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書心得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fā)后,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有利于我們不斷提升自我。那么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分享。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書心得1
從年前一直讀到年后,斷斷續(xù)續(xù)竟花了大半個月的時間才讀完這本小小的書。讀此類學術性很強的書籍,我向來讀的慢。不過每天讀一點,反倒讀的下去。
豆瓣書評中,很多書友說書讀起來稍感艱澀,因其艱澀難免讓閱讀枯燥無趣。誠然,錢穆先生在書中的用語和現如今的大白話相差甚遠,但我反而覺得,書中的遣詞造句盡顯大家風范,很多語言和描述都值得反復品味。用某豆瓣友鄰的話來說,別人需要長篇累牘才能講明白的事情,錢穆先生三言兩語便能道個明白。
讀了這本書,我愈發(fā)覺得,天下道理,無不相通;講政治的書,如果仔細體會,深諳其意,何嘗不能用諸生活和工作中,甚至對人生有啟發(fā)意義。
下面是幾點讀完本書的感受,記錄之。
1、你知道的或許是不知道的
可能是受初高中歷史教育的影響,也或許受影視劇荼毒,在不少人的觀念里,對于中國古代的政治和皇帝往往都是“專制”“皇權”等等刻板映像。但是在書中可以看到,漢唐宋時期的皇帝并非獨裁專制,“皇權”是受到“相勸”的制約的;到明代時,宰相雖被明太祖撤掉,但明朝皇帝依然受制于當時的制度,絕非專制;直到清代時,才實現了專制,但也并非皇帝個人的專制,而是皇帝背后的滿洲部族的專制。但清代的專制也有其歷史原因所在,絕不同于前朝歷代。
而我們后世人好像以一清代就代替了歷朝各代,確實既不客觀又不公正。
這一點認識對我的沖擊算是比較大的,自己篤信了十幾年的事情,忽然間發(fā)現并不是那么回事。
推而論之,生活中有多少我們覺得是對的'、深以為然的事情,可能并非如此,但是因為我們相信它是對的,便不會去追究其真?zhèn),所以如非機緣巧合,我們也就沒有辦法去了解背后真相。
2、客觀地看待問題
錢穆先生在書中說:“任何一制度,決不會絕對有利而無弊,也不會絕對有弊而無利!
后世人看待古代政治制度總習慣以“封建、專制”一言以蔽之,先不說光談專制本身就是偏頗的,只說封建也不一定就是錯的、不好的,細論起來,如果一個制度在其產生之初就是錯的,斷不會延綿數十年乃至數百年,必然是其產生之初利大于弊才會被大眾所接受。
現代人總說中國的教育制度不如國外,但中國的教育制度延綿數千年,自有其道理在。我們也不能一棒子掄死。
3、避免上帝視角
錢穆先生在書中反復強調,要講某一代的制度得失,必須知道此制度實施時期有關各方意見之反映,也既“歷史意見”。
而后世人單憑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和需要來批評歷史上已往的各項制度,用“時代意見”裹挾“歷史意見”,未免是站在上帝視角。
這讓我想到,作為互聯網從業(yè)者,有時我們習慣性去點評別家的產品,大有一副指點江山的架勢;但是拋開每個產品內部的環(huán)境和條件,以及其他我們不可知的背景,我們妄自評判實在可笑。
4、事情發(fā)生有其因果
任何制度都不是一朝空降而成也不是一夕拔地而起的,自有其歷史因由。
有些事情孤立地去看,只站在事情發(fā)生的當下去看,很可能看不清楚看不明白,但是如果往回看看,追究事情發(fā)生的起源和歷史,卻能得到更深刻的認識。
推而論之,我們現在的所有處境,都是我們的過往造就的;遇事只停留在當下埋怨,不妨回到過去尋求原因。
5、諫官制度的思考
最后一點讓我影響很深刻的是自漢唐以來就存在的諫官制度。
書中描寫,唐朝皇帝和宰相議事時,諫官可參加列席。有時宰相不便同皇帝直接講的話,諫官卻可直言;但諫官本身階位卻不高,皇帝聽其言,是因為諫官本身職責便在諫言,不關乎其身份高低。
這讓我聯想到,如果我們在工作中,可以拋開對個人的偏見,僅就其職責和專業(yè)性看,溝通是不是會更順暢;在此前提下,即使大家互有爭論,但只從職責看,也斷不會有大的不良影響。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書心得2
制度與人事的對立變動是一國機制運轉的`真實機理。讀書論世當看天外之天,事外之事,走出繁瑣的細節(jié)把握住大綱節(jié)要,宏通辨達,由過去觀,為后世計。不要為眼前的形式和潮流的理論所束縛,而是應直面問題本身,切近觀察,得出真實有效的結論。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書心得3
錢穆老先生選取了漢唐宋明清五個典型的朝代來講解,語言通俗易懂,每個朝代幾十頁就能說清楚還帶個人觀點。雖然從秦朝以來就是封建社會,但是每個朝代的制度及其治理方式都有很大不同。一個政策久了,不能適應實際情況了,就應該修改。過了太久和平安逸的`生活,社會就會盛行腐敗懈怠之風,當初規(guī)定的制度也會名存實亡。讀史不僅可以吸收前人的經驗,讓今人少走一些彎路,還可以時刻提醒人們切勿松懈,以致滋長不良風氣。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書心得4
我始終覺得,對像我這種讀書不勤的人來說,與一本書的相遇很需要緣分,就像這本《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盡管粗略知道錢穆先生其人,但卻是前不久才接觸他的著述。而每每憑借這一點淺緣,卻能領略往者光輝厚重的思想,于我真是平凡生活中一大樂事。雖常覺相見恨晚,但更多是"畢竟沒錯過的"喜悅而知足。
這本書很薄,是錢穆先生將其在一九五二年三四月間所做"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講演整理而成,擇漢、唐、宋、明、清略舉大綱,陳述歷史上傳統(tǒng)制度的機理和演變。本是閑閑地翻看,越看越入神,態(tài)度也愈發(fā)鄭重。一是自感之前所受教育,將自秦至清的政治傳統(tǒng)用"封建專制"四字一筆帶過,是如此輕率取巧,粗暴斬斷傳統(tǒng)文化根基,抹煞政治制度建設方面的智果,實則這"故紙堆"中有于今很多領域都可以借鑒的大智慧。二是感佩于錢穆先生平心客觀的歷史態(tài)度,講史條理性極佳,文字不鋒芒,卻讓人覺得從容大氣,誠懇寬厚。雖非學術專著,但也叫人如灌醍醐。
歷代政治制度,這一題目已極宏大,又與文化、人事相連結,有很強的時代性和地域性。本書單就制度,從四方面限定在一個范圍去研究,其余不再涉及,我覺得是相對謹慎合理的,有其內在結構機理。一是政府的組織,也即政府職能分配的角度,二是考試與選舉,政府與社會連結流動的角度,三是賦稅制度,財政經濟的給養(yǎng)角度,四是國防和兵役制度,軍事的保障角度。四個角度不是單獨割裂,而是互有連接影響,用連系的`角度看待問題。
。ㄒ唬┱慕M織
自秦至清,一共同特點是都有皇帝,若因此即判定其專制黑暗,未免武斷,因一制度的由來和形成,都是要結合其國情來講。如希臘城邦,小國寡民,市民集合至廣場民主公選領袖,有其現實的可行性。而中國立國規(guī)模大,小農經濟發(fā)展早,散布全國,當時要來推行民選制度幾乎不可能,況且民眾是否真能有效操縱政權,民意多大程度上切實還另當別論。
就中央政府來講,歷來有皇權與相權之爭的問題,因自大一統(tǒng)局面開始,皇室便和政府是分開的。從歷代相權的演化過程,我們也能看出皇權地位逐漸提高,相權逐漸衰落的局面:漢制宰相作為政府領袖,掌握政府實權;唐宰相由領袖制變?yōu)槲瘑T制,分而為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已分割相權互為制衡;宋撤門下尚書,僅留中書在內廷,軍事財政用人全不在宰相;明則中書亦廢,六部分頭而治,形成多頭政府;至清軍機建立,六部僅作執(zhí)行機關,無權對下直接發(fā)命。這也與上述皇權世襲相關,皇權世襲宰相卻非世襲,皇權地位尊嚴不斷升,政府的權不斷降。這也是中國政治史上一大問題,制衡越來越薄弱。
就中央與地方政府的關系來講,自漢代官級扁平,轉換靈活,至清中央在地方層層下派官員,不許地方有真正權柄,則是中央日益集權,地方政權逐漸衰落。這從某一程度是好的,由四分五裂至統(tǒng)一集中,有一凝固的中央,利于政令集中高效,保障執(zhí)行。然而極而復衰,地方政權衰微也帶來地方發(fā)展滯緩無持續(xù)性,不利于長遠。
。ǘ┛荚嚺c選舉
自漢以來,除皇權世襲為制度正統(tǒng)外,政府里便無世襲制,可以說,歷代政府是崇尚文治的士人政府,中國歷史上"考試"與"選舉"兩項制度,其原旨是在政府和社會間打通一條路,好讓社會在某種條件某種方式下來掌握政治,預聞政治和運用政治。自漢舉孝廉,至唐將進士之門擴大打開,憑事實講,其顯然是在開放政權,這也是科舉內在精神。一項制度能延續(xù)存在幾千年,必有其生命力,但運行越久,也像機器年久折耗一般,有其積弊。一方面,形成重文求仕的社會風氣,加之傳統(tǒng)政治"節(jié)制資本"的政策,引導民間才智竟求政治發(fā)展,抑制工商資本發(fā)展,造成政治上的臃腫病。另一方面,進士及第即可入仕途,人人有入仕的希望和機會(雖不論這機會大小與公平),再加上刻意地重農抑商,逐漸形成一平鋪的社會,無法形成有力的團體組織,這于中央加強統(tǒng)治自是好事,但卻使得社會沒有力量,長久下來不利于推動社會的總體發(fā)展。
。ㄈ┵x稅制度
財政經濟是政治制度得以存立和延續(xù)的養(yǎng)料,自是有其重要地位。中國自來是農業(yè)社會,土地制度又可以說是經濟制度的根基,賦稅制度與土地制度緊密相連。漢井田制已廢,對土地采取自由買賣,輕徭薄賦卻未能平均地權,無法抑制土地兼并之風,貧者無立錐,使減輕租稅政策失去功效。漢擴大版圖需財政支持,由此衍生出"鹽鐵官營"的政策。唐由租庸調到兩稅制演變,雖方便了征收,但一任農田自由轉移,失卻為民置產的精神,亦造成重復征收隨地攤派現象,致使貧者愈窮。宋明清以下也基本沿襲兩稅,政府多在稅收制度上著眼用心,而把整頓土地制度這一本源問題放棄了。土地制度的變遷改革本書未多加涉及,感覺也是個很值得研究的話題。
(四)國防和兵役制度
養(yǎng)育政府靠經濟,保衛(wèi)政府靠武力。如前所說中國社會崇尚文治,以文統(tǒng)武,但歷代大多對軍事這一塊亦重視亦注意限制軍隊權力,尤其唐藩鎮(zhèn)割據安史之亂以后。漢全農皆兵,分為衛(wèi)戍,屬民眾對國家擔負的義務。唐全兵皆農,府兵自給,武官立功,以功名獎勵無實職。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中央文臣兼地方事,軍權則集中中央,募兵制與長期防御政策不匹配,導致冗兵冗吏,加重財政負擔。明衛(wèi)所制度重歸唐制,軍隊自給,但承平太久,軍隊制度亦有松懈衰落。清朝由于滿族民族特性以及部族政權的鞏固需要,初期軍事力量較強盛,然也有和明同樣的問題,國運隆盛,承平太久,有的八旗子弟一輩子不打仗,優(yōu)渥特權自然會滋生松懈偏廢。這個話題又是好大,強軍事、定軍心,在當代也是個重要議題吧。這塊自己懂得實在太少,不能強加議論。
也像錢穆先生自己說的,歷史太復雜,利弊得失,歷久始見,本書也只是從幾個角度截面來看歷代政治制度演變得失,更多是科普讀物,不是學術專著,里面的各種說法也未必準確,但作為入門級對歷史并無專研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還是很合適的。我覺得,它所帶來最大的啟示,不在于學術方面的準確性有多高,對具體制度的解讀有多精準,而是教我們鄭重對待歷史的態(tài)度以及啟迪我們減少武斷的思考。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本是延續(xù)傳承的,歷代政治制度之得,之失,于社會,于組織,于個體,應該都是一筆巨大而寶貴的財富。歷史終是客觀事實,意義挖掘在于對待的態(tài)度,減少一些武斷,多一些重視落實,舊經驗里面尋求一些新問題的解決之道,也不失為一件很好的事。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書心得5
前不久看了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書中主要討論了中國歷代的政治制度。透過這些勒定成文,看似硬梆梆的制度,向我勾勒出古代的政府這一政治機器是如何運作的,透過這些政治制度,也似乎朦朦朧朧的看到古人,尤其是古代的士大夫,古代的官吏甚至古代的平民百姓們,他們過的什么樣的生活。雖然寫得是制度,但是因為它背后所反映出來的人的生活,人的一舉一動,而顯得活潑,從而使其本身也迷人起來。
以上這些,是讀完這本書后的一些感性,抽象的認識,接下來這些就是一些理性的,具體的認識,即讀完這本書,我學習到了什么。
書的內容很多,我挑其中的三點來說。
第一,我了解到了人事和制度的區(qū)別。什么是人事呢,就是用人以治事,關鍵在于人。制度呢,就是一些法令法規(guī)等等。人事靈活而制度穩(wěn)定。一個政治機器的運作是即需要人事也需要制度的,二者要相互配合才能維持一個政府的運作。有好的人事卻沒有好的制度,比如東漢初年,漢光武帝把政權全都操在自己手里,三公九卿只是名位高而無實權,這樣做,當你是一個好皇帝的時候自然是風調雨順,可是如果皇帝壞了,而政權又全都集中在皇帝手中,沒有了約束皇帝的制度,那么政府的運作肯定會出現問題。這就是“有事無政”有好的人事而沒有好的制度帶來的弊端。同樣的,有好的制度而沒有好的人事也會出問題。比如唐代有賬籍制度,每隔幾年來對各個地方的人口進行普查,通過人口數量來分配土地,收稅等等,這是一個比較健全的制度。但是這種制度需要經常的調查,登記,改動,校對,這些繁瑣工作做久了,人們難免偷懶馬虎,這種人事的松懈使得這一制度后來也崩潰了。所以說,不僅要有好的制度,也要有好的人事,二者相互配合,這樣才能維持政府的運作。
第二,我了解到了制度的特點。一、制度會隨著人事的變動而變動,因為制度說到底是由人來制定的,要了解某一時代的制度先要了解那個時代的人事。二、制度總是有利有弊,評價某一制度的.時候,要注意它的時代性,要設身處地的站在那個時代進行評價才顯得真實而客觀,不能亂開上帝視角,以當下時代的意見來一筆抹殺歷史。三、制度的出現與成熟必定伴隨著某種需要,包括外在的需求和制度設立內在的用意,雖然時過境遷,我們可能不了解,但是也不能隨意揣測。四、各項制度之間絕不是相互孤立的,一定是相互配合的。
第三,關于制度運用的實例我有了一些了解。比如漢代的大一統(tǒng)局面其實和當時的政治制度,考試制度有關。從漢代選舉“孝廉”開始,中國歷代的選舉或者考試都是分區(qū)定額的,經濟文化落后的地區(qū)和經濟文化進步的地區(qū)都一樣的照人口比例來考選,因此,中央政府里,永遠有全國各個地域的人民來參加,中央政府永遠代表著全國。同時各個地方又都是郡縣制而非世襲,郡縣長官由中央指派,一般也避用本縣人使得地方政府避免陷于地方性,這樣大一統(tǒng)的局面才能維持。
書中內容豐富,先寫這三點啦。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書心得6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這本書講了中國封建20xx年的歷史,朝代的更替,格局的變化,政治的變革。從政府的'組織、考試和選舉、賦稅制度和國防與兵役制度介紹漢、唐、宋、明、清的政治。可以說是多方面讓我們了解了那個神秘的中國歷史。這本書可以當成一本工具書,卻沒有那么枯燥乏味,但可以讓人了解很多。值得一讀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書心得7
一代史學大師錢穆,對漢、唐、宋、明、清五個重要朝代的政治制度兼及經濟與軍事制度,作了一番提要鉤玄的概括述評,敘述各自因果演變,指陳各自利害得失,言簡而意賅,構筑了一部簡明地中國政治制度史。書中雖不乏意氣之言,可能也有史實的錯誤,但無損這部書核心思想的啟發(fā)意義——中國古代各項制度的產生皆有其復雜的原因,都有前代淵源,也都會有后代沿革,都既有長處與成果,也有弊端和失誤,因此,要從宏觀的歷史視野觀察其產生和流變,要深入其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中思索探析。不應抱殘守缺,但也不應以“黑暗”“專制”等詞語簡化前人的政治制度,不應斷然否定和抹殺前人的政治智慧,應該取精去粗,明辨得失,以真正推動當下中國政治的發(fā)展。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書心得8
這段時間有幸讀了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雖說題目是中國歷代政治的得失,實際則以主要講了漢代、唐代、宋朝、明朝和清朝五個朝代。這主要是因為錢穆先生的講期只有五次,每次只限兩個小時。所以錢穆先生就擇這五個朝代,也因為這五個朝代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五個,比較有代表性。書中大致以這五個朝代的政府的組織、考試和選舉、賦稅制度以及國防與兵役制度四個方面來講,并且分析了這四個方面的得與失。下面就來說說這本書中的一些特點和書中一些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觀點。
由于這本書是錢穆先生的講稿,所以本書有很多與現在普通書籍不同的特點。首先是本書的語言特點比較口語化,通俗易懂,閱讀時不費力,就好像在聽錢先生講課一般。其次,本書更加“樸實”,F在的書籍普遍都是為了說明自己的一些觀點,而旁征博引,會引用很多資料,并標明資料出處。這樣的書雖然更加具有學術性和規(guī)范性,但卻也多了一種“功利性”。而《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通讀下來,就像是一位老先生從容地給學生講述著過去發(fā)生的事。但是,老先生的想要教授給學生的要點卻在學生腦海中漸漸清晰起來。這可能就是大家的魅力吧。最后本書書名為《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但是,錢穆先生并不旨在書中非要說哪個朝代,哪項制度的好壞,而旨在讓讀者真真正正地了解這項制度,繼而,得失自然就明了了。我認為此書的重點應在歷代政治而不在得失。
當然,作為講稿錄成的書也有它的不足之處,如不夠系統(tǒng),文章的結構略顯凌亂。
此外,錢穆先生在本書中在講授知識要點時也頗為生動,往往能把難懂的知識轉化為簡單的例子。政治制度其實比較深奧,各個方面的關系錯綜復雜,不易明白。尤其是古代的政治制度,其名稱也不為我們所熟悉。錢穆先生用了很多生動形象的比方,把深奧難懂的知識點轉化成淺顯易懂的比喻,讓人一看就明白?炊吮确,再回過去看古代的政治制度,便豁然開朗了。如講到唐代政治中的觀察使和地方官之間的關系時,錢穆先生用了現代的督學和大學校長之間的關系來打比方。若督學的地位高于校長就會降低校長的地位,不利于大學的管理。從而說明唐代政治中監(jiān)察史的權利高于地方官,把地方官壓抑在觀察使之下,不利于地方行政。再如講九品中正制不適用于晉代時,錢穆先生用“某藥治某病,病愈即不宜再服。否則藥以治病,亦以起病”比喻九品中正制只適用于魏,這個地方與中央失卻聯系的特殊時期,不適用與晉這個統(tǒng)一天下的時刻。若繼續(xù)沿用這一制度就只會帶來一系列的弊端。就如九品中正制在晉代被沿用下來,最終發(fā)展成為門閥制度。
細細讀來,錢穆先生所提出的很多觀點都讓我感到很受用。首先書中所說的“歷史意見”和“時代意見”讓我獲益匪淺。我們該如何看待和評價歷史上的制度,或是事件和人物,以前我所牢記的是要分析其兩面性,現在看來僅僅這樣是不夠的,需要在更高的層次上看待過去的事物。而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時代背景,當時的制度自是為適應那個時代而創(chuàng)立的。譬如我們現代人一說到王位世襲制,便立即覺得這是不可取的,這種制度是腐朽的、落后的,尤其是相對于西方的民主制度而言。而現在看來王位世襲是很有必要的。西方歷史上的希臘、羅馬是小國寡民,他們選舉領袖只要城市居民集合到以曠場上,便可以表現人民的公意。而中國在秦漢時代,疆土廣闊,戶口至少在幾千萬以上,并且中國是一個農業(yè)國,幾千萬個農村,散布全國各地,在當時的中國不可能推行民選制度。同樣,我們現代人也不能用現代的民主制度來批評當時的王位世襲制。
但是,這并不是說時代意見完全沒有意義,而是說相對于歷史意見而言,時代意見的地位便相對較低。這其實是要求我們在評價歷史上出現的政策、人物或事件時,要充分地了解其所處的時代背景。
正因為一個朝代的制度需要結合其時代背景來分析,所以時代背景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錢穆先生在介紹某一制度時,也盡可能地將當時的時代背景詳細地描述出來,讓讀者進入到當時的環(huán)境中去。再去看這項制度,就會發(fā)現這些制度在當時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如在講述宋代兵役制度時,首先介紹了宋建國后嚴峻的形勢,分析了宋在北方面臨著強大的遼,而宋的都城又在開封,易攻難守。一旦與遼開戰(zhàn),萬一吃了敗仗,就會危及國基。所以不敢輕易開戰(zhàn)。因為在這種環(huán)境下,宋代的兵役出現了“養(yǎng)兵而不能打仗,明知不能打仗而又不得不養(yǎng)兵”的奇怪的現象。
第二,從多方面看待事物。雖然本書的書名為《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但是書中所涉及的內容卻比較廣泛,并不局限于政治。錢穆先生說的“任何一項制度絕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項制度間,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則那些制度各各分裂,絕不會存在,也不能推行”。所以書中并不僅僅講到政治制度,還有包括軍事、經濟制度等。因為這些制度在同一時期必定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經濟是政治得以存在的基礎,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經濟決定政治。軍事又是政治的保證,因為軍事不給力,而被推翻的朝代也不在少數。由此可見我們在分析一個朝代的某項制度時,務必要適時的結合其他方面的制度,這有利于我們做出客觀的評價。在我們生活中也一樣,在看待意見事情時,要聯系與這件事相關的.其他方面,才能將這件事情看得更透徹。比如當被傳得沸沸揚揚的“切糕”,我們應當看到這不僅是因為市場經濟的混亂造成,也有政治方面的原因,民族融合過程中還存在著的問題。
第三,流變的制度,只有認識到制度是在流變的,才能把握各項制度的真相。每項制度都會受到先前存在的制度的影響,也會影響后來出現的制度。而我們只有看到這一點才能真正明白這項制度的真實影響。這在考試與選舉制度中體現的較為明顯,唐朝的科舉制有著漢代察舉制的影子,由考試和選舉發(fā)展到真正意義上的考試,就形成了科舉制。從這里可以看到察舉制流變的過程,以及它的深遠影響。同時也可以看到唐代的科舉制的最終形成是由歷史的積淀而來。
最后來說說,我在讀本書的最后一講時的感受。在最后一講清代的制度時,覺得錢先生在這一講中對清代的制度肯定極少,多半是批評。說清代一切由滿洲部族的私心出發(fā),所以全只有法術,更不見制度。又說“總之,清代制度上,實在也沒有幾項值得我們今天之再稱道!卞X穆先生一直稱清朝的統(tǒng)治為“滿族政權”,他們的一切政策都只是拿滿洲部族來控制中國人。似乎是不承認滿清是中國,還把滿洲人和中國人區(qū)分開來,隱透露出一種“大漢族主義”或者說是民族主義,在現在中國五十六個民族團結的今天,這種偏見確實不可有。
總體而言,本書還是值得一讀的,書中很多關于史學的觀念,以及看待歷史的方法值得借鑒。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書心得9
本書讀的有點懈怠了,讀的心得少了,昨天最有心的一句話就是,考試只能識別人才,不能培養(yǎng)人才,過去中國人才的培養(yǎng)在于貴族,在于門閥,在于上層人士的耳濡目染,這些東西,可能聽起來,讓人很難接受,但是確實是這樣的,不能不承認。細細品才能品出其中的真是部分,錢老什么話也敢說,因此對于本書我覺得還是要認真的學習,爭取今天晚上把這本書學習完。
昨天學習的明代的制度,提到了張居正,這可是中國一個十分有爭議的人物,作者的觀點我覺得還是很客觀的,他既承認了張居正確實對于明代社會做了很多貢獻,但是也分析了當時人們一直反對他的根本原因,制度限制了張居正的作為,是他在當時不被認可的.是制度,因為內閣真的不是宰相,但是他卻做了宰相應該做的事,中國這個社會對于名分的要求還是很高的,必也,正名呼。
還提到一個人,就是第一能臣曾國藩,現在才知道,翰林是什么,它是中國古代對于讀書人的最高禮遇,你考試好了,那國家就許你一個好未來,然后你專心學習,學習很多東西,學習如何做官,如何處事,當時不明白,曾國藩又不是什么要員,為什么地方政府,每年要給他們過年送供奉,原來他們以后一定會做官呀。
學習歷史還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但是我們必須注意學習的效率,和學習的時間,讀書因該是學習的一種休閑,不應該成為主要部分。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書心得10
這本書在灌輸一種思想:任何一種制度都是建立在前一種制度的'弊端上,我們不能脫離歷史,就單純的評論一項制度的好與不好。
作者把制度和“人事”分開討論,但是我認為是制度的漏洞而使“人事”(人為的錯誤)蔓延。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書心得11
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結構嚴謹主題宏大,節(jié)選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五個朝代漢、唐、宋、明、清以為代表,從政府組織、選舉、賦稅經濟、兵役等方面分別論述,大體上可以窺探中國歷史之全進程了,我能理解的有限,僅分享幾點我的一些體會:
1、二千多年的古代王朝是一段歷史進程,非“封建專制”可以一言以概之的,書中君權與相權在不同王朝權重是不同的,唐時期君主的旨意需要送去門下省蓋章再交由執(zhí)行,清時期君主則可以從軍機處直接傳給個人等,此變化過程是緩慢的,君權重而相權弱;
聯想到心理咨詢中,哪有一個二個的詞就可以概括我們漫長的成長史呢,又哪有一件二件事就可以決定我們的人格發(fā)展呢?標簽化帶來某種效率,卻犧牲了更多真相;
2、書中提到很珍貴的了“歷史意見”,即當時的人如何看待這件事的.,而非用我們現代民主視角,井田制發(fā)展到后來的均田制,在某個時期是符合當時社會生產水平的,同時西方的選舉制,放在古代的中國,幅員遼闊交通落戶,完全沒有可行性。
我們看待歷史,可以保留現代意見,但也不能忽略當時的意見;這讓我想到,我們的大多數防御機制最初可能都誕生在特定的互動關系中,但不一定適應今時今日的生活,如果我們留心到“歷史意見”,也許還要感謝我們這些“不適宜的防御”呢;
3、制度與人事是也是一個非常廣闊的話題,我想提二類人,張居正們以及紹興師爺。他們的共同點都有不在其位而謀其政,雖然制度約束難以撼動,但是他們還是憑借著獨特的個人魅力綻放在歷史的星空下。
這也得說到,任何事終究要落到人這個字上,一旦由某個人參與,必然帶有“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也構成我們文明中璀璨的光,對于個人來說,也是因為這些不確定性,我們才能發(fā)展自己,成就每個獨特的自己!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書心得12
“”三公九卿”是哪三公?又是哪九卿?
漢、唐、…清等各朝地方最高行政機構是郡、省、州還是路、府、縣?
現在意義上的省是從哪朝開始的?
太守、刺史那個官大?
宰相什么時候不再和皇上“坐而論道”,只能像大臣站著上朝?”
哪朝曾免受收田租11年?
哪朝賦稅最重?
哪朝稅制核心一只延續(xù)至今?!
中國現實時時的'房價為什么一直在漲?
通讀了這本書,答案就全在里面告訴你了。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書心得13
中華民族從上古時期的堯舜禹起到清朝的覆滅,前后經歷了幾千年的時間。在這幾千年中,朝代更迭,制度興滅,國家的命運和百姓的生活都與之休戚相關。春秋戰(zhàn)國的諸侯割據,秦朝的大一統(tǒng),西漢的輝煌,唐朝的盛極一時,宋朝的積貧積弱,明朝的黑暗,清朝的翻天覆地,都與當時的政治制度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如果把一個朝代比作一棵大樹,那么這個朝代的政治制度就是它的根系。伴隨著中國的版圖不斷地擴大,如果沒有較為完善、考慮周全的政治制度,這棵大樹就難以茁壯成長。從歷史上的朝代更迭我們可以看出沒有哪一種政治制度是普適的、完美的,因此我們要做的是從中汲取精華,吸取教訓。
錢穆先生作為清末與民國時期的學者,對于政治制度對于一個國家的影響有著深刻的認識和切身的體會,他選取了漢代、唐代、宋代、明代、清代五個朝代對它們的政府組織、選舉制度、經濟制度、賦稅制度、兵役制度等方面進行了剖析和縱向的比較,進而得出了一些有關歷史發(fā)展的結論。
初讀此書,我對之前不甚清楚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深的了解。再讀此書,我橫向地看到了政治制度與整個社會的聯系,縱向地看到了歷史變遷的軌跡。
從政府組織看朝代風貌
政府組織是政治制度的根本,從一朝的政府組織可以看出窺見當時的政治風貌。在中國古代的政府組織的更替過程中,主要存在兩對此消彼長、相互制衡的力量。一對是皇權與相權,另一對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力量。中國歷史上整體的趨勢是皇權加強、相權衰落,中央集權加強、地方權力衰落。過去我們總把古代的政治制度用“封建集權”一言蔽之,然而錢穆先生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提出,盡管看起來皇帝處于所有人之上,統(tǒng)管天下各種事務,但實際的政權卻是在政府手里的。宰相代表政府,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簡單來說,皇帝是國家統(tǒng)一的象征,而宰相則是決定政治的人。在相權極度衰落,皇權不斷加強之前,古代政府是皇權與相權互相制衡的。因此如果把中國從秦漢以來的政治制度都描述為“封建統(tǒng)治、皇帝專制”恐怕是不合適的。在秦漢時,我們有郡縣制,中央政府設有三公九卿,宰相統(tǒng)領行政權。到唐代,相權被分割,中央設立三省六部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的職權加起來才相當于漢朝宰相的權力;到宋代,相權愈加衰落,只剩中書省在皇宮內承旨,設立了專門的選人用人機構,財政、軍事權也被分割,皇帝專制也隨之加強,但還并未形成完全的皇帝專制。而到了明清兩代,宰相被廢除,行政權落入了皇帝的'手中,此時才是真正的皇帝專制。歷史上有明君也有昏君,但即便是明君也難以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也不會有充足的精力來獨自治理好整個國家。皇權的加強是權力欲望的膨脹,是對擁有的權力的一種不安全感。從皇權的大小與社會興衰的關系中我們也不難看出,過度的皇帝專制是朝代覆亡的一大原因。
縱然適當的中央集權有利于國家的統(tǒng)一安定,但過分的專制給整個國家?guī)淼幕盍Φ娜笔Т_是不可估計、難以彌補的的損失。在歷史上,中國的版圖不斷擴張,如何管理好這一大片土地是一大難題。如果過度中央集權,地方政治將會失去活力;而如果過度放權,則會出現藩鎮(zhèn)割據的混亂局面,不利于整個國家的穩(wěn)定。由此觀之,集權和放權的平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權力的平衡是一個必須的過程;乜粗袊糯鷼v史,我們發(fā)現,在漢唐時代,重要的是解決地方的混亂問題;而在明清之后,更大的問題則是如何避免過度集權使整個國家失去活力。
從各朝民生看興衰軌跡
土地是古代中國人民賴以生存的根本。在農業(yè)社會中,土地所有制影響著國家的安定,經濟的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錢穆先生在書中說:“四封之內,莫非王土,食土之毛,莫非王臣!边@描述的是先秦時的井田制,井田制下土地名義上為國家所有,實際上被貴族占有,農民只有對土地的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但隨著私田的開墾,這種制度也不復存在。到了漢朝,則實行的是土地的私有制,國家向土地所有者進行征稅。但土地私有制帶來的是土地買賣兼并的情況,富人擁有大片土地,而窮者卻沒有賴以生存的一畝地。而唐朝則是沿襲了南北朝和隋朝的均田制度,國家將土地分給無地耕種的農民,在耕種一定年限后土地歸農民所有,在死后歸還國家,此時的稅額僅為四十收一,極大地為貧窮百姓減輕了負擔。
形容政治清明時我們常說“輕徭薄賦”,因此除了土地與稅收之外,影響百姓生活水平的還有徭役。在唐代以前,兵役制度是十分普遍的,可以說是“全農皆兵”。由于軍隊儲備是一個國家的必須,取消兵役是不可能的,但如何盡可能地為百姓減輕負擔是統(tǒng)治者應當考慮的。漢代的政治制度在兵役上為人民考慮頗周,在家中有多年連收的余糧時才讓壯丁去服兵役,免得家中無人支持;取消了秦朝大一統(tǒng)以來的“戍邊三天”的不合理舉措,采用以稅代役的措施……這樣的兵役制度,在體察了民情的情況下,也增強了百姓服役的積極性,這也是西漢繁盛的原因之一。反觀宋朝的兵役制度,宋代的募兵制,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防止藩鎮(zhèn)割據的局面,而且為了防止人民反抗,在饑荒之處,把災民募為兵。募兵加重的政府的負擔,而且應募的多是無賴之人,沒有紀律性,而災民身體孱弱,沒有戰(zhàn)斗力,這就是北宋對外軟弱的原因了。到了南宋,軍隊更加松散,宋代大概是中國歷史上軍事最廢弛的階段。
由幾代的土地制度、兵役制度我們也不難看出為何西漢會出現文景之治、漢武盛世,而宋朝卻在各個方面都令人扼腕嘆息了。縱觀歷代政治制度,得民心者得天下,顧得民生的統(tǒng)治者往往也顧得國家;置百姓于水火之中而不顧的統(tǒng)治者同樣也無力拯救國家,也給自己埋下了禍患。
從《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這一標題中,我們就可以明白,在朝代和制度的不斷更替中,沒有哪一種制度是完美的,也沒有哪一種制度是完全不合理的,每一種政治制度都有功也有過,有得也有失。沒有一種制度是不論古今皆可用的,政治制度在制定時一定是考慮了當時的時代情況的。政治制度是一朝風貌的根基,也是各朝興衰變遷的源流。我們在評價一種政治制度時不僅要辯證地看待,更要結合其時代背景,而不能單純地以現代的眼光評價過去的政治制度。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書心得14
不知道大家聽到“西南聯大”這四個字的時候是什么感覺。但至少是會肅然起敬的。畢竟,那里群賢畢至,絕代風華,那里握著一個時代的斯文正脈。我總覺得,西南聯大的錢穆之于史學界,正如西南聯大之于中國。
錢穆這個名字早就聽過多遍了。歷史老師開的書單里總會出現它的身影。幾位復旦學長也極力推薦,說高中將這本書看五六遍也不為過。
終于,在極其仔細地讀完第三遍之后,才敢提筆。錢先生的形象是在讀完《八十憶雙親.師友雜議》后逐漸清晰起來的,長衫、眼鏡,有一種屬于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從容與曠達。錢先生對中國歷史是懷著深深的溫情的,而這種溫情在這本書中更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看這本書前,我相信大部分人會有這樣的誤解:
一、國家的安寧或動蕩,基本由皇帝的“好壞”決定。
二、幾乎沒有弄清楚“封建”的概念。
三、“封建”、“專制”、“中央集權”之類的.詞,等于黑暗,落后,退步;
“共和”、“民主”、之類的詞就是先進的,好的。而錢先生看待中國歷史的立場,在《國史大綱》的引言四義中可見一斑,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
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
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
三、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于古人。
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具備上列諸條件者比數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fā)展之希望。
辦學,做事,搞研究,每一行都勢必經受社會、輿論的考驗,這考驗可能是批評、質疑、辱罵,也可能是贊揚、追捧、盲從。文人相輕,錢先生卻從不輕視他人,鼓勵后學懷疑自己,坦然接受外界各種批評,我想這才是學者的樣子。那些張揚的,鋒芒畢露的人,真的博大嗎?靜水深流……
顧頡剛說:“錢賓四先生,在北大任歷史講席已越10年,學識淹博,議論宏通,極得學生歡迎。其著作亦均縝密謹嚴,蜚聲學圃,實為今日國史界之第一人,剛敬之重之!
張自銘說:“先生治學,戛戛獨造,一無依傍,遂成極詣,而融貫中外,直湊單微,又迥非抱殘守缺者可比。辛亥以還,時局屢有起伏,先生未嘗一日廢學輟教,以嘩世取寵,畢秋帆所謂“學問觀其會通,性行歸于平正”,唯先生足以當之!
愚暗謂:“吾輩學當如此!
同時,也提出兩點問題:
1.錢先生談清朝與元朝制度時幾乎全篇都在言其黑暗與“私人化”,我總覺得有些民族主義的色彩在里邊。
2.后來我將錢先生的史觀運用于生活,又有了這樣的疑惑:如果所有人都包容一切,溫和平靜,所有人事物都“存在合理”,那么哪怕真有一天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了,這豈不是成了宿命?讀后感·為何魯迅說出:“翻開封建社會五千年的歷史,處處都寫著‘吃人’”這句及不符合史實的話,卻仍然成了激勵中國社會覺醒的不朽名言呢?
最后,分享一下個人的一些讀書方法吧。
1.勾畫,批注。不要害怕這會讓書變“丑”。一定要及時寫下你的“靈光乍現”。
2.回顧,梳理。特別是再看這種理論性的書籍的時候,先要把書讀厚,也就是在這本書的基礎上大量拓展;然后把書讀薄,也就是簡單地用一段話,或者話思維導圖來梳理一篇文章的邏輯。
3.切問,輸出?吹揭粋觀點的時候,傾盡畢生所學,去論證它,再絞盡腦汁去推翻它。特別是和師友一起進行這頭腦風暴的過程,會收獲頗豐。另外,最好可以找一個人討論這本書,或者你講給他聽一遍。講清楚了,就真的掌握了。而有些自以為明白的東西,不運用出來,久而久之就只能成為“茶壺里裝湯圓”了。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書心得15
錢穆先生從組織架構、考試、稅賦、軍事這四大方面討論了主要幾個朝代;揪褪枪窘洜I幾大方向,去解釋很多歷史出現的問題。用這幾大方向將某些歷史事件發(fā)生的起因竄聯是理解歷史很好的方式。本書清朝和最終章有不少直白的個人政治意見的表達。
此書關于以上4大制度的討論不作過多討論,這部分很值得一讀,通俗易懂。只想對本書最后關于錢穆先生自己的看法提出一些觀點和問題。
1、錢穆先生明顯是對清朝非常不齒,相信很多漢學人士也是這樣像的。文中又說中國只有清朝才對言論自由這些有規(guī)定,其他漢朝、唐朝、宋朝、明朝言論自由,甚至在明朝是鼓勵言論自由。感覺本人與書中其他中國人一樣,對歷史有誤解,也覺得有史以來我國不是一個十分言論自由的地方。
2、錢穆先生總是想用西方的那一套價值觀說明我國是一早就實現「政治參與度」,解釋民眾為何不像西方民眾如此喜歡討論主權問題。先生文中指出中國一直主權就是人民,所以不存在主權方面的討論。我想政治參與度的需求也不是從古至今存在的,不討論的原因難道不是民眾部覺得自己對政治有參與權?如果有此追求的科舉制度能滿足,但也不能說明自古我們民眾就有這個訴求,帝皇真心就有主權是人民這個意識
3、錢穆先生認為:中國社會早已是一個平等的`社會,所以在這個社會里的一切力量都平鋪散漫,很難得運用。因其是平鋪的,散漫的,因此也無組織,不凝固。這是為什么孫中山無法動員大家革命。這個也不敢溝通,革命難道根本原因不是私心+煽動,沒有動員起來難道不是運命共同體沒有找對嗎?
最后要贊同一下錢穆先生,中國政治體系和文華都是博大精深,需要多加學習。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后感04-05
關于得失的說說05-06
關于得失的句子10-20
不計較得失07-17
在得失中磨煉自己的心志12-31
關于得失的經典語錄230句07-03
得失的經典句子 得與失的名言名句12-27
思想政治讀書心得體會范文05-17
政治心得體會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