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_亚洲大色堂人在线无码_国产三级aⅴ在线播放_在线无码aⅴ精品动漫_国产精品精品国产专区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各地獨特的春節(jié)習俗

時間:2022-01-25 19:49:22 春節(jié) 我要投稿

各地獨特的春節(jié)習俗(通用9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yōu)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各地獨特的春節(jié)習俗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各地獨特的春節(jié)習俗(通用9篇)

  各地獨特的春節(jié)習俗 篇1

  老北京:吃法講究最多

  老北京人特別講究過年,尤其講究過年的吃法。昔日老北京曾有民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這民謠中列舉的臘八粥、炸豆腐、燉羊肉等等,都是春節(jié)期間老北京的美食。而在今天,這些都已經是人們的家常便飯,但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卻只能在過年時方可大飽口福。

  春節(jié)時僅有以上幾種食物,當然不算是豐富,一些小康的北京人,昔日還有除夕夜吃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為名目,后來則與“吉慶有余”的吉祥話相連,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至于除夕之夜的餃子,其中的素餡餃子要用來敬神,大家吃的則是肉餡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則以肉、菜混合為餡。即便最窮的人家,過年吃餃子的程序也是不會少的。在餃子、年糕這些眾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還要打“豆兒醬”一種由肉皮、豆腐干、黃豆、青豆、水芥等等制成的涼菜,色如琥珀,類似于“肉凍兒”。此外還有“芥末墩兒”,這是用來佐酒和開胃的涼菜。節(jié)日中人們食用油膩食品多,易于“生火”、“生痰”,這些涼菜可以彌補這一缺陷。

  當各式葷素大菜已備齊時,北京人還要備糖果、干果、瓜子和“雜拌兒”,所謂“雜拌兒”是現(xiàn)在的什錦果脯。當年這些小食品是人們圍爐閑坐、守歲辭歲時的美食。

  遼寧:難忘農村的血腸

  在遼寧農村,一到農歷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就開始準備過年了,做年糕、蒸黏豆包,很多人家還會殺豬請客,邀來左鄰右舍和親朋好友吃上一頓宴席,吃好喝好之后,熱情的主人還會把灌好的血腸分給客人帶回家。兒女們這幾天都會盡量在家?guī)兔Γ,嫁出去的閨女卻是不可以在娘家過年的,否則這一年會對娘家兄弟不利。所謂年三十晚上“不許看娘家燈”說的其實也就是這個意思。當然,這種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風俗目前已經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變遷而慢慢被人遺忘了。

  很多遼寧人在大年三十要點長壽燈,徹夜通明。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家家都要掛紅燈籠,大年三十晚上要點亮燈籠,而且要點一宿,不能關燈,意味著益壽延年。

  黑龍江:吃帶硬幣餃子交好運

  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但黑龍江人還要在餃子中包上幾個帶有硬幣的(現(xiàn)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里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此外,黑龍江在初五這天一定要吃餃子,也稱“破五”,就是把餃子咬破,寓意將不吉利的事都破壞,有驅災避邪之意。

  吉林:年夜飯后吃凍梨

  由于東北天氣寒冷,一些水果凍過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見的是冰梨和凍柿子。據了解,最純正的是凍秋梨,在吉林有一種梨叫秋梨,這種梨剛摘下來的時候又酸又澀,于是人們就把這種梨采摘下來直接放在樹下,蓋上一層樹葉,經過冰凍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凍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凍,年夜飯后吃這種梨能解酒、解油膩。

  江蘇:處處聚財尋“元寶”

  蘇州人除夕在年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有“恭喜發(fā)財”之意。

  常州人過年掃地不許從家里往外掃,唯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里掃,意為聚財。春節(jié)期間,江蘇地區(qū)還有許多禁忌,諸如大年初一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怕把財運掃光等等。

  江寧人有春節(jié)“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jié)節(jié)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祛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山東:大年初一吃餛飩

  在山東的寧陽縣,大年初一講究吃餛飩,稱之為“填倉”。

  在黃縣、蓬萊一帶,初一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后將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臺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著門閂打三個秋千,據說可以長得快。

  有些農村地區(qū)煮餃子時要用芝麻秸燒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jié)節(jié)高升,飯后在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味有“余頭”。

  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稱為“扎根”。據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扎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

  浙江:大年初一“慶田蠶”

  浙江烏程縣在大年初一以長竿束草于上,點火燃燒,并敲鑼打鼓,稱為“慶田蠶”。又點天燈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

  寧波初一要吃豆粥。晚上要在關門前,再放一次“關門炮”。

  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橘,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

  廣東:拜年是一場換橘運動

  廣東潮汕地區(qū)人,出門拜年前,都會帶上一大包橘子,每走一戶親戚,就要送上大橘,無論多少,一定要是復數,然后說一些祝福的話。落座后,親戚會以潮汕功夫茶招待,臨走時,回送大橘。“所以,一天下來,你會發(fā)現(xiàn)早上帶幾個潮州橘子出門回來還是幾個。”因為粵語送大橘為“大吉”,回贈是一種禮貌。同時在正月,每個人都要看緊自己的口袋,切忌讓別人掏,“被人掏口袋,意味著這一年要被掏空”。

  湖北:年飯何時吃要看你貴姓

  在湖北農村很多地方,因姓氏不同,吃年飯的時間就各異,這一習俗可能您怎么也想不到。姓王的,在早晨五點多鐘就開始合家團圓了;姓高的,則一般在中午十二點左右才開宴;那么姓余的呢?年飯時間定在天快黑的六點鐘;姓楊的,則只能在晚上十二點以后

  這里有個傳說: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原來的楚國便到了“萬徑人蹤滅”的地步,楚人已被追殺得成了一片哀鴻?吹匠厝丝阡J減,秦始皇便下令從九江一帶(即今江西)移民到楚國去住,有的人是早晨到的,有的人是中午到的,有的人則是下午人們?yōu)榱思o念自己來到楚地,在吃年飯的時間上便以自己到達新居地的時間為準。

  山西:年飯不說話

  山西現(xiàn)在拜天祭祖的規(guī)矩不多見了,但年三十兒的晚飯上不能說話的規(guī)矩被保留了下來。春節(jié)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為驅邪惡、求吉利,有的地區(qū)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著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日子越過越好。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余,意在有余頭。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兩碗,意在希望人丁興旺。

  各地獨特的春節(jié)習俗 篇2

  新春初一日走出家門去討飯給自己的父母吃。還有一種乞丐俗稱“叫化子”,他們乞討的方式令人好笑。有的乞丐用紅紙裹著菜頭掛在竹桿上,每到一家門前就說菜頭到,生意好,懇求施舍,這叫“送菜頭”。有的用紙和竹絲做成牛狀,到家家門前說盡好話,吉利話,以求施舍,這叫“送春!;有的手持一根冬青或柏樹的樹枝,在樹枝上掛些小鈴后古錢,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家人會象搖錢樹一樣,財源滾滾而來,這叫“搖錢樹”;有的企丐身穿佛衫,頭戴神像面具,化裝成財神菩薩的模樣到各家的宅院內狂奔亂跳,以示財神菩薩來了,這叫“跳財神”。崇明人在舊社會里雖生活貧困,但遇到這些企丐還是樂善施好,給一些干糧和其他食品。解放后這些行企方式早已絕跡了。

  年初二清晨,各商店及手藝人都焚香敬神,稱“燒利節(jié)”,中午十分,店主還設酒款待店員,一起祈求新年生意興隆。年初五,相傳為財神生日,大街小巷的商店開門營業(yè),這一天中午每家都吃餛飩,以示兜財。此外在鄉(xiāng)間田頭還有木人頭戲(今稱木偶戲)。初一至初五期間各家走親訪友,互祝新春快樂,并互贈禮品。期間,各寺廟香火遠比平時旺盛,特別年初一早晨,上寺廟燒香拜佛的人特別多,而且特別早,要趕燒頭香,城外的壽安寺和中興鎮(zhèn)的廣福寺是最熱鬧的地方。

  元宵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也稱上元節(jié),俗稱正月半,人們以正月事五至二十為元宵燈期。舊時,在元宵節(jié)前,家家戶戶用糯米粉做成各種形狀的糕團,有的形似古代絹團,銀子,還有的形似小雞,小鴨,鯉魚,棉鈴,玉米,桃子,稻堆等。正月半中午,每家都吃餛飩;下午人們還將這些食品作為祭品,去墳上拜祖宗,祭田頭,晚上,人們三五成群地或提形狀各異的燈籠,后甩火球,后過三橋,盡心游玩。在正月半點燈籠的習慣十分盛行。燈籠的形狀有兔子燈,鯉魚燈,五角大樓型燈等,燈掛的地方也很有地方風味,如把眾多紅燈排成字形或者各種圖形,燈內點上蠟燭,用竹桿高高掛起,這叫“拔紅燈”,在鄉(xiāng)間沒條泯溝東西之間插一根竹桿,然后掛上紅燈籠,一到晚間,點上蠟燭,頓時似同白晝,登高望去,熬是好看,這叫掛銚燈,在橋口扎成彩樓,上面掛滿各式奇異的燈籠,晚間這里又有一番風情。此外在元宵之夜還有跑馬燈,調獅子,甩田財,請坑三娘娘,元節(jié)姑娘等名目繁多的活動。

  俗話說:“吃了兩頭大,各人尋頭路”。正月十六后,歡慶的人們各自重歸各行業(yè)。至此,春節(jié)的活動也就結束了。解放后,鬧元宵,趨于簡化,但吃餛飩,做絹團,圓子和小孩玩燈的習俗尚存,并賦予新的含義,特別在縣城的大街上,元宵之夜掛彩燈,放煙火更是吸引了眾多男女老少,有的傾家而出,上街觀燈。奇特的煙火,絢麗多彩,把元宵的夜空照映得五光十色,它象征著祖國日益繁榮昌盛。

  一千多年來,我們的先輩已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在他們長期的生產活動和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各種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凝聚了先輩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放映了他們的樸實、勤儉的優(yōu)良品質。當然在傳統(tǒng)習俗中的另一面也夾雜著一些落后、愚昧的內容。人們的傳統(tǒng)習俗隨生產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也從野蠻走向文明,從愚昧走向科學。本文所載的一些舊時習俗隨著文明的發(fā)展、科學的進步,有的已被摒棄,有些習俗被注入新的內容,得到了繼承和發(fā)揚。在世紀之交的今天,我們要致力于建設社會主義新風俗,加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力度,保證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在歡度傳統(tǒng)佳節(jié)時,不能忘記樹新風、破陋俗應是我們每個人的自覺行為,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作出自己應有的努力。

  各地獨特的春節(jié)習俗 篇3

  生活中有節(jié)日,節(jié)目中有民俗;風俗使節(jié)日代代傳承,節(jié)日使生活五彩斑斕。舊時,太原地區(qū)月月有節(jié)日,而最隆重、最熱鬧,風情最濃厚的要數過年了。

  舊歷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間稱過年,為區(qū)別于公歷元旦,后來又稱過大年。舊日,臘八節(jié)過后,太原人就忙著準備過年了,氣氛一日濃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為大掃除之日,俗稱“胡打掃日”。從這天以后,年事準備工作達到高潮。過去太原有一段謠諺:“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趕做活,二十七去趕集,二十八糊貼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餃子!保ㄙN扎,指各種對聯(lián)、年畫、窗花、門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將室外打掃一遍,即開始整點新衣帽,包餃子,準備迎神的香、燈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稱“鏖歲’”。雞鳴之時,開始焚香、燃燈、擺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兒童向長輩叩頭拜年,長輩則賜以壓歲錢,以取吉利。按照傳統(tǒng)習慣,太陽出來之前就要吃罷早餐。早飯之后,出門拜年,親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點頭,互道吉祥話語,無非“恭賀新禧”、“恭禧發(fā)財”、“一年如意”之類。

  商戶人家在過年期間對財神的祭祀最為虔誠。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為祭祀財神之日。民國以后僅在過年時于錢垛、錢柜或專設神位神龕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雞、鴨、豬、羊。祭罷財神,方赴有買賣往來的各商戶家中拜年。

  舊日過年,時間拖得很長,一直持續(xù)到二十五日天倉節(jié)之后。初五日俗稱破五,民間俗言“破五不出門”,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舉行開市,居民方始探親。初七俗稱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氣朗則利人口繁衍。初八黃昏后祭星神,于院內點燈七盞,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順遂吉利。初十俗稱“十不動日”,相傳是日老鼠娶親。十三到十六為元宵佳節(jié),幾日之內,夜間燈火輝煌,社火秧歌,熱鬧非常,俗稱“燈節(jié)”。二十俗稱“小添倉”,二十五為“老添倉”,東西米市設立倉官神位,眾往致祭,燃放火花。過了天倉節(jié),新春期間的熱鬧方告結束。

  郊縣農家過年較之都市別有風情。晉陽一帶,除夕要壘旺火、捆旺草,門上插柏葉。旺火用炭塊壘成塔狀,子夜鐘聲響過,點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過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風俗。謂“吃翻身瓜”。在年終時,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內,用以祭祀祖先,俗稱“隔年撈飯”。初五灑掃庭院,清理垃圾,俗稱“掃窮上”。

  在古交山區(qū),春節(jié)期間的活動最為豐富。于除夕夜張掛祖先神幛,族內各戶均要送供品一份,當年內生男孩之家要供雞一只,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壺。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輩給長輩叩頭,俗稱“盤輩數”,然后歡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于村口,面向祖塋,焚香叩頭,鳴放爆竹,俗謂“送神’”。“隔年撈飯”之俗與晉陽多有不同,年終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撈在碗內,上擺核桃一枚,供于皂君神位,一直到過了二月初二,方倒出曬干,攪在糞內,俗言可以蟲災。正月初五為“送窮日”。于初四下午清掃室內庭院,五日拂曉將臟士送到村外,燒香三柱,鳴放爆竹,表示送走窮氣。這一日的飯食為蒸莜面或蒸饅頭,俗謂“餾窮氣”。正月初十清晨,在院內供獻莜麥面制成的谷穗狀食品,焚香敬紙,燃放爆竹,禱告天地,祈求五谷豐登。一些地方則須先稱好五谷各一份,以紙包好,同時供于院內。供后復稱,如某種糧食份量增加,俗謂是年收成最好。這一風俗事象,俗稱“接籽頭”或“搶籽頭”。到正月十五,除進行燈節(jié)活動外,還有送瘟神的習俗。各村在五道廟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壘塔塔火,供以油面和饅頭;顒娱_始,敲鑼打鼓,抬一筐籮逐戶收集一把五谷糧食,從衣服上撕一條布或棉絮和按每戶人數剪的紙人,置于瘟神牌位前。下午,將牌位及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燒香放鞭炮,以火燃燒,意謂送走瘟神,人畜平安,百病不生。正月二十五添倉節(jié)時,俗用谷面或軟米面捏成倉官爺、谷囤、糧倉及各種家畜家禽形狀的燈若干盞,內包煮熟的紅棗豆子,燈芯用細谷梗裹棉花制成。入夜,燈內注油,將糧倉燈放在存糧處,牛燈放在牛圈窗臺,雞燈放在炕頭,狗燈放在門上邊,貓燈放在墻角等,一一點燃。倉官爺燈高五寸許,頭戴紅纓帽,左手執(zhí)簸箕,右手拿斗,騎著馬,馬身上馱若干口袋。將倉官爺燈放置碗內,飄浮在水甕內。放時要念:“倉官爺爺飲馬來,銀錢糧食(或麻子、黑豆)馱著來,麻子炸了油,黑豆喂了牛!币源似蚯箫L調雨順、五谷豐登。

  清徐縣一帶的習俗,于年節(jié)之前準備祭品“棗山”(用面加棗蒸熟)。灶神之前供糯米粉制作的供品,長方形,分十二格(有閏月加一格),每格栽棗一枚,俗曰“谷根”。另一種供品用小米飯一盆,上加一枚柿餅和棗,俗稱“隔年撈飯”。溫飽之家還供以全牲之羊、豬頭以及水果、核桃、柿餅、油面(用起面炸成)、黏之類。元日迎神與他處不同。按時憲書所載明的喜神方位,用柏葉、石炭撿到長竿上,矗立于屋上,同時用紅紙貼于新帚放到屋上。供神的屋前用紅紙條加十字于石炭上,兩塊石炭之間夾以百束香,點燃,俗稱“嫩香”,表示敬迎一切吉神。元宵節(jié)的文藝活動從正月十四日開始,各村踩高蹺、跑旱船、推花車、舞龍燈、壘塔塔火、打秋千、游九曲,一些大村集鎮(zhèn)還有背棍、鐵棍、桌棍、抬閣,扮演各種戲曲人物故事上街表演,制作精巧,裝飾華美,舞技優(yōu)美動人。

  不僅都市鄉(xiāng)村,各廟宇在過年時亦熱鬧非凡。晉祠各廟于五更大門洞開,張燈結彩、燒積薪、迎神,設餅餌棗梨祭祀。

  舊日過年,太原一地尚有許多風俗故事,表現(xiàn)出那時人們的忙亂、繁瑣、迷信心態(tài)。

  各地獨特的春節(jié)習俗 篇4

  春節(jié)是南寧地區(qū)一年中最大的節(jié)日,初一零時起,家家燃放鞭炮,表示辭舊迎新。初二親友帶上禮物互訪“拜年”。十五元宵節(jié)晚上鬧花燈。十六縣郊農村舉行廟會、“搶花炮”。按壯家獨特的春節(jié)習俗,還要進行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獅、舞雞、舞春牛等活動。大年初一的拂曉之前,壯族的家婦就已紛紛到小河去為全家挑新水了。在挑新水時,還要撿幾塊與家畜相像的石頭回家,并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聲;氐郊依,就把這些石頭放進豬圈、牛欄,祈求六畜興旺。然后,用新水煮新年茶給全家喝。壯家女要喝伶俐水,就是在汲新水之前,爭著喝由村中公認的“伶俐嫂”捧給大家的清水,她們相信這樣便可更加聰明伶俐,待嫁姑娘更是借此機會補求在新的一年里找到如意郎君。桂西一帶的舞雞、舞春牛更是別具特色。大年初一,由舞雞的青年提著用木頭、木瓜做成的兩門雞,打著鑼去各家各戶賀年,他們唱起吉慶幽默舞雞歌,使主家喜笑顏開。主家從“雞”身上拔幾根雞毛插在自家的雞籠上,祈求六畜興旺。舞牛更是有趣。舞牛人用系作精巧的“春!北硌,一人在前撐著牛頭,一人在后彎腰拱背甩尾巴;后面由一個手拿犁架的漢子驅趕著“春牛”,簇擁著春牛的還有敲鑼打鼓的,唱春牛歌,浩浩蕩蕩,喜氣洋洋。

  舞春牛

  桂西一些地區(qū),世代流傳的舞雞、舞春;顒,增添了春節(jié)的喜慶氣氛。舞雞的年青人提著用木頭、木瓜做成的兩只斗雞,打著鑼到村中各家各戶去賀年。舞雞歌吉慶幽默,使主家喜笑顏開。送給賀年的舞雞者紅包,從“斗雞”身上拔幾根雞毛插在自家的雞籠上,以祈求六畜興旺。

  舞春牛更為有趣!按号!笔怯弥衿擅罹幙椂,牛頭、牛角糊上綿紙,畫上牛眼,牛身是一塊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鑼打鼓在村中表演,鉆進布底的兩人,一人在前撐牛頭,一人在后彎腰拱背甩尾巴,后面跟著的是一個手拿犁架的漢子。此外,還有敲鑼打鼓的,領唱春牛歌的,他們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聲笑聲。舞罷上村又到下村,從初一鬧到元宵節(jié)。舞春牛的人們?yōu)檗r家?guī)砹斯?jié)日的歡樂,同時,也寄托著對農家豐收、祥和的祝愿。

  打扁擔過新年

  “正月舂堂閉轟轟,今年到處禾黍豐!边@是廣西馬山、都安、上林、忻城等地壯家流傳的一首古諺。唐代劉詢在其《嶺表錄異》中曾生動地記載了舂堂的舞韻:“春堂者,以深木刻而槽,一槽兩邊,約排了檸,男女立以舂稻梁,敲磕槽舷,皆有遍拍,槽聲若鼓,聞于數里,雖思婦之巧弄秋砧,不能比其瀏亮也。”今天,代替舂竹的是農家的扁擔,木板代替了大木槽,古老的舂堂以打扁擔的娛樂形式煥發(fā)了生機。

  從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十五,輕快悅耳的“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打扁擔聲,響遍了壯族山鄉(xiāng)。打扁擔是傳統(tǒng)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著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yōu)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著堂”,寄托著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愿望。

  打扁擔的舞蹈形式有雙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種套式。舞者多為雙數。表演者手拿扁擔,圍在長凳或舂米槽旁,有節(jié)奏地時而敲打板凳,時而互相撞擊扁擔。扁擔在手中運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側面敲打,發(fā)出的聲音或脆、或沉,聲聲相異,形成節(jié)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韻律。在扁擔不斷相擊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轉動,更使人眼花繚亂。技巧嫻熟的各種動作,在聲聲扁擔撞擊聲中輕松完成。

  喜慶佳節(jié)的打扁擔活動,更是熱鬧非常。場上長形的竹筒和鑼鼓與之伴奏,圍觀的群眾不時地傳出唱彩聲,節(jié)日氣氛特別熱烈。

  在打扁擔的人群中,你可以發(fā)現(xiàn)兩髻斑白的老人和稚氣十足的孩子,有的全家揮扁擔上陣,有的母子同場打扁擔,你賽我、我賽你,整個打扁擔活動洋溢著歡樂的笑聲。

  趕圩路上,山民們腿走酸了,肩挑累了,就把擔子一放,打起扁擔,不一會兒疲勞便在扁擔聲中消失了。趕墟路上的打扁擔活動即興而起,盡興而散。打扁擔真是壯鄉(xiāng)的一種輕巧而方便的文體活動。

  “打扁擔”的舞蹈語匯,具有豐富的農耕文化色彩,舞蹈造型與農耕勞作密切相關,表演內容有:耙田插秧、戽水耘田、收割打場、舂米嘗新等。藝術形象的生活化、勞動化特點極為突出,它牢牢扎根于壯家土壤,必將生命長青。

  各地獨特的春節(jié)習俗 篇5

  在廣東潮汕地區(qū),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謂之“采囤”。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戶戶制作各式粿品,以備過年之用。除夕會逛花市,行花街,百合、橘樹、菊花、桃花等都必不可少,因為花是最有好運的行花街,可以交好運,新年吉祥。農歷正月初一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彩,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

  這天多數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早餐后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fā)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古俗敬檳榔,今用青橄欖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式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初一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

  初二、初三日鄉(xiāng)村圩鎮(zhèn)多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除搭戲棚演潮劇、山歌劇、做皮影戲外,還有大鑼鼓隊、虎獅隊、英歌隊、舞龍隊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jié)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后輩,能掙錢的后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看。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里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

  在粵西北的西江肇慶段“小三峽”水面上,至今還生活著一些以船為家的“水上人家”。這些漁民有些是世世代代在船上生活,他們大多在船上做飯,大多依然燒木柴。漁民們還喜歡在江岸邊空地上種上番薯、油菜、蔥、蒜苗等,補貼生活。過年時,漁民們喜歡在船頭貼上“一帆風順”,在船艙上貼“萬事順意”和“老少平安”,還有獨特的金錢剪紙圖案的“紅錢”,此外還要在船頭放鞭炮、祭祖先,在岸上祭神,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各地獨特的春節(jié)習俗 篇6

  農歷正月初五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飯。正月初七日稱“人日”、“人勝節(jié)”,或曰“七元”。春節(jié)期間,北京人愛逛廟會,大鐘寺廟可以敲永樂大鐘,白云觀廟會可以摸石猴、打金錢眼,廠甸廟會可飽覽古玩、字畫、字帖、珠寶、翡翠等稀奇玩意兒和高蹺、太平鼓、小車會、五虎棍等花會表演。

  上海

  臘月廿四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戶戶要“送灶”、“祭灶”,慶新年由此拉開序幕。臘月廿五為諸神下界之日。

  按傳統(tǒng),各家各戶里里外外撣塵掃除。廿六至廿九,家家戶戶開始磨粉、包湯圓、制年糕,準備新的衣帽鞋,并且買春聯(lián)、年畫和“門神”。除夕之夜,各家長幼齊集戶內,在燈火下團坐一起同吃年夜飯,故名“合家歡”。年夜飯后,圍爐守歲。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然后少幼齊向家長拜年,家長向小孩散給年前已準備好的壓歲錢。

  臺灣

  稱除夕為“二九暝”、“三十暝”,依農歷十二月的大小而別。“暝”即歲暮之意。

  天色未晚之前,家家準備供品,像甜橘、甜米果(年糕)、“春飯(盛得尖尖的米飯上插上剪紙的春字)”、“壓歲錢”等。還在大門后面豎放兩根連須帶葉的甘蔗,叫“長年蔗”。吃年夜飯“圍爐”時,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爐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爐上貼有紅紙書寫的“春”和“福”字。年夜飯過后便是守歲。進入初一,人們就集合老少,用紅白米糕來敬祀神明,祭拜公媽(即祖公祖婆),然后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香港

  除夕,家家戶戶在一起吃團年飯。團年飯的多數菜名都含有吉利的意思。

  吃過團年飯后,人們通常會到年宵市場去逛花市。大年初一,人們開始正式慶祝新年,貼春聯(lián)(揮春)、年畫,舞龍,舞獅等,還會走親友拜年。

  澳門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tǒng)的中國年俗之一。

  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過年從臘月二十八開始。除夕夜,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守歲是打麻將,看電視,敘舊聊天;澳門在年宵興辦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開富貴,兆示著新年的美好前程。春節(jié)(大年初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以示吉利。“利市”就是紅包,這天老板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要吃“開年”飯,必備發(fā)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

  山東省

  寧陽縣春節(jié)吃餛飩,稱為“填倉”,黃縣、蓬萊一帶。春節(jié)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后將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臺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著門拴打三個秋千,據說可以長得快。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稱為“札根”。據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舊時還有初五“送窮”的習俗。當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趕五窮”。

  陜西省

  富平縣各宗族皆為祖先畫像,初一聚集子孫禮拜,祭后更醵金飲宴,稱為“節(jié)坐”。初二各戚友間則以面食、豬肉相贈,稱為“拜節(jié)”。高陵縣初一,一等到天亮即懸掛黃紙于竹竿上以祀天,稱為“接天神”。又以木炭懸于門首,據說可以去瘟疫。石泉縣以黃紙作錢,初一結彩懸于門,名為“寶蓋錢”。臨潼縣以初五為“送窮節(jié)”,家家剪紙人后,拿到門扔掉。當日每人必定飽食,稱為“填五窮”。

  福建省

  廈門人春節(jié)出門前,都得當空拜禱玉皇大帝,稱為“祭神”。清晨祭神用鮮花素果,中午祭神則用牲醴,及一碗春飯。春飯就是在白飯上插上紅紙做的春花。閩音“春”與“剩”諧音,春飯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彩。漳州初四稱為“接尪”,除了進廟燒香外,還要預備一個糖果糕餅盒,叫做“薦盒”、供上在廳上迎神下降。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桔,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

  香港

  農歷新年是我國傳統(tǒng)上一個盛大的節(jié)日,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農歷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tǒng)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歷新年時按傳統(tǒng)在家里貼春聯(lián)、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lián)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獅、舞龍燈等也會在一些新界鄉(xiāng)村、圍村中出現(xiàn),在新年的市?"街?"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舞龍燈的表演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自一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歷年初二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節(jié)目了。

  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jié)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jié)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里設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而飯后的一大節(jié)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歷新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香港市民習慣于晚飯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歡度佳節(jié)。

  在香港,"農歷新年,最開心的莫?"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節(jié)拜年時,到處可以聽到“討”利是的歡笑聲!袄恰痹瓰椤袄隆,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jié)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

  各地獨特的春節(jié)習俗 篇7

  年三十是舊年的最后一天,所謂“年窮歲盡”,也是新年的前夕,是除舊迎新的重要界點。大年夜燈火通明,全家人圍爐夜話,通宵不眠,名為“守歲”。晉朝已有守歲之俗,周處《風土記》說蜀人“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顧名思義是守候新歲。

  臨清:

  早飯多數人家吃全菜(雜燴),把藕盒、炸肉、炸丸子、粉條、豬肉、牛肉、鵝肉、黃花菜、大白菜加豆腐(豆腐必不可少,寓意“都有!)一起煮好,主食是發(fā)糕和棗卷。

  萊蕪:

  把除夕夜守歲叫做“熬五更”,一般是老人找老人,青年找青年,婦女找婦女,大家湊酒錢,一邊飲酒,一邊談笑,但不能喝醉,有的是一家子喝五更酒。

  即墨:

  年夜飯要吃豆腐和魚,叫做“福有余”,要吃芋頭,叫做“粘合”(意思是團結和睦),要吃黍糕,叫做“年年登高”。

  膠東:

  上墳請祖先回家過年。家家制作供品,有雞(吉祥)、魚(年年有余)、圣蟲(蟠龍,面食,一般在臘月二十八蒸好,年三十半夜供上,過了正月十五撤下,至二月二龍?zhí)ь^的日子吃掉)、團圓餅(用面做成太陽的形狀,分層蒸熟,染色,忌日供上,初一中午全家分食)、小米棗飯、水果、蠟燭、香紙等。有吃年夜飯的風俗,除夕半夜吃餃子、吃面魚(魚形饅頭),此時人們沒有食欲,但非吃不可,一般都吃一塊“魚頭”或“魚尾”,寓意“頭尾都有余”。

  德州:

  在各個角落里放燈碗、彩燈、玻璃燈等,意味著驅逐黑暗迎來光明。男女老幼于除夕穿上新衣準備過年,尤其是婦女兒童,不僅衣著漂亮,而且還要戴花,老太太戴石榴花,媳婦戴梅花,姑娘戴牡丹花,男孩子胸前戴上錢排子(用紅線穿錢編制而成)以示紅火。

  臨朐:

  上午清掃衛(wèi)生,叫做“除塵”、除厄運,從里向外掃,取意“除舊布新”。用一根木桿挑起燈籠,豎在天井里,民間叫做“豎燈籠桿子”。

  蓬萊:

  年三十午飯有三樣必不可少,一是米飯,二是肉,三是龍須菜。米飯主要是大米和小米,吃剩的稱為“陳飯”,叫做家存“陳糧”。龍須菜又叫三須菜,就是把海帶、白菜切成細絲,加上粉條一起煮好,俗話說:“吃了龍須菜,一年又順又發(fā)財!

  山東各地春節(jié)正月初一的習俗

  農歷正月初一,古代有元旦、元日、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正、正旦、正朔等三十多種名稱。辛亥革命后,改行公歷,這天被定為春節(jié),以區(qū)別公歷年新年的元旦,但一般人們仍習慣把它看作年節(jié),俗稱“過年”“陰歷年”,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jié)日。

  魯西南地區(qū):

  早上不能把雞、鴨、鵝放出來,有的圈一天,至少也要圈半天,怕攪亂了年,其他如牛、馬、狗、貓等家飼動物,都得到優(yōu)待,有的人家用五谷雜糧喂牲口,牲口吃飽后,再用掃帚從牲口頭上往下掃,掃出什么糧食來,就意味著這種糧食豐收。

  臨清:

  初一拜年時,由男子和已婚婦女參加,男女分開,拜過自家長輩,再拜族內各長輩,此謂“合族拜年”;之后,由族長率領到各廟宇、異姓祠堂內敬拜神位,此謂“拜莊鄉(xiāng)年”;最后,村長指揮全村人于村中十字路口互拜,以解往年糾紛怨氣,此謂“拜團結年”。

  龍口、蓬萊一帶:

  初一早晨有些特殊活動:一是照虛耗,女主人一起床,就手持紅燭,掀起炕席照照,然后把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用光明驅除黑暗,把邪氣統(tǒng)統(tǒng)趕出去;二是壓窗臺,把用面粉做好的各種面花于初一早晨放到窗臺,十分美觀。三是打秋千,小孩一起床,就遵照父母年前的囑咐,攀著門栓打三個“秋千”,據說這樣長得快。四是放壓缸錢,把一些硬幣扔進水缸。據說放了壓缸錢,一年不會干旱,五谷豐登有余錢。五是丟圣蟲(蟠龍),初一早晨,女主人先把年前用面蒸的圣蟲放進糧囤和面缸之中。“圣”是“!钡闹C音,丟圣蟲取“剩余”之意。

  鄒城:

  有搗老鼠洞的風俗,初一早晨,用搟面杖搗鼠洞,邊搗邊說:“戳打戳,戳打戳,十個老鼠九個瞎,還有一個不瞎的,也要叫我戳煞它!币庠诒WC糧食安全。

  萊蕪:

  有初一送家堂的習俗,人們上墳、燒紙、鳴炮、叩頭,將祖宗送回墳塋,回家以后把家譜收起來,春節(jié)祭祖儀式遂告結束。

  即墨:

  初一早晨用隔年飯喂雞,據說雞吃一粒米,就能下一個蛋,把各種食品端給狗吃,據說狗先吃的東西,必定豐收。

  鄆城:

  有“春節(jié)五更乞長”的習俗。大年初一早晨,兒童起床后一聲不響,先去緊緊抱住椿樹,同時唱“椿樹王椿樹王,你長粗來我長長,你長粗來做材料,俺長長了穿衣裳”。

  XX縣南陽鎮(zhèn):

  年初一由兒童擎燈籠上街,跳躍歡呼唱吉利歌謠,俗稱“喊發(fā)”。

  所唱歌謠有多種:

  “發(fā)財!發(fā)福!買地!蓋屋!”“發(fā)來!圓來!元寶轱轆家里來!”

  各地獨特的春節(jié)習俗 篇8

  正月初五民間習慣稱為“破五”。傳說姜子牙封妻子為“窮神”并令她“見破即歸”,大概人們?yōu)榱吮芨F神才稱這天為“破五”吧!古時人們把破五看成春節(jié)后一個重要日子,因為這一天是傳說中財神的生日,因此大家都置辦酒席,燃放鞭炮,歡天喜地接財神。

  臨沂、鄒城:

  婦女這天不出門、不梳頭、不動針線,據說動了針線就會招蝎子、蚰蜒。

  沂南:

  撤家堂軸子,吃炸糕,掃院子。據說這天掃院子不招螞蟻。

  龍口:

  稱這天為“路頭日”,初五開門營業(yè)為開市大吉。人們鳴放鞭炮、祭祀財神,吃象征元寶的水餃,希望生意興隆,財源茂盛。這天煮水餃要故意下破幾個,掌柜的在廚房外高聲問:“伙計,元寶掙了沒有?”伙計則高聲回答:“掙了!币源藖韴D個吉利。

  臨清:

  以家族為單位舉行送家堂的儀式,天還未亮,人們就煮好餃子,上供,燒紙,叩頭,接著把神主牌位收存起來,只等三聲炮響,全族男人帶著香紙鞭炮集合起來,排著隊伍前去上墳,叫做“送老祖宗回家”。

  茌平:

  稱這天為“五窮”,放鞭炮謂之“趕五窮”。

  XX縣:

  這天通行送財神,為了消除病患,家家戶戶都有人到村頭或十字路口送瘟神,一大早就焚香燒紙,祈求瘟神遠走高飛,讓一家人康泰平安。

  山東各地春節(jié)正月初七的習俗

  正月初七為“人日”,俗稱“人七日”,也叫“人勝日”。傳說女媧是世間萬物的始祖,在制造出雞狗豬牛馬羊等動物后,在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

  鄆城:

  當地民間傳說人日是玉皇大帝的七姑娘的生日,婦女在這天用秫秸、布條做一個“七姑娘”,扶著她先轉井,再轉碾臺和磨臺。

  鄒城:

  祭祀火神祝融。

  沂南:

  推磨壓碾,送天地神。當地的未婚女子在這天落日前,用初一早晨發(fā)紙時用過的紅筷子,到灶王爺前占卜,預測婚嫁吉兇。

  淄博、濰坊:

  此日吃各種野菜做的小豆腐。

  壽光:

  于人日“樹消息”,削三木片,以軸貫之,聯(lián)以絲車,剪彩為絡絲娘,懸之高桿,以驗風占歲。

  龍口、招遠:

  按初七、十七、二十七分為“小人七”“大人七”“老人七”,中午吃面條以祝人們健康長壽。

  XX縣:

  早晨吃餃子,現(xiàn)吃現(xiàn)包,叫做“捏老鼠嘴”,晚上不能點燈,據說是讓老鼠娶媳婦,不要危害百姓。

  春節(jié)習俗簡介

  傳說,年獸害怕紅色、火光和爆炸聲,而且通常在大年初一出沒,所以每到大年初一這天,人們便有了貼春聯(lián)、貼窗花、放爆竹、發(fā)紅包、穿新衣、吃餃子、守歲等活動和習俗。春節(jié)還要辭舊迎新,以示萬象更新、生機勃勃的新面貌。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夏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春節(jié)”。

  各地獨特的春節(jié)習俗 篇9

  學習了《北京的春節(jié)》后,我知道了北京春節(jié)的習俗。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年俗也各不相同。

  四川的年俗就很特別:元旦不吃飯,因為“飯”與“犯”同音,為了避諱,則吃湯圓或掛面以祈求合家團圓,福壽綿長。正月初七“人日”還要“過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要吃團圓飯。

  黑龍江人過年喜歡吃餃子,所以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但黑龍江人還要在餃子中包上幾個帶有硬幣的餃子(現(xiàn)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里會有好運,有吉祥之意。此外,黑龍江人在初五這天一定要吃餃子,也稱“破五”,就是把餃子咬破,寓意將不吉利的事都破壞,有驅災避邪之意。

  而我的家鄉(xiāng)——浙江省過年也很有意思:人們在年夜飯的餐桌上一定會有一條魚,寓意著年年有余。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每條大街張燈結彩,處處紅紅火火。家家戶戶晚上要關門前,要點一次“關門炮”。人人都要守歲,初一早晨還要再點一次“開門炮”,這一天還要吃湯圓和年糕,寓意在新的一年里團團圓圓,步步高升。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桔,同時也要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春節(jié)習俗各不相同,正應了那句話:“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各地獨特的春節(jié)習俗(通用9篇)】相關文章:

冬至各地習俗12-10

各地臘八習俗10-02

臘八各地習俗12-29

清明各地飲食習俗12-10

中國各地傳統(tǒng)中秋習俗09-03

臘八各地習俗介紹12-30

新年各地的習俗黑板報02-17

關于各地龍?zhí)ь^的習俗03-03

各地清明節(jié)的習俗盤點11-14

解讀各地清明節(jié)的習俗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