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的習俗介紹
中秋節(jié)的習俗介紹1
說起中秋節(jié)的習俗,常見的就是賞月和吃月餅。不過各個地方都有自身獨特的風俗來度過這個佳節(jié),這些習俗也成為大家懷戀故鄉(xiāng)的方式。 賞月這個中秋習俗由來已久,人們會在八月十五全家聚集到到露天的地方,一邊賞月聊天,一邊吃著各式各樣的節(jié)日食物。吃月餅也是中秋節(jié)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食品,不同的餡料、不同的制作方法使月餅更具風味,帶來濃厚的中秋氣息。對于身處異鄉(xiāng)的人來說,在中秋節(jié)賞月和吃月餅已經(jīng)成為懷戀故鄉(xiāng)的普遍方式了。
南方大部分地方都會在中秋節(jié)會玩花燈,一個個不同材質(zhì)、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花燈在月光下顯得光彩奪目。有的花燈做工精細,有的花燈簡單粗糙,但是每個花燈都寄托著一份誠摯的祝福,那是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祝愿。常常會看見孩子們提著各式各樣的花燈在街邊玩耍,他們天真無邪的笑容同樣是中秋節(jié)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臨近中秋節(jié),滿街的花燈勾起人們對故鄉(xiāng)的.懷戀,記憶中的花燈閃耀和歡聲笑語催促著人們回家的步伐。
北方的中秋節(jié)習俗就更加豐富多樣了。山西大同把月餅成為團圓餅,會在中秋夜守夜;陜西西鄉(xiāng)的男子會在中秋夜泛舟登崖,女子則安排家宴,所有人都要吃西瓜;山西洛川的家長會帶領學生為師長送禮。雖然各地的習俗都不太一樣,但是對于中秋節(jié)的重視是相同的。人們都能在這些習俗中找到自己故鄉(xiāng)的影子,借著這些習俗懷戀故鄉(xiāng)的點點滴滴。
中秋節(jié)的習俗介紹2
中秋節(jié)是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的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早在三代時期我國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晚上,有賞月、游湖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jié)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很少了。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古時還有祭月和拜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梨,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有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地方,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月餅與中秋節(jié)的聯(lián)系是在明代。具有關資料說,當時,北京城市里出現(xiàn)了一種以果做餡的`月餅,而人們在中秋節(jié)這一天自己制作月餅,用于自身和贈于親朋好友,以表達團圓和祝賀之意。那時的月餅大小和形狀很不規(guī)范,差別甚大,其名稱也頗特別。比如,山西省介縣一帶在中秋節(jié)這天,當?shù)乩习傩找延泻霞覈质硤F圓月餅的習俗其制作的月餅名堂多且有趣,如有專供男的食用的月牙月餅,有只限于女的享用的葫蘆月餅,還有特別為小孩們準備的“孫悟空”,“兔兒爺”之類的月餅,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中秋節(jié)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節(jié)是人們一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有詩情畫意的一個節(jié)日。有人說,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中秋節(jié)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
中秋節(jié)的習俗介紹3
吃南瓜
“八月半吃南瓜”,吃南瓜是江南各地過中秋節(jié)的食俗。這個風俗是怎樣來的呢?傳說很久以前,南山腳住著一戶窮苦人家,有一個女兒,名叫黃花。那時連年災荒,黃花的父母年老多病,加上缺衣少食,病在床上,奄奄一息。八月十五那天,黃花在南山雜草叢中,發(fā)現(xiàn)兩只扁圓形野瓜。她采了回來,煮給父母吃。香噴噴、甜滋滋,二老吃了食欲大增,病體也好了。黃花姑娘就把瓜子種在地里,第二年果然生根發(fā)芽,長出許多圓圓的瓜來,因為這是從南山采來的,就叫南瓜。從此,每年八月十五,江南家家戶戶流傳著八月半吃老南瓜燒糯米飯的風俗。
食田螺
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志》有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nèi)無小螺,因此,肉質(zhì)特別肥美。如今在廣州,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吃芋頭
中秋食芋頭,則寓意辟邪消災,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癸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眲児矶持,大有鐘馗驅(qū)鬼的氣概,可敬。 飲桂花酒
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jié)日一種美的享受。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斗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可見我國飲桂花酒的年代,已是相當久遠了。 根據(jù)各地文化不同,中秋節(jié)食俗也自然而然的不同。
中秋節(jié)的習俗介紹4
中秋文化的核心——團圓
萬家燈火慶團圓,一輪明月寄相思。中秋文化的核心是“中秋團圓”,看似簡單的四個字,卻包含著中國人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與歷史情懷。
中秋各地美食——應有盡有
蒙古族
蒙古族人愛做“追月”的游戲。人們跨上駿馬,在銀白色月光下,奔馳在草原上。他們朝西放馬奔馳,月亮由東方升起,墜落西方。執(zhí)著的蒙古騎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
西藏一些地區(qū)的藏族同胞歡度中秋的習俗是“尋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們,沿著河流,跟著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圍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團圓吃月餅。
廣西侗族
廣西侗族有“行月”的習俗。中秋夜臨,各山寨的蘆笙歌舞隊,踏著一路月光,行至臨近山寨,和那兒的.寨民相聚賞月,賽歌賽舞,徹夜長歡。
云南德昂族
云南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掛,分外明亮的時候,山頭塞尾,不時傳來一陣悠揚動聽的葫蘆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傾訴衷情。有的還通過“串月亮”送檳榔、送茶訂下婚約。
云南彝族
云南彝族過中秋的傳統(tǒng)習俗是“跳月”。入夜,該族各個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開闊地,一個個束腰披紗的姑娘們和頭纏布帶的小伙子們以及老頭、老太太、小娃子們都激情地載歌載舞,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對歌,仿佛月亮也聽得為之動情動容,越發(fā)顯得嫵媚皎潔。
仡佬族
仡佬族在節(jié)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頭公牛,將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靈、迎新谷,他們稱為“八月節(jié)”。
中秋節(jié)的習俗介紹5
中秋是指農(nóng)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人們都會選擇和家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關于中秋節(jié)的來歷說法有很多,以下列出三個比較常見的說法。為了慶祝這個節(jié)日,各地都有習俗,人們會擺上香案,祈求平安,吃月餅祈求團圓等。
來歷
來歷一:由古代祭月慢慢演變而來,我國古代歷法,把每個季節(jié)分為三個月,分別是孟月、仲月、季月,而農(nóng)歷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所以被稱為“仲秋”,而且農(nóng)歷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稱為“中秋”。先開始這一天被定為古代帝王祭月的節(jié)日,慢慢的演變稱為“中秋節(jié)”。
來歷二:嫦娥奔月的故事演變而來,這個我們最熟悉了,先是后裔射掉了多余的九個太陽,然后上天賞賜他一個成仙的藥,他不舍得自己的妻子(嫦娥),把藥交給嫦娥保管,在八月十五這天嫦娥吃了仙藥,然后奔月亮去了,至于嫦娥為什么吃藥,還有幾種說法,這里不表,后裔對嫦娥思念,所以每年這一天,都會在園子里擺上嫦娥最愛吃的東西,后來演變成習俗,也有說人們聽說嫦娥成仙之后,紛紛在月下設香案,向成仙的嫦娥祈求平安,之后,年年如此,代代相傳,就演變成了節(jié)日,由于這天時值中秋,所以,人們稱“中秋節(jié)”。
來歷三:由祭祀土地神演變而來,在農(nóng)耕社會,農(nóng)作物的收獲對于農(nóng)民至關重要,所以人們經(jīng)常有祭祀土地的`活動,在以前有春播、夏收、秋獲、冬藏之說,在秋季收獲時,農(nóng)民會祭祀土地神,農(nóng)歷八月十五正好是農(nóng)作物收獲的時節(jié),所以可能是由這延續(xù)下來的習俗。
習俗
月餅,每到中秋節(jié),月餅是必不可少的,它象征著團圓,寓意著圓滿,是我們對親情的寄托。在中秋節(jié)來臨之際,親朋好友互相贈月餅,是一種親情的體現(xiàn),也是社會關系的聯(lián)絡。在節(jié)日當晚,一家人會圍在香案前切月餅吃,每個人都要吃,這代表了自己是這個家的一份子,象征著團員。
設香案,中秋季也是祭月的節(jié)日,人們會設香案,點上香,放上水果、月餅等,香案置于院落中,表達了對月亮的祭拜,也表達了人們對神的敬仰。
賞月,這一天月亮很美,由古代文人騷客們發(fā)起,他們的詩句及作品促使這種活動逐漸成為一種習俗,這一天一家人一起賞月那叫圓滿,一個人漂泊在外賞月,會異常孤單。無論如何,這一天,我們都會情不自禁的看幾眼月亮。
中秋節(jié)的習俗介紹6
“中秋”一詞早已有之,《周禮》中即有“中秋獻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記載,但那時的“中秋”只是單純的月令時間,并無節(jié)日之意。中秋成為節(jié)日,是唐宋以后的事,是由仲秋時節(jié)的月神祭祀發(fā)展而來。實際,縱觀華夏諸多傳統(tǒng)佳節(jié),或早或晚,多由節(jié)令演變而來,由紀而祭,由祭而慶。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比缃,人們總抱怨傳統(tǒng)節(jié)日萎縮無趣,是否想到這句詩所蘊涵的簡單道理惟有訴求華夏文明精神信仰的本源,了解節(jié)日的來龍去脈,才有可能真正為脫水的傳統(tǒng)文化帶來新的生機。
華夏傳統(tǒng)歷法中,將每一季節(jié)分為“孟、仲、季”三個月,仲秋處秋季之中,跨越白露和秋分兩個節(jié)氣時段,所以,秋分的祭月之俗為仲秋的望日——八月十五成為“中秋節(jié)”預設了時間條件。
祭月之禮如何產(chǎn)生了中秋之俗?一般的說法是,祭月固定在秋分日,而秋分日未必有滿月,有時甚至可能無月,祭月無月自然大煞風景,所以后來逐漸改到八月十五日祭月。我們認為,這種說法不盡準確。
如前所說,天子祭月直到明代仍然是固定在秋分日。在皇家看來,祭月重在禮敬夜明之神,并以示悌。祭如在,秋分日有月無月、月圓月缺并不重要,秋分是陰氣向長的時刻,避開此時而追求圓月之祭,是對月神的不誠不敬。所以,哪怕是秋分日下雨,也是要祭月的。秋分祭月和中秋節(jié)并非一回事。
漢民族自上古便有敬天禮地的習俗,月神崇拜古以有之。上古時代的月神信仰在殷、周時代似乎出現(xiàn)了兩種發(fā)展方向,一是在民間自然發(fā)展演變,一是上升為天子禮天的禮制組成部分。周禮是因俗制禮,天子禮月顯然是建立在華夏月神信仰的基礎之上。由此,天子的禮月才能獲得足夠的信仰合法性,禮月才能成為鞏固統(tǒng)治政權的有效的政治儀式和文化制度。此時,民間對月神的崇拜仍然在緩慢發(fā)展,而統(tǒng)治階層重在向月示敬,游賞是可有可無的事情。所以,直到南北朝時,以“祭月+游賞”為標志的中秋節(jié)仍未在華夏大地上全面成形。
漢民族文化發(fā)展歷史上,禮儀和風俗的演變在諸多領域皆呈現(xiàn)禮退俗進的趨勢。隋唐時代的繁榮,逐漸激發(fā)了民間在仲秋祭月時節(jié)的玩賞之風,賞月之風和民間流傳的祭月風俗逐漸合流,由于民間信仰表達的相對靈活性,人們并不需要刻意追求在秋分日祭月,所以,最接近秋分點的一個滿月日,就成了這一秋月祭賞之節(jié)最佳的選擇。這就是夏歷八月十五。
從某種意義上,我們完全可以認為,夏歷八月十五成為第二大民俗節(jié)日“中秋節(jié)”,是由于那一天恰好“滿月”造成的“巧合”。華夏先民需要一個滿月日來行仲秋祭月和游賞,這一任務恰好落到了八月十五的月亮身上——誰讓它是最接近秋分的滿月日呢。
中秋的月亮之所以格外圓、格外亮,是因為它“沾”了神圣的華夏祭月日——秋分的“光”。這一點,和“清明”節(jié)氣沾了盛大的寒食節(jié)、上巳節(jié)的'光而搖身變成“清明節(jié)”異曲同工?上У氖,現(xiàn)在的人們,只知中秋而不知秋分,只知清明而不知上巳與寒食。本源被忘記了,真正的神圣和盛大也被忘記了,單薄的清明和中秋割斷了與其節(jié)日母體的聯(lián)系,逐漸變得虛弱和空洞。
有論者認為,唐代沒有中秋節(jié),文人有八月十五玩月吟詩的風氣。昊天明月逐漸披上了人情的薄紗。宋代文人中秋玩月多伴隨著宴飲聚會,這一形式為都市富戶效仿,造成了一種娛樂享受的氛圍影響整個社會,北宋中期形成了以文人官僚的詩筵筆會和市民宴飲玩樂并行的大眾化的準節(jié)日。從北宋末開始,中秋的節(jié)義有了更不一般的內(nèi)涵。破碎了山河,破碎了汴京的明月,中秋的圓月彌足珍貴!皥F圓”特征及其象征意義被凸顯和強調(diào),“團圓”涵義的加入使中秋節(jié)俗內(nèi)涵變得完整,自此,中秋的團圓性質(zhì)和地位在南宋得以確定,流傳至今。
中秋節(jié),是不折不扣的“祭月之節(jié)”“月神之節(jié)”“團圓之日”。
中秋是個什么節(jié)
秋節(jié)是一個詩歌節(jié)。說起中秋節(jié),我們很自然就會想起蘇東坡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秋節(jié)跟月亮有關,而月亮又是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喜歡吟誦的題材,因此,歷代的佳作層出不窮,一切跟月亮有關的詩歌都奔來眼底:“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李白),“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杜甫),“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辛棄疾)……因此,賞月之外,我們不妨多讀點好詩,多寫點好詩,過一個“詩歌中秋”吧。
中秋節(jié)是一個浪漫節(jié)。說起中秋節(jié),我們馬上就聯(lián)想到“嫦娥奔月”的神話,聯(lián)想起“李白撈月”的傳說。月宮、瓊樓、吳剛、桂樹、玉兔、蟾蜍等等,都是跟中秋節(jié)相關的浪漫符號……中華民族也是一個浪漫的民族,只不過我們的浪漫不那么狂放,而富有更多智慧和文化的內(nèi)涵。花前月下,正是浪漫之際。所謂浪漫,就是不那么急功近利,多一些美學的趣味,多一點創(chuàng)意的憧憬;所謂浪漫,就是多一點松弛少一點緊張,學會詩意地棲居,享受我們美麗的城市家園。節(jié)日的本意就是讓時間頓挫一下,中秋節(jié)的舒緩本身就是一種浪漫。因此,讓我們過一個“浪漫中秋”吧。
中秋節(jié)是一個感恩節(jié)。在中秋節(jié)的這一天,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們,都會凝視同一輪皎潔的明月,月亮就把處在不同空間位置中的人們聯(lián)系了起來。人們看著月亮就憶起家鄉(xiāng)和親人、友人、故人、恩人,染著月色就起了相思之情和相思之心,人們緬懷過去的崢嶸歲月,人們憶起人間的點滴恩情。郵遞月餅,郵寄鮮花,短信祝福,電話問候,都成為現(xiàn)代人表達相愛之情、感恩之心的途徑。感念恩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無盡的意味,施恩和感恩密切了彼此的關聯(lián),凈化了我們的心靈,懂得感恩也成為我們民族和諧進步的力量源泉。因此,讓我們過一個“感恩中秋”
中秋節(jié)的習俗介紹7
早在古代,我國人民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時代的關系,社會生活中的現(xiàn)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jié)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tǒng)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愿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jié)俗的主要形態(tài)。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中秋節(jié)的習俗介紹8
中秋節(jié)的風俗習慣看廣東
《乳源縣志》還記載,中秋節(jié)吃芋頭,可治疥癩。廣東中秋也有兒童提燈的風俗。燈的材料有紅柚皮雕的柚燈,素馨茉莉花結(jié)的花燈,明亮的燈火帶著陣陣的花果清香,使人愛不釋手。東莞青年未婚者也在月下焚香燃燭,乞求月老為其撮合。霞浦有中秋曳石的風俗。曳石是戚繼光發(fā)明的,以石塊系上繩索,沿街拖拉,虛張聲勢,用來恐哧敵軍。
中秋節(jié)的風俗習慣看山東
XX縣農(nóng)家八月十五日祭土谷神,稱「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XX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於中秋節(jié)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jié)吃一種應節(jié)食品叫“麥箭”。
中秋節(jié)的風俗習慣看安徽
婺源中秋節(jié),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之器具。夜間則內(nèi)外皆點上燈燭,光輝可愛?兿星飪和蛑星锱。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發(fā)辮狀,浸濕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fā)出巨響并有游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扎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中秋節(jié)的風俗習慣看陜西
XX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鼓吹,以討賞錢,例同端午、除夕。XX縣中秋節(jié)家長率學生攜禮物為先生拜節(jié),午飯多於校內(nèi)聚餐。
中秋節(jié)的風俗習慣看福建
XX縣女子穿行南浦橋,吃求長壽。建寧中秋夜俗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XX縣中秋,兒女多於拜月時請月姑。方法是以竹筐作為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降臨,竹筐會自己搖動,以其搖動的次數(shù)來卜吉兇。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控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來自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韃子訊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拜天公用做成仙桃型的紅叫“天公”。拜月的紅則做成豬羊的.形狀,數(shù)目必是九豬十六羊。
中秋節(jié)的風俗習慣看江蘇
無錫縣中秋夜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中秋節(jié)的風俗習慣看江西
XX縣在中秋節(jié)的傍晚,每個村都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樣子就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自十一夜起懸掛通草燈,以鼓樂迎迎之於市街,直至十七日止。
中秋節(jié)的風俗習慣看四川
嘉定縣中秋節(jié)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除了吃月餅外,四川人也在中秋節(jié)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將桔子挖空,點上蠟燭,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
中秋節(jié)的習俗介紹9
中秋節(jié)習俗
1、吃月餅
《洛中記聞》記載,唐僖宗在中秋節(jié)吃月餅,感覺味道極美,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可能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關于月餅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雅稱,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贊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彼质怯退,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2、賞月
賞月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jié)日,正式定為中秋節(jié)。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tài),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tài),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jié)日:“中秋節(jié)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jié)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yè),玩月游人,達旦不絕。
3、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4、燃燈
中秋夜燈內(nèi)燃燭用繩系于竹竿上,高懸于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于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shù)丈,家人聚于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磥韽墓胖两裰星锶紵糁灼湟(guī)模似乎僅次于元宵燈節(jié)。
5、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边@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fā)》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代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這兩書所記述的觀潮盛況,說明在宋代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巔峰。
6、玩兔兒爺
兔兒爺是中秋節(jié)期間,給孩子們玩耍娛樂的一種泥塑玩具。其形狀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頭上豎兩只長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沒什么區(qū)別,F(xiàn)在尋常市面上已見不到兔兒爺?shù)嫩櫽,只是作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館之類的地方展覽,或者在工藝品商店里出售。年輕人對它所知不多,而老人提起它來就津津樂道。
7、走月
中秋節(jié)之夜還有一大特色賞月活動叫“走月”。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jié)伴,或游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游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而解放后建的莫愁湖公園之抱月樓,則成了市民賞月的新景點。舊時南京人“走月”還有一種特殊的祈盼之舉:凡沒生兒子的已婚婦女,要去游夫子廟,隨后再跨過一座橋,相傳即可有“夢熊之喜”(意生男孩)。
8、偷蔥偷菜
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臺灣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一習俗。
9、吃鴨、螺和芋頭
我國西南的仫佬族講究在這一天買餅子,殺鴨子。南京的桂花鴨、咸水鴨、樟茶鴨也往往在這個時候賣得很旺。如果你什么都沒找到,拎一只北京烤鴨回家吃,估計味道也不賴。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后經(jīng)查,螺肉所含的維生素A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zhì),可見此說法言之有理。但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節(jié)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nèi)無小螺,因此,肉質(zhì)特別肥美。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10、飲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明月,聞著陣陣桂香,遙想?yún)莿偪彻,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jié)日的享受。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斗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梢娢覈嫻鸹ㄡ劸频哪甏,已是相當久遠了。但到了現(xiàn)在,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了。
中秋節(jié)的來歷
中秋節(jié)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至今已歷史悠久!爸星铩边@一詞最早記載于《周禮》。因我國古時的歷法,農(nóng)歷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稱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個月名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節(jié)才成了固定的節(jié)日。民間尚有“吳剛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
總之,根據(jù)史籍的記載,古代的帝王,多有祭月活動,日期定于農(nóng)歷8月15日。因為此時正是三秋之半,故名為“中秋節(jié)”。漢辭網(wǎng)認為,這就是中秋節(jié)的由來。
中秋節(jié)的習俗介紹10
中秋節(jié)由來
中秋節(jié),農(nóng)歷八月十五,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關于節(jié)日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也有很多關于這天的傳說和傳統(tǒng)。中秋節(jié)與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農(nóng)歷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與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被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爸星铩币辉~,最早見于《周禮》。據(jù)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jié)期為農(nóng)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jié)”;又因為這個節(jié)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jié)”、“八月節(jié)”、“八月會”、“中秋節(jié)”;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jié)”、“女兒節(jié)”。因中秋節(jié)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jié)”、“月夕”、“追月節(jié)”、“玩月節(jié)”、“拜月節(jié)”;在唐朝,中秋節(jié)還被稱為“端正月”。中秋節(jié)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關于中秋節(jié)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中秋節(jié)習俗
中秋節(jié)賞月的風俗,據(jù)歷史學家推斷,最初是古代宮廷文人興起,然后擴散到民間的。早在魏晉樂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寫道:“
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中秋節(jié)開始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傳說唐玄宗夢游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jié)的習俗。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jié),并出現(xiàn)“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jié)令食品。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jié)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nèi)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云外。間里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吳自牧《夢梁錄》說:“此際金鳳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圍子女,以酬佳節(jié)。雖陋巷貧簍之人,解農(nóng)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燒不絕!备幸馑嫉氖牵缎戮幾砦陶勪洝酚浭霭菰轮祝骸皟A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畡t愿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盛行不衰!捌浼拦灡貓A”;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于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碧锶瓿伞段骱斡[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柏湖船,沿游徹曉。蘇堤之上,聯(lián)袂踏歌,無異白日”;“民間以月餅相邀,取團圓之義”。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稱:“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蠟兔之形。”“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魄當空,彩云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嘩,真所謂佳節(jié)也。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蓖瑫r這五百多年中還推出“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jié)慶活動;其中的賞月,吃月餅、團圓飯等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中秋節(jié)吃月餅習俗的由來
月餅是漢族人民喜愛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特色食品,月圓餅也圓,又是合家分吃,象征著團圓和睦,在中秋節(jié)這一天是必食之品。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于中秋節(jié)所食。據(jù)說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于唐朝開始。北宋之時,該種餅被稱為“宮餅”,在宮廷內(nèi)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發(fā)展至明朝則成為全民共同的飲食習俗。時至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于中秋節(jié)所食。據(jù)說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于唐朝開始。北宋之時,該種餅被稱為“宮餅”,在宮廷內(nèi)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后來演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愿望,也是對親朋好友深深的思戀。
漢族農(nóng)歷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飲食習俗。據(jù)說起源于唐代。《洛中見聞》曾記載:中秋節(jié)新科進士曲江宴時,唐僖宗令人送月餅賞賜進士。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贊美月餅,從中可知宋時的月餅已內(nèi)有酥油和糖作餡了。到了元代,相傳人們曾利用饋贈月餅的機會,在月餅中夾帶字條,約定八月十五夜,同時行動,殺死趕走蒙古“韃子”。到了明代,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更加普遍。明·沈榜《宛署雜記》載:“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
《酌中志》說:“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餅、瓜果。……如有剩月餅,乃整收于干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分用之,曰團圓餅也!苯(jīng)過元明兩代,中秋節(jié)吃月餅、饋贈月餅風俗日盛,且月餅有了“團圓”的象征義。經(jīng)清代到現(xiàn)代,月餅在質(zhì)量、品種上都有新發(fā)展。原料、調(diào)制方法、形狀等的不同,使月餅更為豐富多彩,形成了京式、蘇式、廣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種,F(xiàn)在,月餅不僅是別具風味的節(jié)日食品,而且成為四季常備的精美糕點,頗受人們歡迎。
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中,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等同時存在,并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梢娺@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jié)吃。至于月餅這個名詞的來歷,已無從考證。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蘇東坡留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或許這是月餅這個名稱的`來源以及月餅做法的根據(jù)。
中秋節(jié)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tǒng)治階級的殘酷統(tǒng)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lián)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劃,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起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jié),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
“月餅”,作為節(jié)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來越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后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
明代起有大量關于月餅的記載,這時的月餅已是圓形,而且只在中秋節(jié)吃,是明代起民間盛行的中秋節(jié)祭月時的主要供品!兜劬┚拔锫浴吩唬骸鞍嗽率寮涝拢浼拦灡貓A。”“家設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
月餅寓意團圓,也應該是明朝開始的。如果綜合明朝有關月餅與中秋節(jié)民俗的資料來看,應該能夠看出月餅取意團圓的歷史軌跡:中秋節(jié)祭月后,全家人都圍坐一起分吃月餅月果。因為月圓餅也圓,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漸形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圓的寓意。
中秋節(jié)的習俗介紹11
我國幅員遼闊,風俗各異,中秋節(jié)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在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獨特的中秋習俗。
中秋正逢各種果子成熟上市,是個果子秋,老北京人直接稱它為“果子節(jié)”。
河南人極為重視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這一天,新禾入廩,游子當歸,合家團聚。如有家人身居異鄉(xiāng),必在賞月時致以懷念。老人們向兒孫講述“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神話故事,共享天倫之樂。河南開封鐵塔燃燈是中秋的一項重要活動。
在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shù)剡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
在山東,有的地方農(nóng)家八月十五日祭土谷神,稱“青苗社”。諸城、臨沂、即墨等地除了祭月之外,還上墳祭祖。
在山西,有的地方在中秋節(jié),老百姓有合家圍坐分食團圓月餅的習俗。其制作的月餅花色花樣多且有趣,如有專供男人食用的月牙月餅,有的只限女子享用的葫蘆月餅,還有特別為少年兒童準備的“孫悟空”“兔兒爺”之類的月餅等。
江蘇江南一帶的民間,中秋節(jié)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除中秋愛吃月餅外,還多吃金陵名菜桂花鴨。
種種趣味盎然的中秋習俗,體現(xiàn)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樸素情感,也給我國的'民間節(jié)日增添了豐富多樣的色彩。
中秋節(jié)來歷
中秋節(jié)最早起源于古代先民們對自然的崇拜,中國是一個古老的農(nóng)業(yè)國,季節(jié)與農(nóng)業(yè)有很大關系,所以,古時候春天播種前要進行“春祈”活動。到了秋季八月,正是收獲季節(jié),五谷豐登,要拜謝土地神的保佑,這就是“秋祀”或“秋社”。
民間“秋祀”的重要活動主要是拜月、祭月,一方面表達對月神的感恩,另一方面祈望月神在未來給更多的庇佑和福祉。所以,每逢中秋節(jié)不同的地方都會舉行不同的祭月、拜月、賞月、鬧月、跳月等各類形式的既歡快又有豐富文化內(nèi)涵的活動,以感謝大自然,感謝天地,感謝月神。同時,也表達了對勞動的尊崇。
這種“秋祀”活動歷代相沿。但是在六朝以前,農(nóng)歷八月十五還沒有作為固定節(jié)日,唐代才將八月十五正式定為“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這一天,民間有各種各樣的活動,身在異地的游子們都紛紛回家與家人團圓,共慶中秋佳節(jié)。
此外,中秋節(jié)的傳說也非常豐富,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這也使中秋節(jié)的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更加豐厚。
中秋節(jié)的習俗介紹12
日本十五夜日本的傳統(tǒng)的中秋節(jié)被稱為十五夜,也叫中秋名月、芋名月。但是與中國人在中秋節(jié)的時候吃月餅不同,日本人在賞月的時候吃江米團子,稱為“月見團子”。由于這個時期正值各種作物的收獲季節(jié),為了對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謝,日本人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日本人也會賞月,稱之為「月見」(ja:月見)(日語:月見/つきみ Tsukimi ),屋內(nèi)會陳列賞月團子(日語:月見団子/つきみだんご Tsukimi dango )、芒草(日語:すすき Susuki )、芋(日語:里芋/さといも Satoimo )等。
在日本,月餅并不是中秋節(jié)的特-供食品,而是一種很普通的四季食品,一般會由栗子、葡萄又或是新谷制成。而日本人在賞月時會吃的是用糯米等原料制作的飯團子,也有一個專門的叫法,叫做“お月見団子(つきみだんご)”。
現(xiàn)在日本人過中秋節(jié)的傳統(tǒng)是由古代中國傳入的,在那個以學習漢文化為榮的久遠時代傳入。日本語中中秋節(jié)的正式名稱是“栗名月”,也叫“豆名月”、“芋名月”。我們知道日本人賞櫻花叫做“花見”,那么日本的賞月活動叫什么呢?對了,就叫“月見”(お月見)。日本“月見”既賞月的習俗來源于中國,在1000多年前傳到日本后,當?shù)亻_始出現(xiàn)邊賞月邊舉行宴會的風俗習慣,被稱為‘觀月宴’。與中國人在中秋節(jié)的時候吃月餅不同,日本人在賞月的時候吃糯米團子(“月見團子”) 。同時,由于中秋節(jié)期間正值各種作物的'收獲季節(jié),為了對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謝,日本人還舉行各種慶;顒印
因為日本人的傳統(tǒng)很忌諱“片見月”,因此他們?nèi)绻e辦賞月活動的一般只會在十五夜。但是即使是十五夜月見,現(xiàn)在日本的賞月會也越來越少了。一般只有寺廟等宗教文化團體會舉辦,人們留在家中看電視節(jié)目比去寺廟參加賞月會的人多得多。
猜燈謎作為日本中秋風傳統(tǒng)活動之一,但規(guī)模不是很大,參與燈謎會的人大多數(shù)是“家庭裝”,因為小朋友最喜歡猜燈謎了。
除此之外,插花也是日本栗名月的重要習俗。日本人過栗名月之前,會在家里的花瓶插上芒草、葦草等花草以示慶祝月圓之夜。
中秋節(jié)的習俗介紹13
1兔兒爺
兔兒爺?shù)钠鹪醇s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jié)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shù)墓δ芤延杉涝罗D(zhuǎn)變?yōu)閮和闹星锕?jié)玩具。制作也日趨精致,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迸f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這兔兒爺,經(jīng)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chuàng)造,已經(jīng)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shù)裨斐山鹂鸺椎奈涫,有的騎著獅、象等猛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chuàng)造。還有一種肘關節(jié)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刮打刮打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拜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后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
2舞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jié)最富傳統(tǒng)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qū)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節(jié)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qū)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很是熱鬧。
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說:很早以前,大坑區(qū)在一次風災襲擊后,出現(xiàn)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出搜捕,終于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shù)天后,大坑便發(fā)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托夢,說是只要在中秋佳節(jié)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qū)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
不管這傳說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國是龍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節(jié)舞火龍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是值得珍視的。如今大坑區(qū)的舞火龍活動規(guī)模頗大,除總教練、教練、總指揮及指揮外,安全組等等。輪番舞龍者達三萬多人。
3拋帕招親
山東省有些地區(qū),中秋之夜有拋帕招親的習俗。
是夜,于廣場中搭一彩臺,布置成月宮景狀,并設玉兔、桂樹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歡慶歌舞之后,姑娘們將一些繡著不同花色的手帕向臺下拋去。如有觀眾接得的手帕與“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臺領獎。有些未婚的小伙子在交還手帕時,若受“嫦娥”喜歡,則可以戒指相贈。
此后,雙方可以交友往來,情投者便喜結(jié)良緣。
4燃寶塔燈
明清時期,民間還有在中秋之夜燃燈的習俗。中秋燈與元宵燈不大相同。中秋夜點的是寶塔燈,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寶塔燈,即由村童撿拾瓦礫搭成寶塔形狀的燈。清代蘇州村民在曠野用瓦疊成七級寶塔,中間供地藏王,四周燃燈,稱為“塔燈”。
廣州兒童燃“番塔燈”,用碎瓦為之;還有柚皮燈,用紅柚皮雕刻各種人物花草,中間安放一個琉璃盞,紅光四射。
5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fā)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yōu)榉鸬澜蝗诘脑鹿馄兴_與搗藥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
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Ο六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zhí)杵,藻彩精致,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
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并焚之!
6中秋博餅
在福建廈門,每逢中秋佳節(jié)臨近,夜色闌珊中的廈門,大街小巷便會傳出博餅時骰子撞碰瓷碗的悅耳叮當聲。
廈門的“博餅”,也叫“博中秋餅”、“博會餅”。這一風俗的形成與民族英雄鄭成功有關。據(jù)傳是300多年前,鄭成功屯兵廈門,每到8月15日月圓之時,滿懷反清復明之豪氣的將士們,難免有思鄉(xiāng)思親之情。為排解和寬慰士兵佳節(jié)思念家鄉(xiāng)親人之苦,鄭成功的部下洪旭發(fā)明了一種博餅游戲,讓士兵賞月博餅。鄭成功親自批準從農(nóng)歷13至18,前后6夜,軍中按單雙日輪流賞月博餅。這獨特的游戲,后逐漸在民間流傳和改進,成為一種有趣的民俗活動。早年,博狀元餅,多為親友或結(jié)拜兄弟姐妹間大家出錢,購買一二會月餅,共同博之,誰得“狀元”,來年中秋節(jié)要贈送一會給大家博。其中有人生男孩的要送兩會。
這樣,年年有增無減,會餅越來越多,只好再分開兩獨立組。一般家庭由長輩主持,每年買一二會,全家圍成一圈博之。
7中秋宴俗
古時漢族的中秋宴俗,以宮廷最為精雅。
如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眾人圍坐品嘗,佐以酒醋。食畢飲蘇葉湯,并用之洗手。宴桌區(qū)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清宮多在某一院內(nèi)向東放一架屏風,屏風兩側(cè)擱置雞冠花、毛豆技、芋頭、花生、蘿卜、鮮藕。屏風前設一張八仙桌,上置一個特大的月餅,四周綴滿糕點和瓜果。祭月完畢,按皇家人口將月餅切作若干塊,每人象征性地嘗一口,名曰“吃團圓餅”。
清宮月餅之大,令人難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儀賞給總管內(nèi)務大臣紹英的一個月餅,便是“徑約二尺許,重約二十斤”。
8祭月、燒香斗
上海中秋節(jié)風俗,有祭月和燒香斗等。祭月時,當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供以月餅、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還供有執(zhí)著搗藥杵站立的玉兔月宮符畫。舊以月屬陰,祭月時由婦女先拜,男子后拜,也有說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畢,一家吃團圓酒、賞月飯等。婦女回娘家暫住的,中秋夜必須返回夫家,因為這是團圓節(jié)的緣故。中秋夜出游賞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婦女們結(jié)伴夜游,稱為“踏月”。上海小東門外的陸家石橋,橋下面水中蕩漾的皎月倒影,與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對照。因此中秋夜游人如織,爭相觀賞。這“石梁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氣,被稱作“滬城八景”之一。
上海民間還有燒香斗的風俗。所謂香斗,也有稱為斗香的,是由紙扎店制作的.,形狀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寬約有二尺多。香斗四周糊著紗絹,繪有月宮樓臺亭閣等圖畫,也有的香斗用線香編繞而成,斗中插有紙扎的龍門魁星以及彩色旗旌等裝飾。上海中秋節(jié)燒香斗的場面,向以南園為最盛。此外,城里城外許多大橋的橋堍都點燃有特制的大型香斗。
9老北京的中秋節(jié)
中秋節(jié)是六大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是老北京人除春節(jié)以外的第二大節(jié)日,在北京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據(jù)《大金禮集》卷32“休假”條記載元旦、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是金朝的法定假日,各級官員都有一至三天的休假。中秋節(jié)在北京又稱八月節(jié),經(jīng)明朝的發(fā)展,在清代乾隆間形成高潮,因乾隆屬兔,又是八月十三的生日;实凵赵谇宕小叭f歲節(jié)”,乾隆當了六十年皇帝,每年均要慶賀生日,許多中秋習俗是在乾隆年間形成,一直沿襲至民國,豐富多彩。祭月
老北京民間視月為神,把月亮稱為月神、月姑、月宮娘娘、太陰星君或稱月光神為嫦娥,因此有系列祭月活動。《燕京歲月時記》中說:“京師謂神像為神馬兒,不敢斥言神也。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玉兔,人立而執(zhí)杵。藻彩精致,金璧輝煌,市肆問多賣之者。長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色,或黃色,向月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并焚之!
拜月方式很多,有的供月光馬,有的不供月光馬,但都面對月出的方向擺好供桌。供桌上講究“五供三不擺”:一供福;月餅代表大團圓,蘋果代表“平安就是!;二供祿:供桌上要擺上香爐、臘扦和花瓶,臘扦上放紅色蠟燭,下面壓敬神錢糧(黃錢、元寶、千張);三供壽:擺放大桃和石榴取意“桃獻千年壽,榴開百子圖”;四供喜:擺放切成花瓣型的西瓜和九節(jié)藕,寓意“花好月圓,喜事連連”;五供財:把鮮栗子和棗放在柿子四周,寓意“早早利市”。三不擺,拜月時一不擺“自來白”;二不擺“梨”,因梨的諧音是“離”,中秋人們期盼的是團圓;三不擺是花瓶里不插花,一般供花是插給玉兔吃的毛豆枝和象征娑羅樹的雞冠花,希望玉兔能搗仙藥給人以長壽。由于受皇帝每年秋分亥時到“夕月壇”祭月是也含二十八星宿的影響,民間祭月有的也有其內(nèi)容。
中秋節(jié)的習俗介紹14
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nóng)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jié)”。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jié)”。
中秋節(jié)的來歷:
據(jù)說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抖Y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朝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里的“夕月”即“拜月”之意。祭月原是帝王的禮制,后來達官文士也效仿,此風逐漸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tǒng)的活動。
中秋節(jié)的`起源:
中秋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佳節(jié)。根據(jù)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zhèn)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
中秋節(jié)的傳說:
這是人們一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jié)日。有說,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中秋節(jié)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
中秋節(jié)的習俗:
在中秋節(jié),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中秋節(jié)的習俗介紹15
八月十五中秋佳節(jié),正是春華秋實,一年辛勤勞動結(jié)出豐碩果實的季節(jié)。屆時家家都要軒置辦佳肴美酒,懷著豐收的喜悅,歡度佳節(jié),從而形成我國豐富多采的中秋飲食風俗。
吃月餅
“中秋佳節(jié)吃月餅”,是我國流傳已久的傳統(tǒng)風俗。每當風清月朗、桂香沁人之際,家家嘗月餅、賞月亮,喜慶團圓,別有風味。
月餅作為一種形如圓月,內(nèi)含佳餡的食品,在北宋時期就已出現(xiàn)。詩人兼品味家的蘇東坡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而作為一種食品,稱為“月餅”,則始見于南宋《武林舊事·蒸作飲食》。當時,杭州民間就有“以月餅相饋,取中秋團圓之意”。到了元朝末年,月餅已成為中秋節(jié)日美點。
吃南瓜
江南各地過中秋節(jié),有錢人家吃月餅,窮苦人家有吃南瓜的風俗。
“八月半吃南瓜”的風俗是怎樣來的呢?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南山腳住著一戶窮苦人家,雙親年老,膝下只有一女,名叫黃花,美麗、聰明、善良、勤勞。那時連年災荒,黃花的父母年老多病,加上缺衣少食,病在床上,奄奄一息。那天八月十五,黃花在南山雜草叢中,發(fā)現(xiàn)兩只扁圓形野瓜。她采了回來,煮給父母吃。香噴噴、甜滋滋,兩老吃了食欲大增,病體也好了。黃花姑娘就把瓜子種在地里,第二年果然生根發(fā)芽,長出許多圓圓的`瓜來,因為這是從南山采來的,就叫南瓜。從此,每年八月十五那一天,江南家家戶戶流傳著八月半吃老南瓜燒糯米飯的風俗。
吃田螺
至于中秋食田螺,則在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志》有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泵耖g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據(jù)分析,螺肉營養(yǎng)豐富,而所含的維生素A又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zhì)。食田螺可明目,言之成理。但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節(jié)特別熱衷于食之呢。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nèi)無小螺,因此,肉質(zhì)特別肥美。是食田螺的最佳時節(jié)。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吃芋頭
中秋食芋頭,則寓意辟邪消災,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癸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剝鬼而食之,大有鐘馗驅(qū)鬼的氣概,可敬。
飲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jié)日的一種美的享受。
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斗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梢娢覈嫻鸹ㄡ劸频哪甏,已是相當久遠。
【中秋節(jié)的習俗介紹】相關文章:
中秋節(jié)習俗介紹09-16
廣東中秋節(jié)的習俗介紹09-07
河南中秋節(jié)的習俗介紹08-18
中秋節(jié)吃月餅習俗介紹08-09
閩南中秋節(jié)習俗介紹09-09
中秋節(jié)的來歷和習俗介紹08-26
關于中秋節(jié)的由來和習俗介紹09-06
中秋節(jié)習俗09-25
中秋節(jié)的習俗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