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_亚洲大色堂人在线无码_国产三级aⅴ在线播放_在线无码aⅴ精品动漫_国产精品精品国产专区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時間:2023-06-09 23:05:29 王娟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通用34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可能你現(xiàn)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通用34篇)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1

  黃仁宇的這本《萬歷十五年》在我看來,是以一種小見大的手法,闡述了全文的中心思想:“萬歷十五年平淡無奇,明朝注定滅亡!

  在平淡無奇的一些日常生活背后,導致了一個不平凡的大帝國的滅亡。

  細想來,這慎密的思維令人嘆為觀止。就好像你看到的,只是冰山浮在水面上的一角罷了,但他的懸浮是有必然性的,當歷史由日常最平凡的生活反應,只能暗嘆世事的無常和世道的輪回了,明朝的滅亡早已決定在萬歷十五年,在李自成打進北京城時,只是把這具早已死亡的行尸走肉踩進了塵埃罷了。

  如果把我們自己代入而是的萬歷的視角,我發(fā)現(xiàn),這個遙遠年度的皇帝,與我們何其相像。也曾樂于上進,也曾經(jīng)勵精圖治、喜歡讀書,曾經(jīng)對這世界也充滿了期待與向往,任何人,任何事,都有著最根本的原因。他本不是暮氣沉沉、消極厭世的人,我不知道錯在誰,只是想,如果在一開始就給他自主選擇的權利,讓他以自己的角度為自己做些什么,將他當作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確切的說是有尊嚴的獨立個體來看待,或許一切都會不同吧。萬歷皇帝作為學生,臣僚做為教師,最大的失敗之處,是大臣們剝奪了萬歷作為一個聰明的年輕人應有的個性、思想和活力。當一種事情變得被逼無奈,在有趣的事情,也會失去最初的興趣與對這件事的所有美好的感官。第一印象很難破壞,但并不是牢不可摧。

  我也會思考,張居正是否一開始就是一個罪孽罄竹難書的奸臣,沒有人會和自己同一立場的事物或人過不去,那無異于自找煩惱。我覺得,他也曾想明朝國富民強。若是換個立場考慮,他也只是個有些剛愎自用的,有些缺點,同時也很聰明的'大臣罷了?追蜃釉(jīng)說過,“唯女人與小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比欢@句話所反映的,在我看來則有更深層的含義!半y養(yǎng)”的豈止是女人和小人?我一向信奉“距離產生美”,任何人,任何事,了解了,熟悉了,都會變得不那么好,畢竟人無完人;实凼沁@樣,張居正也是這樣,大多數(shù)人,都是這樣的。中正的看待一件事后,你會發(fā)現(xiàn),黑不是那么黑,白不是那么白,生活從不像京劇的臉譜,紅臉白臉分的分明,總有灰色。

  文章的最后,黃仁宇先生是這樣結尾的:“1587年,是為萬歷十五年,丁亥次歲,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jīng)走到了它發(fā)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于創(chuàng)造或者習于茍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后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tǒng)統(tǒng)不能在事業(yè)上取得有意義的發(fā)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2

  萬歷十五年,公元1587年,在歷史上,萬歷十五年實屬平淡的一年。著者以萬歷皇帝、首輔大臣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以及李賢為線路,通過描述幾人的生平歷事,來翻開萬歷及大明王朝的歷史。萬歷十五年,在當朝朝廷發(fā)生了若干歷史學家易于忽視的事件,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fā)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后掀起波瀾的機緣。表面上看來,是歷代王朝所在平常的事情,但有些看似平常的事情卻對未來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發(fā)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看《萬歷十五年》第一遍的感受是以德治國也許是理想中的治國之略,但是在實施時,卻是與社會制度、社會發(fā)展不相適應。至少來看真正實際治國之略是以法治國,輔以于以德治國,法律至高無上。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執(zhí)政者卻依舊固守原油的固封道德治國,不思創(chuàng)造新的制度,只求平衡穩(wěn)定。又是既得利益集團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停步不前,固守舊德,致使新的思想、新的創(chuàng)造無法施展,隨之大明帝國落伍與世界潮流,直至改朝換代。

  萬歷十五年,提及兩千年前的孔孟之道,在過去曾經(jīng)是領導和改革社會的力量,至此已成為限制創(chuàng)造的牢籠。龐大的帝國,不依靠公正而周詳?shù)姆,卻依靠固化的道德信條;各人行動全憑儒家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chuàng)造性,則其社會發(fā)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萬歷十五年,1587年,西班牙艦隊征戰(zhàn)英國的前一年,通過對這一年幾個人物看似平常事情所寫,卻對以后乃至民族發(fā)展產生深遠影響。萬里中樞集團固閉自封,不聞世界之事,是以落伍于世界,是以隕落的淵源。不過終究是上層建筑的發(fā)展已經(jīng)無法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勢必為歷史所拋棄。今日之于我們、民族、國家、企業(yè)、個人,亦于如此!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3

  歷史滄桑,到頭來什么也剩不下,永生的愿望隨同歷史的波濤一起消逝在我們目光盡頭。翻開讀到孤單的將軍——戚繼光,讀到首輔張居正,讀到萬歷皇帝。曾有人感嘆道:“歷史竟然可以這么寫!”

  整本書讀起來很有意思,作者黃仁宇先生為了寫一個論文從此結緣于明史,而他的著作更是讓讀者對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書中我也看到了一位皇帝的無奈,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是有很多東西去不由他抉擇。旁人可能覺得皇帝是一個十全十美的職務,但是在立儲這件事上它卻無法平自己的意愿行事,這體現(xiàn)出了皇帝的苦惱。由此,萬歷皇帝走上了怠政的道路,他是在和文官集團慪氣,但他應該知道,實際上文官集團的力量是一個皇帝難以約束的。從書中我們不難看出,萬歷少年曾經(jīng)勵精圖治,打算開創(chuàng)一個“萬歷中興”,但由于不能決斷,而立儲之事成了他的爆發(fā)點,于是他開始怠政。而一個王朝往往隨著君主的怠政而漸漸走向沒落的深淵。

  1587年,明萬歷十五年的中國,談不上風雨飄搖,更不能說是病入膏肓,這個外強中干的大帝國只是患上了慢性病,就如千里之堤上出現(xiàn)了一些無關緊要的蟻穴。這一年,實在是平淡無奇。在這無關緊要的歲月里,有灰心朝政的當朝皇帝;有變法失敗的前任首輔;有維持現(xiàn)狀的現(xiàn)任閣僚;有無人效仿的模范文官;有知音難覓的優(yōu)秀將領;還有自相矛盾,言行不一的思想家。天下太平,波瀾不驚,龐大的中央帝國已經(jīng)走過近兩千年,此時還遠未走到盡頭。在西方,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正準備啟航,北上征討聯(lián)合王國。用不了多久,它就會以自己的消亡開啟大英帝國此后數(shù)百年的輝煌。中國也因此逐漸被強行推入所謂的現(xiàn)代,用黃仁宇的話來說,猶如讓一只走獸,硬生生地變作飛禽。結局當然是落得不會飛也不會走,中國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

  讀到張居正,我更是感到了世態(tài)炎涼,生前的`榮華和身后的悲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清算張居正的行動中,凡是和他有關的人都受到牽連,不是流放邊關就是把官回鄉(xiāng),其中戚繼光就是其中之一,戚繼光是一個大英雄,但是它也蒙逃脫歷史的慣性發(fā)展,它便是犧牲品。

  從1587年至今,歷史已飄過四百多年,社會發(fā)展進入快車道,中國經(jīng)濟更是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但由此帶來的社會浮躁心態(tài)也被廣泛詬病。如何保持持續(xù)發(fā)展的強勁動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焖籴绕鸬闹袊鴽]有涌現(xiàn)出一批思想家、哲學家是值得我們警醒的,甚至于哲學這門學科也在走向沒落邊緣。在關注經(jīng)濟發(fā)展、推進機制體制改革的同時,更要創(chuàng)造一些有利條件,讓我們的思想界保持活力,真正實現(xiàn)經(jīng)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雙翼齊飛、哲學發(fā)展與制度變革之間的良性互動。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4

  前兩周在書店歷史讀物的架子上翻到了《萬歷十五年》,忘了從什么時候知道的這本書,反正是在腦子里很熟悉的名字。大概因為前段時間剛讀完《明朝那些事兒》,對明朝歷史的興趣還比較高漲,趁著自己腦子里依稀對這段歷史還有一些印象,便想著趕快讀讀看。

  認真打開這本書之前,我看了一些讀后感,除了大部分傳統(tǒng)的讀后感(類似于書的總結和介紹),還看到一篇完全不介紹大家讀《萬歷十五年》這本書的帖子,作者大概是從頭到尾都批判了黃先生的“大歷史觀”,更是以陳梧桐教授的評語做結尾:“(萬歷十五年)作為學術著作尚不夠格,作為大眾讀物傳播的是錯誤的明史知識,實在不值得肯定和熱捧!

  或許從明史研究者的專業(yè)角度來看,這本書存在很多不可取的地方,甚至是錯;也許,這是研究者之間對于同一問題或歷史事件的不同理解和看法?傊,就如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可以抒發(fā)自己的觀點和感悟,這本書不至于一無是處。

  打開書本讀完萬歷皇帝這章后,從學者的角度,文中論述到歷史史實的部分,有出處、有根據(jù),所有故事情節(jié)與《明朝那些事兒》里我所讀到的幾乎一樣,只不過是作者表達的方式不同,一個用寫小說的方式,一個用文學創(chuàng)作的方式。

  萬歷自小登基,從小接受極為嚴苛的教育、訓練,學四書五經(jīng)、書法、歷史,沒有興趣一說,全是必學,而且一種學的好了,就要花更多的'時間去研習另一種。幾乎沒有休息時間,要時刻做好預習、復習,因為有如師如父的張首輔時刻監(jiān)督著。

  婚姻也是為了完任務,沒有愛情一說,皇后的選擇權幾乎不在自己手中,自己的寵妃也不能由著性子封賞,就連立誰為接班人也面對著重重掣肘。

  皇帝,代表著無上的權利,可也處處充滿著高處不勝寒的凄涼,沒有人可以相信,哪怕是從小培養(yǎng)自己的如父一般的張首輔、生生母親、枕邊人、甚至是親生的兒子。有權利的地方,便有戰(zhàn)爭。這是更古不變的道理。

  黃先生說:即使貴為天子,也不過是一種制度所需要的產物。

  這話對,也不對。

  天子,也不過是社會可以正常運行的其中一環(huán),他有決策權、一票否決權,可諾大的朝廷,每一個官員都對他的決定提出附和、建議或反對,勢力之大有時是不受皇帝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他是制度的產物?墒,他也不僅僅是制度的產物,還是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必經(jīng)的一個階段,是歷史背景下的必然,和歷史發(fā)展的產物。

  黃先生還說:皇后,只是一種制度的附件。

  這話未免過于冰冷了?v使與平常女人不同,也確實具有制度所帶來的悲涼屬性,但是這話也顯得片面了;屎,是夫妻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后宮的管理者,是皇子的母親,是父母的女兒,就算外面包裹著再大的冰冷物件,也改變不了溫暖的內核。她是制度的產物,但不僅僅是制度的附件。

  有些事情本就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沒有特別的解讀,就算有,也決不僅僅是一個因素就可以解釋的了的。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5

  周末,天氣蒼白,發(fā)霉的心情,覺得該出去曬曬太陽了,和好友一起到書店,買了本中華書局出版的《萬歷十五年》,一口氣看了半本。萬歷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歐歷史上為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國,在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發(fā)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于忽視的事件。

  萬歷十五年,沒有人能拯救朝政的腐敗。高拱,張居正,海瑞,申時行,直到最后的自以為明君的崇禎皇帝,在整體制度體制的腐敗下,中華民族也迎來的自己的文化危機。資本主義的萌芽很難興起,傳統(tǒng)的力量依舊強大。在全球化城市化的今天,中國人如何在沒有皇帝的情況下,繼續(xù)保持以德治國的傳統(tǒng),如何保持以孝道為核心的中國式價值觀呢?這是《萬歷十五年》一書中思考的問題,也在現(xiàn)實中不斷激蕩著無數(shù)中華赤子的心胸。

  這一段時間,國學興起,伴隨著百家講壇的推波助瀾,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勢頭似乎一浪高過一浪。國學、歷史類圖書開始盛行街面。易中天品三國,于丹說論語,王立群講史記,漢武大帝,明朝那些事兒,講座,電視劇,小說,歷史以各種形式體裁不斷出現(xiàn)。國學興旺,歷史重溫,文化復興,這是好事。我們小時候,四書五經(jīng),史記漢書,都是稀松荒疏的很。這些書對我來說都是近幾年開始惡補的,感覺也只是走馬觀花,粗略瀏覽,很難記住了。

  為什么小時候沒有早早把它們看過呢?追究其中原因,除了七八十年代的消費問題外,更多的是教育界的不重視,我輩只是從語文書的枝節(jié)中記住了星星點點的古籍名句。中國的古籍、歷史是我們民族的財富,是我們文化的載體。經(jīng)史子集,諸子百家,里面名言哲理多多,但是,這些財富卻在很長時間內不受重視,甚至發(fā)生斷層。

  有時候閱讀古籍,真的有種韓愈《石鼓歌》中的痛苦?戳诵┕偶覀人覺得,五千年的`文化積累,既有精華智慧,也有糟粕垃圾。不能丟棄自己民族的根本,也絕對不能一窩蜂的去全部接受。學習的原則,根本的方法,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比方說,孝順,古代人講究孝順,今天也要講究孝順。對于老人的孝順,什么時候能過時呢?區(qū)別只是里面的度而已。但三綱五常放在今天就過時了。這就要整理。像今天做媳婦的很少能孝敬公婆的,好媳婦越來越少的情況下,是不是也要進行一下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培養(yǎng)呢,必須的。四書五經(jīng)中很多言論,像一些禮節(jié)的規(guī)定,到今天已是陳規(guī)陋習,肯定要廢除,但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時習之,士不能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也...到今天還是不過時的。

  今天的社會,國家依然存在很多的問題,體制問題,醫(yī)療教育問題,貪污問題,很多人麻木,很多人按部就班,很多人在扯淡。繼承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學習國外先進的科技,求真務實,不說大話,虛心進取,勵志創(chuàng)新,在中西文化的交匯下,產生我們新的文化。它即不同于傳統(tǒng),又不是西方照搬,而是一個自信自強開放創(chuàng)新的新的文化。這文化,產生于對體制的不斷改革中,產生于對問題的不斷解決中,或許,這是中國文化未來發(fā)展的方向。

  《萬歷十五年》是一本好書,它讓我思考如此之多,我們學習西方的不只是槍炮,還有思想,但我們傳統(tǒng)的思想又如何放置呢?還在思考中。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6

  最初,是對黃仁宇先生的“大歷史觀”感興趣,所以抱著強烈的好奇心翻開了《萬歷十五年》。后來一發(fā)不可收拾,記得大概從去年九月開始讀,斷斷續(xù)續(xù)讀了很久,讀到今年七月,竟已刷了三遍,有種上癮的感覺,而且每遍都有新的收獲。黃先生的書讓我從新的視角去審視、解讀歷史,感覺耳目為之一新,眼界為之一開,回味無窮,而這遠遠比單單了解歷史事件來得有趣和重要的多。

  《萬歷十五年》,正如它的書名一樣——1587,這一年沒啥特別的事發(fā)生。是的,就在西方文明已經(jīng)開始在大洋上開疆擴土的時候,對于世界另一端古老王朝的帝王、首輔、諫臣、將領、大儒而言,1587這一年卻是極為稀疏平常的一年,一切都按照預定的軌道悄然有序地進行著。然而正如靜水流深,表面的不動聲色之下,誰也不知有多少的勁流在涌動、狂瀾那樣,大明皇朝在歌舞升平、花團錦簇的背后其實早已埋下末路窮途的伏筆:一位當初雄心壯志、克己守禮的帝王在受到親侍近臣欺騙后對朝政心生失望厭倦;一位有心輔助君主、溫和謙讓的首輔深陷黨派之爭、疲于應付;一位早已離世的重臣仍釋放著他的政治影響力、引發(fā)朝局動蕩;一位鐵面無私、憂心天下的清官卻屢遭排擠、孤獨終老……其實每個人的初衷都希望這個王朝能走向世界之巔,然而在實現(xiàn)家國理想的道路上,他們越走越偏、越走越遠。是的,有時候,當你滿心以為你能夠左右世界的時候,歷史總會給你當頭一棒,最后你只能大失所望、哀嘆無力回天,不得不妥協(xié)求饒,成為歷史的附庸者,隨波逐流。

  為什么帝國的夢想總是破滅,黃先生在書中給出了答案。一直以來,作為稻作文明的典范,我們的國家深受儒家傳統(tǒng)思想影響,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們認為“仁政”、“德治”才是一個國家得以長治久安的根本。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地使政策在幅員遼闊的國家由上及下全面推行?我們的先祖?zhèn)冿@然很有智慧,他們認為“禮治”才是唯一符合正解的選項,于是他們制定出一系列簡單粗狂的道德標準來規(guī)避復雜的政治架構(對的,這也就是被我們所熟知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等等)。天子的一言一行既是萬民的遵守范本,也受眾人的監(jiān)視督促。從一方面來說,“禮治”使朝政簡化,臣民們不一定要明白施政者的用意,只需埋頭遵守,即可達到政通人和、相安無事的效果;從另一方面,這樣“禮治”又極其脆弱,因為把這樣一個龐大帝國完全地交托到一個人(或者一部分人)的品德之上其實是非常危險,畢竟天子不是真正的神明(他同樣是一個有血有肉、既會沖動又會感傷的“人”),大臣們也有著這樣那樣的自身局限,這種看似堅不可破、高效便捷的制度其實自帶bug,又何以能夠獨善其身呢?所以呀,一味追求虛無縹緲的道德至上,而又在法律上缺乏創(chuàng)造性,“其社會發(fā)展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

  同樣加速帝國滅亡的是明朝的文官集團、文官文化。書中有這樣一句話:“難道一個人熟讀經(jīng)史,文筆華美,就具備了在御前為皇帝作顧問的條件?難道學術上造詣深厚,就能成為大政治家。”青年的申時行就曾對文官當政有所疑惑,但是這就是當時明朝的政治生態(tài)。文官集團既支撐著帝國的運行,又是帝國的毒瘤(做事缺乏條理、庸政懶政、表里不一,拔與不拔,都是懸在整個帝國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因為整個文官集團是依附中央集權、道德管理而產生的,而在道德管理的社會里,道德不僅可以指導行政,而且可以代替行政,天底下的大道理都可以常情來度量,即使是最為嚴格的教條,也承認因情理而發(fā)生的例外。這就加深這個階級的兩面性。一面要標榜著、維護著世人公認的政治理想,一面又有著各自的七情六欲、暗箱操作,這就是這個階級失敗的原因,這也就是整個帝國失敗的原因。

  《萬歷十五年》,一本優(yōu)秀的書籍,但由于我見識粗淺,不足以囊括書中精華,只能談談個人感受。對明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一讀。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7

  讀完此書已有一段時間,一直想分享些自己的體會,卻一直不知如何下筆。

  1587年,為萬歷十五年,從傳統(tǒng)觀點來看,并無大事可敘,但黃老卻從發(fā)生在此間一件件極其微小的事件,窺見了蘊含其中明代的大歷史走向,見微知著,一葉知秋......

  以人物為主線,從其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少年意氣風發(fā)萬歷皇帝;朝堂之上與廟堂之下判若兩人的時代大改革家張居正;憂患為國卻性格優(yōu)寡的首輔申時行;抑有脾氣古怪卻剛直不阿的清官海瑞。從中了解了人物的.兩面,歷史的多面,在人物性格與其仕途沉浮之間去感受一個時代的風云動蕩與發(fā)展趨向,無論哪個時期,都沒有完人,但卻有一個正當時可以改變歷史走向之人,此人必定遭受眾多議論,但毫無疑問的是,他必定會在青史之上留名,成為一個時代的標志,身處其中,名留其外。

  大歷史觀,無外乎站在一個長隧道之外以一個大的觀感去看待歷史,不拘小節(jié),著重對歷史趨勢的研究與探索。掌握此方法,可以避免許多研究上的不必要的多余雜質,從而更加清楚的明白歷史研究的目標與任務。

  總而觀之,以大觀小,讀史明智,成王敗寇,如是而已......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8

  本書是由歷史學家黃仁宇所著,作者以其“大歷史”觀的視角從明朝萬歷年間的人物入手,從而提出了明朝最終走向衰弱的原因是依靠道德而非法治,因而不能在數(shù)目上管理國家的觀點。

  數(shù)目上管理國家意味著用更精細和更有組織的方法去管理。明朝的基礎是廣大的無法接受教育的農村階層,可以說治理起來相當困難。因此道德可以通行于天下而取代周密的法制及先進的技術起到穩(wěn)定社會的作用。

  明朝洪武皇帝用服役的方法限制大地主的產生從而欲使整個社會出現(xiàn)平衡而不是發(fā)達的局面。從思想觀念看,如果使尊重個性自由發(fā)展的.觀念變成“正統(tǒng)”思想那么“穩(wěn)定”的秩序就會被打破。而無限依賴“德治”就會產生龐大的文官集團,文官集團又會反過來增強對道德的依賴而忽略了各項制度的建設,從而導致政府的無能和軍事組織上的落后。

  本書立意很高,但我國的漢唐盛世不也是“以德治國”么?何以證明明朝是這種“非法治”演變到極端進而滅亡的證據(jù)?歷史現(xiàn)象紛繁復雜而耐人尋味,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起探討。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9

  “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chuàng)造性,則其社會發(fā)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技術之不及!边@是書中最后說的一段話。

  萬歷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看似平靜的一年,卻有很多不起眼的小事發(fā)生。正是這些末端小節(jié),也是將在以后掀起波瀾的機緣。

  本書詳細分析了萬歷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和李贄的一生,一群在歷史書里熠熠生輝的名人,卻有著相似的悲劇人生,具體的細節(jié)就不在這里劇透了。

  程朱理學將儒家圣人“周孔”打造成“孔孟”,從孔子想回到過去理想狀態(tài)下周公制定禮儀的社會,變成現(xiàn)在人們熟悉的`“孔孟之道”,“人之初,性本善”。儒家思想從漢朝獨尊儒術到現(xiàn)在的發(fā)揚光大,成為中國20xx年封建社會的道德標準。本來就是政治家們?yōu)榱朔(wěn)定社會秩序使用的手段,程朱理學正是當時儒家的學派的頂點,而說起緣由,其實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用一句話說,就是考試考了。能當官才是硬道理。

  而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就形成了明朝最強大的集團,文官集團。

  萬歷皇帝因為立太子的事情,被文官集團攻擊的體無完膚,原本儒家思想只是統(tǒng)治者為了社會和諧使用的手段,卻成為了文官集團手中的利器,導致皇帝三十年不上早朝,刷新了世界吉尼斯紀錄,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作為我中華泱泱大國的一把手,居然連死后和誰合葬,立誰是太子這樣的事都決定不了,那么誰才是國家真正的統(tǒng)治者?

  張居正在任期間大興改革,整頓吏治,管理監(jiān)控土地,讓國家有了十年糧食儲備,正所謂人走茶涼,人亡政息,查抄清算,兒子被逼自殺。根本的原因就是改革內容和固有的政治邏輯相沖突。

  戚繼光大敗倭寇,在任期間幾乎未嘗一敗,但是發(fā)明的新戰(zhàn)法武器無法執(zhí)行,被文官集團在后方制肘,在萬歷十五年默默死去。

  這其實不是他們個人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是一種困境,儒家思想教條主義的困境。萬歷皇帝死后20多年滿清入關,結速了漢人統(tǒng)治的最后一個封建王朝。

  最后,中國沒有西方中世紀的宗教之爭,但并不代表沒有宗教,實際情況是,孔孟之儒家,便是中國千百年的壟斷宗教,而文官者,名位公仆,實為統(tǒng)治者。文官集團雖然以孔孟教條自居,但對教條從來是以工具視之,其弘揚、遵循與否,取決于與自己的利益相符。這本書深刻描寫了萬歷十五年這一年間六位具有失敗人生,且紅遍歷史長河的著名人物被文官集團利用孔孟之道裹挾下的無奈人生,更利用“大歷史觀”通過六人展現(xiàn)地歷史的側面,將明朝的滅亡成為了這一年“蝴蝶效應”下的必然!好書!非常值得多讀、細讀!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10

  戚家軍大敗倭寇,保衛(wèi)一方平安,其頭功當然是戚繼光的。戚繼光一手創(chuàng)立的戚家軍是革命性的,其軍紀之嚴明,戰(zhàn)術之先進,在當時都是獨一檔的存在,是戚繼光讓軍隊真正成為一支軍隊,而非一群散兵游勇。不過有了嚴明的軍紀,先進的戰(zhàn)術,是不是還缺少點什么?哦對了,軍隊戰(zhàn)斗力的強大,還離不開強大的武器支持。我們經(jīng)常吐槽我們發(fā)明了火藥卻只是用來放煙花,發(fā)明了指南針卻只是用來游玩,然而并不是沒有有識之士認識到了火器的價值,戚繼光就曾上書陳述火器的重要性,然而他的建議并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糟糕的后勤制造出的火器甚至有爆炸的危險。和他有類似遭遇的還有一代名將俞大猷,他提出的是水師的重要性,他曾建議把陸軍軍費的一半用到水師上,以此來在海上就擊退倭寇,可惜這并沒有引起重視,俞大猷只能抱憾而終。究其原因,我們不能簡單地把過錯都推到當權者頭上,他們雖然有鼠目寸光的一面,可是即便他們深謀遠慮,贊同俞大猷的提議,那么事情就一定能辦成嗎?倒也不見得,這些問題已經(jīng)超越了軍事的范疇而涉及到了政治。再次重復一遍那句話:我們的國家是以禮儀道德為治國根本的,法律或者規(guī)章制度已經(jīng)淪為形式,甚至掩飾違法行為還被認為是忠厚識大體,總之一切都是為了安安穩(wěn)穩(wěn)過日子,我感覺用諱疾忌醫(yī)來形容很合適。那既然沒有法律規(guī)章的約束,就自然也不能期待行政效率有多高了,而效率低下是技術的進步的`天敵。松散的組織結構里容不下現(xiàn)代技術,而現(xiàn)代技術一定會推動社會趨于精密,這是兩種力量的交鋒,可惜的是當時還是舊勢力更加強大。

  既然現(xiàn)實如此,戚繼光也沒有因此忿忿不平,而是采取了更加務實的策略,火器不好用那就不用,我用軟實力照樣橫掃倭寇。更能體現(xiàn)他的智慧的地方是他對于政治也是洞若觀火,本朝重文輕武,文官們不會容忍武將和文官平起平坐,戚繼光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因此他只是把軍事技術作為必要的輔助,這讓他受益良多。這一點,值得海瑞學習,雖然海瑞是文官,戚繼光是武將,然而在性格上海瑞倒更像是一個武將,戚繼光更像文官。這對他們的仕途有決定性作用,海瑞被彈劾被迫去職,而戚繼光則得到了一個武將所能得到的所有榮譽。并不是說他們做官只是為了虛名,不過有了地位才能大展拳腳不是嗎?

  可單單憑借這些,亦不足以幫助戚繼光建功立業(yè),還要朝中有人。張居正和戚繼光可謂黃金搭檔,他們都有雄心壯志,都有銳意改革的決心,也都有不世出的才華,因此張居正對于戚繼光也是盡力提攜,為他創(chuàng)造出了自由發(fā)揮的空間,也才有了戚繼光的赫赫戰(zhàn)功。

  前文所述皆為作為一名將領的戚繼光,現(xiàn)在我們來認識一下另一個戚繼光。戚繼光會寫詩,這樣的跨界是相當難得的,這也為他贏得了文官們的尊重,看來無論什么時候都是藝多不壓身啊。

  最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真的是一條鐵律,張居正是這樣,海瑞是這樣,戚繼光也沒能例外。其實戚繼光和張居正關系密切或多或少也有這方面的原因,他讓家人給張居正饋贈禮物就見于張居正的書牘。他娶妾生子,卻把他們隱藏起來,他潑悍的夫人對此一無所知。戚繼光并不能完美地適配于傳統(tǒng)的道德框架,在頌歌里我們可以忽略這些,不過在歷史中,我們要直面它。

  戚繼光最后孤獨地死去,其實自張居正去世的那一刻起,戚繼光在歷史舞臺上的表演也快要結束了。在這個道德至上的國度,任何一點瑕疵都可能被大做文章,更何況是一個和張居正關系密切的武將呢?文官們自然不會放過他。戚繼光,孤獨的將領,可是孤獨的又何止戚繼光一人?武將們出生入死,保家衛(wèi)國,還不如文官的筆桿子和嘴皮子管用。這是這個時代武將的悲哀,也是大明王朝的悲哀,因為在東北的白山黑水間,一個名叫努爾哈赤的人正在厲兵秣馬,虎視眈眈。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11

  大歷史一是時間要放到足夠大,退回一些才能看清,二則是地理范圍要大,考慮中外各地的情形。

  中國之所以陷入近代幾百年的被動,明朝立國已經(jīng)埋下伏筆,國家以道德為治國基礎,沒有技術條件改造成法制國家,整個行政目標是保護落后的農業(yè)生產,由此發(fā)明戶籍制度,把農民種在農村,沒有批準農民不得到處行動,限制底層積極性和流動性;政治上層設計高度集權,皇上有能力的如勞模朱元璋靠個人勤奮尚可一人勉強為之,子孫后代就只能靠內閣大學士和文官集團,經(jīng)過200多年發(fā)展官僚集團逐步成熟,他們是政權實際控制者,皇上只是個道德象征,信息通過底層幾乎不可能傳上來,上下難以通達。

  而文官系統(tǒng)在明有天生物質和精神分裂傾向,國家給的`俸祿有限,希望各位大人以道德和圣賢的標準要求自己,另一方面自身握有實權,面對物質世界的誘惑只能方便的通過潛規(guī)則或明文規(guī)定巧取豪奪,這個分裂是個頑疾,到清朝也沒得治。沒有法律只靠道德,而道德標準只在個人口中,這樣的系統(tǒng)維系幾百年也真是不易;实刍騼乳w要用人就不敢一下把規(guī)則全部改掉,而越往后拖越?jīng)]有治愈的機會,直到大廈全部崩塌掉。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12

  在世俗道德要求下,人具有兩面性。張居正、海瑞、戚繼光的官場行為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文官的兩面性。一面是孔孟經(jīng)典思想教導的仁義道德,一面是難以克服的人性弱點。人性本善還是性本惡,我覺得不存在善惡。善惡是道德要求為評價標準。拋開道德,人性存在弱點,這些弱點正是生存的需要產生的利己主義。

  要克服人性的弱點,需要制度,尤其是法律制度。明朝更多的是以道德要求去評價一個人行為的對錯,缺乏制度體系規(guī)范管理和行為。一群文官集團把持朝堂國家,沒有完善的制度和法律規(guī)范,勢必造成人性弱點的爆發(fā),愚民教育、表里不一。讀此書,才知道張居正、海瑞、戚繼光并不是課本上描述或大眾普遍認為的形象,但也不能憑此書描述,就一票否決了這些歷史人物。馬克思主義的唯物歷史觀告訴我們,站在歷史的角度評價歷史人物,在能客觀。

  儒家道德思想不再符合封建社會后期的發(fā)展。朱熹的格物致知,王陽明的心學,李贄對社會、自己帶有沖突的'哲學思考。緊固思想、反對社會新生事物、培養(yǎng)愚民,違反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這種意識必然阻礙社會發(fā)展。

  儒家認為有修養(yǎng)的人是謙虛的。但放到社會發(fā)展的背景中,過分謙虛使人猥瑣,適當驕傲使人成功。但并不是說儒家思想中的仁義道德都是虛偽的。道德與否,應該根據(jù)實際情況而定。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13

  《萬歷十五年》這本書采用了一種敘述歷史的新方式。我們接觸的歷史作品,嚴肅的居多,學術研究的居多,很多歷史書藉閱讀時需要有一定的歷史功底,大部分讀起來有枯躁的感覺。而黃仁宇的這本書,介于學術與通俗之間,讀起來有如在讀一本小說。他的文字雖然通俗,文筆也不失生動,卻在深入淺出中演繹了深刻的道理,字里行間充滿了微言大義,為中國歷史的研究和寫作開辟了一塊新的`天地。每一位閱讀這本書的人都會覺得,原來歷史可以這樣寫,原來歷史是如此的有趣、復雜、豐富,原來歷史人物并不像我們的教科書上講的那樣單調、格式化。

  從書中我們看到,張居正搞經(jīng)濟體制改革,在道德立國的環(huán)境下,試圖改變文官系統(tǒng),以效率代替道德倫理對官員進行績效管理,卻得罪了全體官員,招致死后兩年被抄家。申時行試圖建立和諧社會,希望通過誠意感化官員們道德的一面,使“不肖者猶知忌憚,而賢者有所依歸”,卻因為立太子一事被迫辭職。海瑞試圖保持執(zhí)政意識形態(tài)集團先進性,卻僅憑一人之理想,干預境內的農田所有權,同時損害了地主和農民的經(jīng)濟利益,而被迫辭職。戚繼光試圖實現(xiàn)國防現(xiàn)代化,采用現(xiàn)代軍事理念管理軍隊,并且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但是張居正倒了,戚繼光也跟著被革職。李贄主張個性解放、思想自由、提倡功利主義,但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最后選擇了自殺。作為他們的統(tǒng)治者,萬歷皇帝,實際上也失敗了,雖然貴為皇帝,他并不自由,他不能出皇宮到各地視察,不能將自己喜歡的兒子立為太子,甚至不能決定死后和自己喜歡的嬪妃葬在一起,于是他三十年不理朝政。

  從他們身上,我們清楚地看到,整個明代社會在發(fā)展,但是國家管理系統(tǒng)卻保持原樣,而且一切改革都被視為異端。所以那些歷史人物雖然努力想作出改變,但在整個一成不變的體制面前卻只能碰壁,帝國也就走到了盡頭。

  以史鑒今,通過讀《萬歷十五年》,我們了解到,法治與德治在中國自古就是一對矛盾,當今中國正進入社會轉型期,改革所產生的利益的重新分配,需要我們居安思危,時時去撥開安定的表象,看清這個時代的脈絡和架構。這也是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想要告訴我們的,就是用望遠鏡的眼光來看待歷史。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14

  1587年萬歷十五年,這是平平淡淡的一年,然而正是在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背后,導致一個不平凡帝國的滅亡,仿佛是一般的人,對周遭無感,對未來也茫然;嗅覺靈敏的人,會覺得有什么不妥,但又談不上哪里不對。實際上已經(jīng)可以預見到冰山一角,然后感覺到底下有一個巨大的冰山。按照經(jīng)濟學的邏輯,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無論哪個角度、方方面面的停滯,都可以一葉知秋。猶如南美蝴蝶的翅膀微微煽動,就可以在非洲大陸引起一場風暴。

  1587年萬歷十五年,無論是文人高官張居正、申時行;還是武將戚繼光和官員海瑞;或者是思想家李贄;甚至是萬歷皇帝本人;都無一幸免成為歷史的悲劇,無一幸免的悲涼而終,好像飄落的秋葉肅靜,然后消失于茫茫的歷史長河。

  先說說單個個體,海瑞,我們的印象和教育形象里,他是一個清官,典型代表形象是《海瑞罷官》。十幾年前去了淳安縣的千島湖,特意去瞻仰了一下海瑞當時的府邸,當時感覺連風都是清涼的。然而,歷史給出的評價竟然是—古怪的模范官僚?梢娨粋人,置身于什么樣的環(huán)境和歷史背景,是如此不同的解釋。而當局和后人給予的評價也是各有千秋,褒貶不一。

  戚繼光—勇猛將領。南肅倭寇、北驅韃靼,留下赫赫戰(zhàn)績。迷信與科學相結合,改良軍事設備和鉆研戰(zhàn)術,然而也會送禮獻寶、養(yǎng)妾生兒養(yǎng)老、最終被文官拖累而不得善終。全書中,作者對于戚繼光的描繪是唯一花了重彩的,不但描繪了戚家軍的'篩選原則,訓練要素,以及作戰(zhàn)技巧,還從觀察氣象、記錄天氣季節(jié)變化等等,以及兵器的研究和應用實操…。不可否認,戚繼光不管是在那時還是當代,都屬聰明上進、睿智勇猛的將領。

  首輔張居正,他是一個優(yōu)秀的政治家、改革家。人前維護的過于完美的形象,有才華和道德準則,然而,玩弄權術、貪污受賄、沉迷美色,這種人前人后的鮮明對比,導致了生前的繁華和死后的崩塌,讓人內心十分復雜。

  不肖者猶知忌憚,而賢者有所依歸。

  首輔申時行,雖然中庸、協(xié)調眾官,深得萬歷皇帝的信任,是因為前任首輔張居正太跋扈,弄的“官不聊生”而申時行審時度勢,才得以安生,但也落得個遭彈劾和辭官歸田的結局。

  思想家–李贄,思想特立獨行,然而所屬的生活時代政治凝固,朱熹的理學和王陽明的心學派紛爭,李贄的自相沖突實質上就是理學和心學的矛盾。這樣的一個矛盾體,導致了最后的在監(jiān)獄里自殺結局。

  最后一個是我們的萬歷皇帝。從小接受嚴格儒家教育,熟讀經(jīng)史,敬重天道,孝仿祖法。后來發(fā)現(xiàn)了對自己嚴格說教,自己十分敬重的首輔張居正的虛偽面,發(fā)現(xiàn)了人性的偽劣,以及對整個道德體系無能為力的局面,開始了他的消極怠工,從而導致了整個決策機構的缺失和散漫。萬歷皇帝可以說是代表一個體系的文化和價值觀。雖然他有變革的激情和情懷,但是在如此的體系下,他也只能用悲觀和無為來做無謂的抵抗。

  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個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chuàng)造性,則其社會發(fā)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萬歷十五年》

  單個個體的悲劇,匯集成立歷史時代的悲劇。以道德為綱繩,引導一個執(zhí)政黨去實施政法,最高旨意是禮法,任何人逾越不過。就不得不一步步走向滅亡了。

  這本書語言平實,沒有華麗的辭藻和生動的描繪,邏輯和蘊涵的寓意卻不似語言那么簡單,它不是精美的點心蛋糕,它是相當于咀嚼蕎麥面包,原汁原味無添加,個中滋味得自己體會。誠然,道德是基礎和根源但不是萬能,更不是法律。一切問題首先需從法律的層面去考慮,再延伸到道德層面。所以,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個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的又無法固定量化的原則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chuàng)造性和實用性,則其發(fā)展程度必定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救技術之不及。

  延伸思考:大家都一致認為的潮汕人是東方猶太人,有著積極勤勞的本質,好客豪爽講信用。但是,有一句話叫做“出生入死”,被偏解成了出門才會生,而回籍則會死。也就是得背井離鄉(xiāng)在外打拼,也的確見識過老一輩的前輩們都是精英,兢兢業(yè)業(yè),成就一番事業(yè),在家鄉(xiāng)的卻是安逸悠閑喝著功夫茶過著美滋滋的小日子。了解潮汕的人一定會知道,這是一個講究人情禮節(jié)的群體,有一定的道德水準和風俗習慣,來作為生活以及處事的綱本,而在外的潮汕人,融入的是一個以法律為依據(jù)的環(huán)境,先有法律再講人情,而不是用人情來道德綁架法律標準。所以,這就不難明白為什么離開家鄉(xiāng)出外的人會比較成功的道理。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15

  萬歷皇帝自小受慈圣皇太后和首輔張居正嚴格教育儒家教育;熟讀經(jīng)史,敬重天道,效仿祖法。開始萬歷皇帝也想按著他受教育的努力去做好皇帝,嚴重旱災時,甚至親自步10里為百姓祈雨。但是經(jīng)過一些事情,慢慢發(fā)現(xiàn)的人性和體制的復雜性。首先是自己非常信任的對他嚴格說教的導師張居正個人生活被揭發(fā)是如此腐敗,而文官打倒張居正的文官的目的,顯然又和他萬歷初想的并不一樣。當他想自己能主導政治時,卻發(fā)現(xiàn)想做任何的改變,就會受到非常大的阻力,這些以道德和祖法為工具的阻力讓他難以對抗。黃老先生講明朝是文官體系為統(tǒng)治的,不如直接講以儒家意識形態(tài)為統(tǒng)治,任何文官甚至皇帝都很難對這種意識形態(tài)有任何的挑戰(zhàn)。最后萬歷選擇妥協(xié),以道家無為來默默的.發(fā)泄他的不滿和進行抵抗。書中儒家意識形態(tài)根深蒂固,以及這種意識形態(tài)和人性的沖突矛盾。就行成了一些特殊的行為。

  張居正政治上厲行改革,做為萬歷的老師,對皇帝嚴格要求。但他本人又口是心非,表面滿口節(jié)儉,而私生活極其奢侈。厲行改革,卻又不了解實際情況,反而出了相反的效果,同時也得罪了一批人。結果一死,整個家族和政治同僚就受到清算。

  申時行做為首輔,行為卻和張居正完全不一樣,在處事上他信奉調劑折衷的原則來調節(jié)文官間,皇帝官僚間的矛盾。這種行為是典型中墉之道,是儒家思想和人性妥協(xié)的產物。

  海瑞更是個爭議的人物,他嚴格尊崇孔孟之道,對崇尚道德,嚴守法律。他的這種行為,當時的官僚對其即希望是一個社會道德的標桿,又知其的脫離現(xiàn)實性,對其不重用,并排斥其很多行為。海瑞個人可以通過自律及對價值的追求了來到達,但由于其很多理念本生脫離人性,必然不具備大眾性。其很多行為更是暴露出儒家思想的缺陷,像由于孝道極端推崇,休了兩任妻子的,最后一任莫名死去;還有對個人欲望的極端抑制,這些本身就是和人性先背離的。其行為對具體事物的處理效果,也頗受爭議,看是完全遵守道德,然而由于社會的事情復雜,以及道德本身的局限性,往往起了并不好的效果。當時的精英階層本身并不相信他,包括當時的知識份子,對這種行為也有爭議,象李贄就明說有時清官比貪心的官更誤事,清官有道德的支持,而且就算失敗也能贏當時讀書人非?粗械拿u,處事固執(zhí)而不知變通,往往導致事情往壞的方面發(fā)展。

  在寫戚繼光和李贄也真實的把其多面性呈現(xiàn)給了作者:戚繼光有軍事才能,民族英雄的一面,但其又有偷偷納妾,行賄張居正的一面。李贄一個學者,思想家,其對人對己對社會的妥協(xié)與抗爭記述,也非常真實。這種性格多面性的記述更加體現(xiàn)了人性。

  現(xiàn)代大眾社會行為學說,通常一個人對事物的看法或觀點的接受:第一位的是立場,第二位的是情感,第三位的才是客觀理性。黃老先生能客觀理性的研究這段看似平常,確是很典型的歷史時間,并且又能非?陀^理性的呈現(xiàn)給大家,確實是讀者的幸運。

  讀后,感覺最深的是,價值觀的影響力,不僅對個人的行為,道德,和幸福觀起決定影響,而且任何團體,社會,宗教,國家都是以價值觀為基礎的,其影響深遠,決定整個體制。決策面和執(zhí)行面還有基層中間過長的距離和脫節(jié)導致的低效是高度集權的社會體制所不可避免的。道德很多方面是對社會穩(wěn)定其作用,社會發(fā)展更依賴于技術方法和本身的規(guī)律的研究。個人的道德及智慧在社會群體中有時是矛盾的,社會群體和個人很多規(guī)律是相反的。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16

  近日拜讀黃仁宇先生的《萬歷十五年》,此書英文名為“1587,A Year of NoSig nificance”,可直譯為“平淡的1587年”。黃仁宇先生并非如傳統(tǒng)史記般瑣碎地描寫該年事記,而是以1587年為支點,將明后期的歷史支撐開來,更大的意圖在于從人性角度闡釋中國文明史。我不是學歷史的,所謂“門內看行道,門外看熱鬧”,在熱鬧之余,漸覺歷史大潮從心中涌過,一時感慨萬分,以求一吐為快。

  歷史本無所謂錯與對,但人們在討論歷史的時候總愛如此評論:“如果當年韓信在漢中自立為王……”,“假如元朝大軍向日本進發(fā)不遇到海難……”,這些言論無法改變已過去的事實,有意義的在于總結經(jīng)驗,以改造未來。昆德拉所言“永遠隆起的硬塊”意亦如此。

  歷史是欲望推動的,眾多的欲望組成之合力是人類社會發(fā)展至今的力量之源。人類開始住在樹上,想到地面生活更好,就到了地面。先是打獵為生,后覺得植物也不錯,于是開始了種植。當然,這其中雖然有很多沖突和矛盾,比如在有的人想從樹上跑下來的時候,其他的強烈反對,“野獸來了怎么辦?”“在地上怎么睡啊……這些反對和贊成沖突融合,推動了人類的`進步。

  最初的人類公社,是人類最團結的時刻,因為那時人常常挨餓,用馬斯洛的理論來說,就是人的需求還處于最低層——生理需求。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17

  黃仁宇先生以大歷史觀集中考察明朝歷史,通過前期大量閱讀史實資料及學術研究資料,綜合個人歷史研究成果,一舉將明朝興衰的前因后果擺在一起斟酌,最終將明朝的歷史節(jié)點聚焦于一個看似無關緊要實則暗藏玄機的萬歷十五年。

  文中一直提到這一年是無關緊要的,卻在黃仁宇先生從不同角度對關鍵歷史人物的融會貫通地剖析之下,顯示著這一年的不平凡——以各個關鍵歷史人物最終不幸的歸宿,暗示著明朝最終歷史走向——文官集團以孔孟道德作為立國之本,越來越僵化的政治體系與落后的法制體系,社會發(fā)展尋求不到創(chuàng)新的途徑,即使有,也總是被大環(huán)境所扼殺:

  萬歷皇帝因個人之力無法抵抗固化文官體制而不再熱衷于國事的退變、張居正鴻鵠之志以及先明政治手段與策略的落空與死后被反、申時行勉力維持文官之間平衡的.無奈、海瑞作為最廉潔最死板清官獨自硬抗沒有法律支撐的土地糾紛、戚繼光有志規(guī)整強化軍隊建設卻屢遭文官壓制的無力、李贄欲尋求個人自由卻始終受限于傳統(tǒng)道德的壓抑,每個歷史人物的不幸都能印證明代的社會思想之僵化,終將終結為努爾哈齊及其兒子所取代。

  還有點奇怪當時的傳統(tǒng)觀念會認為文化與政治與生活不能同時繁榮?有一個很獨特的歷史觀點,“文”與“質”的關系。哲學家李贄發(fā)現(xiàn)文極必亂,亂而后治,由重文轉重質(“質”保障人民生活質量)。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18

  《萬歷十五年》講的萬歷年間一個很普通的年份,敘述的人是政治、經(jīng)濟、軍事、思想方面舉足輕重的人物,它把明朝的官僚機構的“陽”和“陰”說的極為透徹,不禁讓人冷汗涔涔,其實每年都可以是萬歷十五年。年份雖然尋常,但早已埋下了衰亡的伏筆。

  作為一部明史經(jīng)典著作,它很好讀,一點也不生澀難懂,仿佛在看小說一樣。主要人物的.每一次選擇都讓人揪心,心理活動也特別真實可感,可能會有嚴苛的歷史學家不屑于這種講述,但平心而論,對歷史的解讀很多時候都是作者的主觀思考,既然如此,何必力求表面上的客觀。直接拋開那些顧慮,將文字寫得精彩些,觀點闡述得深刻些,脈絡梳理得清晰些,這樣才是讀者的幸事,也為作者解開了傳統(tǒng)的枷鎖,便于作品的廣泛流傳。

  《萬歷十五年》提出的主要是一個觀點,即“中國兩千年以來,以道德代替法律,至明代而極,是一切問題的癥結”,這個觀點特別震撼,書中也給出了很多論述,十分令人信服。

  當我們看著書中那么真實可感的人物一步步走向各自衰落的結局時,才真正明白:事件改變命運,命運改變人,人改變歷史,時間改變一切,永遠都是這樣。

  讀史可以明智,關照著他們的命運,我們可以看懂很多事情,也能更好地為自己的人生做出“對”的選擇!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19

  提筆即是練字時,寫下即永恒!

  看完了萬歷十五年這本書后,讓我又重新認識了歷史。

  全書共分七章,分別寫了最高統(tǒng)治者萬歷皇帝、大學士申時行、首輔張居正、模范官僚海瑞、自由派知識分子李贄、抗倭英雄戚繼光等。同時,也寫了他們之間存在的重重矛盾,如皇帝與群臣的矛盾,保守派與自由派的矛盾,官員與官員之間的矛盾等等。

  《萬歷十五年》從“大歷史觀”的研究視角出發(fā),選取了明朝萬歷十五年作為考察切入點,運用歷史小說的敘事模式和傳記體式的章節(jié),通過對關鍵歷史人物悲慘命運的描述,探析了晚明帝國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這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的大歷史觀,即宏觀的、系統(tǒng)的歷史,也即“從技術的角度看待歷史”。

  《萬歷十五年》以1587年為關節(jié)點,在歷史的脈絡中延伸,從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各個方面的歷史大事與人物著手,記敘了明朝中晚期的種種社會矛盾和開始走向衰敗的跡象。作者指出,“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jié),實質上卻是以前發(fā)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后掀起波瀾的機緣。其間關系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正是從這些細枝末節(jié)的中,作者認識到,萬歷十五年是明朝甚至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走向滅亡的轉折點,是歷史的關節(jié)點。

  推薦大家可以去讀一讀這本書。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20

  讀到《萬歷十五年》中《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值》這一章,從標題可以看出,作者對海端懷有散意,但卻不大贊同他的作為。海瑞作為這樣一個模范官僚,與當時的體制格格不入。

  無疑,海瑞的道德責任感極高,嚴格按照四書五經(jīng)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言行。但他處事古板,顯得有些不合時宜。對于有待斟酌的案件,海稀的判斷標準是,“凡訟之可疑者,與其屈兄,寧屈其弟,與其屈叔伯,守屈其侄。與其屈貧民,寧屈富民;與其屈愚直,寧屬刁頑!庇眠@樣的精神來判案,顯得草率而荒唐。海瑞一生清貧,敢于直言上諫,大膽對抗上級。他曾向嘉靖皇帝上奏,指責他是一個虛榮,殘忍,自私而多疑愚蠢的君主。這種疏奏簡直是史無前例的`,但海瑞取做,并且做了,并贏得了百姓的稱贊,成為清正廉明的代表。

  海端的官場仕途幾經(jīng)沉浮,由于他行事耿直刻板,任職一方便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全然不顧地方勢力與個人生死,最終因觸及大批人的利益卷入紛爭,他孤軍奮戰(zhàn),終是寡不敵眾。在君子的世界里,出任做官是為國家盡忠,為百姓辦事,以這個標準來看,海瑞是不折不扣的君子。他一生輾轉各方,鐵肩擔道義,為百姓奔走呼號,始終堅持自己內心的通德律。

  海瑞行事古板,怪僻而執(zhí)拗,是官員眼中的難纏人物,但他也是很多百姓心目中的英雄。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21

  結識這本書,但這種偏學術的歷史類作品對我這個歷史渣渣很不友善,所以就擱置了。最近因為熱播綜藝節(jié)目一本好書,王勁松老師實力演繹萬歷一生,重又讀起這本書。是為緣由。

  毫無疑問本書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好書。作者客觀公正的用大歷史觀的陳述方式敘述了明朝中這一段由細節(jié)入大局的歷史。

  全書以張居正申時行兩位首輔講政治,以海瑞講經(jīng)濟,以戚繼光講軍事,以李贄講思想,以無關緊要的1587年為時間線,客觀公正的陳述了本朝的歷史及文官們的官僚政治,和對本朝后期發(fā)展的潛在影響,把當朝的全局狀況以一種新的視角清晰的展現(xiàn)出來,讀者可以清楚的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并且通過讀者晦澀的暗示理解后朝的發(fā)展及影響。

  全書在每一段陳述中,以人和人心為主,用事和細節(jié)說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普通而又具備歷史必然性的存在。例如在寫戚繼光的'時候,先是描寫他武治一等,文學造詣也極高,接著又描述他三個老婆可以被戚相瞞而彼此不相知,作者不表達觀點,但一個真實立體多重角度觀察的人物就出現(xiàn)在讀者面前了。

  全書讀起來的感覺很爽,因為歷史點非常多,感覺作者參照了很多很多歷史文獻,敬佩崇拜的同時又深刻的覺得自己了解的太少?梢愿杏X到作者涉獵之廣,表達之深,值得反復閱讀。

  不過明朝的皇帝很多都很任性很奇怪啊,哈哈。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22

  我先讀了明朝那些事,因為筆法幽默輕松,所以是一氣讀完。讀的過程中查了很多資料,也偶爾百度,整個明史出場人物眾多,也讀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歷史事件,也有很多在歷史框架內左右掙扎,企圖掙脫時代的鐐銬,推進歷史政治軍事經(jīng)濟的全面發(fā)展,卻始終領悟不出桎梏不前的原因。

  歷史的發(fā)展受各方面影響的因數(shù)太多,黃仁宇個人經(jīng)歷豐富,使他對歷史的認識有獨特的思考。萬歷十五年另辟蹊徑,企圖從大歷史的角度,節(jié)選幾個代表型人物,進行闡述。

  以張居正為文官集體中的異端代表,企圖調整腐朽落后的政治體制,推進法制改革。以海瑞為道德文化堅守者代表,解讀了堅守陳例,缺乏法制規(guī)章的弊端。以申時行為例圖維持現(xiàn)狀左右疏通代表,卻功虧一簣,陰陽即導致了國家機構運行的低效,也割裂了文官集體。

  武將戚繼光的改革之所以能成行,一是沒有從根本上動現(xiàn)有體制的手術,二是得到了張居正的鼎立支持,在保守中推行,但最后還是在張居正落勢后,隨著張居正改革的廢除,一同消失在歷史塵埃中。

  思想家李贄從個人的角度面對混亂的.現(xiàn)狀希望有所突破和改變或者憑借道德的力量恢復平衡,但種種努力在對抗現(xiàn)實的龐大群體時都顯得無可奈何和無能為力,因為他們既然無法改變制度,就無法避免的遭到來安于此制度的文官的攻擊,所以即使是小的改良也無法推行,小心謹慎地保持平衡也不可能,國家此時的衰落已不可避免,唯一的問題只是時間而已。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23

  黃先生的大歷史觀是指:以一個時間基點為原點,前后各推一段時間,梳理整個大歷史段的重要事件,最終要有“站在隧道外的觀感”。具體到萬歷十五年,即為1587年為基點,以萬歷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戚繼光、海瑞和李贄等歷史關鍵人物為代表,著重挑選具備后世參考價值和社會歷史性的事件進行闡述。

  明清兩代為中國封建制度畫上了一個句號。政治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達到頂峰,從明成祖設立內閣,到清雍正帝設立軍機處,明清政治達到專制頂峰。明代的“仁宣之治”、隆慶新政和張居正改革為后世治國者所稱道。經(jīng)濟上,從張居正改革的一條鞭法開始,到清代中期的攤丁入畝政策,農業(yè)人口激增,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顯著改善,農耕文明達到極盛。

  在江浙一帶,則出現(xiàn)了以雇傭關系為代表的資本主義萌芽,制造業(yè)、紡織業(yè)等成為解決地方人口就業(yè)的重要產業(yè)。軍事上,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背景下的邊防矛盾呈現(xiàn)由內向外轉移的`過程。行省制度得以完善,中國疆域空前遼闊。

  北方諸鎮(zhèn)的邊防措施萬里長城得以修復,火器越來越多的應用于軍事領域。募兵制和地方武裝在鎮(zhèn)壓內部起義時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文化上,程朱理學高度統(tǒng)一,八股制度一方面選拔出了大量的優(yōu)秀人才,同時也鉗制了知識分子的思想。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24

  萬歷即位之初被認為是明朝中興的開始,萬歷皇帝的勵精圖治給了所有人希望,可是萬歷的兢兢業(yè)業(yè)好像并不是由他自己內心驅使的,而是被張居正的道德批評和皇太后的廢帝恐嚇而驅趕成的。當太后不在,張居正表里不如一的現(xiàn)實被發(fā)現(xiàn)時,萬歷內心應該是充滿憤恨的。對于如何做一個好皇帝充滿了失望。明朝的文官系統(tǒng)太過龐大,上下層組織系統(tǒng)處于一種混沌低效的傳統(tǒng)狀態(tài),將道德而不是法律作為治國之根本。為了維護現(xiàn)狀,保全自己的名聲,申時行只敢做和事佬,任何事情都表現(xiàn)出和稀泥的姿態(tài),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為了不步張居正的后塵而已。

  張居正比他更有魄力,也比他更有爭議,有自己的宏圖大志,想要改變明朝已有的系統(tǒng),卻在皇帝面前不能做到表里如一,對別人嚴格要求,對自己的親信卻肆意放縱,直接導致自己道德名師的'形象在萬歷心中坍塌,結果落得個死后被清算的地步。主少國疑時的權臣、改革家沒有做出巨大貢獻,真得很容易被清算。戚繼光因張居正而起,因張居正而落,雖然的確是一個將才,但是和張居正一樣,有陽有陰,總有一些東西不能見光。反觀海瑞,他雖然真的是清官,可是清官就一定能救國嗎?只能充當朝廷的門面罷了。沒有完善的底層系統(tǒng),再厲害的官員也無回天之力,張居正海瑞如此,蔣公亦如此,還是龍媽聰明,學習我黨方略,從建立底層系統(tǒng)開啟豐功偉業(yè)。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25

  歷史都已是過去時,記載是對是錯再也無法考證。同時也是偏聽與兼聽的區(qū)別。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給出事物的部分細節(jié),甚至是錯誤的,以達到盲人摸象,使讀者走向作者設定的形象。

  其實一直感覺像是明朝那些事兒的節(jié)選,但是似乎又站在另一個角度去分析回答了問題。挺客觀的,提出了文官集團與象征皇帝這個點。一個國家宗教團體必須要有一個可以團結,寄托信仰的對象。而這個集合又怎樣的決策,最終走向哪兒又與少數(shù)利益集團密不可分。

  有些不記得明朝那些事兒了,也不清楚有沒有像本書一樣描述張居正與戚繼光的關系,特別是戚繼光派鳥槍隊護送這一細節(jié)。也許戚繼光是真的為張先生的安危著想,也許只是為了巴結張先生。但后者似乎也沒有錯,在這個崇文的朝代,軍人沒有地位,沒有權利,沒有資金,除了與朝中文官打好關系尋求庇護,戚繼光又怎能獲得資金、權利來組建訓練戚家軍?

  申先生作為和事佬確是在盡力的調節(jié)這個平衡,腦海中一直浮現(xiàn)風起長林中荀白水的身影。這兩個人都是一直在平衡,在外人看來都是迂腐的`存在,但實則一切的做法也都不無道理。

  再者是對自己的懷疑。儒家思想是否已經(jīng)牢牢地刻入骨子里,即使自己不承認,即使或許更喜歡韓非子,即使認為自己或多或少可以理性的看待這些古籍思想,但是還是驚覺好像有些想法依然受到這個大前提的限制?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26

  這本書——《萬歷十五年》是無意間發(fā)現(xiàn),起初是以為與大明王朝一樣,是小說,是演繹,后來卻發(fā)現(xiàn)不是這個樣子,如作者所言,這本書既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學術報,也不能算嚴格意義的商業(yè)產品。

  作為一個多年旅居國外的華人,文字的寫作風格已經(jīng)深受影響,中國人做的史書多數(shù)很隱晦,雖不至于像段子里講的,中國的史書里除了名兒是真的,情節(jié)全是假的,但是讀起來總感覺懸在空中,紀傳體由司馬遷發(fā)明,我不確定這是不是武俠小說的起源。這本書的文風平淡如水,婉婉道來,但是這水不是清流急湍,而像泡老了的.帶著茶末的水,總感覺沉沉悶悶,但是又說不出哪里有問題,就如同書里的那些主角一樣,在大道德的規(guī)范下,都低著頭,弓著腰,不能突破,也不敢突破,就像頭頂一層厚厚的云層,這就是這本書整體的感覺。

  作者的大歷史觀,要放到什么樣的視角去看待歷史的變遷,王風起于青萍之末乎?還是客觀的事物規(guī)律有其必然解決,這本書里對于現(xiàn)狀我看不到解決的方式,太多的無奈可奈何,太多的無能為力,最終只能被歷史的洪流推動著,最終被碾為粉劑,唐宋元明清,秦皇漢武,唯獨這個明的味道有些特殊,邏輯思維有幾期節(jié)目講的就是這個大明,有意思,可以看,這本書,也值的一看。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27

  《萬歷十五年》一書中的萬歷、張居正、海瑞、戚繼光,哪個不是經(jīng)天緯地的人才,但從歷史的長河來看結局都是悲慘落幕。

  張居正大權獨握,挽大廈于將傾,其才干和力挽逛瀾的`能力不得不令人嘆服。若沒有他,大明江山是否可以延續(xù)怕就是未知數(shù)了。張居正可能不是一個廉潔之人,但我不禁要問張居正為什么可以一手遮天并且沒有人可以扳倒他呢?在我看來原因是明朝制度和明朝的長期腐敗。

  海瑞尊重法律,一生清廉節(jié)儉。他官至二品,死后僅留下二十兩白銀,不夠殮葬之費。他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清官,但一生仕途坎坷。由于他的耿直敢言,他廣受打壓,多年無升遷機會。耿直并不是他的過錯,但由于時代所限,他無力回天。

  戚繼光在我們心目中都是抗倭將領,民族英雄,但作者并未囿于世俗的評價,而是另辟蹊徑。一方面,戚繼光確實為國家的和平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但另一方面,戚繼光本人收受賄賂,沉淪迷信,善于政治周旋又是不爭的事實。這一矛盾的結合使得這一人物形象尤為豐滿。

  張居正、海瑞、戚繼光等人的功過都是時代造成的,現(xiàn)在的我們無法去評說,也沒有資格去評說。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28

  通覽全書,萬歷的成功在于仁慈,終萬歷一朝,他沒有用凌遲,也沒有任用一個大太監(jiān)。失敗在于懶政,歸根結底是對鄭貴妃的寵愛和在立嗣問題上的爭執(zhí)。

  申時行的成功在于圓滑,他既不得罪皇上,也不得罪同僚。失敗在于無為,但是通覽全書,他的下場最為美好。海瑞的成功在于清廉,他能夠嚴于律已,嚴于律人。失敗在于極端,須知不是每個人都能像他一樣安守清貧。

  戚繼光的.成功在于務實,他放棄了俞大猷使軍隊現(xiàn)代化的建議。失敗在于為時代所不容,畢竟明朝重文輕武,不允許武官作大。

  李贄的成功在于真誠,同時他結交了大量的豪門貴族。失敗在于妖言惑眾,有些事看破不說破,特別是在以一個以孔孟禮教為意識形態(tài)的農業(yè)國。

  通覽全書,本書既講政治,又講經(jīng)濟,講了軍事,還講哲學。好像什么都講了,又好像什么都沒講。

  我懷疑作者是理科生,他對歷史的理性分析大于感性認識。對技術的研討大于對善惡的見解。雖然篇幅甚短,但是整體架構要比明朝那些事兒成熟的多,不愧是博士生導師。

  要研究明史,還是要看明實錄,然而那個太長了,我決定還是先看錢穆的書。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29

  《萬歷十五年》是1997年5月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一部明史研究專著,作者是黃仁宇。全書共分七章,分別寫了最高統(tǒng)治者萬歷皇帝、大學士申時行、首輔張居正、模范官僚海瑞、自由派知識分子李贄、抗倭英雄戚繼光等,同時,也寫了他們之間存在的重重矛盾,如皇帝與群臣的矛盾,保守派與自由派的矛盾,官員與官員之間的矛盾等等.

  萬歷十五年,是明代二百六十七年歷史中平平無奇的一年。但黃仁宇卻認為這一年發(fā)生的那些事情,可以深刻地反應明代制度的癥結,也能夠預示了半個多世紀后明代滅亡的種種機緣。為此,黃仁宇選擇了萬歷十五年前后,影響了明代歷史的人物,分析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把他們放在有著更長歷史的.明代制度之下進行考察,揭示了這些人無法超越自己時代的悲劇命運。這六個人,就是萬歷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還有軍事家戚繼光和思想家李贄。

  黃仁宇筆下這六個人,他們各司其職,但都因為制度的剛性,未能遂愿,雖然有些人迎頭而上,有些人退縮不前,但這個運行了200年的制度成了一切人表達自己的障礙,《萬歷十五年》也就成了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記錄。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30

  海瑞其人——他的身份作為一個傳奇比他活生生的本人更為有血有肉。面對這個污濁的世界,海瑞以為只有自己看到了黑暗,他認為,自己是唯一的清醒者。

  然而他是糊涂的,事實證明,徐階看到了,高拱看到了,張居正也看到了,他們不但看到了問題,還有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海瑞唯一能做的,只是痛罵而已。當他回顧他的.做官史,他還是一個小小教諭的時候,面對知府的視察,他拒不下跪,因此得名“海筆架”。縱觀他那沒有一絲灰色收入的一生,可以稱其為“自然經(jīng)濟的忠實擁護者”。當他成為戶部云南清吏司主事,他敢于直接向皇帝上奏,說他一意修煉成仙;竭盡老百姓的脂膏,濫興土木;二十多年不臨朝,法規(guī)紀律松懈。官吏貪贓枉法,胡作非為,老百姓無法生活,水旱災害時常發(fā)生,盜賊四起而且越來越厲害。

  陛下試想當今的天下,是什么樣子啊?連嘉靖看了都連連搖頭,說:“這個人大概是比干吧,可惜我不是紂王!笨吹搅说蹏暮诎担皇且粋義憤填膺的勇士,卻不是一個好的執(zhí)行者。他的身份作為一個傳奇比他活生生的本人更為有血有肉。從始至終,他只是一個傳奇的榜樣,和一件好用的工具。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31

  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對文化的影響十分巨大。朱熹認為日月星辰和仁義道德都是實際存在的物,中國哲學這種把具體和抽象混為一談,我認為是中國文化最核心的東西。其影響是各個領域的',在藝術上,中國的畫作往往是具體和抽象相結合,具體的山石草木都有特定的抽象畫法,中國人一看都知道是石頭,外國人不一定看得明白。而西方寫實的畫作在中國卻不多見。中國的戲曲也是同理,很多抽象的東西代表了具體的東西。比如拿個馬鞭代表著騎了馬,在臺上轉兩圈代表著行了很多路程,幾個人的打斗代表千軍萬馬。這在西方也是不多見的。再有就是漢語。中國人講漢語有很多虛無縹緲的話,以前問“你吃了嗎”,其實不是在問你吃沒吃,而是一種打招呼或者寒暄的方式。古詩,歌詞等語言特點就更明顯了。

  外國的詩、歌往往直白,很多詩詞如果翻譯成中文像大白話一樣,索然無味,像西方很多史詩,簡直就是像在講故事了,有些東西很具體。而中國詩詞則極少如此,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講得既不是月亮也不是霜,而是在努力營造一種意境。還有服飾上,西方服飾貼合人身,褲子是雙腿形狀的,衣服是身體形狀的,很具體,而中國服飾則是寬袍大袖。所以文化這個東西,真的是渾然一體的。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32

  《萬歷十五年》看完后,提筆是練字,寫下是永恒!

  看了萬歷十五年這本書,我重新認識了歷史。

  全書共分七章,分別寫了最高統(tǒng)治者萬歷皇帝、學者沈世行、大輔張居正、模范官僚海瑞、開明知識分子李贄、抗日英雄戚繼光等。同時,也寫出了他們之間的諸多矛盾,如君臣矛盾、保守與自由的矛盾、官與吏的矛盾等等。

  《萬歷十五年》從“大歷史觀”的研究視角出發(fā),以明萬歷十五年為考察切入點,運用歷史小說的.敘事方式和傳記篇章,通過對悲劇人物的描寫關鍵歷史人物的命運,探究晚明帝國衰落的深刻原因。這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的大歷史觀,即宏觀的、系統(tǒng)的歷史,即“從技術的角度看歷史”。

  《萬歷十五年》以1587年為重點,延伸到歷史脈絡中,從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歷史事件和人物出發(fā),描述明朝中后期的各種社會矛盾和衰敗跡象。作者指出,“這些事件,雖然表面上看似無足輕重的細節(jié),但實際上是之前發(fā)生過的大事的癥結所在,也是日后掀起波瀾的契機。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他們只是歷史的焦點。”正是從這些細節(jié)中,作者認識到萬歷十五年是明朝乃至整個中國封建社會走向滅亡的轉折點,是一個歷史節(jié)點。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33

  改革進入深水區(qū),我想我是支持馬基雅維利主義的——對待張居正,我認為:一條鞭法若富強,首輔貪墨又何妨?三秦御宇感衛(wèi)鞅,靖康不見荊公王。

  幾個關鍵人物都是悲劇的。

  張居正私德有虧但大節(jié)無損,最終人亡政息;

  在意識到自己是江南地主官僚集團的虛君和紫禁城的囚徒之后,萬歷從此不早朝,無聲地對抗著“我之所愛不能為后,我之所鐘不能立儲”;

  戚繼光點滿了人情世故和軍事素養(yǎng)的技能,放到現(xiàn)在可以身兼CEO和CTO了,卻也在靠山張居正倒臺后,被迫去國還鄉(xiāng),他的戚家軍也在他死后三十年,葬送在了薩爾滸之戰(zhàn);

  海瑞鐵面無私(情商偏低),上位者用好了是黨同伐異的反腐利器,用不好也容易扎到自己,在他治下,百姓應該過得還行,不過官不聊生的狀態(tài)讓他最終被束之高閣,在應天府(陪都南京,相當于人大/上議院)高高掛起,自己的家庭也分崩離析。

  這些人輸了,只有官僚集團贏了,他們帶著制度慣性裹挾著大明王朝走向最后的深淵,而之后經(jīng)歷了嘉定三屠剃發(fā)易服的.他們也輸了。

  曾經(jīng)是羈縻制度下毫不起眼的棋子,之后只靠幾萬女真人的基本盤成功入關的大清,成為最后贏家。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34

  萬歷皇帝生活在一個十分復雜的時代,那個時代既有象沈士行那樣的能臣,也有象嚴嵩那樣的奸佞小人。有人說:萬歷一朝是明朝盛與衰的轉折點。而我讀了黃仁宇寫的《萬歷十五年》后對這段歷史有了新的感悟。

  萬歷是個聰明人,他明白,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碌碌無為的昏君,明朝的衰敗已經(jīng)無可挽回,而且,在封建官僚制度中,他的想法根本無法實施,于是,他徹底絕望了。他把國家大事都交給沈士行,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鄭貴妃能夠了解他。可他在位40年,在這四十年中,中國渡過了一段極為黑暗的.時期,這也為明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其實,我覺得,即便萬歷皇帝知道了這些也不應該對朝政放棄不管。因為他的使命就是做一個好皇帝,那樣即便明朝后來滅亡了,后世的人也不會怪罪他,因為封建官僚制度是一定會滅亡的。其實,萬歷皇帝本來是一個英明的君主,只不過沒了張居正,有了鄭貴妃,萬歷皇帝就整天與鄭貴妃享樂,幾十年都不上朝,萬歷皇帝就完全墮落了。

  《萬歷十五年》一書使我從另一個角度了解了歷史。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05-21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15篇12-30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精選19篇)08-11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 15篇11-15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13篇03-06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15篇)12-30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集錦15篇)03-04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通用26篇)12-15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精華(15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