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陽明的寄諸用明書讀后感1000字
我們看陽明先生心懷天下,何曾把自己的榮辱得喪放在心上?對于妻弟,對后人,這樣的一番忠告,如果我們還不顧一切一意孤行,安得不盡患,一切啊,都會廢掉的,乃至成為后世大患,以上就是整篇短文的大致的意思。
王陽明的寄諸用明書讀后感1000字 篇一
諸用明是陽明先生妻子的弟弟,這位妻弟一生好學,有才華,但是他并沒有追求功名利祿。在他一生當中,秉持著“為善最樂”四個字。尤其是在他的兩個兒子都學日有成,登賢薦秀,別人們都非常贊嘆的時候,他也沒有動心。那個時候鄉(xiāng)人們都說:“此亦為善最樂之效矣!”此亦為善最樂之效,這句話我理解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說你諸老先生一生以為善最樂,您看善有善報,自然地得到了這樣的效應。另一層的意思是說呢,您一生為善最樂,當兒子都考取功名以后,你也是更加的歡喜了吧?
特別是在第二點上,我們也能夠感同身受,咱們作為父母,當然有兒女能夠成才,特別是有功成名就的時候,一定會非常的滿意。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諸用明先生笑曰,笑著說:“為善之樂,大行不加,窮舍不損,豈顧于得失榮辱之間而論之?”對這句話,我也是這樣理解的,為善之樂,心上的這個樂啊,不需要外面的任何的東西為它增加一分或者減少一分。榮華富貴增加不了,身居陋室也減少不了。身外的榮辱得喪又怎么能與之相提并論呢?
這樣的一段文字和諸用明先生的介紹,都在下面的注釋當中更加的詳細。大家可以從中去更多的了解和理解。讀到這兒還沒有進入正文的時候,我已經為之非常的感動,更加的明確,人這一生,到底是來求什么的?教育子女該教什么?真正成就子孫后代的,那個要點在哪里呢?同樣我們作為老板、企業(yè)家,我們真正的利益員工成就他人,我們能給予人家最寶貴的難道是金錢或者是一官半職嗎?這些都不是,那么我們該怎么來理解呢?
接下來我們先來看正文,5.1先生對妻弟說,收到你的來信,從信中完全能夠看出,你近來學問功夫又長進了,我很是高興。先生高興在哪里呢?意思是認可妻弟啊,他為道日增的功夫,作為“君子惟患學業(yè)之不修,科第遲速,所不論也。”這句話就像我們前面所學過的,作為君子不患妨功,惟患奪志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這正如孔老夫子所說的是一樣的道理。在第一段的字里行間呢,我們或許都能夠感受到,妻弟與先生在請教關于科舉及第的探討。先生對此大而化之,說我對賢弟的期望不在于此。若你也能夠考上了,告我一聲就行了。對這個科舉登第,就這樣淡淡的說了一句,以此了之。
接下來我們看5.2當中,先生再一次肯定自己的態(tài)度,講到說去年,諸賢侄,各位侄兒,去參加科舉考試。假如他們真的考上了,豈不麻煩了嗎?必誤了他們一生的前途。對此我們一定會感覺到吃驚,我們的子女從小入學后,就開始考啊考,都寄予百分之百的心力,渴望他們考中得獎。
可先生為什么要這樣說,為什么認為考上了那就會耽誤終身呢?我們接下來看原文中所說的“凡后生美質,須令晦養(yǎng)厚積。天道不翕聚,則不能發(fā)散,況人乎?”意思是說,凡是天資優(yōu)秀的年輕人,一定要讓他們韜光養(yǎng)晦,收斂自己的光芒,不要輕易發(fā)散。天都是順應著自然而然的規(guī)律閉合翕聚的。何況人乎?
我們再看下一句“花之千葉者無實 ,為其華美太發(fā)露耳 。”意思又在說,一棵樹上花開的太多了,太茂盛了,反而結不出果子來,是因為營養(yǎng)全都在花上。開的繁多,美麗上面了,生發(fā)顯露的太過度的緣故了。所以呢,不能夠結果。以此我們可以對照,我們關于做人也是這樣,下了一點功夫,有一點成績,就趕緊發(fā)露出去,一點精神頭還沒有轉化成能量的時候,就已經耗盡了,便成為輕浮的`人,單薄的人。哪里還談得上涵養(yǎng),什么厚積呢?當然這樣的人,是無法承載重任的,我們如果這樣做,就可惜了大有作為的年輕人。所以有句話說:少年得志大不幸。
在最后一段,先生講到了自己,在背景簡介當中啊,有一句話,先生說:“先生立教皆經實踐,故所言懇篤若此。”這句話我也想到,五百年后的今天,先生的話,為拯救人心的寶訓,這正是實踐出真知。真理是經得住時間、空間、歷史長河的檢驗的,他自己不求高官,不想厚祿。在他四十歲已經悟道的時候,對自己的妻弟,依然謙卑中肯,說自己吾學未成啊!歲月不待人啊!再過幾年精力衰退了,還想有所成就,或者是能夠去勉勵你們的話,那是難以為之了。
王陽明的寄諸用明書讀后感1000字 篇二
《寄諸用明書》寫于陽明先生四十歲時。諸用明是陽明先生的妻弟,一個樂善好施之人,才華橫溢卻不求仕途,深得陽明先生賞識。但陽明先生得知他兒子參加科第考試,擔心反而耽誤了這倆侄兒的未來,就寫此信提醒了一番。“凡后生美質須令晦養(yǎng)厚積。天道不翕聚,則不能發(fā)散,況人乎?花之千葉者無實,為其華美太發(fā)露耳。”是這篇文章的精華所在。他的意思是人生最重要的階段是少年時期,應該“晦養(yǎng)厚積”,不被功名所束縛,才能成為圣人,這呼應了陽明先生十二歲就認為讀書是做圣賢的抱負。在王陽明先生年譜時說道,他二十二歲在南宮進士考試時落第了,同考試的舍友以不中第為恥,但王陽明先生卻笑著說:“汝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即是說王陽明先生不以不中進士為恥,但如果不中進士而動了心,這反而是恥辱,說明了先生漠視功名,一心只想成為圣賢。最后一段則反映了先生在有限的人生時不待我、只爭朝夕的緊迫感。
《寄諸用明書》寫于陽明先生四十歲時。諸用明是陽明先生的'妻弟,一個樂善好施之人,才華橫溢卻不求仕途,深得陽明先生賞識。但陽明先生得知他兒子參加科第考試,擔心反而耽誤了這倆侄兒的未來,就寫此信提醒了一番。“凡后生美質須令晦養(yǎng)厚積。天道不翕聚,則不能發(fā)散,況人乎?花之千葉者無實,為其華美太發(fā)露耳。”是這篇文章的精華所在。
這篇文章雖然不長,卻充分體現了陽明先生淡薄功名的態(tài)度和不懈追求圣賢之道的人生觀,令人非常佩服!
參加致良知學習小組已經兩個多月,小組要求我們每隔一天要自學一篇,并和同修們分享一下心得。因工作很繁忙,出差頻繁,第一遍也只能粗讀。到發(fā)微信公眾號時,就倒逼自己再精讀幾篇,每讀一次都有新的體會,而且越學越有興趣,收獲也越來越大。但要把文言文翻譯出來就顯得有點吃力,找不到參考書籍,網上也基本上找不到參考譯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