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后感13篇【優(yōu)選】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語》讀后感 篇1
有人說,人若不食,則胃饑;人若不讀書,則心饑。胃饑尚不敢怠慢,況乎心饑?本不喜歡捧書的我,近來耳畔總會響起圣人的教誨:"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于是,清風吹月落,書聲伴日升。尚且稚嫩的我捧起了國粹《論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巧言令色,鮮矣仁。"
……
讀著讀著,似乎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左右著我,似月光朗照,把我的靈魂浸染得潔白一片;又似一輪朝陽從生命中冉冉升起。手執(zhí)《論語》,靜心品讀,朗聲誦讀,躁動的世界似乎安靜了下來。此時的我表里俱澄澈,肝膽皆冰雪,晶瑩剔透的靈魂張開思想的翅膀理性地在翱翔。我從書中領悟到了應該如何獲得智慧和力量,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學習,面對挫折,面對人生。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說:"人類如果想要在21世紀繼續(xù)生存發(fā)展下去,必須汲取中國孔子思想中的智慧。"《論語》博大精深,帶著高山仰止般的情懷,初逢《論語》的我,逐漸走進《論語》,品讀先賢智慧,傾聽先哲心聲。
"吾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孟子曾說"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古人說"知恥近乎勇".敢于正確面對自己的弱點甚至錯誤,敢于作自我批評并堅決改正,這更是勇敢。有句話說的好:凡事怪別人,路越走越窄;凡事怪自己,路越走越寬。一個人不斷反省自己的行為,凡事從自身找原因,及時改正錯誤彌補不足,這樣,即使太陽已經(jīng)落山,月亮卻會冉冉升起。
"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德,以德報德。"孔子還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人的行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則,把握尺度。慎言慎行,修身做人,禮行天下。
讀《論語》尋找內(nèi)心的安寧和智慧,做一個胸懷坦蕩蕩的智者。
沏一壺香茗,邀一彎明月,迎一縷清風,弄一樹花影,初逢《論語》的我終于結緣《論語》!
《論語》讀后感 篇2
《論語》是與《大學》《中庸》《孟子》共同稱為《四書》的儒家經(jīng)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弟子編撰的有關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涉及政治,經(jīng)濟,教育,道德和哲學等方面。簡單的說,《論語》所記載的,是孔子從生活中演繹出來的,為人處事的經(jīng)驗,和對弟子的教導。
《論語》乃是統(tǒng)治中國思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jīng)典。教給我們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所以,古人曾稱之為“治國之本”而這“治國之本”在今天,仍然可以為我們現(xiàn)代人構建和諧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提供一份溫馨的勸導。
有些人視《論語》為天書。認為《論語》中所提及的真理和思想都是深不可測的。其實不然,真理都是樸素的。論語,其實是很簡單的?鬃邮且砸环N樸素的,言傳身教的生活態(tài)度,去影響它的弟子。
北京師范大學的于丹教授在《論語心得》中說:“孔子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大地上生長的信念!彼,《論語》是簡單的。
孔子的人格理想乃“神于天,圣于地!逼渲械摹疤臁敝傅氖侨说睦硐。而“地”則指的是現(xiàn)實。我認為這句話形容得很好。孔子把理想比作“天”,把現(xiàn)實比作“地”!疤臁薄暗亍敝g是有距離的,比喻了理想和現(xiàn)實間是有差距的。“天”“地”把人夾在中間。而人不能在天上飛,卻腳踏實地,說明人生活在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而且人不能只活在理想中,是與現(xiàn)實分不開的。所以正如于丹教授所說:“理想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
可是有了天,地,人,又應該怎樣處理三者之間的關系呢?
于丹教授認為:“論語的精髓就是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化于人的`內(nèi)心。天,地,人就會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就會無比強大!薄墩撜Z》中所倡導的“天,地,人合一”也就是天,地,人之道。所謂“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也就是理想與現(xiàn)實的精華了。我認為,理想之精華在于理想可像天空般的廣闊,而現(xiàn)實之精華則在于現(xiàn)實要像大地一樣有著深厚的積累了。唯物辯證法中提到了整體和部分的關系:整體與部分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當各部分以合理的結構組成整體時,整體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體的功能就會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所以,只有把
天,地,人三者的關系處理好,才能成為一個擁有強大力量的完美整體。而處理天,地,人三者關系的方法。即是《論語》中天,地,人之道了。
這樣的道理難道不樸素,不簡單嗎?在我看來,《論語》中教給我們?yōu)槿颂幨碌奶,地,人之道其實很簡單。用孔子的一句話就能概括,而且這句話僅僅五個字。即“天,地,人合一”。
《論語》讀后感 篇3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能夠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蹦芨嬖V我一字,使我能夠終身實踐,并且永久受益嗎?如果有這么個字,那就是“恕”字吧。就是你自個兒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干。人一輩子做到這點就夠了。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如果因為別人欺騙了你,你也就用同樣的方法去騙取別人,這種處世方法實在是不可取的。我以往與財務經(jīng)理說過,不能因為有客戶不講信譽,不按合同支付車款,一拖再拖,心中產(chǎn)生怨氣,就對我們的供應商也采取同樣的付款方法,也不講信譽,將來公司如何生存呢?無論何時,都要誠信為本,這樣企業(yè)才能做得長久。
所謂“恕”字,拓展一點說,“恕”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傷害,你也應盡量寬容,F(xiàn)實生活中的我,到目前為止,我的人生中曾被兩個所謂的小人傷害過,盡管他們兩個人目前的處境不是太好,只是不知他們是否還象以前一樣天天算計別人,以往我在內(nèi)心暗暗發(fā)誓,將來有一天我要報復,但隨著銳意進取的學習和工作,心境不斷地調整,時至今日,心境變遷,以往那種過激的想法已淡忘,甚至想不起來,但內(nèi)心深處當時的痛楚還隱約記憶。
現(xiàn)如今擁有一份寬容,奉獻一份真誠,執(zhí)著一份情節(jié),,把持一份矜持,回頭再想想過去的思潮是十分的不成熟,但當時的處境所崩發(fā)出來的想法卻是成長過程的真實寫照。所以此刻想想,毛澤東主席的講話是很有哲理的:“人是在不斷總結經(jīng)驗基礎上日漸成長成熟起來的,”如果一個人不善于總結得失而一意孤行,必將走回頭路,弄不好還會犯同樣的錯誤的!
子貢以往問教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從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樣樣?
教師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僅安于貧賤,不僅僅不諂媚求人,并且他的.內(nèi)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nèi)心歡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
現(xiàn)如今,生活中仍有許多的人在進行進取,在激烈的競爭中,努力發(fā)展著自我的事業(yè),忘我的工作,不要健康,不要家人,忘記了朋友。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志?
對照起來,我是否也有相同之處呢,心靈相照的歡樂的生活似乎離我不是遙遙無期了?
《論語》讀后感 篇4
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論語》如同沙漠中的綠洲一樣,滋養(yǎng)我們的精神世界,使我們內(nèi)心平和,在炎炎夏日中收獲一絲清涼。這就是經(jīng)典的力量,它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塑造我們的性格,讓我們能更加平和地對待工作中的壓力,將壓力轉化為動力。
作為一名實習生,在公司總部機關人力資源部實習的這段時間讓我感觸良多。首先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公司快速緊張的工作節(jié)奏。從公司領導到每一個同事,都在為“振興華北”的共同目標努力奮斗,同事們雖然勞累但是充滿了信心,這信心是對公司實現(xiàn)跨越式發(fā)展的信心,是對美好幸福生活的信心。
其次,讓我深感震撼的是大家在緊張的工作之余每天堅持學習。局副總經(jīng)理、華北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程文彬曾在加強總部機關作風建設會議上指出:勤于學習,學無止境。程文彬在強調對標學習和開放性學習的同時,強調“系統(tǒng)內(nèi)、部門內(nèi)要互相學習,年輕人向老同志學,老同志互相學,學習的氛圍一定要建立起來。”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惫颈姸鄡?yōu)秀的同事是我學習的榜樣,我要對標學習,不斷提升自己?鬃釉唬骸肮び破涫拢叵壤淦!边@就告訴大家要想辦好事情,就一定要做好準備,公司組織的“書香大講堂”、經(jīng)驗交流分享會等學習活動,雖然和大家目前的崗位工作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短期收益”不明顯,但日積月累,就會獲得“長期收益”。
《論語》中講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想讀好這本書,就必須學會運用這句話。在日常工作、學習中,要將學習和思考結合在一起,做一個會思考問題的員工,做一個有悟性的員工。這樣,更有利于自己的快速成長和進步。
于丹老師講到:“《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北M管現(xiàn)代社會競爭壓力大,但只要我們堅持閱讀經(jīng)典,并且在生活中不斷踐行“忠恕之道”,踐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最基本的做人做事準則,扎扎實實做好本職工作,熱情為大家提供幫助,提升自我,尊重他人,那么不管外界的變化多么復雜,我們都能收獲內(nèi)心的平靜和愉悅。
《論語》最讓人感動的是其所蘊含的人文情懷?鬃邮且粋講求孝道的人。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比绻麊柎蠹沂欠裰栏改傅哪昙o,相信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脫口而出,父母總在不知不覺間老去!皹溆o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太忙,從來都不是理由,別找借口,也別留遺憾,放下手頭的事情,給爸媽發(fā)個短信、撥個電話,聊聊家常。
《論語》讀后感 篇5
《論語》是我國經(jīng)典讀物,涵蘊了我國的文化經(jīng)典。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用精短的語言告訴我們怎樣和朋友交往、怎樣孝敬父母、怎樣解決事情、怎樣……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是在說:“孝順父母,順從長兄,而喜好觸犯上層統(tǒng)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tǒng)治者,而喜歡造謠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長兄,這就是“仁”的根本!傲x”是在仁的基礎上理解的,即:一個人在社會中要做到為人所想,去幫助別人“禮”讓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復禮”!大家要是都謙讓一點,不就好了嗎?“智”我覺得就是知人之言為智!也就是明白別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發(fā)展!其實,我們現(xiàn)在都是在學習前人給我們留下的經(jīng)驗!我們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會明白自己在社會上的意義!當然對身邊人的意見應該是選擇好的,有利于個人和社會發(fā)展接受!“信”是我們一直在提倡的誠信。
從我們的先祖開始就提倡“信”,而當今社會有時卻缺失了傳統(tǒng)文化的美德!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發(fā)揚《論語》中的道理。這樣我們才能做一個“少年君子”我們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諧的社會,沒有仁義禮智信不行的!希望我們的國家越來越美好,社會越來越和諧!
論語乃修身陽性,人生之道,必讀之本。學,是孔子教書的首要。每一個人不論他是職位高低貴賤,只要他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們的`老師?鬃釉唬骸叭诵,必有我?guī)熝伞!辈粣u下問如今成為一種擺設。不懂得你問了嗎?如果你覺得像別人請教問題就低人一等,那你這樣的學習態(tài)度永遠也學不好。真正的學習是用自己的主動,不卑不亢的態(tài)度去請教,達到學習的態(tài)目的。學會了學習,學到了知識,接下來就是學以致用靈活運用自己所學知識,把所學的知識落到實處,正處。不要讓知識去支配你!不要做一個被動者,同時也要學會權變,讓學習的知識,智慧,品德融為一體!
還要善于反省自己,該說的話該做的事,說了沒有做了沒有;不該說的,不該做的是不是也去說了也去做了!要以一個正確的態(tài)度衡量自己,看清自己。我覺得這點對我影響很大!
孔子還有最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分享。雨果也說過,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就有兩種思想。新東方總裁于洪敏的成就得益于他的眾多朋友的支持,而知些朋友的支持就來自于洪敏在大學時期的樂于分享,所以他需要的時候他的朋友就從世界各處紛至沓來,成就了新東方,成就了俞洪敏。
《論語》讀后感 篇6
今天我們處在一個急遽變化的社會,每個人都面對各種價值觀的沖擊,面對形形色色的人生選擇,還要應對未來各種不確定的挑戰(zhàn),四顧茫然,心無所依。越是這樣的時刻,人就越應該回到經(jīng)典,尋找重要的精神滋養(yǎng)。
接下來我作為教育者,從教育態(tài)度、教育原則、教育方法三個方面簡單談談論語對我的啟發(fā):
1、教育態(tài)度:為人師表,以仁育人
論語雖然已是兩千多年前的古籍,但現(xiàn)在對我們教育工作者依然有重要的影響。它提醒著我們:對學生要充滿仁愛。
《論語》文中多處提到了仁愛?梢,在孔子的心中仁愛的重要性。作為一名老師,我們更要以仁愛之心對待學生。學習論語的過程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孔老先生的教育教學態(tài)度,孔子在處理師生關系問題上,從來沒有作為老師的那種驕傲高貴,他對自己的學生都關懷備至?鬃诱f過: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認為學術沒有貴賤高下之分,學問面前人人平等。孔子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以仁育人的教育原則,我們要學習孔子的以身作則,教書育人的態(tài)度,每個人各有所長,相互學習才能一起成長。
2、教育原則:教書育人,有教無類
孔子的學生中有貴族子弟(如孟懿子、司馬牛等)世家子弟,(也有子貢、子路這樣)平民出身的普通人。不論什么樣的人,孔子都會做到不卑不亢,尊重他人,親切交談,鼓勵勸勉。我們要學習孔子教書育人,一視同仁的教育態(tài)度,不分(貧富,智慧)類別,根據(jù)孩子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才能不斷從中積累教育經(jīng)驗,提高自身教育教學素養(yǎng)。
3、教育方法:啟發(fā)誘導,因材施教
從顏淵的.感嘆中我們了解到“......夫子循循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學習孔子的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學中做到有耐心的"循循善誘"的啟發(fā)智慧,同時我們也可以借鑒孔子的教育手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教導學生不到他經(jīng)過苦思冥想仍然領會不了的時候,先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我們要學習孔子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抓住時機,明確要求、觸類旁通,因勢利導、啟發(fā)點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通過主動學習來掌握它。從而不斷提高我們的教育策略,促進孩我們的孩子思維、智力、身心各方面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
《論語》字數(shù)簡潔,句句經(jīng)典還需要我們結合自身經(jīng)驗慢慢品味,結合生活不斷思考。
《論語》讀后感 篇7
《論語》為政篇第一句話是: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政,就是治理,為政,就是制定規(guī)范,執(zhí)行規(guī)范,對國家而言,就是法律、政策,對企業(yè)而言,就是規(guī)章制度。規(guī)范以道德為宗旨,那么就像北極星一樣,自己不動,星辰則圍繞著北極星,大家都圍繞著規(guī)范,執(zhí)行規(guī)范,落實規(guī)范。
為政以德并非是孔子的理想,而是他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
道德,古往今來,古今中外,其實有很多的不同,因為道德的本質是規(guī)范行為的觀念,這種觀念對大家都好,或是對大多數(shù)人好,禮義廉恥,都是道德,一個人有禮義廉恥,對別人而言就是好事,就有好處。境遇不同、環(huán)境不同、人群不同,道德觀念自然也會有不同。在一部小說中看到,西伯利亞極寒地帶,嚴冬時候你走在街上,敲任何一家人家的門,人家都會開門迎接你,進門烤火吃東西,然后再走。這個道德的由來,是因為太寒冷了,人走在外面很快就會凍僵,因此家家都接納趕路的人,那可是救命啊,這個觀念就不太可能在北京、紐約形成。不過,無論道德的內(nèi)容有多少或多大的不同,對別人有好處,對大家有好處,這一點是共同的,以往是如此,今后也還會如此。
為政以德,這里的.德,就是那種給別人帶來好處的德,法律、政策,規(guī)章、制度,給大家?guī)淼氖呛锰,大家自然會圍繞著這些規(guī)范做人做事,那不就是很好的管理局面嗎?可事實往往并不是如此,這又是為什么呢?
首先,為政以德的德,并非都能讓人理解,一個對大家都好的事,未必對某一個個體的人是好事,任何規(guī)范都會對不良行為進行制約,不良行為危害了別人,危害了大家,制約它就是為政以德,然而不良行為卻往往會給個人帶來好處,比如任性而為,率性而為,不是很爽嗎?
其次,也是更為關鍵的,為政以德的德,要很好的體現(xiàn),不僅僅在于規(guī)范的內(nèi)容,還在于實施管理的人,必須是道德修養(yǎng)足夠的人。我聽說有管理者要求部下要五加二,讀后感。白加黑,這話不僅可笑,也是道德修養(yǎng)不夠的典型表現(xiàn)。一張一弛,勞逸結合,有工作有休息,這方面的法規(guī)和規(guī)章都體現(xiàn)了為政以德,五加二,白加黑,就完全違反了這個德。常說的,經(jīng)很好,被念歪了,念歪了的現(xiàn)象其實很普遍。有位研究《論語》的先生把“為政”與“執(zhí)政”分開來,為政,就是制定規(guī)范,執(zhí)政,就是執(zhí)行落實規(guī)范,為政以德需要有足夠道德修養(yǎng)的人來實施才能落地。把為政與執(zhí)政分開的看法還是很有道理的,《論語》為政篇的大量內(nèi)容,說得都是管理者的修養(yǎng)問題,談理解人民需求,談孝,談提升道德修養(yǎng)的道路,這大概就是孔子的良苦用心所在。
《論語》讀后感 篇8
《論語》,記載的是孔子與他的學生的對話。它是一部對我們很重要,教我們?nèi)绾巫鋈,學習,是我們必讀的名著。
論語里有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就講出了做人的幾個道理和學習的方法,給予我們啟迪,也指引我們學習的方向,目標。而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告訴了我們要孝敬父母,盡孝的方法。說明了做人要知恩圖報,孝敬父母。許許多多,說都說不完。人只要按照《論語》里所要求的,做到其中的一點就比許多人好多了。
總之,《論語》記載了仁,孝,信等道德范疇,是我們須認真閱讀、學習的一部典籍。作為一個略知一點中國歷史的中國人,我認為,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夠《論語》這樣長久而深遠地影響著中國的歷史。也正因為這樣,我對《論語》的態(tài)度一向是只敢仰視而不敢觸及。即使以前零零碎碎地讀,也從不敢隨便發(fā)表什么評論。 據(jù)中學的歷史課本記載,從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開始,一直到清末,《論語》作為儒家的.核心著作之一和官方認可的正統(tǒng)思想,統(tǒng)治了中國思想界達兩千年之久。
事實上,這兩千年中,官家推行論語更多的是作為一種統(tǒng)治的工具。因為論語講禮、講仁;講忠,將孝;或許也因為《論語》中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有人說我的這種言論是在抹殺中國古代優(yōu)秀的文化。其實不然。我主張打倒的,是那個作為思想枷鎖的《論語》,是那個用所謂的仁義道德(魯迅語)來禁錮人們的思想的《論語》。將其打倒,反而有助于我們從全新的角度認識《論語》。
首先,論語源自生活。和西方的很多道德倫理著作不一樣,他沒有對某一個問題的深入專門的論述,他只是一個個生活中的片斷,并且其中的角色并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言語將被記錄下來。所以顯得十分自然。正是因為《論語》來自生活,是生活鮮活的再現(xiàn),所以我們才應該用一種獨特的方法去讀它。個人認為,與其風格比較像的一部書是晉代的《世說新語》。我們怎樣讀《世說新語》的 我想大多數(shù)人如果不是出于學術目的(例如需要寫一篇論文或讀書報道什么的),一定不會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話是多么曲折地表達了一個多么深刻的學術理論我們大都會把它當成一種生活的紀錄,以一種閑心來讀它。我覺得,其實閑談的心境才是最適合讀這樣的書的。
讀到會意處,拊掌一笑,自然就理解了他要表達什么;蛟S比條條框框地分析加分解來得好一些。若要用一句話來歸納《論語》講了什么,我覺得應該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學問是不同的。做學問也許還能在紙上做,做人卻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讀教人做人的書,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讀而不是僅僅在紙上讀,到故紙堆中去尋找疑問的解答。
《論語》讀后感 篇9
《論語》是一部給人以啟迪的經(jīng)典之作。它好似一株瑰麗奇葩,馨香撲鼻,意味悠長;又好似一顆璀璨之星,耀眼奪目,光照千秋……這不,就連我這個初碰《論語》的小字輩在拜讀一番后也明白了許多……
通過讀《論語》,我明白了交友之道。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笔前,益友就像厚厚的百科辭典,你總能從與他的交往過程中,得到有益的幫助:當你猶豫彷徨、難以決斷時,益友的廣博多識可助你做出正確選擇;當你取得成績、獲得成功時,益友的逆耳良言可使你保持頭腦清醒;當你有了缺點、犯了錯誤時,益友的直言不諱可教你補漏改邪……而損友就如同污濁的沼澤泥潭,與他們交往,會讓你不知不覺陷入其中且愈陷愈深,貽害多多。《論語》讓我明白的交友之道就是慎重交友,善交益友,樂交諍友,不交損友。
通過讀《論語》,我明白了心靈之道。《論語》中有這樣一段對白:“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無!酉脑唬骸搪勚樱凰郎忻,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細細品位這句話,我頓捂了一個道理:人生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其中,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痛苦;而且我們要盡可能地用自己所能去彌補這個遺憾。承認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的生活之道。
通過讀《論語》,我明白了人生之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笔前,哲人眼中滾滾奔流的江河水,它不只是一種自然的存在,其中流淌的還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陰。就在孔子看著流水興嘆的同時,他也對自己、對他的學生、對千年萬代的后人描述了這樣一種人生軌跡:“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也許這一種人生軌跡并不適用于我們每一個人,但我們卻能夠以其為借鑒,設計我們自己的人生之道,那就是要認準人生目標,惜時苦干,當下的我要走出自己的人生軌跡,首先就得惜時勤學,只爭朝夕。
當然,《論語》讓我明白的還有很多很多,譬如君子之道、理想之道、仁義之道……只是紙短墨淺,小小的我怎能幾句話就說得清?!
《論語》讀后感 篇10
中華文化,千年積淀,深深的凝聚在《論語》一書中。
——題記
本人才疏學淺,未能參透《論語》一書中深刻的道理,也未能根據(jù)書中內(nèi)容而引經(jīng)據(jù)典地講出一連串的引人深思的感想。但在此,我只求簡略的談一下我在看完《論語》一書后的感受。
“仁”
孔子一生富有政治理想,推行禮治德政,其學說核心為“仁”,因此,“仁”也是《論語》中的主要內(nèi)容。“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可見“仁”在孔子心中的地位之高。但到底,什么是“仁”,如何才能做到“仁”呢?于是,孔子便說“剛,毅,木,訥,近仁!笨鬃诱J為:“剛強不屈,果敢堅毅,質樸老實,言語謹慎,(這四種品德)接近于仁!本哂羞@四種品德的人僅僅是接近于“仁”,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仁”呢?或許,連孔子心中也沒有明確的答案,也或許,“仁”在孔子的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地位之高甚至于沒有一人可以達到。因此,只要做到接近于“仁”便已不錯了。
“學”
孔子對教育事業(yè)的貢獻也非常大,他主張“有教無類”興辦太學,弟子達三千之多。那么,孔子又是怎樣理解和對待“學”呢?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备嬖V我們學習的重要性;“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告訴我們“學”的'態(tài)度;“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與“習”的關系;“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备嬖V我們“學”與“思”之間的相輔相成。……
這些語句從古至今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偉大的學者為了一個簡簡單單的“學”字而不斷努力,奮斗,傾盡自己的一生。
“君子”與“小人”
在《論語》中,“君子”與“小人”可謂是高頻率詞,而孔子也曾發(fā)表過很多關于這兩個詞的言語。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薄熬雍投煌,小人同而不和!薄熬犹┒或,小人驕而不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薄熬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薄
太多太多的語句告訴我們“君子”與“小人”的不同,太多太多的語句警戒激勵著我們?墒,如何才可做到“君子”呢?孔子說:“君子不器!庇谑牵覀儽汩_始學習各種文化知識,我們每個人都在爭做德智體美勞全優(yōu)的現(xiàn)代學生;孔子又說:“君子成人之美。”于是,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幫助著他人,以此來方便他人,快樂自己;孔子還說:“君子恥其言而過起行!庇谑牵吧僬f多干”成為了我們的口號。
“君子”于“小人”絕非幾句話就可以辨別清楚的,但若無這幾句話,則可真是分不清了。
薄書一本,一萬余字,細讀一遍,一生無害。
《論語》讀后感 篇11
學為人而悅者,因人類即本體所在,認同本體,悅也。友朋來而樂,能夠本體乃群居而作個體獨存也。"人不知而不慍",則雖群卻不失個體之尊嚴,實在與價值也。此三層愈轉愈深,乃"仁"說之根本,樂感文化,實用理性之樞紐。
一切文字,僅有在必須的語境中,其意義才能清晰地浮現(xiàn)出來。《論語》,這本子夏留給后世的學習筆記,記錄卻是如此簡單!(子夏在孔子的門徒也確算不得是最好的學生)以這則文字而言,它缺少了具體的語言背景:在什么情景下,對誰,就什么問題而言,等等,這些都不清楚。從文字表面看并不深奧奇僻,似乎確實是談"悅"、"樂"二字,如李澤厚所言:"…以儒學為骨干的中國文化的特征或精神是樂感文化。"倘以知人論世的方式以理解這則語錄,就必須作如是解么
不妨換個角度來看孔子的這段話: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語意重點并不在"學"字上,而在"習"字上。習,實踐。這句話的意思能夠這樣理解:學習如果能經(jīng)常實踐它,那不也是很歡樂的么"學"固然是歡樂的,但實踐所學更能讓人歡樂。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為心",是一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廢墟上,這位生于"野合"的父母,起于貧賤的'處境的殷宋公孫嫡系,成了"儒"的復興者。他說:"吾其為東周乎""吾從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想建立一個東方的"周帝國",他以幾百年來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禮》作為支柱來建構一個夢想的家園。所以他認自我是這種文化的代言人:"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然而初不見用于魯,十四年周游列國,棲棲惶惶一如喪家之犬,喟然長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逝者如斯,不舍晝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雙鬢疇昔之夜,夢里在空寂神殿的兩楹之間,撫柱哀哀哭泣:"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學何為習也!學而無所用,才是一種真正的痛苦。
《論語》讀后感 篇12
近日,一口氣買下了宋代大儒朱熹之《四書集注》、錢穆老先生的《論語新解》和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準備要好好的讀讀《論語》。不是為了其他的,以前南懷瑾老先生的《論語別裁》和于丹大姐《論語心得》也都讀過,只是想了解得更深入、更系統(tǒng)些。
記得梁啟超老先生在講到讀國史典籍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做學案,學案的淺層次就是讀書筆記,所以便欣然從之,既算是對學問的一種自我領悟,也是對堅持的一種自我歷練。我人生第一本真正好處上的'讀書筆記正式開始(頗有些感嘆為時已晚,自愧。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上學以來,我們就一向朗誦著,但是我們很多同學往往只記住了前兩句,而把最精髓的一句給落下了,這句就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能夠說,此段既有學習方法的闡述,又有學習態(tài)度的思考,更有學術境界的提煉,切不可膚淺析之。
從學習方法言,學習務必“時習”,即“當日復日,時復時,年復年”,反復不已,老而不倦,個性是此中之“習”,不能簡單理解為溫習,其還有“演習”之意,因為孔子個性要求所學務必與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結合,即學習務必與實踐相結合,不能是空洞的理論、說教。
從學習態(tài)度言,一為“說”“樂”,即務必對學習感興趣,學為樂,在學習中感覺到快樂,把學習讀書當做是一件快樂之事,有興趣才能有所成,有所成才能“有朋自遠方來”,錢穆老先生就說:“學者惟當牢守學而時習之初境,斯可有遠方朋友來之樂。”二為“不慍”,即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什么,不是為了揚名天下,讓人“知”,不是為了追求功利,成為謀生手段,而是為了成為“君子”,何為“君子”,乃成德之名。
從學習重要性言,朱熹老夫子在其《四書集注》中有云:此為書之首篇,故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而首篇之第一段,也是全書的第一段就將學習之要,由此可見學習對于做人做事的重要性。孔子一生重教,孔子之教又重在學,孔子教人以學,又重在學為人之道。列此為篇首,實有深義。
從學習境界言,在此余頗同錢穆老先生言,其曰:“學而時習,乃初學事;有朋遠來,則中年成學后事;不知而不慍,達于最高境界!苯庵,“朋”之義,不僅僅僅是指“朋友”,更多所指"“求學者”或“弟子”;“不知”之義,乃指學日進,道行越深,至于別人已不能領會,就像孔子自己所言:“知我者其天乎!贝硕螌嵞藬⑹鲆焕硐雽W者之畢生經(jīng)歷,實亦孔子畢生為學之自述。
由此所感,《論語》的確博大精神,半部《論語》治天下在此就可見一斑。
《論語》讀后感 篇13
通過學習于丹教授《論語》的這本書后,我深受啟發(fā)。于丹教授的講課,剖析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為人,處世的方法和道德,告訴我們既是人們身邊所發(fā)生的日常瑣事,也是最簡單的真諦,《論語》中把天比做理想主義,地比做現(xiàn)實主義,天、地、人和在一起才能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每一個人把自己容入大自然,因勢利道,不斷學習,內(nèi)心充滿快樂,寬容,整個社會才能和諧。
講到處世之道,我深有體會。記得在我遇到麻煩和問題時,也曾痛苦過,曾徬徨過,不知道該怎么辦,干什么都感到?jīng)]意思,整天提不起精神,但是時間或許能夠減輕痛苦,等過了一段時間想開了,既然痛苦不能解決問題,每天痛苦也是活,開心也是活,為什么不能每天開心點呢。人的一生難免要遇到挫折和磨難,怎樣來面對生活給自己帶來的不幸呢?于丹教授告訴了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她說:“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比耸紫纫軌蛘_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如果你無力改變,那就努力去適應它。
為人處世也是一樣,應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在工作中,對待同事,要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互幫互助。家庭中,長輩、家屬、親戚之間,一些陳谷子爛芝麻的事,不要抑郁于胸,要學會自己勸自己,想開些,就像人所言;你心量有多大,就有多大的福氣。所以何必計較那么多呢?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如印度詩人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xiàn)實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tài)度。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個人只有工作上往上比,才會看到自己的不足,生活上往下看,才會得到滿足,不會去攀比。平淡的生活,足以滋養(yǎng)世人?从诘ぁ墩撜Z》體會到的是,《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他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映射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yǎng)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在現(xiàn)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涼與閑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總之,在當今以經(jīng)濟利益為主導的社會潮流中讀于丹的論語心得,真的能給人以心靈凈化,如一絲清泉沁人心脾,讓人陶醉,給人以啟迪。
【《論語》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語經(jīng)典句子03-03
論語的句子11-08
經(jīng)典論語的語錄11-16
論語的語錄11-25
(經(jīng)典)論語讀后感07-21
(經(jīng)典)《論語》讀后感07-21
論語的讀后感03-09
《論語》的讀后感01-19
《論語》讀后感06-28
論語讀后感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