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有感(通用24篇)
讀后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然后將得到的感受和啟示寫成的文章叫做讀后感。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論語》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論語》有感 篇1
“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fù)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信近于義,言可復(fù)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節(jié)選自《論語.學而》
“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fù)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薄墩撜Z學而》我們每天都生活在語言的環(huán)境里,人際交往都離不開溝通,我們都在承諾,,但是你說出來的話就一定能夠兌現(xiàn)嗎?你答應(yīng)別人的事,就一定能夠做到嗎?你說的話能不能兌現(xiàn),那要看你的諾言離道義有多遠,如果你的諾言符合道義,那么,兌現(xiàn)的可能便會高些,這便是“信近于義,言可復(fù)也。”
“信近于義,言可復(fù)也,”一個人如果能夠恭謹有禮,對別人畢恭畢敬但又符合禮儀,那么他就遠離恥辱了!耙虿皇溆H,亦可宗也!币馑际钦f,如果他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依靠的都是可親可信的人,那么這個人的為人行事也就很可靠了。
在這里,“信”也沒有被單獨拿出來作為一個核心,而是說講信用一定要符合道義。社會中不斷地出現(xiàn)的種種挑戰(zhàn),一個人光有單一的內(nèi)心道德還是不夠的,一定要有一個完善的道理體系。
我們知道,關(guān)于歷史,有一個詞語叫做“信史”,其記載真實可靠的歷史。這個詞內(nèi)涵很重,因為歷史上有很多史官,要用他們的生命來維護歷史的真實,讓歷史的真相得以流傳下來。這是中國歷史上可貴的傳統(tǒng)。
曾經(jīng),北魏的司徒崔浩和中書侍郎高允兩個人奉命撰寫北魏的國史,叫做《國書》!秶鴷穼懞靡院螅捅昏嵖淘谑锥计匠悄辖际致房诘氖。很多鮮卑貴族看了國史之后,非常不滿,就跟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燾進讒言,拓跋燾盛怒之下就下令逮捕了司徒崔浩,接下來就要逮捕中書侍郎高允。拓跋燾就召見高允,問:“《國書》果真都是崔浩一個人寫的嗎?”這個時候,高允明白發(fā)生了什么事,但是他這樣回答的:“《太祖紀》由前著作郎鄧淵撰寫,《先帝紀》個《今紀》是我和崔浩兩人共同撰寫的。不過,崔浩兼職很多,至于具體的著述工作,我寫得要比崔浩多的多。”拓跋燾一聽,大怒,說“敢情你寫的比崔浩還多,你的罪行比崔浩還大,怎么可能讓你活!”高允不慌不忙,回答說:“我的罪過確實非常大,應(yīng)該滅族,但我不敢說虛妄的話來騙您。拓跋燾回過頭說:“這就是正直啊!這在人情上很難做到,而高允卻能做得到!馬上就要死了,卻不改變他說的話,這就是誠實啊,作為臣子,不欺騙皇帝,這就是忠貞啊。應(yīng)該赦免他的罪過,要褒揚他!庇谑,皇帝赦免了高允。
誠信,有時候是需要大勇敢的。它需要自己內(nèi)心對于一種價值的堅持,這種價值延伸出來,這便不是僅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關(guān)系到更多人的利益。
讀《論語》有感 篇2
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從論語的洋洋萬言中,每個人都可以讀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有人讀出了“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钡氖钢静挥,有人讀出了“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钡闹t虛,而我讀論語,更多的則是像看到一個長者坐在一群年輕人中間,同他們暢談自己的人生感悟,試圖讓他們懂得:人應(yīng)該如何度過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為一個平凡人,應(yīng)該如何過好自己的人生。
《論語》所傳遞的第一個生活的要訣,便是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生活中常常能見到讓你不順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會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曾經(jīng)遭遇貧窮,當他走到鄭國的時候,糧食都斷了,他的學生不高興的問他,怎么君子也會窮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可以安于貧窮,而小人則會因為窮而作亂。這份安于貧窮的心境至為難得,而他之所以能夠安于貧窮,正是因為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夠在貧窮中找到心靈的支點,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態(tài)?鬃硬⒉谎陲棇Ω辉I畹南蛲,他坦誠的說:“如果能夠發(fā)財,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钡膊⒉粡娗螅骸叭绻l(fā)不了財,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愛的工作!边_致幸福的路徑有很多,金錢并非途徑,關(guān)鍵在于內(nèi)心的快樂。他贊賞他的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鳖伝厥钦嬲芽鬃拥娜松^貫徹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夠在物質(zhì)的清貧之外,找到自己心靈的安穩(wěn)和快樂,因為他們的喜怒并不依賴于外物,而存在于內(nèi)心的安詳與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讓幾個徒弟各述其志,對那些看似遠大的抱負,他置之一笑,而當曾點淡然說出自己的人生愿望只是在春風中與童子嬉戲時,他卻贊許的點頭?梢娍鬃釉趦(nèi)心并不真的認為君子必須治國平天下,人生最終的追求,仍然是要歸結(jié)到內(nèi)心的平靜,要能夠體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這些,其實都取決于心境。
人應(yīng)該如何生活呢?孔子給出的第二個答案便是“愛”。讀過《論語》的人都知道,孔子最看重的東西似乎是“禮”,如何宴請賓客,如何侍奉國君,所以禮節(jié)他都一板一眼、嚴謹無差,并認為禮樂是治國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梢娫谒磥,沒有仁愛的根基,禮也是無用的。這點孔子曾反復(fù)闡述。尤其是對父母之愛。他談?wù)撔,人人都說孝就是奉養(yǎng)父母,而他卻說如果不能從心底里敬愛父母,這又與飼養(yǎng)犬馬有何區(qū)別?事實上,也只有基于真誠的親子之愛,才有可能達到真正的孝道。當別人向他請教治喪之禮時,他簡潔的回答:“與其易也,寧戚”,與其在面子上搞得隆重,不如從心底里真的為逝者悲傷,一場充滿愛的喪禮,才是對死者真正的尊重。其實,不論是古今中外,對于任何人來講,愛都是人生的境界,也是人們能夠達致幸?鞓返碾A梯,不懂愛的人便不會懂得生活。但今天的孩子呢,他們受過更好的早期教育,很多孩子比那個時候更聰明更靈巧,卻很少看到他們對父母的體諒和感激,父母盡所能給了孩子一切,卻獨獨忘記教會孩子如何去愛他人讓孩子覺得接受別人的關(guān)愛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愛的缺失,不僅僅會讓孩子在今后的集體生活中遇到種種挫折,更重要的是,心中沒有愛的人,無法體會到生活中的快樂。因此,真誠的仁愛之心,是孔子反復(fù)向他的學生所強調(diào)的,這也應(yīng)該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永恒中心。
人活在世上快樂與否,很重要的因素,取決他能否在人際交往中得到快樂?鬃訌娬{(diào)在人際交往中,要保持自己人格和心靈的獨立性。他用一句話為這個原則做了闡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告訴人們,與朋友之間,不管相處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強求兩人觀點完全一樣。一個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應(yīng)該能夠保持內(nèi)心精神世界的獨立。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進而獲得真正的友情。當受到他人傷害的時候,他不贊同無原則的以德報怨,因為善待對自己壞的人,實際就是怠慢了真正對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認為應(yīng)該“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也是做人原則性的體現(xiàn)。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要有自己的堅持和原則,這點說來容易,但它需要個人有足夠的判斷力,有足夠強大的內(nèi)心世界,才能夠知道什么是自己應(yīng)該堅持的,什么是可以包容的,什么是應(yīng)該反擊的,這一切的前提,便是個人具有精神上的獨立性。最能體現(xiàn)這種獨立性的,便是那句著名的“不怨天、不尤人”,這是一種充分自我負責的態(tài)度。有了精神的獨立性,便能夠在任何情況下獨立承擔其自己的責任,而不是從外界或他人身上找借口,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在逆境境中奮發(fā)而起,不論外界條件是貧是賤,是亂世還是太平,他都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溫故而知新”聽起來很簡單,孔子為什么說做到了這一點就可以做老師了呢?其實細想一下,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讀過《狗熊掰棒子》的寓言,在學習上要想不像狗熊掰棒子那樣掰一個丟一個,就得經(jīng)常溫習舊的知識,在此基礎(chǔ)上再做到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而不是止步不前,故步自封。我們每天學習一個漢字,掌握一個英語單詞,每月讀一本有益的書,這樣做并不困難,如果能長期堅持,不忘舊知,學習新知,幾十年后必然博學多才。這體現(xiàn)了孔子“學而不厭”的教育主張,也符合當前提倡終身學習的理念。
我感覺《論語》和其它經(jīng)典的不同在于,它關(guān)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訴人們應(yīng)該怎樣去生活才能夠達致幸福,它是溫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們每個人在學習其它各種知識之前最應(yīng)該學習的,因為它關(guān)乎一個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擁有充實的內(nèi)心世界。在今天這個充滿了誘惑和選擇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們?nèi)ビ眯母形颉?/p>
讀《論語》有感 篇3
漫漫年華已在彈指之間悄然流逝,唯有一部部經(jīng)典未被時光的流沙覆蓋,仍散發(fā)著光芒。在閱讀越來越呈現(xiàn)碎化片的今天,經(jīng)典仍帶給我們無與倫比的精神享受和文化盛宴——讀《論語》,帶給我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悅。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鬃拥脑掗_辟了我學習和思考的道路,使我開始探究世界的奧秘。“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鬃拥母嬲]教會我復(fù)習和感悟的道理,使我開始溫習和深深感悟。“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的一句話使我懂得反省自身,既傳則習,在學習上不斷反省,以求得更大的進步。
《論語》的可貴之處在于它教會我修養(yǎng)自身,從而也能夠使我獲得提高自我的喜悅!叭瞬恢粦C,不亦君子乎!”輕巧的一句話教會我要寬容,需要培養(yǎng)廣闊的心胸!爸疄橹,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焙唵蔚囊痪湓,告訴我做人要誠實。面對自己不懂的東西,不需要不懂裝懂,而是要不恥下問,否則只會貽笑大方?鬃釉裕骸叭诵校赜形?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也曾師從多人,而他的?jīng)歷也印證了這句話。我從中學習到要向身邊的人學習,學習他們的優(yōu)點和改變自身的缺點。
《論語》教會我要承擔責任,這也是一種喜悅!笆坎豢梢圆缓胍悖沃囟肋h,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贝嗽拺(yīng)是我們青少年的座右銘。我們身為祖國的花朵、未來的棟梁,肩負著復(fù)興中華民族的重任。前路荊棘遍布,前方雷雨交加,我們?nèi)沃囟肋h,但“既然選擇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甭L路,我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小小一部《論語》卻蘊含著巨大道理,而我們每次的閱讀也不過是管窺蠡測罷了,其博大精深可見一斑。
讀《論語》有感 篇4
學了《論語十則》,我有很多感受。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的是:學習了不思考就會迷惑,只思考不學習就會有害。我記起小學學詩《楓橋夜泊》時,有一句“江楓漁火對愁眠”,老師的解釋是:江邊的楓樹伴著漁家的燈火,帶著思鄉(xiāng)之愁的我難以入眠。但是很讓人生疑的一點是,其實楓樹不喜歡潮濕。帶著這個疑問,我又查閱了資料,發(fā)現(xiàn)這里的“江楓”還有另外一種解釋,指的是“江村橋”和“楓橋”,且當時就有這樣一座橋。(如此一來,疑惑盡消。)因此,我認為江楓應(yīng)取第二種釋義。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闭f的是:碰到寒冷的冬季,這以后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其引申之意也至為分明。)我們正應(yīng)像松柏一樣堅韌不拔。無論何種境地都應(yīng)堅貞不屈,高風亮節(jié)。文天祥面對敵人提出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quán)力誘惑,寧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國。
閱讀《論語》影響了我和我的生活,它告訴了我們?nèi)绾螢槿颂幨隆?/p>
讀《論語》有感 篇5
當我在小學課堂中背著《論語》“子曰”“子夏曰”“子路曰”“子貢曰”時一直有疑惑,這些弟子的言論有這么重要嗎?難道師傅不應(yīng)是獨大?孔子教授于弟子的道理,這些道理本身難道不是屬于師傅的嗎?這些弟子為何把自己的言論和師傅的放在一起?況且自己編纂自己的書不好嗎?伴隨這樣的問題一直到長大。在這很長一段時間,我落寞了很久,一直對孔子幼稚的行為和做法感到耿耿于懷,反側(cè)難眠。
在老師的組織下,我再讀《論語》,擁有了一次了解孔子的機會,一句句的認真地讀著,慢慢地沉浸于其中,突然發(fā)現(xiàn)《論語》作為中國第一部語錄體的書籍,記載著孔子與弟子的言論的文字之下,是孔子佝僂而又挺拔的背影與無邊的智慧光輝。
仕途不暢的圣人
他是孔子,一個精通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卻生逢禮崩樂壞之亂世的普通人。他有凌云的壯志,卻生不逢時,可他并沒有像長沮、桀溺、荷蓧丈人一流的人物選擇避世,像他們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是積極入世,率領(lǐng)弟子周游列國以宣傳自己克己復(fù)禮的仁政思想。他到過衛(wèi)、陳、宋等國,期間多次遭到“道不同”的人數(shù)落和不解,他只好憮然,曰:“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他還曾斷糧七天,甚至險些被人害死,他明知仕途不暢仍知其不可而為之;他為加強國君力量,試圖季孫氏、叔孫氏和孟孫氏三家貴族,妄圖憑一己之力扭轉(zhuǎn)乾坤,但行動受限制,終招失敗……雖然不解、譏諷和困厄一直伴隨著他的人生,但正因如此,方有“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心懷天下的他不愧是我們心中的圣人。
有教無類的教育家
他是孔子,是中華文明的奠基人,是中國教育事業(yè)的開拓者。他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明世宗封他為“至圣先師”;清圣祖康熙尊他為“萬世師表”,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堪當此譽者,他一人而已。在《論語》中,從“子曰:‘有教無類’”中我仿佛看到了生性粗鄙,志氣剛強直率的子路戴著公雞的羽毛,佩著公豬的牙齒等示強之物侮辱他時,他沒有生氣而是在一邊心平氣和地設(shè)禮樂引導(dǎo)子路,終使子路心服口服,從此踏上了向孔子求學之路,最終成為一大賢人。假如他因為子路的粗鄙而拒絕教導(dǎo)子路,那么社會上就會多一個粗人,少一個賢人了。
孔子的教育思想如雨后甘露,總能讓人心曠神怡并有所收獲。他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給教育帶來了啟迪:因材施教;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由此我們學會了學與思相結(jié)合……他的教學思想像奔流不息的長河一樣源遠流長,流進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又像是一塊歷經(jīng)歲月的洗禮仍然會發(fā)光的寶石,時間越是往前走,它越耀眼。他無愧于是中國教育乃至世界的教育的啟蒙老師,更是偉大的教育家。
待人處事的高手
在孔子的待人處事語錄里,仁是核心。仁是“克己復(fù)禮”,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從不同的角度,“仁”有不同的含義,它的范疇很大,彰顯了孔子乃至中華民族極為純粹和崇高的道德精神。在現(xiàn)代快節(jié)奏社會中,人與人的交往越顯緊張和脆弱,當我們不知道如何待人處事的時候,也許我們可以從《論語》中找到答案:設(shè)身處地體貼他人、遵循禮的規(guī)定、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學會待人處事才能走得更遠。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在待人處事方面孔子可謂是高手。
民國時期著名的學者柳詒徵說:“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shù)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傳;自孔子以后數(shù)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贝嗽u價,孔子受之無愧也。
從《論語》中,我讀到了一個鮮活的睿智的可愛的情感豐沛的孔子,他既是凡人也是圣人,更是一位讓我受益終生的老師。
讀《論語》有感 篇6
《論語》是一本家喻戶曉的名著,這個暑假,我又重新溫習了一遍。
《論語》中分每一句話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有的給予了我們?nèi)松l(fā)的啟示,有的讓我們學會了如何與人相處。
要會善于學習,就要不恥下問,《論語》中有一句話:“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边@是曾子曾經(jīng)說過的話,含義是:一個人他自己是有能力的,還向沒什么能力的人請教,一個人很有學問,還向?qū)W問少的人請教。我想:一個人內(nèi)心有智慧,敏感多思,愿意好好地去領(lǐng)悟知識,愿意“不恥下問”,以獲得更多的知識,這不過是一種難得的態(tài)度嗎?就像生活中,小孩子的眼光定是與大人不同的,稍向天真爛漫的小孩子學習,也說不定能給人啟發(fā)。曾經(jīng)有人問一位學者,你是在哪兒學到最有價值的東西的?結(jié)果大家以為最有價值的答案是:幼兒園,這就是孔子和他學生眼中的“學習知道”吧!
孝敬之道也在《論語》中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亦!币馑际牵阂粋人孝敬父母,卻喜歡觸犯上級,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的確,孝敬父母和尊重上級不是一個含義嗎?———細心為別人呢著想,有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因為父母的訓(xùn)斥而感到委屈,但仔細想想,其實父母是為我們好。其實,孝敬不一定是讓父母豐衣足食,為他們多著想一點,就算是最好的孝敬了。讀完這句話,我回想平時為父母做過的事,更深一層地理解了孝敬的含義。
《論語》,這本擁有無窮奧妙的書,帶給了我們無限啟發(fā),告訴了我修身養(yǎng)性的道理,作為一個小學生,我們應(yīng)該遵循孔子的道德思想,爭取在學習生活中取得更大的進步!
讀《論語》有感 篇7
世界歷史上燦爛的文明有很多,但綿延數(shù)千年而不絕的,只有一種,那是華夏文明。幾千年間、無數(shù)自然災(zāi)害肆虐蹂躪、紛繁戰(zhàn)亂干戈洶涌橫生,華夏文明的子民遭遇了數(shù)不清的磨難、承受了數(shù)不清的摧殘。數(shù)千年的時間里,什么都有可能發(fā)生、萬事都不可控。可是,中華文明就是戰(zhàn)勝了天地的無情、抵御了外敵的入侵、承受了朝代的變更,不但沒有被分裂、沒有被摧毀,反而在歷史的長河中吸納同化了所有試圖征服它的人。一種文明得擁有多大的力量和胸懷才能既抵御住外來的侵犯又同化了外來的文化呢?這是一個奇跡!為什么這樣的奇跡發(fā)生在了中華民族?因為中華民族有一種大一統(tǒng)的文化,這種文化世代相傳、深入人心、融入血脈,成為了中華魂、華夏魄,這種文化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始自孔子,而記述其言語論說的《論語》更成為了締造二千年中華文明的淵源。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活躍的價段,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nóng)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yī)家……各種思潮繽紛出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什么是儒家,而不是其它學說成為了國教?予以為是因為孔子學說飽含"以人為本、心懷天下"的博大胸懷與英雄氣概。
孔子認為,修身乃立世之本,"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即,修身先以學文,成為一個具備孝、悌、信、愛眾、親仁等良好道德修養(yǎng)的良人君子是重中之重,先中之先,源中之源、本中之本,然后"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
《論語》中,孔子就對人君的胸懷修養(yǎng)要求進行了多次闡述,顯得濃墨重彩。"為政以德",所謂:"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民恥且格";"以身作則",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遵禮守分"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也……簡而言之謂之"仁",謂之"禮"。要以"仁"制國、以禮待人。則君仁臣忠、上正下效,民風歸淳,天下歸于大治矣。
整部《論語》,君子一詞出現(xiàn)了107次之多,對士人君子的立身之規(guī)、行世之則更是進行了360度立體的論述。"學道則愛人"、"文質(zhì)彬彬""周而不比"、"和而不周"、"成人之美""喻于義"、"坦蕩蕩"、"求諸已"……君子仁人歷為治國之中梁砥柱,對這些原則的踐行追求,塑造了中華文人的錚錚鐵骨與謙謙風度,使中華文明保存了浩然與雍容氣度。
在處世觀上,相對于道家的強烈出世傾向,儒家是積極入世的,所謂"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昌也。學習是為了出仕造福黎民,造福百姓的同時要不斷學習。而通過系統(tǒng)的學習,儒者既具君子之風(不具備也認可),又具治國之策,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是也。
制國之策上,相對于法家的嚴刑峻法,儒家講究仁義道德,一個剛絕凜人,一個悲天憫人。百家思想爭鳴,可用于制國者寥寥無幾。而貫穿其間的,對掌權(quán)者仁、義、禮、智、信方面的要求,溯了本清了源,使其具備了清正廉潔、為國為民的理想(不具備,也知道此為正道)。
孔教宣揚的制國終極理想。不同于法家立圖建立嚴管苛制的政體、有異于道家追求思想的超脫圓融、更是與其它學說倡導(dǎo)的軍事制國、陰謀擁主截然不同,儒家向往并立志建立的家國天下,是以"仁"治、以"禮"束的升平盛世,其間,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友信民愛。況開國者或者需要法家、需要兵家,需要武將,因為金刀戈馬、開疆拓土要的是英勇、是陰謀,是決勝于千里之外的豪情壯志。可治國者,需要的是文人、是治士,因為國平后,君王追求的是民安?鬃釉唬"治大國如烹小鮮",要的是穩(wěn)、是平。民淳方能家和,家和方能郡治,郡治方能國平。倡導(dǎo)"溫、良、恭、儉、讓"、注重道德教化的儒家成了必然的選擇。
孔子之后,歷經(jīng)孟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王陽明為代表的歷代思想家的發(fā)展,經(jīng)由統(tǒng)治階層的推崇,越來越完備、越來越系統(tǒng)的政治體制、倫理體制、宗法體制得以確立并成為穩(wěn)定的政治及思想統(tǒng)治方略。這使得中華歷史跨躍朝代更迭而不斷、使得中華文明經(jīng)歷外來文化沖擊而不變。更是潤物細無聲的塑造了中華子民的思維模式、行為規(guī)則,并最終促成了獨特而偉大的華夏文明的形成。
《論語》為代表的孔教學說與其說是一種學說,不如說是一種信仰與理想。有了理想才會有希望、有信心、有前進與堅持的力量。這個理想,便人君有了世代可以統(tǒng)治的幻想;這個理想使學子臣屬有了永遠可以追求的境界;這個理想使尋常百姓有了樂天知命的氣質(zhì);于是,雖歷劫難,中華文明屹立不倒、雖遭創(chuàng)傷,華夏血脈綿延有絕。
前世自"以人為本、心懷天下"始。今世及后世,予以為一切并不會變。以人為本,注重個人修行,方能成為良人志士,只造萬世之福,不涉毀世之事;心懷天下,培護浩然之氣,方可成就大邦強國,保得疆土無虧,圖得民治久安。
讀《論語》有感 篇8
讀了論語這本書后,我似乎領(lǐng)略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神盛宴,懂得了許多知識,知道了怎樣做個謙謙君子。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的是只有在學習中才能不斷成長,才能成為知書達理地君子;“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溫,不亦君子乎?”說的是在生活中自然會結(jié)交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們對待他們要講究誠信,即使他們埋怨我,我也不會生氣,對他人仍然寬容,別人也會深受感動。
現(xiàn)在的兒童個個都是嬌生慣養(yǎng)的小王子、小公主,爺爺奶奶更是對他們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燙了。只要他們輕微傷了一下就亂喊亂叫,大聲哭鬧,甚至還亂扔?xùn)|西。這樣下去,他們就會脾氣任性、驕橫傲慢、無理取鬧。相反,文明、高尚、彬彬有禮的人會越來越少。我在此建議他們多看看論語,論語像悄無聲息的甘露,流淌在干枯地心田,讓心靈純潔、高尚,讓任性、暴躁的性格隨風散去。她帶給我們的是雪的寧靜,雪的純潔……
論語又像部指南針,當我們在努力中失敗時,她會激勵我們:“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再接再厲,永不放棄!碑斘蚁胪祽袝r,論語又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能因為一點困難,而一曝十寒,每當我驕傲得意忘形時,論語又會嚴格地告誡我,“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凡事都不能驕傲,你有你的的短處,別人有別人的長處,正所謂“尺短寸長”。
“論語”是中華傳統(tǒng)地瑰寶,她帶給我們不僅是心靈的洗禮,更讓我們的品行有了很大地變化,我喜歡論語這部好書,它將會伴隨我共同成長!
讀《論語》有感 篇9
《論語》是我國的經(jīng)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笨梢娬撜Z在歷代的統(tǒng)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ⅰ懊舳脤W,不恥下問!边@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边@句華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nèi)粘I钪,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yōu)點,值得我們?nèi)W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于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yǎng)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于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論語》經(jīng)歷了兩千個春秋,并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xiàn)在的思想,但是它畢竟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和《毛主席語錄》沒什么差別?杉毤毱穪,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里行間。
讀《論語》有感 篇10
孔子,我們中國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同時也是我最佩服的文學家,他的智力過人,《論語》,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論語》是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們寫的,里面記錄著孔子平時教育弟子們時的言行,可以教你怎樣為人處事,怎樣做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段話說的是: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說:"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他人。"
還有一次,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孔子說:"有過錯,而不改,這才真叫過錯。
其中,有一個地方最讓我印象深刻,那就是當仁不讓。子曰:"當仁,不讓于師。"意思是孔子說:"遇到合于仁德的事。就是對老師也不必謙讓。"如果這種事真的出現(xiàn)了,孔子連老師也不謙讓,而我,卻不一定,唉!
這本書很適合我們中小學生看,能教會我們怎么為人處事,快去看看吧!
讀《論語》有感 篇11
孔子,春秋戰(zhàn)國時期之文人,其作《論語》流芳百世,流傳至今,幾乎無人不知。
這本書中字字珠璣,其中我認為最精辟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眱删湓挕?/p>
第一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時常溫習學過的知識,這難道不快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做客,這難道不開心嗎?別人不知道我有學問,而我不介意因為學習是為了自己,這難道不是一個君子嗎?”這告訴了我們: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應(yīng)手。如果別人對你有誤會時,不要生氣或難過,只要你做的是對的,別人終究會明白的。
第二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來學習,如果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己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备嬖V了我們:朋友或同學當中,每個人都有優(yōu)缺點,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并及時改正自己的缺點。想想自己,有了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對比先哲的謙遜,我羞愧萬分!
《論語》,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做人,就應(yīng)該要不能只修飾外貌,更重要的是內(nèi)心的修養(yǎng);做人,就應(yīng)該要對所有的人都要以愛心對待,也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得勇于改過自己的任何缺點和過失,不能故意不改,并裝作沒發(fā)現(xiàn);做人,就應(yīng)該要本著正大光明的態(tài)度來做事,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論語》教會了我太多太多,使我受益匪淺。
讀《論語》有感 篇12
以前對于《論語》只是片面的點點滴滴的了解一些,讀書活動使我在工作之余,忙里偷閑中粗讀了于丹教授的《〈論語〉感悟》一書,對其中的道理雖然談不上大徹大悟,但也收獲良多。
《〈論語〉感悟》是于丹教授繼《〈論語〉心得》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的基礎(chǔ)上,講述了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學習之道、誠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和仁愛之道。于丹教授仿佛是一位烹飪高手,用一個個淺顯易懂的小故事,把一段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感悟的方法來解讀,把深奧的道理,講得透徹而又入木三分,真正走到了我們心理。
看過“孝敬之道”,使我們懂得了“孝敬”仍然現(xiàn)代社會道德素質(zhì)的樸素的起點。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里,“孝”仍然是做人的根本。
看過“智慧之道”,使我們懂得了“智慧”是一種思維方式,擁有了知識并不代表擁有了智慧。真正的智慧有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以知識作為積淀,以智慧來努力提升我們的境界。
看過“學習之道”,使我們懂得了在今天這個時代,信息紛紜復(fù)雜,有很多東西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高自己。人只有通過學習,才能知道那些東西真正有價值,才能把所學到的知識來建設(shè)祖國,回報社會。
看過“誠信之道”,使我們懂得了“誠信”雖然中國儒家提出的道德理念,但是放到今天,它依然是一個人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的基本的道德水準。如果我們每一個人從內(nèi)心的真誠出發(fā),建立和守住信譽,就一定會建設(shè)起一個誠信的社會。
看過“治世之道”,使我們懂得了“德政”作為《論語》“治世之道”的核心,在整個文明走過兩千多年的有了法治作為保障的社會中,可能道德的力量比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能發(fā)揮它的功能。
看過“忠恕之道”,使我們懂得了“忠恕”就是忠誠于自己,善待他人。如果以這樣的心態(tài)生活在這個社會里,不管這個世界如何紛亂,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生活得自在一些。
看過“仁愛之道”,使我們懂得了“仁愛”的思想是儒家哲學里基石下的基石,重點中的重點。仁愛就是仁者愛人,仁者愛人就是用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善意去對人好。如果我們生活一個充滿仁愛的社會里,那么整個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的確,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時代的進步,社會對人的要求越來越高,現(xiàn)代人的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但是當我們把這些壓力看作是一種學習,看作是一種動力的`話,可能我們工作起來會輕松很多。這種輕松更多的表現(xiàn)在心情與心境上,家庭中多一份孝道,同事中多一份諒解,以誠待人,勤奮工作,那么我們收獲的將是對整個社會的發(fā)展做出的貢獻。
讀《論語》有感 篇13
于丹這位作者編寫了一本《論語》感悟,主要講了以下七個道,對我在人生道路上有很多幫助。
第一,孝敬之道,孝敬是一種人物,可能從你生下來你就必須孝順自己的長輩,但它不是一種本能,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有人開導(dǎo),教誨的。
第二,智慧之道,知識可能是生產(chǎn)智慧的基本條件,但小聰明和智慧截然不同,我們成功是需要智慧的,需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千萬不能動歪腦筋。
第三,學習之道,一個人需要不斷的進行學習,才能達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只有不斷學習才不會被社會淘汰,不同的人,在學習的方法上也是不同的,需取長補短,不恥下問。
第四,誠信之道,人活著是為了正義,不能靠投機取巧,不守信譽去生活,孔子道,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說到就要做到,做事一定要堅持到底,這也是做人的基本準則。
第五,治世之道,可能我們小孩談不上什么治世,但我們也要學一學,沒準你長大就是總統(tǒng)呢。如果僅用政令來誘導(dǎo),來約束那老百姓只能安分守己的去生活,免去很多刑法,但這不足以上樹立他們的廉恥之心。
第六,忠恕之道,就是忠誠于自己善待他人,不要背叛自己,做人做事都有一個貫徹始終的觀念,盡自己的心去幫助他人,不要把種種是非推及給他人,要跟別人換位思考,假如別人這樣對你呢?
第七,仁愛之道,仁愛是一種人格情懷,它應(yīng)表現(xiàn)為一種高風亮節(jié),一種胸懷大志的氣度,要幫助別人,鼓勵別人,它是一種身體立行,點點滴滴的行為,不僅讓別人受益,自己也很開心,也有收獲。
這七道,耐人尋味!
讀《論語》有感 篇14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不但要關(guān)注當代文化,更應(yīng)該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
由于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鬃討(yīng)該說是中國儒派的創(chuàng)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言論,大多關(guān)于學習,最適合我們小學生閱讀!墩撜Z》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并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jīng)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著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在強調(diào)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
從表面上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jīng)驗?鬃拥倪@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xiàn)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過細讀《論語》,僅閱兩句話,就收獲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論語》中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講的是積累的重要性。
只有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時間長了才能成為一座山,到時風雨自然興盛了。只有積累一滴滴的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只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也就養(yǎng)成了品德,心靈也自然升華了。只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舉例的方法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jīng)驗,最后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尾隨而來了嗎《論語》只大家別以為,孔夫子的《論語》像一座大雪山,只有那些專業(yè)人士才能攀上去,其實不然。
在我看來,《論語》更像一碗熱騰騰的雞湯,喝下去后讓心靈得到一次洗滌,不,應(yīng)該用一次升華。孔子的《論語》很少由長篇大論,每一則都很簡練。因為無言也是一種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這句短語就是最好的敘述。
讀《論語》有感 篇15
故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表明此書在中國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在中國歷史上,《論語》一書被那些追求理想人格,并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最高目標的讀書士子奉為經(jīng)典,成為不可或缺的教科書。事實上,它極大到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的形成,塑出無數(shù)立德、立言、立功的志士仁人。它也對普通百姓的思想品質(zhì)和文化心理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改良作用。許多人對論語書中的內(nèi)容十分熟悉,如“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薄昂蜑橘F”“當仁不讓于師”“學而不厭”“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后生可畏”“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等等。所有這些,甚至到普通百姓的言談舉止。
《論語》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內(nèi)容之一,對亞洲的某些國家也產(chǎn)生了影響,如日本,新加坡,韓國等,F(xiàn)代日本企業(yè)家的精神導(dǎo)師澀澤榮一,就是以為典型的儒家。他經(jīng)常把《論語》抄本隨身攜帶,認為企業(yè)需要有強調(diào)相互關(guān)系的儒家思想,其目標是“把現(xiàn)代企業(yè)建立在算盤和《論語》的基礎(chǔ)上。”這就充分說明了《論語》對亞洲文化圈內(nèi)各國的經(jīng)濟騰飛和社會發(fā)展所產(chǎn)生的重要影響。《論語》和《道德經(jīng)》是我們時常閱讀的兩本書,每讀一遍,都有許多新的感受和收獲。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能夠從我們這一代手中接過來并且發(fā)揚光大,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我們的無上光榮。
比如,《論語》第一章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以君子乎?”就是說學習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么?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君子嗎?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句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文章這三句話是非常熟悉的,三句話一句一個意思,看起來三句沒有什么連貫性。但也有人認為解釋不符合原意,指出這里的“學”不指學習,而是指學說或主張;“時”不能解釋為時常,而代表社會;“習”不代表溫習,而是使用,引申為或采納。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連貫的。其意思為:自己的學說要是被社會,那就太高興了;退一步說,要是沒被社會采用,但卻得到很多朋友的贊同,紛紛到我這里來討論問題,我也感到很快樂;再退一步說,即是社會不采用,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做不也就是君子嗎?讀起來,這種解釋可以自圓其說,也有一定的道理?傊,這句話的中心意思,無非是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yǎng),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中多處可見,足以充分說明學習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讀《論語》有感 篇16
讀了論語這本書后,我似乎領(lǐng)略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神盛宴,懂得了許多知識,知道了怎樣做個謙謙君子。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的是只有在學習中才能不斷成長,才能成為知書達理地君子;“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溫,不亦君子乎?”說的是在生活中自然會結(jié)交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們對待他們要講究誠信,即使他們埋怨我,我也不會生氣,對他人仍然寬容,別人也會深受感動。
現(xiàn)在的兒童個個都是嬌生慣養(yǎng)的小王子、小公主,爺爺奶奶更是對他們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燙了。只要他們輕微傷了一下就亂喊亂叫,大聲哭鬧,甚至還亂扔?xùn)|西。這樣下去,他們就會脾氣任性、驕橫傲慢、無理取鬧。相反,文明、高尚、彬彬有禮的人會越來越少。我在此建議他們多看看論語,論語像悄無聲息的甘露,流淌在干枯地心田,讓心靈純潔、高尚,讓任性、暴躁的性格隨風散去。她帶給我們的是雪的寧靜,雪的純潔……
論語又像部指南針,當我們在努力中失敗時,她會激勵我們:“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再接再厲,永不放棄!碑斘蚁胪祽袝r,論語又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能因為一點困難,而一曝十寒,每當我驕傲得意忘形時,論語又會嚴格地告誡我,“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凡事都不能驕傲,你有你的的短處,別人有別人的長處,正所謂“尺短寸長”。
“論語”是中華傳統(tǒng)地瑰寶,她帶給我們不僅是心靈的洗禮,更讓我們的品行有了很大地變化,我喜歡論語這部好書,它將會伴隨我共同成長!
讀《論語》有感 篇17
讀論語,感到收獲頗多,讓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
其一:學,然后知不足。
學,然后知不足,由此,我要進一步端正態(tài)度,持之以恒,在通讀的基礎(chǔ)上再加以精讀,并學會結(jié)合實際進行研讀,提升自我。
其二:思,然后明目標。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有了知識,沒有思想,就是不切實際的罔。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性。通過學習獲得知識,不是最終目標。我們還必須學會思考人生,人應(yīng)當成為怎樣的人?
一部《論語》,清晰地表明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人,應(yīng)當成為君子。君子,作為理想人格,孔子把它界定為內(nèi)圣外王,如: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等等,強調(diào)了作為君子既要有學問學識,還要有氣魄修養(yǎng),學問加修養(yǎng)所謂內(nèi)圣才是君子。用今天的語言來表達,我把它理解為德才兼?zhèn)洹?/p>
又如:天行漸,君子當自強不息,禹,吾無間然矣!這里可以看到孔子極為推崇大禹,挑不出他任何缺點,禹把黃河長江水利治好,把土地開發(fā)出來。中華民族奠定了農(nóng)業(yè)社會的基礎(chǔ),發(fā)展成就了后來幾千年農(nóng)業(yè)國的民族精神,是從禹開始的。禹之所以在孔子的心目中是真君子,就在于他做到了外王,即君子要不斷努力開拓,去建功立業(yè),個人的存在要對社會有所貢獻。
思,然后明目標,對于我們青少年來說,今天我們重溫《論語》,應(yīng)思考立身和處世的原則。內(nèi)圣外王的君子,是我們做人做事的目標和準則,也許也是需要用畢生努力不斷去接近的一個目標。
讀《論語》有感 篇18
《論語》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鬃邮俏覈鴤ゴ蟮乃枷爰摇⒔逃,被后世尊稱為圣人,他的言行對我國文化有很大的影響。我認為我們?nèi)匀灰J真學習《論語》,取其精華。
《論語》對我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得是:“學習卻不思考會迷惑、思考卻不學習會疑惑!边@是在告訴我們學習與思考的重要性。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闭f得是:“知道學習的人不如把學習當愛好的人,把學習當愛好的人不如以學習為快樂的人。”告訴我們學生應(yīng)該有的學習態(tài)度,要熱愛學習。這些思想對我們中學生是非常有幫助的。
《論語》對我們自身修養(yǎng)有所指引。例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說得是:“我每天多次進行自我檢查:替人謀劃事情竭盡自己的心力了嗎?與朋友交往足夠誠信了嗎?老師傳授的知識溫習了嗎?”這是在告訴我們自我檢查的重要性,要作一個有才德的正人君子。學習重要,品德培養(yǎng)同樣不可缺少。
《論語》還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例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闭f得是:“孔子在河邊上感悟,時光像河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备嬖V我們要愛惜時間,不讓時間白白流去。作為初中生的我們,正應(yīng)該把握大好年華,做有意義的事情,不要虛度光陰。比如我們不要浪費時間玩游戲,要多多讀書,不然就會終是游戲負了我,不然北大必有我。”
《論語》教會了我們許多做人的行為和學習辦法。我們應(yīng)該讓它永遠傳下來。
讀《論語》有感 篇19
孔夫子曾經(jīng)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并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鬃右恢被畹搅似呤䴕q,五十七年的經(jīng)歷使他仁德兼?zhèn)洌瑢W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說后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議!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guī)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于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nèi)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guī)律!安换既酥患褐,患不知人也!笨鬃影言捯呀(jīng)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xiàn)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
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xiàn)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圣人的學習!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lǐng)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nèi)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讀《論語》有感 篇20
今年暑假,我拜讀了老師向我們推薦的國學經(jīng)典《論語》。這部記載著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籍中的許多話語,現(xiàn)在還縈繞在我的耳畔,給我的學習和生活以深刻的啟迪。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學習知識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復(fù)習它,不是很高興嗎?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也是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是君子嗎?從這句話中,我讀懂了,學習了知識要及時的復(fù)習鞏固,和朋友友好相處,要有一顆寬容的心。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笨鬃釉诟嬲]人們,用道德來治理國家,自己就好像北極星那樣,在一定的位置上,而其它星星都圍著你。我覺得孔子說得好,政府只有關(guān)注民生,才會得到人民的擁護,百姓安居樂業(yè),社會才會安定和諧。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這句話意思是說,嚴肅而合乎原則的話能不接受嗎?光接受了還不行,改正錯誤才可貴。謙遜恭順的話,能不讓人高興嗎?能分析鑒別才可貴。盲目高興而不去分析,表面接受而不去改正,這種人誰也沒有辦法管好他。這樣精辟的話語對我們小學生很有幫助,它教育我們要聽進去批評意見,對夸獎的話語要認真分析,不能高傲自大。只有時刻保持謙虛的態(tài)度,正確對待表揚與批評,在成長的道路上才不會走彎路。
國學像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照耀著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我愛國學,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國學;《論語》像一顆明亮的燈塔,它照亮人們前進的航程。我愛《論語》,我一定要深入研讀它。
讀《論語》有感 篇21
我和張潤澤又約了每周的星期六下午六點到七點去新蕾公園讀論語。
星期六的下午我和媽媽去奶奶家接完妹妹后,又去超市買了點東西,因為我想吃火鍋了,所以媽媽帶我們?nèi)コ匈I食材。由于天氣熱我們家好久沒吃過火鍋了,這次終于可以吃到我心愛的火鍋了,我特別的開心。
結(jié)完賬后,我看了看手表,快到六點了,我很著急因為約定的時間馬上就要到了。我正想著怎么提醒媽媽呢,突然媽媽想起來了讀論語約定的時間了,趕緊讓我們拿東西上車,車子啟動后媽媽就打電話問張潤澤媽媽,因為我們是四個小朋友約定一起的,結(jié)果另外兩個小朋友因為有事情耽誤不能赴約了,再加上天氣不好感覺要下雨,所以媽媽決定也不去讀論語了,但我和妹妹特別想去,我就跟媽媽說,“媽媽,言必信,行必果,這句話你經(jīng)常對我和妹妹說的,既然已經(jīng)約定好了,為啥你又不去了呢?”媽媽聽了我的話,最終還是同意去公園讀論語了。于是就又和張潤澤媽媽打電話問清楚具體地址,我們先把食材放回家里的冰箱里,然后去找張潤澤他們匯合,到了公園,把車停在停車場,我就迫不及待的拿著書下車了,飛快的向約定的地點跑去,不一會兒就看見了張潤澤和他的媽媽,我更加快了腳步跑過去,可是,天有不測風云,我剛坐在座位上就下起了毛毛雨,我心想:雨這么小肯定一會兒就停了,可誰成想,沒多大功夫雨越下越大,我們只好放棄了這次讀書機會,趕緊跑回車里去。
今天雖然因為天氣原因沒讀成論語,但我內(nèi)心很高興。因為我做到了:言必信,行必果。
讀《論語》有感 篇22
這個暑假,媽媽給我買了一本《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一般的《論語》共二十章。
《論語》分為《學而》、《為政》、《八佾》、《里仁》、《公冶長》、《雍也》、《述而》、《泰伯》等章節(jié)。
《論語》的句子都很有道理。例如《學而》里的,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币馑季褪强鬃诱f:“別人不了解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了解別人。”還有,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說:“學的知識時常去復(fù)習,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我從《論語》中懂得了許許多多。我知道了做人一定講信用;做人一定要仁愛;做人一定要知錯就改!我知道了讀書人如果有志追求真理,卻以穿破衣、吃劣食為恥辱,這樣的人是不值得跟他討論真理的;我還知道了看見賢人,就應(yīng)該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心里就應(yīng)該進行自我反省。
有一次我看見一個衣衫簡陋的老奶奶乞討,我本來不想理,但是自從讀了《論語》,我便把我三個月零花錢都捐出來。還有一次我考了第一名便向親戚朋友們炫耀,后來讀了《論語》中的“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我便虛心聽取別人意見,不自大,虛心跟別人學習。
是《論語》,讓我知道了怎樣做人;是《論語》,讓我知道了怎樣學習;是《論語》,讓我知道了這大千世界的丑態(tài)和美態(tài)。以后,我一定嚴格遵循《論語》條條名言警句,做一個好孩子!
讀《論語》有感 篇23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是《論語》中最著名的的一段話,也是我讀過《論語》之后,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話。
《論語》的諸多至理名言代代相傳,而給我印象最深的莫過于孔子在治學方面的觀點了。
在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tài)度。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蓖瑫r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chǔ)。
在對待錯怪自己的人的態(tài)度上,孔子認為“別人不知道真實的情況而錯怪了你,但是你不發(fā)怒責怪他,這樣的人才是君子!痹诂F(xiàn)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被人錯怪,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shù)人都會火冒三丈。沒錯,被人錯怪的滋味的確不好受,生氣也是應(yīng)該的?墒,在這個時候,如果你能理解對方,原諒他,那么你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當錯怪你的人了解了真相,并發(fā)現(xiàn)你是如此大度時,他該是多么慚愧,該多么敬佩你。這比你馬上發(fā)火,責怪他效果要好多少倍!
孔子的確是位圣人,在《論語》中,孔子的每句話都可以稱作是經(jīng)典。在《論語》,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如果我們能夠在學習《論語》的過程中,時刻檢討自己并改正,那么用不了多久,我們也會成為品德高尚的人。
這就是我讀過《論語》之后的最大感想。
讀《論語》有感 篇24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你聽!這是我們家庭成員——爸爸、媽媽和我早晨起床的必修課。
說起我的家庭成員,我得向大家介紹介紹了。我媽媽是小學教師,爸爸是體育教師,我呢,就不用自我介紹了。媽媽崇尚儒家學說,算得上是孔老夫子的“粉絲”了。平時,說話總時不時蹦出幾句“之乎者也”來;而爸爸呢,就只有“婦唱夫隨”了,也跟著“吾呀爾呀的”;我當然也在他們的熏陶下,對這些難學的古文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就這樣,我們家庭的《論語》之旅就出發(fā)了。先從稱呼開始吧!古時候不是都把有學問的人尊為“子”嗎,于是,我尊爸爸為“老子”;爸爸尊稱媽媽為“妻子”;我就被爸爸媽媽尊為“孩子”。哈哈!我們?nèi)齻都帶“子”,也算是“文化人”了吧。
早晨起床,在“老子”的催促下開始晨練,節(jié)奏由“一二三四”變成了《論語》名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薄爸疄橹薄形顼堊郎希蠇尪松舷銍妵姷牟耍骸按四思t燒雞也,趁熱快吃矣!”于是,我們便在這“熱騰騰”的“古文餐”中完成了午飯。晚上,我們?nèi)胰司统两凇墩撜Z》中,“老子”問,“孩子”答,可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妻子”讀,“孩子”誦,可謂“溫故而知新”。
“老子”、“妻子”有時也為了孔子的學說爭得面紅耳赤;“孩子”有時也為了這難記的古文而垂頭喪氣;而“老子”“妻子”“孩子”更多的是為我們的學習成果而欣喜若狂。
哎呀!真沒想到,難學的《論語》竟給我們家?guī)砹诉@么多的歡聲笑語,我真得感謝你呀——經(jīng)典《論語》。
【讀《論語》有感】相關(guān)文章:
讀《論語》有感12-31
讀論語有感06-08
讀《論語》有感05-18
讀論語有感07-01
讀《論語》有感范文04-29
讀論語有感【精】12-09
【精】讀論語有感12-09
讀《論語》有感【推薦】05-30
讀《論語》有感【熱門】05-16
讀《論語》有感【薦】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