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奮進》讀書筆記(精選3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那么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生命的奮進》讀書筆記(精選3篇),歡迎大家分享。
《生命的奮進》讀書筆記1
這本書很老了,是70年代香港出版的,此次再版,除補充熊十力文章外,其他大師也補充了很多,較為全面地概括了民國時期的文化大儒。從中可以看到他們是怎么成長的,看他們的書,聽他們隔空的說教。
本書所輯五位國學大師的文章,自述其青少年時代懷鄉(xiāng)憶親、讀書做人的經(jīng)驗,各位大師篇幅不均,從字數(shù)上來看,梁和徐占據(jù)了較大篇幅,而熊十力則寥寥數(shù)篇,略顯單薄。五位大師出身貧寒,目睹近代中國的激蕩與變遷,自覺奮發(fā)向上,探索學問,一路走來,成就了非凡的學問和人格,留名于中國文化史!斑@部書最令人激賞的是,選錄的是五位學問家探索學習的過程,展現(xiàn)出來的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實存的體證,令人感覺更為親切!
與青少年歷程的自述,大師們奮進的向上心尤為打動自己。除了贊嘆那份久而彌堅的對這個世界、對學問探索的激越,更欽慕他們少年立志和清晰地立定于那個動蕩世界的決心與勇氣,當然,還有遠見卓識。梁漱溟說,“我雖自幼不斷地學習以至于今,然卻不著重在書冊上,而寧在我所處時代環(huán)境一切見聞。所謂自學應當就是一個人整個生命的向上自強,要緊在生活中有自覺。單是求知識,卻不足以盡自學之事。在整個生命向上自強之中,包括了求知識。
如今大師們大多已經(jīng)作古,也許掩卷之后,你難免失望之感!斑@些大師,還是逃不了說些千百年的陳年老道理來忽悠讀者”。米德將人類文化分為三種類型:后象征文化,互象征文化和前象征文化!扒跋笳魑幕笔莻鹘y(tǒng)社會的基本特征,父輩的過去就是后輩的未來。將自己的.經(jīng)驗傳授給下一代,是老一輩理所當然應該做的事情,也是他們的責任。但是在時代的劇烈變遷中,年長者的智慧遭遇了滑鐵盧,他們不再是后輩們信賴的榜樣,在引導上也時常捉襟見肘。
過去的大師對我們意味著什么呢?也許從《生命的奮進》中,你可以窺見青春期對于大師的意義,目睹大師是如何成長起來的,斯坦利·霍爾認為,青春期是人類的一個過渡階段,意味著個人心理形態(tài)的突變和危機,而文化因素對于青春發(fā)育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大師們身處的時代,成就了他們,甚至很難說是大師們改變了時代,還是時代改變了他們最初的成長方向。
最終,他們成了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樣子,巴赫金說:“一切真正偉大的東西都應當包含笑的成分”,而這里面你絲毫也笑不出來,從大師們的回憶中,你能讀到生命的奮進,也能讀到生命的苦楚,讀到一種克制或隱忍。讀完該書,你可以了解那個時代,或者了解生命在特殊時代背景下的境遇。也許這對于當下的生活,仍舊不啻為一種特殊的教育。
《生命的奮進》讀書筆記2
大陸的教育體制下,天然地認為,大師的生成是“三好學生”式的,即努力讀教材,然后考出好成績,這些對于自然科學或許是有用的,對于社會科學或許是有部分用處的,可就是培養(yǎng)不出人文大師,所以近70年的教育,或者近40年的教育,在人文教育方面零成果,實在令人尷尬也令人困惑。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最近讀這本《生命的奮進》,忽然有了答案,那就是,學術靈性的奮進,應該擺脫學院的枷鎖。
《生命的奮進》選取了熊十力、梁漱溟、牟宗三、徐復觀、唐君毅的回憶自己成長過程的文章,都是最原始的素材。我們驚訝的發(fā)現(xiàn),這些臻于宗師境界的人,大多是沒有受過正規(guī)學院教育的,梁漱溟從小的啟蒙讀物是畫報,熊十力就讀過幾年私塾,但他們取得的成就,卻虐殺了學院派,是因為他們天資高嗎?或許是的,但也有部分原因是,學院體制扼殺了和他們天資一樣高甚至更高人的學術靈性,此消彼長了。這些人尤其是熊十力、梁漱溟從小沒有接受正規(guī)學院教育,但卻有機會接受社會教育、有機會自我突破,原創(chuàng)力自然就強了。所以,大陸的學生和家長讀這本書,肯定會詫異,因為這些大師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學習好的學生。香港中文大學把這本書給大學生看,真是高明,因為看了這本書,有天賦的學生自然就明白了“學習”和“學術”的差別,學習好是指學會了教材取得了分數(shù),學術則是博采眾長的領悟。
這本書還可以看出學院與傳統(tǒng)的區(qū)別,學院派重量,要求規(guī)定時間內讀多少書,要求在一篇論文中引用、參考多少書,這是長處也是弊端,就是多而不化。如熊十力讓徐復觀讀《讀通鑒論》,徐不耐煩的說讀過了,這個讀只是學院式的瀏覽,浮光掠影而已,然后經(jīng)熊十力一罵,才幡然悔悟,對于經(jīng)典多讀多領悟,而不是看過就完事了。顯然,快餐式的閱讀,是不利于領悟的。西方求量,自然就不可能有這種反復咀嚼。當然了,這里沒有否定西方學院派的意思,因為我們現(xiàn)在的灌輸教育還不如西方學院派。只是,對于人文教育而言,讓學術靈性奮進,可能是最適合的道路。
《生命的奮進》讀書筆記3
“有這樣一批智者,他們的身軀可能在數(shù)百年前就已經(jīng)離開,但是他們的名字在今天依舊耳熟能詳,他們的思想至今被后世人永遠奉為經(jīng)典!币蝗缑系滤锅F所言,大師既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脊梁和砥柱,也隱喻著人類思想的高峰。那么,誰是大師?什么人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之為大師?《生命的奮進:大師的青少年時代》集納了梁漱溟、熊十力、唐君毅、徐復觀、牟宗三等五位國學大師的文章,選錄了五位大師自述的青少年時代懷鄉(xiāng)憶親、讀書做人的經(jīng)驗,所展示的也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實存的體證。捧讀之,仍可激勵、啟發(fā)當今青少年一代。
“出我不意,袁即從我身右側走過,其身量似若短于我者,而寬闊于我,頭發(fā)斑白,既不蓄須,亦不修面,著軍人舊服裝,殊欠整潔,顯然蔑視此一重大典禮。”記錄這一細節(jié)的,是《民國報》記者、后來成為一代大儒的梁漱溟!皬囊粋歷史研究者的角度看來,我認為就算再過一百年,梁先生仍會在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單因為他獨特的思想,而且因為他表里如一的人格!泵绹鴿h學家艾愷曾如是高度地評價,“這位‘中國的甘地’跟甘地先生一樣立下功德、立下言思!
大師并不是誰給的封號。請記住,大橋是由橋墩舉起來,人的力量源于知識的疊加。一個人的青少年時代,也就是打基礎、筑橋墩。青少年是時代的浪潮,一個向上青少年,不但有著向理想進軍的雄心壯志,還有認識時代和社會的睿眼。簡言之,大師之所以是大師,就在于能夠穿透時代,關注當下以及整個人類生命當中所關心的重要問題。
梁漱溟的《我的自學小史》恰正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他自幼生長在一個維新思想、家庭氣氛開放自由的環(huán)境之中,年少時竟未背誦過四書五經(jīng)。這讓貫中西的著名哲學家與哲學史家、當代新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劉述先教授頗感驚詫。年少時,梁漱溟“為往圣繼絕學,為來世開太平”,語帶狂妄,卻是他對中國命運的癡心觀照。這里有躍動的生命力;赝髱焸兊娜松壽E,其青少年時代意志之堅強,讀書之勤勉,心懷之寬廣,求真之熱誠,仍可激勵和啟發(fā)當今青年一代。
【《生命的奮進》讀書筆記(精選3篇)】相關文章:
《生命生命》讀書筆記03-23
生命的奮進:大師的青少年時代01-04
生命讀書筆記04-03
《生命生命》讀書筆記范文最新04-26
生命生命讀書筆記(15篇)03-27
《生命生命》讀書筆記(15篇)03-24
《生命生命》讀書筆記15篇03-24
生命生命讀書筆記15篇03-24
生命生命讀書筆記(合集15篇)03-31
生命流淚的樣子讀書筆記(13篇)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