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第6期觀后感范文
“其實文化類節(jié)目該怎么突圍,我覺得首先還是我們期待著整個社會的大環(huán)境有所改善。”董卿說!独首x者》節(jié)目組除了把這份對精神文化的尊重移植到節(jié)目中來,還在節(jié)目之外扛起了更多責任。下面是CN人才網(wǎng)為大家整理的朗讀者第6期觀后感范文,歡迎參考~
篇一:朗讀者第6期觀后感范文
飽含書卷氣,是這檔綜藝的另一顯著特征。朱自清在《文學的美》一文中寫到:“文字的藝術,材料便是‘人生’。”當一對來自四川的普通夫婦念起《朱生豪情書》中的語句,“不要愁老之將至,你老了也一定很可愛”,我們很難不被感動;翻譯家許淵沖已96歲高齡,卻仍堅持每天工作至凌晨三四點,說到動情處,他感慨“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記住了多少日子”,我們心中也很難不起敬意。
“理學家朱熹說,凡讀書需字字讀得響亮。朗讀是一種學習方法,但更多時候,朗讀也是傳播思想、傳遞情感、傳承精神的一種手段。通過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成風化人,也正是我們做這個節(jié)目的初心。”董卿表示。
文匯報首席記者王彥談道:“漢語之雅馴,文化之寬廣,情感之豐厚,全都在節(jié)目不疾不徐的節(jié)奏中漸次打開。”
為了讓《朗讀者》能擁有期望中的獨特氣質(zhì),董卿邀請了北京奧運會閉幕式導演陳維亞、作家劉震云、導演陸川等人,一起加入策劃,還邀請了著名作家鐵凝、王蒙、余秋雨、馮驥才擔任文學顧問。在朗讀者的選擇上,不管公眾人物或普通人,唯一的標準是必須具有閱歷和感染力,這樣才能很好地勾勒出文字所描繪的情感。而至于讀什么,節(jié)目策劃之一的劉震云認為:每個人都有朗讀的原動力,他們讀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么要讀這段文字,這段文字會與我們產(chǎn)生怎樣的共情。說到底,《朗讀者》想做的是從文學出發(fā),走向情感和生命體驗,將每個人連接到一起。
篇二:朗讀者第6期觀后感范文
在2月18日第一期節(jié)目播出后,該節(jié)目在豆瓣上的評分就已經(jīng)高達9.0分,在新浪微博熱門話題榜上連續(xù)兩小時排名第一,張梓琳、許淵沖等嘉賓的名字紛紛登上微博熱搜,許淵沖先生多部作品也登上當當圖書板塊熱搜榜……《朗讀者》收獲了觀眾“零差評”的好口碑,被追捧為“綜藝節(jié)目的一股清流”。
《朗讀者》采用“明星結合素人”的嘉賓陣容,既有著名作家麥家、企業(yè)家柳傳志、世界小姐張梓琳等人們熟悉的名人,也有來自四川金堂縣的周小林、殷潔夫妻倆這樣的普通百姓。節(jié)目將他們的人生故事與文學佳作相結合,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后的價值。
“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則是展現(xiàn)生命。將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就是我們的《朗讀者》。”這是節(jié)目制片人、主持人董卿在《朗讀者》中的'開場白。
“做《朗讀者》,一方面是因為央視作為國家電視臺,應該承擔起文化傳播的職責和使命;另一方面是我個人的興趣,我對文學很感興趣,同時對人也很感興趣。”董卿認為,“從《朗讀者》中像是尋找到了其高吻合度,因為這檔節(jié)目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結合在一起,讓時代背景和個人興趣同步共鳴。”
總導演之一田梅認為,真誠是《朗讀者》最大的特點。事實證明,“非市場化手段”一樣能夠贏得收視率與口碑雙豐收。當下,藝人參加真人秀綜藝的片酬水漲船高是公認的事實,但田梅認為,《朗讀者》在邀請嘉賓時更多是靠真誠與情懷而非其他,“很多人是花錢請不來的,比如馬云先生,他很愿意參加我們的節(jié)目”。
“節(jié)目為觀眾打開了斑斕的情感世界,情感是人類共通的,它讓我們團結在一起。”對于這樣一個清新脫俗又平易近人的節(jié)目的走紅,另一位總導演劉欣并不感到意外,他認為隨著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升級,文化類綜藝確實迎來了“突圍”的時機,“直擊觀眾內(nèi)心最深處的那份感動,才能引發(fā)最大程度的共鳴,做到這點很難,但是卻很重要。”
篇三:朗讀者第6期觀后感范文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文學與傳播系副教授康斌看了幾期《朗讀者》,也幾度被嘉賓們的故事所打動,尤其是許淵沖老先生讀林徽因的詩那一段,紅了眼眶。然而,他并不認為這是一檔讀書節(jié)目:“它像什么呢?因為要表達某種情感,所以要選擇相應的作品來配合它。它的目的不在于引領閱讀,而在于精神撫慰或者情感宣泄。他為主流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很好的樣板,把慈悲、感恩、愛、責任感等美好品質(zhì),用一種比較委婉的方式表現(xiàn)了出來。”
《朗讀者》中,與親情相關的故事分享或是朗讀選段,往往能瞬間擊中觀眾的淚腺。當世界小姐張梓琳為女兒讀《愿你慢慢長大》,自然流露的母愛美好而真摯:“愿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愿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愿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愿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作家麥家講述父子三代人之間隔閡與疏離,讓人們看到了一個普通的父親,如何包容和試圖接近青春期叛逆的兒子:“到此為止,我不想你,也希望你別想家。如果實在想了,就讀本書吧。”徐靜蕾讀史鐵生的《奶奶的星星》,講人世間最溫暖最遙遠的守護:“人死了,就變成一個星星。給走夜道兒的人照個亮兒。”
吳暢暢印象最深的是鄭淵潔與86歲的父親鄭洪升一同朗讀童話故事《父與子》。他認為,朗讀以知為名,最重要的還是情感,它能夠呼應中國社會各個階層中,因為不同的教育,不同的出生所導致的不同的情感結構。在他看來,當下是高度流動的社會,利用空間的距離感,打“親情牌”尤其能夠成為高效的動員方式。“電視的煽情是一種有力的吸引觀眾的手段,但是用多了也會麻木,觀眾繼而產(chǎn)生免疫力,就會轉移。”
在明星天價薪酬橫行、進口綜藝模式引進受限的環(huán)境,《朗讀者》、《見字如面》的出現(xiàn)提供了一種新鮮而不失態(tài)度的綜藝形式,盡管有諸多瑕疵,因其對人文精神的訴求,誕生之初就被人們寄予改善國民閱讀生態(tài)的厚望。此前,有評論者斷言,我國國民疲于奔命,為物質(zhì)殫精竭慮,根本無暇顧及所謂的閱讀生活。在呂新雨看來,情況恰恰相反,正因為太疲于奔命了,精神層面的缺失已經(jīng)是嚴重的社會問題:“你看到社會中,大量的精神問題,大量的抑郁癥,高自殺率、校園暴力,這個背后恰恰是這個社會對意義的饑渴。”讀書本身是一個尋求意義的過程,大眾傳媒中,尋求意義的過程變成節(jié)目來討論、來引領,而不是簡單給出答案。她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尋求意義的歷程,我們通過分享對意義的追尋,分享心靈的困惑、人生的艱難困苦,使得意義的追求變成一個尋求對話、尋求共識的過程。這就是有意義的。
【朗讀者第6期觀后感范文】相關文章:
朗國2015校園招聘信息10-21
朗讀者第二期經(jīng)典臺詞范文11-29
廈門朗視信息2015校園招聘信息10-13
朗新科技2015校園招聘信息10-09
古詩文《司馬朗》閱讀訓練及答案03-11
讀《寄小讀者》有感通用15篇05-03
讀《寄小讀者》有感合集15篇05-03
讀《寄小讀者》有感(集合15篇)05-03
受讀者喜愛的人物傳記推薦09-10
讀者協(xié)會讀書月系列活動策劃書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