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電影的觀后感
導語:《生死朗讀》是一部2008年出品的英國電影,改編自1995年本哈德·施林克所創(chuàng)作的小說《朗讀者》,由史蒂芬·戴德利導演,凱特·溫絲萊特、大衛(wèi)·克勞斯、拉爾夫·費因斯等人主演。
先列一下原著和電影的幾點不同。
關于結局,原著里伯格選擇了把他和漢娜的故事寫下來,初衷是為了擺脫這段記憶,但后來卻發(fā)現(xiàn)文字卻把快要從記憶里消失的故事客觀化完整化,而當事人似乎也在這樣的宣泄方式下得到了一定的心靈慰藉。電影里,身為人父的伯格帶著已長大的女兒重返故里,告訴她為父15歲時發(fā)生的那段故事。這樣一來,導演一定程度上曲解了原著作者的本意,即唯有文字,才能連接起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不過導演又添加另一細節(jié),漢娜最后選擇踩在書本上自縊。
另有一段,在法庭上重見漢娜之后,伯格意識到,對奧斯威辛集中營的認識皆來自報道媒體圖片而產(chǎn)生的想象,缺乏直觀形象。于是他決定親自去奧斯威辛看看,途中和一司機有一段談話,司機認為劊子手并不恨他要處死的人,而只是單純地服從命令。所以并不存在戰(zhàn)爭和憎恨的理由,對他來說那些被處死的人是完全無所謂的。
影片中教授和學生們有一場辯論。其實正義,不由道德而是由法律進行控制/問題不是正確與否,而是是否合法,而且不是現(xiàn)在的法律,而是過去的法律。而那些殺人犯并不知道那是錯的。
而伯格對于漢娜,理解和譴責,兩者都行不通。如果理解漢娜,就像漢娜自己申辯的,當教堂著火時,她不開門,只是履行保安的職責;如果譴責漢娜,就無法原諒她冷眼旁觀任幾百人活活燒死的罪行。伯格的這種困惑,自始至終都沒有得到釋然。
伯格一直沒有找到如何面對漢娜,如何面對這樣一段父輩們這一段可怕的歷史。
于是他選擇逃避。
他沒有把漢娜不識字的真相告訴審判長阻止這一場錯誤的判決,也沒有去探望漢娜。之后他選擇了錄音帶的方式保持與漢娜的聯(lián)系,但卻拒絕給漢娜回信。漢娜出獄前,那唯一的`一次面對面,伯格顯得咄咄逼人。漢娜說一切都結束了不是嗎?伯格選擇沉默,卻反問漢娜有否花時間思考過去。漢娜的回答是,我覺得不需要想,死者已逝。
原著里漢娜的回答是:“你對此耿耿于懷?"但是,她并未等我回答就接著說,"我一直有種感覺,感到?jīng)]有人理解我,沒有人知道我是誰,我做過什么。你知道嗎,如果沒有人理解你,那么也就沒有人有權力要求你做出解釋說明,即使是法庭也無權要求我做解釋說明。但是,那些死去的人卻可以這樣做,他們理解我,為此他們不必非得在場,但是,如果他們在的話,他們就更能理解我。在這監(jiān)獄里,他們和我在一起的時候特別多,他們每天夜里都來,不管我是否想讓他們來。在法庭審判之前,在他們想要來的時候,我還能把他們趕走!
這一段凱特文斯萊特詮釋得極其到位,漢娜似乎從伯格的神色中意識到他仍然沒有原諒他。于是選擇了出獄前結束自己的生命。
伯格按漢娜的遺愿去探望大火中幸存的那位女兒,她的回答是,“這樣的饒恕,我不能,也不想給與!
“也許我把我們的故事寫出來的目的還是為了擺脫它,盡管我無法達到這個目的!痹髡咦尣裨谧詈,選擇文字來面對這一段歷史。導演選擇了把上一代的過去告訴下一代!耙呀(jīng)過去的沒有結束,而是活現(xiàn)在現(xiàn)實中!蔽覀儾荒芡鼌s錯誤的過去,但可以選擇原諒。就像伯格讀給漢娜的聽的《奧德賽》,“奧德修斯回來不是為了留下,而是為了重新出發(fā)。這個運動是有目的的,同時又無目的,是成功的,同時又是徒勞的。”
伯格寫給漢娜的小詩:
當我們敞開心扉時,
我們合二為一。
當我們沉浸時,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當我們消失時,
你在我心里,我在你心里。
這之后,
我是我,
你是你。
【朗讀者電影的觀后感】相關文章:
電影朗讀者觀后感200字02-16
《朗讀者》觀后感03-01
朗讀者觀后感12-31
朗讀者觀后感01-04
朗讀者觀后感01-09
節(jié)目《朗讀者》的觀后感08-31
《朗讀者》節(jié)目觀后感08-30
朗讀者觀后感2017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