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讀《哥特之夜》有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qū)懸黄x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哥特之夜》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在近乎永夜的哥特之城里,我們?nèi)绾涡凶?”——我恍惚聽到有人如此問著?/p>
曼蘇拉·伊茲丁的《哥特之夜》(載于《世界文學》20xx年第6期,王澤宇譯)這個故事從“他”去往遠方的城市開始。在那里,景象色調(diào)灰暗而單一,行人皆神色麻木、步伐遲緩。城中有一個拄拐的盲眼巨人,會通過使別人消失來讓自己短暫地恢復視力。“他”寫信告訴“我”,這座城市曾經(jīng)幾乎沒有黑夜,當時的巨人還未失明,他從書中和漁夫口中得知“黑夜”這個美麗的事物,心向往之,于是離開城市前去尋找。最終,巨人發(fā)現(xiàn)自己踏上了回歸的路。越來越靠近城市,巨人的雙眼逐漸失去視力,而城市也在他歸來后陷入了褪色的陰影。失明的巨人得到了他心心念念的黑暗,卻只能沉默地在森林中聆聽周圍的聲音。每當他無法忍受的時候,就讓一個人消失,試圖通過短暫獲得的視力記錄這個新世界的一切,然而,他得到的只有失敗,以及下一輪孤獨的等待。
在這些信中,“他”不談自己的事,也不關(guān)心“我”的情況,只是用冗長的語言描述著,精心設計每一道筆觸、每一個字母。起初,“我”對此感到困惑,試圖和“他”交流,卻始終沒有結(jié)果。漸漸地,“我”也開始改變,像“他”一樣自說自話,不知疲倦地描述自己所在的城市。最終,“我”閱讀那些自己寫的信,看到自己的改變,推開門時卻發(fā)現(xiàn),自己的城市已經(jīng)變得和“他”一樣,而巨人那沉重的步伐聲,仿佛就出自于自己腳下。
夢境、不同的時空、甚至人物,一切似乎都以一種超越維度的方式交織在一起,最終呈現(xiàn)為一團混沌而蕪雜的心緒,裹挾著所有閱讀這份文本的人。從起初的不理解,到后來的模仿,“我”似乎在夢境中巨人的引領(lǐng)下使故事的情節(jié)逐漸折疊,兩座看似位處不同空間的城市最終相互糅雜,成為了一體,而“我”通過和“他”的趨同,最終與巨人的身影重合,在追索中讓自己的城市陷入暗影。“我”像“他”,也像巨人。
與此同時,“他”和巨人的關(guān)系是模糊不清的。在開篇的場景里,巨人身披黑色斗篷,而“他”戴著黑色圍巾;巨人雙目失明,“我”也找不到“他”那雙“標志性的、狐貍一樣狡猾的眼睛”。巨人離開所在的城市去尋找黑夜,而“他”出于某種原因,也出發(fā)去往遠方。“我”“他”和巨人,這三個存在仿佛重疊在一起,不同的空間和故事彼此解釋,相互聯(lián)結(jié),形成莫比烏斯環(huán)一般永不休止的困境。在這樣的循環(huán)之中,主體對追尋的嘗試最終可能只是引向新的困境,自以為的經(jīng)驗反而可能成為預告黑夜的鳴響。
夢境與現(xiàn)實,幻想與體察,“我”與“他”,伊茲丁同時展開了諸多不同的敘事,不讓它們相互獨立,而是給予千絲萬縷的勾連。她并不寫恐怖,一切看起來都那么平常,勾連的細絲卻如同天羅地網(wǎng),將我們籠罩其中,無路可逃;野档慕值、麻木的行人、令人生畏的哥特式建筑和雕刻在墻面上的驚恐面孔,這些似乎已足夠令人恐懼,然而更可怕的是,當我們系著黑色圍巾從中走過時,看似若有所思的我們不僅不是帶來拯救的希望,反而是瘋狂而混亂的始作俑者。在追尋中迷失的人正是我們自己,那些不愿結(jié)束的白晝、生滿花草與鹽晶的陡崖、奔涌的海水,看起來美好又危險的事物終將在我們追尋之路的盡頭化作千篇一律的灰暗街道。
這是命運嵌套的牢籠。故事里的“我”憂心忡忡地窺視著“他”,借“他”的筆去看“他”黑暗的城市和失明的巨人,最終自己也無知無覺地成為故事。閱讀這個故事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在借“我”的筆窺視“我”的故事?某一日,推開門,我們是否也會驚覺,自己正踏著沉重的步伐,行走在哥特之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