情之間的鶯鶯的嚴厲數(shù)落,說他是“非禮之動”。這當然使張生遭受了無比巨大的打擊,陷入了對愛情的絕望。
可是對愛情的追求還是推動著鶯鶯來到了張生的帳前,不堪屈服于禮教,對愛情大膽追求的鶯鶯開始了與張生的深夜幽會,她敢于反抗,她有對自己的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她沖出了封建禮教中的條條框框,但她卻沒有因此而得到她想要的幸福,她所追求的自由浪漫的愛情。
崔鶯鶯是值得同情的,她有過對自由的追求,但換回的卻是愛人對她的遺棄,她雖然向著沖出封建枷鎖的道路前進著,但作為那個時代的女性,她依然被禁錮于封建思想的枷鎖中,對張生的離開,她只好選擇無耐的忍受,而對于后來家庭包辦她的婚事,她也只能默默的接受。她內(nèi)心的`種種反抗,斗爭,終究不能跳出那個時代,不能跳出她應有的命運。
作者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在命運中掙扎的崔鶯鶯,也寫了一個背信棄義的張生,他在封建主義的理想中,為了追求長安城里的物質(zhì)生活,拋棄了曾經(jīng)追求過的伴侶,他同樣是受害者,但為了開脫自己的罪行,他甚至對崔鶯鶯惡語相加,全然不顧以往二人的愛情,叫人憎惡反感,同時又增添了一份對崔鶯鶯的同情,憐憫之心。
在這個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故事里,封建教化給人們帶來的傷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一個無法走出愚昧思想的女性,一個在那個社會里失去了道義的書生,帶給了我們對那個社會,那個時代的更多思考,那時的女性更值得我們?nèi)ネ椋?/p>
那個枷鎖更應當被我們打破。
《鶯鶯傳》讀后感3
鶯鶯和張生的故事很久以前就知道了,這是一個悲劇的愛情故事,讀完之后讓人感到無奈。作者元稹筆下的張生是個始亂終棄的無義之人,而鶯鶯卻叫人同情。故事的開頭作者把張生描寫成一位溫文爾雅的讀書人,張生更稱自己“不是好色之人”?墒钱斔姷晋L鶯的美麗動人,便從此念念不忘,心情不能平復,更想要表白自己的感情。也許我們可以說張生對鶯鶯是一見鐘情,可是卻也是被她的美麗容貌所吸引的吧。這后他糾纏紅娘,一定要她轉(zhuǎn)達自己的情愫。我想說他對鶯鶯只是一面之緣,就急于表達自己的感情,可是他對鶯鶯根本不了解,只是以貌取人,還說自己不是好色之人,很是諷刺。之后他翻墻越樹,向鶯鶯求歡,我想他對鶯鶯的愛并不是真愛,而是欲望的驅(qū)使吧。
在張生終于達到目的之后,我們再看張生的態(tài)度就轉(zhuǎn)變了,變得不再愿意付責任。在他與鶯鶯離別之時,鶯鶯彈奏的《霓裳羽衣曲》是那么的悲哀,這中間充滿了怨,但也充滿了愛。在第二年張生考試失敗之時,卻寫信要鶯鶯自己想開一點,鶯鶯回信表達了自己的情意,更附上信物以表衷心。我們可以看到鶯鶯對張生是情深義重的。張生的好友感慨于鶯鶯的情深意切,作了《崔娘詩》。我們再看張生的所作所為,他毅然決然地丟下鶯鶯,還為自己找借口,是個不愿意負責人的人。張生表面上是個儀表堂堂的正人君子,可是他的行為卻十分丑陋。
之后鶯鶯嫁了人,張生也娶了親,當他再回去想看一眼鶯鶯的時候,鶯鶯寫了一篇斷絕關系的詩。表面上鶯鶯有些絕情,可是她心中的苦是別人沒有辦法理解的。我覺得在她心里對張生的感情很復雜,她一定怨恨張生當年的絕情,同時也有一份感情在心間,所以當她消瘦減容光之時,她不愿意讓張生見到自己現(xiàn)在的樣子,她想讓時間停留在最美好的時刻,讓張生記住最美的自己。既然大家都已經(jīng)成親了,不可能在一起了,那就留段美好的回憶吧。
我不明白為何作者在結(jié)尾處稱贊張生是善于彌補過失的人。是因為他后來有去看鶯鶯嗎?我覺得從頭到尾張生并沒有坐做任何事情為鶯鶯著想,他們分開這么多年,他沒有做任何事情去彌補,還為自己找借口,如果他心里還有鶯鶯的話,他早就回去找鶯鶯了,而不是像這樣對別人造成了傷害卻不敢于承擔。
我同意Dawn的說法,有些人是得不到的東西想得到,得到后卻不珍惜。張生的所作所為充分的體現(xiàn)了這一點。
《鶯鶯傳》讀后感4
今人讀王實甫《西廂記》,多贊嘆鶯鶯和張生反封建禮教的精神,以及他們對愛情的堅貞。“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大團圓結(jié)局也更符合大眾的心理期待。
今之廣為流傳西廂故事,本源于唐元縝的傳奇文《鶯鶯傳》。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對其評價是“雖文章尚非上乘,而時有情致,固亦可觀,惟篇末文過飾非,遂墮惡趣。”不過魯迅又說:“其事之振撼文林,為力甚大!
一篇“尚非上乘”之作,何以“振撼文林,為力甚大”?
今天重讀了元稹的傳奇《鶯鶯傳》,慨嘆良久,總算有所感悟。
不少人對傳奇中張生始亂終棄、文過飾非的行為頗有微詞。如毛滂的《調(diào)笑令》:“薄情年少如飛絮!;鼓子詞“最是多才情太淺,等閑不念離人怨!薄皸墧S前歡俱未忍,豈料盟言陡頓無憑準,地久天長終有盡,綿綿不似無窮恨!倍际亲l責張生的薄情,對鶯鶯的遭遇表示同情。
其實張生不是薄情,而是忍情。薄情是情淺而輕棄,忍情是情深而痛絕。
傳奇中最為感人的筆墨就是崔鶯鶯寫給張生的書信和元縝的《會真詩》。我們知道,張生原型就是作者元稹本人,所以書信和詩就是當事人真實的內(nèi)心寫照。這是詩的最后幾句:“冪冪臨塘草,飄飄思渚蓬。素琴鳴怨鶴,清漢望歸鴻。海闊誠難渡,天高不易沖。行云無處所,蕭史在樓中!鼻八木鋵扂L鶯的相思,后四句寫張生的無奈。其中用了“蕭史”的典故,可見二人之恩愛與用情之深。
元好問的“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可稱愛情絕唱。然而,在現(xiàn)實面前,有多少人真的會為情而生死相許?有多深的情經(jīng)能得住生死相許?尤其是對于男人,愛情只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功名和前程才是頭等大事,為一女子犧牲仕途經(jīng)濟,何異于周幽王之寵幸紅顏不顧天下?所以張生的選擇,是最合乎情理的選擇。這一點,鶯鶯自己一直都相當清楚,所以從始到終,她的行為和言辭其實都很理智。
元縝想借人托事,記錄那段刻骨銘心的經(jīng)歷。人的情感和理性的沖突,這才是更普遍的,更具有悲劇意義的沖突,令人深思。而王實甫的改編,使之變成愛情與某種外在勢力的沖突,我認為反倒具有局限性。傳奇之悲劇結(jié)局,給人現(xiàn)實主義的震撼,而雜劇的喜劇結(jié)局,終究是浪漫主義幻想。為何將合乎情理的悲劇結(jié)局,硬是改編經(jīng)不起推敲的喜劇結(jié)局?這或許是因為戲劇的功能本質(zhì)上講就是安慰劑罷了。
真是無情何必生斯世,有情終須累此生?砂l(fā)一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