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詩詞鑒賞 推薦度:
- 古詩詞鑒賞 推薦度:
- 古詩詞鑒賞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古詩詞鑒賞(推薦)
在日常的學(xué)習(xí)、工作、生活中,說到古詩,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詩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創(chuàng)作的詩。究竟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詩詞鑒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古詩詞鑒賞1
20xx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必讀:古詩詞鑒賞答題技巧
文句翻譯題
答題技巧:
一定要直譯,一般不允許意譯,要字字落實,忠實于原文。
①先將句子中的每個字都落實為現(xiàn)代漢語的解釋,同時注意平時學(xué)習(xí)過程中強調(diào)的重點實詞、重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語、詞類活用、重點句式、特殊語氣在句中有沒有體現(xiàn),這些是重點的得分點,需要將特征翻譯出來。(“信”)
、诜g個別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漢語中常用的單音節(jié)詞換成現(xiàn)代漢語中常見的雙音節(jié)詞。人名地名等專用名詞不要翻譯,無須自作聰明。
③再將這些字連成句,要求符合現(xiàn)代人說話習(xí)慣。(“達”)
④連字成句時注意盡量多就少改,該補的一定要補出來,該調(diào)整順序的也要落實。使一句話完整通順。
、輦別字詞實在無法說通,試試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詩歌鑒賞題
答題技巧
1、認真研究古詩的`題目,有的題目實際上就概括了詩的主要內(nèi)容;蛘呓o你理解該詩提供了感情基調(diào)。
2、仔細閱讀全詩,注意詩中出現(xiàn)的意象(即描寫的對象),調(diào)動常識儲備,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3、評價要恰當(dāng),嚴禁人為拔高,圍繞人之常情考慮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特別是比較熟悉的、特征性明顯的作者,不能生貼標簽,應(yīng)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分步作答。
4、儲備一些詩歌鑒賞中常用的名詞術(shù)語,如果判斷準確,就要敢于大膽使用;如果不能肯定,要學(xué)會運用模糊語言,做到不懂裝懂,盡量獲取分數(shù)。
5、整體把握詩詞和詩詞中的句子,注重概括。
6、弄清題目問的角度,這就是我們回答的角度,做到“問什么,答什么”有針對性。弄清題目怎么問的,問的方式即是回答的方式,做到“怎么問,怎么答”。
特別提示
1、有千古名句的要注意名句對全詩的作用及其在全詩中的分量;
2、注意時代對作家的影響(如南宋的愛國思想,明末清初的抗清復(fù)明等);
3、注意前后期風(fēng)格變化大的作家
原則:忠實于題干,“問什么,答什么”,忠實于文本,“要什么,給什么”。
古詩鑒賞表述
這首詩采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xiàn)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xiàn)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達方式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古詩詞鑒賞2
《聞雁》
唐·韋應(yīng)物
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雜詩》
唐·王維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yīng)知故鄉(xiāng)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題大庾嶺北驛》
唐·宋之問
陰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fù)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
明朝望鄉(xiāng)處,應(yīng)見隴頭梅。
《渡荊門送別》
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月夜億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雁一秋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常不達,況乃未休兵。
《送別》
隋朝民歌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尺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逢入京使》
唐·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古詩詞鑒賞3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夜歸鹿門歌》
【內(nèi)容】: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夜來去。
【作者小傳】:
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陽人。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主要作家之一。詩與王維齊名,號王孟。其詩每無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復(fù)出人意表,清閑淺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風(fēng)來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
【注釋】:
漁梁:地名,在河北省襄陽東。鹿門:詩人當(dāng)時所居的襄陽鹿門山。龐公:龐德公、東漢隱士。
【賞析】:
先寫渡口的喧鬧,再寫居所只有自己獨來獨去的幽靜。因為東漢時的著名隱士龐德公也曾在這里住過,追慕和自照便自然地融為一體,渾然成篇。
這是歌詠歸隱情懷志趣的詩。首兩句先寫夜歸的一路見聞;山寺傳來黃昏報鐘,渡口喧鬧爭渡,兩相對照,靜喧不同。三、四句寫世人返家,自去鹿門,殊途異志,表明詩人的怡然自得。五、六句寫夜登鹿門山,到得龐德公棲隱處,感受到隱逸之妙處。末兩句寫隱居鹿門山,心慕先輩。
全詩雖歌詠歸隱的`清閑淡素,但對塵世的熱鬧仍不能忘情,表達了隱居乃迫于無奈的情懷。感情真摯飄逸,于平淡中見其優(yōu)美,真實。
古詩詞鑒賞4
原文:
出塞
趙玄荒院士楷書刻石拓片《出塞·其一》
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其二
騮馬7新跨白玉鞍,戰(zhàn)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注釋譯文:
字詞注釋:
但使:只要。
龍城飛將:《漢書·衛(wèi)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wèi)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shù)百;\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wèi)青奇襲龍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認為龍城飛將中飛將指的是漢飛將軍李廣,龍城是唐代的盧龍城(盧龍城就是漢代的李廣練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縱觀李廣一生主要的時間都在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其中每次匈奴重點進攻的漢地天子幾乎都是派遣李廣為太守,所以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
不教:不叫,不讓。教,讓。
胡馬:指侵擾內(nèi)地的外族騎兵。
度:越過。在漫長的邊防線上,戰(zhàn)爭一直沒有停止過,去邊防線打仗的戰(zhàn)士也還沒有回來。 要是攻襲龍城的大將軍衛(wèi)青和飛將軍李廣今天還依然健在,絕不會讓敵人的軍隊翻過陰山。
陰山:昆侖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中國北方的屏障。
騮馬:黑鬣黑尾巴的紅馬,駿馬的一種。
新:剛剛。
沙場:指戰(zhàn)場。
震:響。
白話譯文:
其一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guān),守邊御敵鏖戰(zhàn)萬里征人未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其二
將軍剛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寶馬出戰(zhàn),戰(zhàn)斗結(jié)束后戰(zhàn)場上只剩下凄涼的月色。
城頭上的戰(zhàn)鼓還在曠野里震蕩回響,將軍刀匣里的寶刀上的血跡仍然沒干。
作品鑒賞:
其一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zhàn)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
詩從寫景入手。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七個字,即展現(xiàn)出一幅壯闊的圖畫:一輪明月,照耀著邊疆關(guān)塞。詩人只用大筆勾勒,不作細致描繪,卻恰好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尤為奇妙的是,詩人在“月”和“關(guān)”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guān)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里邊關(guān)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這是詩人對長期的邊塞戰(zhàn)爭作了深刻思考而產(chǎn)生的“神來之筆”。
面對這樣的景象,邊人觸景生情,自然聯(lián)想起秦漢以來無數(shù)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人們。“萬里長征人未還”,又從空間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里的“人”,既是指已經(jīng)戰(zhàn)死的士卒,也指還在戍守不能回歸的士卒。“人未還”,一是說明邊防不鞏固,二是對士卒表示同情。這本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這是從秦到漢乃至于唐代,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于是在第三、四兩句,詩人給出了回答。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兩句,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桿發(fā)戍邊戰(zhàn)士鞏固邊防的愿望和保衛(wèi)國家的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鏗鏘有力。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xiàn)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dāng)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有弦外之音,使人尋味無窮。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繪,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是復(fù)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jié)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zhàn)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fā)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詩人并沒有對邊塞風(fēng)光進行細致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nèi)心世界。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劃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漢關(guān)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復(fù)雜的內(nèi)容熔鑄在四行詩里,深沉含蓄,耐人尋味。
其二
這首詩描寫了一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剛剛結(jié)束的情景。棗紅馬剛剛裝上白玉裝飾的'馬鞍,戰(zhàn)士就騎著它出發(fā)了。戰(zhàn)斗結(jié)束的時候天已經(jīng)很晚,戰(zhàn)場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城頭上催戰(zhàn)的鼓聲仍在曠野上回蕩,刀鞘里的鋼刀血跡未干。詩人用寥寥數(shù)筆,就把將士們的英武氣概,勝利者的神態(tài)生動地描繪出來。
驊騮駿馬,是再好不過的馬了,還要給它配上再美不過的白玉鞍橋,可以想見這馬上騎手的威風(fēng)。這英武的騎士是手持“金刀”(即金錯刀)奮戰(zhàn)沙場的。這騎士披一身月色,頂凜冽寒風(fēng),鏖戰(zhàn)而歸。但他全副精神仍沉浸在煙塵滾滾的沙場,那咚咚的進擊鼓聲還響徹耳畔。這風(fēng)度軒昂、勇武不凡、充滿自信的騎士,就是詩人心目中唐軍將官的形象,也是詩人矢志抗敵、無時無刻不意欲拼搏戰(zhàn)場的心靈寫照!俺穷^鐵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干!边@實在是一個堅定的愛國者從耿耿赤心發(fā)出的雄壯的吶喊,也分明寄寓著詩人的殷切希望。
這首詩抒寫自信、進取、開拓為特征的傳統(tǒng)尚武精神,風(fēng)格剛健、清新。詩人描寫戰(zhàn)爭的勝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構(gòu)成一種氣氛。詩歌選取戰(zhàn)斗生活的一個片段,以“騮馬”“沙場”“鐵鼓”“金刀”等戰(zhàn)爭意象串成一系列戰(zhàn)斗生活的畫面,戰(zhàn)斗的激烈與戰(zhàn)場的肅殺盡在其中。詩頭“新跨”一詞將戰(zhàn)士風(fēng)風(fēng)火火、迎接戰(zhàn)斗的激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而詩尾以“血未干”這樣一幅看似血腥的場景描寫戰(zhàn)士的內(nèi)心——熱血并未因為戰(zhàn)斗的結(jié)束而冷卻。這種激烈肅殺的氣氛,生動地表現(xiàn)出戰(zhàn)士的颯爽英姿和激昂振奮的風(fēng)貌。
作者在這首詩中抓住戰(zhàn)斗剛剛結(jié)束的場面加以描寫,塑造了一個英姿颯爽、勇猛善戰(zhàn)的將軍形象,熱情地歌頌了將士們?yōu)閲鴼沉⒐Φ挠赂揖瘛?/p>
詩人描寫勝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構(gòu)成一種氣氛。把戰(zhàn)士的颯爽英姿,激昂振奮的風(fēng)貌寫了出來。
古詩詞鑒賞5
卜居原文
作者:屈原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fù)見。竭知盡忠而蔽障于讒。心煩慮亂,不知所從。乃往見太卜鄭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決之。”詹尹乃端策拂龜,曰:“君將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寧悃悃款款,樸以忠乎,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
“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游大人以成名乎?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以偷生乎?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將哫訾栗斯,喔咿儒兒,以事婦人乎?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將突梯滑稽,如脂如韋,以潔楹乎?
“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將泛泛若水中之鳧,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寧與騏驥亢軛乎,將隨駑馬之跡乎?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
“此孰吉孰兇?何去何從?
“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
詹尹乃釋策而謝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shù)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
卜居譯文及注釋
譯文一
屈原(被)流放了,三年不再能見(到國王)。(他)竭盡智慧用盡忠心,卻被讒言遮擋和阻隔。(他)心情煩悶思想混亂,不知道何去何從。就前往拜見太卜鄭詹尹說:“我有所疑惑,希望由先生您來決定!闭惨蛿[正蓍草拂凈龜殼說:“您有什么賜教的?”
屈原說:“我是寧愿忠實誠懇,樸實地忠誠呢,還是迎來送往,而使自己不會窮困呢?
“是寧愿憑力氣除草耕作呢,還是游說于達官貴人之中來成就名聲呢?是寧愿直言不諱來使自身危殆呢,還是跟從習(xí)俗和富貴者來偷生呢?是寧愿超然脫俗來保全(自己的)純真呢,還是阿諛逢迎戰(zhàn)戰(zhàn)兢兢,咿咿喔喔(語無倫次地諂言獻媚)來巴結(jié)婦人呢?是寧愿廉潔正直來使自己清白呢,還是圓滑求全,像脂肪(一樣滑)如熟皮(一樣軟),來諂媚阿諛呢?
“是寧愿昂然(自傲)如同(一匹)千里馬呢,還是如同(一只)普普通通的鴨子隨波逐流,偷生來保全自己的身軀呢?
“是寧愿和良馬一起呢,還是跟隨駑馬的足跡呢?是寧愿與天鵝比翼齊飛呢,還是跟雞鴨一起爭食呢?
“這些選擇哪是吉哪是兇?應(yīng)該何去何從?
“(現(xiàn)實)世界渾濁不清:蟬翼被認為重,千鈞被認為輕;黃鐘被毀壞丟棄,瓦鍋被認為可以發(fā)出雷鳴(般的聲音);讒言獻媚的人位高名顯,賢能的人士默默無聞。可嘆啊沉默吧,誰知道我是廉潔忠貞的呢?”
詹尹便放下蓍草辭謝道:“所謂尺有它不足的地方,寸有它的長處;物有它不足的地方,智慧有它不能明白的問題;卦有它算不到的事,神有它顯不了靈的地方。您(還是)按照您自己的心,決定您自己的行為(吧)。龜殼蓍草實在無法知道這些事啊!”
譯文二
屈原被流放后,三年沒能再見楚懷王。他竭盡智慧效忠國家,卻被讒言謗語把他和君王遮蔽阻隔。他心煩意亂,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去見太卜鄭詹尹問卜說:“我對有些事疑惑不解,希望通過您的占卜幫助我分析判斷!编嵳惨蛿[正蓍草、拂去龜甲上的灰塵,問道:“先生有何見教?”
屈原說:“我寧可誠懇樸實、忠心耿耿呢,還是迎來送往、巧于逢迎而擺脫困境?寧可墾荒鋤草勤勞耕作呢,還是交游權(quán)貴而沽名釣譽?寧可毫無隱諱地直言為自己招禍呢,還是順從世俗貪圖富貴而茍且偷生?寧可鶴立雞群而保持正直操守呢,還是阿諛逢迎、強顏歡笑以侍奉那位婦人?寧可廉潔正直以保持自己的清白呢,還是圓滑詭詐、油滑適俗、趨炎附勢?寧可像志行高遠的千里駒呢,還是像浮游的野鴨隨波逐流而保全自身?寧可與騏驥并駕齊驅(qū)呢,還是追隨那劣馬的足跡?寧可與天鵝比翼高飛呢,還是同雞鴨在地上爭食?上述種種,哪個是吉哪個是兇,哪個該舍棄哪個該遵從?現(xiàn)在的世道混濁不清:認為蟬翼是重的,千鈞是輕的;黃鐘大呂竟遭毀棄,瓦釜陶罐卻響如雷鳴;讒佞小人囂張跋扈,賢明之士則默默無聞。唉,沉默吧,誰人能知我廉潔忠貞的心哪!”
鄭詹尹于是放下蓍草抱歉地說:“尺比寸長但也有短處,寸比尺短卻也有它的長處;世間萬物都有不完善的地方,人的智慧也有不明了的時候;術(shù)數(shù)有占卜不到的事情,天神也有難解之理。請您花心思實行您的主張吧,龜甲和蓍草實在不知如何破解您的疑惑!”
注釋
1.放:放逐。
2.復(fù)見:指再見到楚王。
3.蔽障:遮蔽、阻撓。
4.太卜:掌管卜筮的官。
5.因:憑借。
6.端策:數(shù)計蓍草;端,數(shù)也。拂龜:拂去龜殼上的灰塵。
7.悃(kǔn)悃款款:誠實勤懇的樣子。
8.送往勞來:送往迎來。勞(láo),慰勞。
9.大人:指達官貴人。
10.偷生:貪生。
11.超然:高超的樣子。高舉:遠走高飛。保真:保全真實的本性。
12.哫訾(zú zī):以言獻媚。栗斯:阿諛奉承狀。栗:恭謹,恭敬。斯:語助詞。喔咿儒兒(ní):強顏歡笑的樣子。婦人:指楚懷王的寵姬鄭袖,她與朝中重臣上官大夫等人聯(lián)合排擠饞毀屈原。
13.突梯:圓滑的樣子。滑稽(gǔ jī):一種能轉(zhuǎn)注吐酒、終日不竭的酒器,后借以指應(yīng)付無窮、善于迎合別人。如脂如韋:謂像油脂一樣光滑,像熟牛皮一樣柔軟,善于應(yīng)付環(huán)境。潔楹:度量屋柱,順圓而轉(zhuǎn),形容處世的圓滑隨俗。潔,借為"絜(xié)",《楚辭補注》引《文選》亦作"絜"。
14.昂昂:昂首挺胸、堂堂正正的樣子。
15.泛泛:漂浮不定的樣子。鳧(fú):水鳥,即野鴨。此字下原有一"乎"字,據(jù)《楚辭補注》引一本刪。
16.亢軛(kàng'è):并駕而行。亢,同"伉",并也;軛,車轅前端的橫木。
17.駑(nú)馬:劣馬。
18.寧與黃鵠比翼乎:黃鵠(hú):天鵝;比:舊讀bì。
19.鶩:鴨子。
20.溷(hùn混)濁:骯臟、污濁。
21.千鈞:代表最重的東西。古制三十斤為一鈞。
22.黃鐘:古樂中十二律之一,是最響最宏大的聲調(diào)。這里指聲調(diào)合于黃鐘律的大鐘。
23.瓦釜:陶制的鍋。這里代表鄙俗音樂。
24.高張:指壞人氣焰囂張,趾高氣揚。
25.謝:辭謝,拒絕。
26.數(shù):卦數(shù)。逮:及。
卜居賞析
《卜居》是《楚辭》篇名。王逸認為屈原所作﹐朱熹從其說。近世學(xué)者多認為非屈原作﹐但也還不能作定論。篇中寫屈原被放逐﹐“三年不得復(fù)見”﹐為此心煩意亂﹐不知所從﹐就前去見太卜鄭詹尹﹐請他決疑。屈原先述世道不清﹑是非善惡顛倒的一連串疑問﹐然后詹尹表示對這些疑問“龜策誠不能知事”﹐只好說“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顯然﹐《卜居》并非真的問卜決疑之作﹐只不過設(shè)為問答之語﹐以宣泄作者的憤世嫉俗之意而已。篇中多用譬喻﹐如“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等﹐形像鮮明﹐而且音節(jié)嘹亮﹐對比強烈﹐體現(xiàn)了激憤的情緒。就形式而言﹐《卜居》全篇用對問體﹐凡提八問﹐重重疊疊而錯落有致﹐決無呆板凝滯之感。后世辭賦雜文中賓主問答之體﹐實即濫觴于此。
《卜居》記述了屈原對人生道路的堅定選擇,顯示了一位偉大志士身處黑暗世道的錚錚風(fēng)骨。也許因為構(gòu)成全文主體的,乃是詩人自己言論的緣故吧,后世往往又直指其作者為屈原。 即使是偉大的志士,也并非總是心境開朗的。不妨可以這樣說:正是由于他們的個人遭際,關(guān)聯(lián)著國家民族的`命運,所以心中反而更多不寧和騷動。其痛苦、憤懣的抒瀉,也帶有更深切的內(nèi)涵和遠為強烈的激情。 屈原正是如此。當(dāng)他在《卜居》中出現(xiàn)的時候,已是強諫遭斥、遠放漢北的“三年”以后!爸叶恢r”,能無哀憤?“既放”在外而找不到報效家國之門,能不痛苦得“心煩慮亂,不知所從”?本文開篇描述他往見鄭詹尹時的神思蕭散之狀,正告訴讀者:一種怎樣深切的痛苦和騷動,在折磨著這位哲人的心靈。
這痛苦和騷動的展開,便是構(gòu)成全文主體的卜問之辭。篇目題為“卜居”,可見卜問的是有關(guān)安身立命的大問題。而當(dāng)詩人發(fā)出“寧……將……”的兩疑之問時,顯然伴隨著對生平遭際的莊肅回顧。因而誦讀這節(jié)文字,只有聯(lián)系屈原的崎嶇經(jīng)歷,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其間的情感推涌和漲落。
“吾寧悃悃款款(勤苦忠厚貌)樸以忠乎?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這莊嚴的回顧,似于是從青年時代的修身立業(yè)開始的。思緒悠悠卻又突兀而問,平靜中帶著自信,突兀中夾幾分焦慮,表現(xiàn)的是一種志在興邦,而急于有所作為的青年之思考和選擇。接著的“吾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游大人(權(quán)貴)以成名乎?”則又情緒激昂起來,于自信中汩汩涌騰出一派傲氣——正如屈原在《桔頌》中就驕傲表述的,他“蘇世獨立”、“廓其無求”,誓志靠自己的“力耕”,來實現(xiàn)“誅鋤”天下“草茅”的壯愿,而決不愿向腐朽的權(quán)貴攀附、折腰!這便是青年屈原,在踏上楚國政壇前夕所作出的人生選擇。這與當(dāng)時的許多紈袴子弟,為了實現(xiàn)個人對名位、富貴的企盼,而奔走鉆營于王公大人府邸,構(gòu)成了何其鮮明的對比!
到了“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句的跳出,屈原的思緒,大抵已回顧到他擔(dān)任楚懷王左徒時期。當(dāng)時,詩人正以“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離騷》)的滿腔熱忱,投身于振興楚國、改革朝政的大潮之中,同時也就與朝中的舊貴族勢力發(fā)生了直接的沖突。卜問中由此滾滾而發(fā)的兩疑之問,正成了這一沖突景象的驚心寫照:一邊是屈原的“竭知盡忠”,“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對諸侯”(《史記·屈原列傳》);一邊則是貴族黨人的“競進貪婪”,不惜走后宮“婦人”(懷王之妃鄭袖)的門路,以“哫訾栗斯”的阿談獻媚,換取權(quán)位和私利。一邊是屈原“廉潔正直”,為楚之安危強諫懷王,甘冒“正言不諱以危身”之禍;一邊則是貴族黨人“突梯滑稽”(圓滑討好)的巧言令色、顛倒黑白,向屈原施以中傷和讒毀。屈原的遭受迫害和被懷王暴怒“放流”,就正發(fā)生在這十?dāng)?shù)年間。當(dāng)詩人回顧這一段遭際時,胸中便充塞了無量的悲憤。兩疑式的發(fā)問,因此挾帶著怫郁之氣排奡直上,正如陣陣驚雷碾過云霾翻沸的夜天,足令狐鬼鼠魅為之震懾。兩種絕然相反的處世哲學(xué)的尖銳對立,在這節(jié)鋪排而出的卜問中,得到了鮮明的表現(xiàn)。
在如此尖銳的對立中,屈原的選擇是孤傲而又堅定的: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一條為國為民的獻身之路,愿效“騏驥”的昂首前行和“黃鴿”的振翮高翥,而決不屑與野鳧“偷生”、與雞鶩“爭食”!但這選擇同時又是嚴峻和痛苦的,因為它從此決定了屈原永不返朝的悲劇命運。忠貞徙倚山野,邪佞彈冠相慶,楚國的航船觸礁桅折,楚懷王也被詐入秦身死!處此“溷濁而不清”的世道,詩人能不扼腕嘯嘆?文中由此跳出了最憤懣、最奇崛的悲呼之語:“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佞的囂張、朝政的混亂,用“蟬翼”的變輕為重、“瓦釜”的得意雷鳴喻比,真是形象得令人吃驚!全篇的卜問以此悲呼之語頓斷,而后發(fā)為 “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的愴然嘯嘆。其勢正如涌天的怒浪突然凌空崩裂,又帶著巨大的余勢跌落。其間該蘊蓄著這位偉大志士,卓然獨立、又痛苦無訴的幾多哀憤!
這就是構(gòu)成《卜居》主體的卜問之辭,從形式上看,它簡直就是一篇直詰神明的小《天問》。但由于《卜居》所問,均為詩人身歷的現(xiàn)實遭際,其情感的抒瀉就不像《天問》那般舒徐,而是與自身奮斗道路的選擇、蒙讒遭逐的經(jīng)歷一起,沸涌直上、翻折而下,帶有了更大的力度。其發(fā)問也不同于《天問》的一氣直問,而采取了“寧……將……”的兩疑方式,在對立鋪排中摩奡震蕩,似乎表現(xiàn)出某種“不知所從”、須由神明決斷的表象。但由于詩人在兩疑之問中寓有褒貶筆法,使每一對立的卜問,突際上都表明了詩人的選擇立場。如問自身所欲堅守的立身原則,即飾以“悃悃款款”、“超然高舉”、“廉潔正直”之詞,無須多加探究,一股愿與慨然同風(fēng)的正氣,已沛然彌漫字行之間。對于群小所主的處世之道,則斥之為“偷生”、“爭食”,狀之為“喔咿儒兒”、“突梯滑稽”,那鄙夷不屑之情,正與辭鋒銳利的嘲諷勃然同生。與對千里之駒“昂昂”風(fēng)采描摹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對與波上下之鳧“氾氾”丑態(tài)的勾勒——其間所透露的,不正是對貴族黨人處世哲學(xué)的深深憎惡和鞭撻之情么?明睿的“鄭詹尹”對此亦早已洞若觀火,所以他的“釋策而謝”,公然承認“數(shù)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也正表達了對屈原選擇的由衷欽佩和推崇。
寓詩人的選擇傾向于褒貶分明的形象描摹之中,而以兩疑之問發(fā)之,是《卜居》抒瀉情感的最為奇崛和獨特之處。正因為如此,此文所展示的屈原心靈,就并非是他對人生道路、處世哲學(xué)上的真正疑惑,而恰是他在世道溷濁、是非顛倒中,志士風(fēng)骨之錚錚挺峙!恫肪印匪故镜娜松缆返膰谰x擇,不只屈原面對過,后世的無數(shù)志士仁人千年來都曾面對過。即使在今天,這樣的選擇雖然隨時代的變化而改換了內(nèi)容,但它所體現(xiàn)的不墜時俗、不沉于物欲的偉大精神,卻歷久而彌新,依然富于鼓舞和感染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說,讀一讀《卜居》無疑會有很大的人生啟迪:它將引導(dǎo)人們擺脫卑瑣和庸俗,而氣宇軒昂地走向人生的壯奇和崇高。
古詩詞鑒賞6
古詩原文
晉獻公之喪,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聞之,亡國恒于斯,得國恒于斯。雖吾子儼然在憂服之中,喪亦不可久也,時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圖之!”
以告舅犯。舅犯曰:“孺子其辭焉。喪人無寶,仁親以為寶。父死之謂何?又因以為利,而天下其孰能說之?孺子其辭焉!”公子重耳對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喪父死,不得與于哭泣之哀,以為君憂。父死之謂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義!被嫸话荩薅,起而不私。
子顯以致命于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顙而不拜,則未為后也,故不成拜?薅,則愛父也。起而不私,則遠利也!
譯文翻譯
晉國獻公的喪期,秦國穆公派人慰問公子重耳,并且傳達自己的話說:“寡人聽說:失去國家(君主權(quán))常常在這個時候,得到國家(君主權(quán)也)常常在這個時候。雖然我的先生您恭敬嚴肅,在憂傷的服喪期間,居喪也不可太久,時機也不可失去啊,年輕人,請考慮一下吧!”
(重耳)將這事告訴舅舅子犯。舅舅子犯說:“年輕人還是推辭吧。居喪之人沒有值得寶貴的東西,可珍貴的只有仁愛和親情。父親死去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還要用這事來謀利,那么天下誰能說清(我們無罪過)。磕贻p人還是推辭吧!惫又囟ū悖⿲Γㄇ貒模┛腿苏f:“君王賞臉吊唁流亡的我重耳,(我)在父親死去居喪(的時候),不能參與到哭泣(表達)悲哀的喪禮中去,而讓您操心了。父親死去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我)哪里還有其他的圖謀來辜負您(來慰問我)的情義啊?”(重耳)行稽顙之禮但不拜謝(秦國來的客人),哭著起身,起身后但不(跟秦國來的客人)私下交談。
子顯復(fù)命將事情告訴穆公。穆公說:“仁人啊,公子重耳!叩拜但不拜謝,是他沒已晉獻公的繼承人而自居,所以沒有拜謝?拗鹕,就表示敬愛父親。起身但不私談,就表示遠離個人利益啊!
注釋解釋
吊:致吊唁
恒:經(jīng)常
斯:此,這
儼然:儼讀音yǎn
說:解釋
惠:施予恩惠
喪:流亡在外
或:表疑問
稽顙:古代一種跪拜禮,屈膝下拜,以額觸地,表示極度的虔誠。讀音qǐsǎng
后:君主
詩文賞析
公子重耳由于受驪姬的陷害,在晉獻公在世時流亡國外。公元前651年,晉獻公去世,晉國無主,秦穆公派使者到重耳處吊唁,并試探他是否有乘機奪位的意思。重耳和子犯摸不清穆公的'真實意圖,怕授人話柄,于己不利,于是婉言表態(tài),得到穆公倍加贊許。
問過舅舅才做決定、學(xué)舌舅舅的話:“父死之謂何?”都充分顯示出政客的虛偽、善于表演的實質(zhì)!皭鄹浮、“遠利”之說完全就是欺世盜名之辭。這些話由勸人奪權(quán)的秦穆公嘴中說出,就更是刻畫出工于權(quán)謀的政客眾生像。
古詩詞鑒賞7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兩句出自劉方平《月夜》,描寫小昆蟲首先感知到了春天的信息。意思是:今天晚上夜半時分,正是寒氣襲人,萬籟俱靜的時候,透過綠色的窗紗,第次傳來了初春清脆、歡快的蟲鳴,身上也似乎感覺到了春天的溫暖。
劉方平是唐代不太有名的詩人,但他的一些詩寫得清麗、細膩、新穎雋永,在唐代詩壇獨樹一格。
春的信息是悄悄的,不經(jīng)意的,一如蟲聲的輕微,一絲一毫的暖意,然而盡管很微弱,還是被詩人敏感地捕捉到了。在靜謐的月夜之中,小昆蟲首先感知到夜氣中散發(fā)著的春的信息,情不自禁地鳴叫起來。這歡快的蟲聲標志著生命的萌動,萬物復(fù)蘇的歡樂,所以它在詩人心中引起的,就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聯(lián)想。
詩人選取蟲聲報春,立意新穎別致,寫出了一支獨特的大地回春曲,與北宋蘇軾的“春江水暖鴨先知”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且比蘇軾的詩意體驗早了幾百年。它不僅表現(xiàn)出詩人藝術(shù)上的獨創(chuàng)精神,而且顯示了敏銳的感受能力。觀察細膩,構(gòu)思別致,輕盈的語氣中洋溢著詩人的喜悅之情。
古詩詞鑒賞8
唐代詩人李商隱作品《錦瑟》。詩題“錦瑟”,但并非詠物,不過是按古詩的慣例以篇首二字為題,實是借瑟以隱題的一首無題詩。此詩是李商隱最難索解的作品之一,詩家素有“一篇《錦瑟》解人難”的慨嘆。作者在詩中追憶了自己的青春年華,傷感自己不幸的遭遇,寄托了悲慨、憤懣的心情,大量借用莊生夢蝶、杜鵑啼血、滄海珠淚、良田生煙等典故,采用比興手法,運用聯(lián)想與想象,把聽覺的感受,轉(zhuǎn)化為視覺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組合,創(chuàng)造朦朧的境界,從而借助可視可感的詩歌形象來傳達其真摯濃烈而又幽約深曲的深思。全詩詞藻華美,含蓄深沉,情真意長,感人至深。
作品原文
錦瑟
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dāng)時已惘然。
詞句注釋
、佩\瑟:裝飾華美的瑟。瑟:撥弦樂器,通常二十五弦。
、茻o端:猶何故。怨怪之詞。五十弦:這里是托古之詞。作者的原意,當(dāng)也是說錦瑟本應(yīng)是二十五弦。
、恰扒f生”句:《莊子·齊物論》:“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崩钌屉[此引莊周夢蝶故事,以言人生如夢,往事如煙之意。
⑷“望帝”句:《華陽國志·蜀志》:“杜宇稱帝,號曰望帝!湎嚅_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堯舜禪授之義,遂禪位于開明。帝升西山隱焉。時適二月,子鵑鳥鳴,故蜀人悲子鵑鳥鳴也。”子鵑即杜鵑,又名子規(guī)。
、芍橛袦I:《博物志》:“南海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績織,其眼泣則能出珠。”
、仕{田:《元和郡縣志》:“關(guān)內(nèi)道京兆府藍田縣:藍田山,一名玉山,在縣東二十八里!
、酥皇牵邯q“止是”、“僅是”,有“就是”、“正是”之意。
作品譯文
精美的瑟為什么竟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叫我追憶青春年華。
莊周翩翩起舞睡夢中化為蝴蝶,望帝把自己的幽恨托身于杜鵑。
明月滄海鮫人流下了滴滴眼淚,藍田日暖玉石才能夠化作青煙。
此時此景為什么要現(xiàn)在才追憶,只因為當(dāng)時心中只是一片茫然。
創(chuàng)作背景
李商隱天資聰穎,文思銳敏,二十出頭考中進士,舉鴻科大考遭人嫉妒未中刷下,從此懷才不遇。在“牛李黨爭”左右為難,兩方猜疑,屢遭排斥,大志難伸。中年喪妻,又因?qū)懺娛銘,遭人貶斥。此詩約作于作者晚年,對《錦瑟》一詩的創(chuàng)作意旨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蛞詾槭菒蹏,或以為是悼念追懷亡妻之作,或以為是自傷身世、自比文才之論,或以為是抒寫思念待兒之筆!妒酚洝し舛U書》載古瑟五十弦,后一般為二十五弦。但此詩創(chuàng)作于李商隱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斷弦之意(一說二十五弦的古瑟琴弦斷成兩半,即為五十弦)但即使這樣它的每一弦、每一音節(jié),足以表達對那美好年華的思念。
作品鑒賞
《錦瑟》,是李商隱的代表作,愛詩的無不樂道喜吟,堪稱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講解的一篇難詩。有人說是寫給令狐楚家一個叫“錦瑟”的侍女的愛情詩;有人說是睹物思人,寫給故去的妻子王氏的悼亡詩;也有人認為中間四句詩可與瑟的適、怨、清、和四種聲情相合,從而推斷為描寫音樂的詠物詩;此外還有影射政治、自敘詩歌創(chuàng)作等許多種說法。千百年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體而言,以“悼亡”和“自傷”說者為多。
詩題“錦瑟”,是用了起句的頭二個字。舊說中,原有認為這是詠物詩的,但注解家似乎都主張:這首詩與瑟事無關(guān),實是一篇借瑟以隱題的“無題”之作。
首聯(lián)“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睙o端,無緣無故,生來就如此。樂器,琴有三弦、五弦;箏有13弦;而“瑟”卻有五十弦。用這么多弦,來抒發(fā)繁復(fù)之情感,該是多么哀傷。古有泰帝與素女之典故,已是哀傷至極了。詩人以這個典故作為喻象,暗示自喻詩人與眾不同,別人只三弦、五弦,而詩人之瑟卻有五十弦之多。真是得天獨厚之天才。暗示他天賦極高,多愁善感,銳敏幽微。比興用得多么高妙。下一句,一弦一柱,追憶青春戀愛的年華。首聯(lián)總起,引領(lǐng)下文,以下都是追憶美好的青春。但又美景不長,令人失落惆悵。
頷聯(lián)的上句,用了《莊子》的一則寓言典故,說的是莊周夢見自己身化為蝶,栩栩然而飛,渾忘自家是“莊周”其人了;后來夢醒,自家仍然是莊周,不知蝴蝶已經(jīng)何往。下句中的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心腑,名為杜鵑。此聯(lián)二句,寫的是佳人錦瑟,一曲繁弦,驚醒了詩人的夢景,不復(fù)成寐。迷含迷失、離去、不至等義。隱約包涵著美好的情境,卻又是虛緲的夢境。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詩人無限的悲感、難言的冤憤,如聞杜鵑之凄音,送春歸去。一個“托”字,不但寫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鵑,也寫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錦瑟,手揮目送之間,花落水流之趣。詩人妙筆奇情,于此已然達到一個高潮。
律詩一過頷聯(lián),“起”“承”之后,已到“轉(zhuǎn)”筆之時,筆到此間,大抵前面文情已然達到小小一頓之處,似結(jié)非結(jié),含意待申。在此下面,點筆落墨,好像重新再“起”似的。其筆勢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藕斷絲連,或者推筆宕開,或者明緩暗緊,手法可以不盡相同,而神理脈絡(luò),是有轉(zhuǎn)折而又始終貫注的。當(dāng)此之際,詩人就寫出了“滄海月明珠有淚”這一名句來。
頸聯(lián)前一句把幾個典故揉合在一起,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當(dāng)月明宵靜,蚌則向月張開,以養(yǎng)其珠,珠得月華,始極光瑩。這是美好的民間傳統(tǒng)之說。淚以珠喻,自古為然,鮫人泣淚,顆顆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異景。如此,皎月落于滄海之間,明珠浴于淚波之界,在詩人筆下,已然形成一個難以分辨的妙境。一筆而能有如此豐富的內(nèi)涵、奇麗的聯(lián)想的,實不多見。
后一句的藍田滄海,也并非空穴來風(fēng)。晚唐詩人司空圖,引過比他早的戴叔倫的一段話:“詩家美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边@里用來比喻的八個字,簡直和此詩頸聯(lián)下句的七個字一模一樣,足見此一比喻,另有根源,可惜后來古籍失傳,竟難重覓出處。引戴語作解說,是否貼切,亦難斷言。晉代文學(xué)家陸機在他的'《文賦》里有一聯(lián)名句:“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彼{田,山名,在今陜西藍田東南,是有名的產(chǎn)玉之地。此山為日光煦照,蘊藏其中的玉氣(古人認為寶物都有一種一般目力所不能見的光氣),冉冉上騰,但美玉的精氣遠察如在,近觀卻無,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諸眉睫之下,這代表了一種異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無法親近的。詩中此句,正是在“韞玉山輝,懷珠川媚”的啟示和聯(lián)想下,用藍田日暖給上句滄海月明作出了對仗,造成了異樣鮮明強烈的對比。而就字面講,藍田對滄海,也是非常工整的,因為滄字本義是青色。詩人在詞藻上的考究,也可以看出他的才華和功力。
對于詩人 來說,滄海月明這個境界,尤有特殊的身后感情。有一次,他因病中未能躬與河?xùn)|公的“樂營置酒”之會,就寫出了“只將滄海月,高壓赤城霞”(《病中聞河?xùn)|公樂營置酒口占寄上》)的句子。如此看來,他對此境,一方面于其高曠皓凈十分愛賞,一方面于其凄寒孤寂又十分感傷:一種復(fù)雜的難言的悵惘之懷,溢于言表。
此聯(lián)和上聯(lián)共用了四個典故,呈現(xiàn)了不同的意境和情緒。莊生夢蝶,是人生的恍惚和迷惘;望帝春心,包含苦苦追尋的執(zhí)著;滄海鮫淚,具有一種闊大的寂寥;藍田日暖,傳達了溫暖而朦朧的歡樂。詩人從典故中提取的意象是那樣的神奇、空靈,他的心靈向讀者緩緩開啟,華年的美好,生命的感觸等皆融于其中,卻只可意會不可言說。
尾聯(lián)攏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與開端的“華年”相為呼應(yīng),筆勢未嘗閃遁。詩句是說:如此情懷,豈待今朝回憶始感無窮悵恨,即在當(dāng)時早已是令人不勝惘惘了。對于一般普通人,往往是人到老年,追思以往:深憾青春易逝,功業(yè)無成,光陰虛度,碌碌無為而悔恨無窮。但天資聰敏的詩人,則事在當(dāng)初,就早已先知先覺到了,卻無可奈何,無限之惘然若失。這就是詩人李商隱,借錦瑟而自況了。
李商隱一生經(jīng)歷坎坷,有難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結(jié)中懷,發(fā)為詩句,幽傷要眇,往復(fù)低徊,感染于人者至深。他的一首送別詩中說:“庾信生多感,楊朱死有情;弦危中婦瑟,甲冷想夫箏!”(《送千牛李將軍赴闕五十韻》)則箏瑟為曲,常系乎生死哀怨之深情苦意,可想而知。如謂錦瑟之詩中有生離死別之恨,恐怕也不能說是全出臆斷。
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約858),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人。開成二年(837年)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jié)度使判官等職。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被人排擠,潦倒終身。詩歌成就很高,所作“詠史”詩多托古以諷,“無題”詩很有名。擅長律、絕,富于文采,具有獨特風(fēng)格,然有用典過多,意旨隱晦之病。有《李義山詩集》。
古詩詞鑒賞9
訪益上人蘭若
獨尋青蓮宇,行過白沙灘。
一徑入松雪,數(shù)峰生暮寒。
山僧喜客至,林閣供人看。
吟罷拂衣去,鐘聲云外殘。
翻譯
獨自一人去尋訪益上人的廟宇,路上經(jīng)過了一片潔凈的沙灘。
一條小徑延伸到積滿白雪的松林深處,幾座山峰在斜陽中隱隱生寒。
山僧高興地迎接我到來,帶著我在林中佛閣四處賞玩。
吟罷詩歌我拂衣告別,身后的鐘聲斷斷續(xù)續(xù)傳來,最后消逝在云端。
注釋
益上人:不詳。上人是對僧人的尊稱。
蘭若:寺院。
青蓮宇:青色的蓮花因花葉修廣,青白分明,佛教中用以譬喻佛之眼睛。青蓮宇就是詩題中的益上人蘭若。
山僧:住在山寺的僧人。
供人看:一作“借人看”。
拂衣:提起或撩起衣襟。
賞析
嚴羽以《滄浪詩話》最為后世說師者所稱道。他以禪喻詩,對詩歌創(chuàng)作提出了一些精到的見解。盡管其中在禪、詩兩方面都有錯誤之處,但他對佛學(xué)還是有一定研究的。他與佛門弟子不僅有聯(lián)系,而且過從甚密。這首詩就是記敘他為了尋訪一位法名益的和尚,過沙灘,穿松林,踏積雪,冒嚴寒,跋山涉水,只身進山的情景。
首聯(lián)“獨尋青蓮宇,行過白沙灘。”兩句寫詩人獨自啟程,去遠尋自己尊敬的益上人的寺院!蔼殹弊謱懗隽嗽娙说某粸⒚。他獨來獨往,身心自由,別無牽掛,貴在適意。“尋”暗示了益上人的住處地處幽僻,很難找到,所以必須去“尋”。青蓮,就是青色的蓮花,它的'葉子長而寬,青白分明,好像人的眼睛,所以常用來比喻佛的眼睛。青蓮宇指寺院。“行過白沙灘”,暗示了可能走了比較遠的路,可能還穿過了河流。“白沙灘”以少總多,代表走過的各種地形。
頷聯(lián)“一徑入松雪,數(shù)峰生暮寒!痹娙俗叩剿闪种,發(fā)現(xiàn)一條小路通入林中,遠望群峰,寒氣籠罩,散發(fā)著陣陣的寒意!耙粡健闭f明人煙稀少,只有一徑通幽。用一“入”字,說明路的窄小,在白雪覆蓋的松林下,一條小路曲折蜿蜒,鉆人其中。像一幅“寒山雪松圖”,把雪松和小路的比例關(guān)系處理得恰到好處。
“山僧喜客至,林閣供人看!痹谶@樣幽僻的地方,本來很少人來訪。在這寒冷的冬天的傍晚,想必更是無人來訪。今天詩人來到,山僧大喜,趕忙殷勤地帶領(lǐng)客人參觀自己的寺院。兩個人一邊游覽,一邊吟詩,沉浸在游覽山林樓閣的愜意中。
“吟罷拂衣去,鐘聲云外殘!痹娙顺伺d而來,游興已盡,瀟灑的揮一揮衣袖,踏上返回的路?磥恚娙瞬粓(zhí)著于外境,也不執(zhí)著于友情。他心無掛礙,辭行以后,心地一片空凈澄明,不喜也不憂,只有身后的鐘聲在回響,時斷時續(xù),恍若飄出天外,恍若飄人心中,那么靜穆、幽遠。
詩人踏雪而來,又盡興而去,不吝情于去留之間。廟宇、沙灘、青松、山峰自在自然。詩歌無一句不在寫景,而又無一句不在寫詩人從容淡泊的胸懷,“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亦盡得禪之三昧。
一般詩評家都以為嚴羽“論詩甚高”而寫詩卻“專宗王孟”,“囿于思想,短于才力”。這首詩亦是學(xué)習(xí)王、孟詩那種清雅的格調(diào)、冷寂的氣氛、靜謐的意境,一級化靜為動、以虛襯實等表現(xiàn)手法。從字面看,“獨”“青”“白”“寒”“暮”“殘”等都給人一種涼颼颼的感覺;“青蓮”“白沙”“松雪”“山僧”“林閣”“鐘聲”又共同構(gòu)成了一個格調(diào)高雅的整體。“一徑入松雪”,巧妙地化景物為情思。本是靜止的彎彎山路用“入”字一形容,就有了動態(tài),有了情感!皵(shù)峰生暮寒”,寫出了靜謐深僻的環(huán)境。詩人感受到寒冷,本是來無影、去無蹤的,而此刻仿佛正從斜陽照射下白雪覆蓋著的山峰頂上升騰而起,若在熱鬧場合,能產(chǎn)生這種細微的感覺嗎?結(jié)尾的鐘聲,給人的印象格外深刻。這是以景結(jié)情的手法。作者認為,詩的最高妙之處,在于“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在于“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言有盡而意無窮”。也就是說,詩歌創(chuàng)作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不應(yīng)該太實、太切,應(yīng)該給人可以意會難以言傳的美感,給人回味無窮的余地。從這首詩,特別是結(jié)句來看,作者是在努力實踐自己的理論的。
古詩詞鑒賞10
《泊船瓜洲》
年代:宋作者: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
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賞析:
《泊船瓜洲》是一首的抒情小詩,它抒發(fā)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鄉(xiāng)的深切感情。從詩題中我們又知道,詩人的立足點是在長江北岸的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寫的是遠眺所見,詩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江南,看到“京口”與“瓜洲”這么近,中間只隔一條江水,由此聯(lián)想到家園所在的鐘山也只不過隔了幾座大山,也不遠了,于是水到渠成地就有了“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前者寫的是所見,而后者寫的是所想,這一想,就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形象再塑空間。同時,“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不僅寫了瓜洲與鐘山之間并不遙遠的距離,也流露了詩人思念家鄉(xiāng)的濃濃的情懷。
“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不僅點出了時令已是春天,也不僅僅是描繪“江南岸”的春色,其中一個“又”字,又深深地蘊含了詩人多年的企盼。春風(fēng)吹過江南已不知多少次,江南的田野山川也不知綠了多少回,如今春風(fēng)依舊,明月依然,思鄉(xiāng)之情也在,可是詩人自己又身在何處?再看句中的“綠”字,它也不單單是今年吹綠了“江南岸”,而是年復(fù)一年,不止一次地“綠”遍千山萬水,就連整個江南都被染出了靈氣,卻終究難以染綠游子此時的思鄉(xiāng)情結(jié)!懊髟潞螘r照我還”是由“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觸動詩人的思鄉(xiāng)情懷自然引發(fā)而來,詩人滿目新綠,想起春風(fēng)已經(jīng)不止一次吹綠大江南岸,可自己依然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到久別的故鄉(xiāng),不覺寄情于明月:皎潔的明月啊,你什么時候才能陪伴著我回歸故里呢?再一次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xiāng)的深情。
詩人在詩作中十分注重用詞的準確性、生動性與形象化,“綠”字原本是一個形容詞,可在詩中卻是“吹綠”的意思,這在古漢語中叫做使動用法,是形容詞的動詞妙用,足見詩人遣詞造句的非凡功力。
《月夜憶舍弟》
年代:唐作者:杜甫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避,況乃未休兵。
賞析:
在思鄉(xiāng)人的眼里,故鄉(xiāng)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們因離亂也久已沒有得到他們的音訊,連想要寫卦信去都沒辦法,懷念之情一層一層遞進。
這首詩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這年九月,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于戰(zhàn)亂之中。當(dāng)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于戰(zhàn)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对乱箲浬岬堋芳词撬(dāng)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在古典詩歌中,思親懷友是常見的題材,這類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單憑作者生活體驗是不夠的,還必須在表現(xiàn)手法上匠心獨運。杜甫正是在對這類常見題材的處理中,顯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詩由望月轉(zhuǎn)入抒情,過渡十分自然。月光常會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鄉(xiāng)之念。詩人今遭逢離亂,又在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他的綿綿愁思中夾雜著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語氣也分外沉痛!坝械芙苑稚ⅲ瑹o家問死生”,上句說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說家已不存,生死難卜,寫得傷心折腸,令人不忍卒讀。這兩句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jīng)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緊承五、六兩句進一步抒發(fā)內(nèi)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戰(zhàn)事頻仍,生死茫茫當(dāng)更難逆料。含蓄蘊藉,一結(jié)無限深情。讀了這首詩,我們便不難明白杜甫為什么能夠?qū)懗觥胺榛疬B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那樣凝煉警策的詩句來。深刻的生活體驗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yīng),承轉(zhuǎn)圓熟,結(jié)構(gòu)嚴謹!拔葱荼眲t“斷人行”,望月則“憶舍弟”,“無家”則“寄書不達”,人“分散”則“死生”不明,一句一轉(zhuǎn),一氣呵成。
在安史之亂中,杜甫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既懷家愁,又憂國難,真是感慨萬端。稍一觸動,千頭萬緒便一齊從筆底流出,所以把常見的懷鄉(xiāng)思親的題材寫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頓挫。
古詩詞鑒賞11
古詩原文
君為女蘿草,妾作菟絲花。
輕條不自引,為逐春風(fēng)斜。
百丈托遠松,纏綿成一家。
誰言會面易,各在青山崖。
女蘿發(fā)馨香,菟絲斷人腸。
枝枝相糾結(jié),葉葉競飄揚。
生子不知根,因誰共芬芳。
中巢雙翡翠,上宿紫鴛鴦。
若識二草心,海潮亦可量。
譯文翻譯
新婚夫婦,夫君就像是女蘿草,妻妾就如菟絲花。
女子有了心上人,就好像輕柔的枝條,只有在春風(fēng)里才會搖曳生姿。
新婚以后,妻妾希望依附夫君,讓彼此關(guān)系纏綿繾倦、永結(jié)同心。
誰說見一面很容易,我們各自在青色山崖的兩邊。
君在外春風(fēng)得意、如魚得水,而妻妾卻在家里憂心匆匆、痛斷肝腸。
妻妾在家除了相夫教子外,別無旁務(wù),因而想入非非。
我的歸宿在哪里?夫君該不會在外面與別的女子“共芬芳”、做“鴛鴦”吧?
夫君!假如為妾的`有二心的話,那么海水也可以用斗來量了。
注釋解釋
女蘿:一種靠依附他物生長的地衣類植物。古人常以此比喻新婚夫婦。
菟絲:一種利用爬藤狀構(gòu)造攀附在其他植物上的寄生植物。古人常以此比喻新婚夫婦。
引:避開,退卻。
托:寄托,依靠。
競:爭逐,比賽。
上宿:指睡覺。
創(chuàng)作背景
盛唐時期,李白由于得不到皇上和高官的賞識,空嘆才華無處施展;而婦女不得寵,日日獨守空閨,二者內(nèi)心皆是孤苦寂寞的,,相似之處頗多,所以李白借怨婦來表達自己的失意情懷。
詩文賞析
這是一首怨婦詩。李太白乃浪漫主義豪放派詩人。很多作品均狂放不羈,如“飛流直下三千尺”、“黃河之水天上來”等等。細膩的描寫風(fēng)花雪月、兒女情長的作品不是太多。
“君為女蘿草,妾作冤絲花”。古人常以“菟絲”、“女蘿”比喻新婚夫婦,優(yōu)美貼切,因而傳誦千古 。冤絲花為曼生植物,柔弱,莖細長略帶黃色,常常纏繞在其他植物之上;女蘿草為地衣類植物,有很多細枝。詩人以“菟絲花”比作妻妾,又以「女蘿草」比喻夫君,意謂新婚以后,妻妾希望依附夫君,讓彼此關(guān)系纏綿繾倦、永結(jié)同心。即所謂“百丈托遠松,纏綿成一家”。
“女蘿發(fā)馨香,菟絲斷人腸。枝枝相糾結(jié),葉葉競飄揚”。大意可能是說,夫君在外春風(fēng)得意、如魚得水,而妻妾卻在家里憂心匆匆、痛斷肝腸。
“生子不知根,因誰共芬芳。中巢雙翡翠,上宿紫鴛鴦”。我只想用一個字來理解——怨。過去,男主外、女主內(nèi)。妻妾在家除了相夫教子外,別無旁務(wù),因而想入非非。我的歸宿在哪里?夫君該不會在外面與別的女子“共芬芳”、做“鴛鴦”吧?
“若識二草心,海潮亦可量”。妻妾向夫君表明態(tài)度:夫君!假如為妾的有二心的話,那么海水也可以用斗來量了。大約相當(dāng)于今天的“海枯石爛不變心”吧!
古詩詞鑒賞12
中考詩詞賞析復(fù)習(xí)十四、過零丁洋
中考詩詞賞析復(fù)習(xí)十四、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回想我早年由科舉入仕歷盡苦辛,
干戈寥落四周星。如今戰(zhàn)火消歇已熬過了四個周星。
山河破碎風(fēng)飄絮,國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風(fēng)中的柳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個人又哪堪言說似驟雨里的浮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惶恐灘的慘敗讓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里嘆零丁。零下洋身陷元虜可嘆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人生自古以來有誰能夠長生不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要留一片愛國的丹心映照汗青。
作者及背景:此詩是南宋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來元軍統(tǒng)率張弘范再逼他寫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將領(lǐng)張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詩以明志杰。
1.中心:《過零丁洋》通過追憶自己抗元的艱辛經(jīng)歷,作者沉痛地述說了國家的危難,個人的遭遇,表現(xiàn)詩人憂國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為國捐軀的豪情壯志。
2.首聯(lián)寫了在他21歲時,因科舉走入仕途;在國家危急存亡的關(guān)頭,起兵勤王抗元。
頷聯(lián)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國家山河分裂,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蕩不安,暗示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
頸聯(lián)中的"惶恐""零丁"一是指兩個地名,另一層意思是寫出了形勢險惡和境況的危苦。
尾聯(lián)(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抒胸臆,表明詩人舍身取義,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民族氣節(jié),抒發(fā)了作者愛國熱情。
3、小結(jié):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是一首洋溢著愛國主義激情的詩篇,是文天祥的代表作。詩的尾聯(lián)“正氣凜然,擲地有聲,成為幾百年來鼓舞和激勵后人反抗壓迫、反抗掠奪斗爭的名言”。它一直在感召著后代的仁人志土為祖國、為民族、為正義事業(yè)而奮斗獻身。
●全文
▲文天祥拒絕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個有骨氣的人,你能舉出類似的事例嗎?
藺相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蘇武執(zhí)漢節(jié)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飛精忠報國最終死在風(fēng)波亭上;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劉胡蘭在敵人鍘刀下慷慨就義。
▲你還能寫出哪些透著錚錚骨氣的名句?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
古詩詞鑒賞13
秋日行村路
。鬯危輼防装l(fā)
兒童籬落帶斜陽, 豆莢姜芽社肉香。
一路稻花誰是主, 紅蜻蛉伴綠螳螂。
【注釋】
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
【試題】
(1) “一路稻花誰是主,紅蜻蛉伴綠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請寫出你的理解。
(2) 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1) “伴”,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紅蜻蛉與綠螳螂這兩種可愛的小生物營造在一個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圍里。(意思對即給分)
(2)熱愛農(nóng)村自然風(fēng)光,追求自由、閑適、和諧的田園生活。(意思對即給分)
【作者簡介】
樂雷發(fā),字聲遠,號雪磯,南宋道州寧遠縣人。精通經(jīng)史,長于詩賦。1253年(寶祐元年),門生姚勉登進士第一后,向理宗上疏,請求理宗重用樂雷發(fā),并愿以第相讓。理宗特旨召見雷發(fā),親自考問“學(xué)術(shù)、才智、選舉、教養(yǎng)”八事,樂雷發(fā)“條對切直”,為理宗所“嘉納”,賜以特科第一人。他志在抗金復(fù)宋,后因數(shù)議時政,不為所用,遂歸隱九疑。樂雷發(fā)還鄉(xiāng)后,國勢更衰,理宗深悔沒有采納他的忠言,賜建狀元樓一所、公母銅鑼一對、良田800畝作為褒獎。著作有《雪磯叢稿》五卷,清代乾隆皇帝在位時選入《四庫全書》。
【補充注釋】
(1) 社肉:祭祀時所供之肉,后分給各戶。秋日之社即秋社,指立秋后的.第五個逢“戊”日。
(2)該句用“句勒法”寫出稻花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開放。
(3)該句用一個“伴”字把紅蜻蜓與綠螳螂這兩種沒有思想的小生物營造在一個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圍里。
【意譯】
籬笆下,兒童追逐嬉戲,太陽還沒下山,村里有聚會,祭祀神社,人們準備了豆莢,姜芽和肉,肉香和稻花的香味撲鼻而來,呈現(xiàn)一片祥和歡樂的景象。走在家鄉(xiāng)的田野上,只見稻菽千里,稻花搖曳,蜻蜓、白蛉在稻浪中飛來飛去,螳螂則在稻穗上等待捕食昆蟲,儼然像田野的主人。
【鑒賞】
這首詩描繪了淳樸、自由、優(yōu)美的農(nóng)村田園風(fēng)光。其詩清新可愛,含蓄雋永!耙宦返净ㄕl是主,紅蜻蜓伴綠螳螂!币痪浞磫枺怀鼋纪鈿夥,充滿山野情趣。這成為千古名句。描寫了如詩如畫的田園景色,以及樸素?zé)狒[的農(nóng)家風(fēng)情,表達了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紅”的“蜻蛉”,“綠”的“螳螂”,色彩鮮艷,對比分明,活現(xiàn)出春天盎然生機。
清朝紀曉嵐評價其詩無俗韻。陸游《水亭》有“一路風(fēng)光誰畫得?紅蜻蜓點綠荷心”之句。當(dāng)代錢鐘書先生評價樂雷發(fā)之句“比陸游的新鮮具體,主詩也就愈有精彩”。在豆莢、姜芽、社肉、稻花等俗物營造的環(huán)境中,紅蜻蜓配上綠螳螂,給人以“塵俗”的感覺。這種塵俗感覺,使人耳目一新,讓人仔細品味俗文化的滋味,從而在底層的世界同樣得到另一種審美的享受。
古詩詞鑒賞14
《秋思》
唐·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fēng),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fù)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秋風(fēng)引》
唐·劉禹錫
何處秋風(fēng)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長相思》
滿·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guān)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fēng)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人春風(fēng)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wù)哿稳瞬黄鸸蕠椤?/p>
《人日思歸》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月夜憶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古詩詞鑒賞15
原文:
贈王桂陽
[南北朝]吳均
松生數(shù)寸時,遂為草所沒。
未見籠云心,誰知負霜骨。
弱干可摧殘,纖莖易陵忽。
何當(dāng)數(shù)千尺,為君覆明月。
譯文
一棵幼松剛剛出土,就被叢生的雜草埋住。
沒能看到它那籠聚云氣的心志,誰能知道它有不畏霜雪的傲骨。
軟弱的枝干隨時可能遭受摧殘,纖細的莖葉容易受到輕藐欺侮。
應(yīng)當(dāng)讓它長成參天大樹,為你御寒遮暑。
注譯
這兩句是說松樹雖是大材,但當(dāng)它初生數(shù)寸之時,也會被草埋沒而不被看重。
籠云心:指高遠的志向。
負霜骨:指堅貞的品質(zhì)。
弱干:都指松樹幼小時的枝干。
陵忽:欺陵、忽視,也即是摧殘的.意思。
何當(dāng):何日。
覆明月:與前面“籠云”意思相似;\云、覆月,都是指建大功立大業(yè)、能“遮無蓋地”的意思。
賞析:
詩人在這首詩里詠嘆的是松樹,但它不是純粹的詠物詩,而是借詠物抒情詠懷,明寫松樹,暗喻人才,句句寫松,卻句句落實到人。詩的前四句指出,松樹在幼小時,并沒有很特別的地方,它和其他小樹苗一樣,常常淹沒在雜草叢中,不為人們所注意。人們不知道它有遠大的發(fā)展前景,也不了解它的籠罩云氣的壯志和傲霜斗雪的風(fēng)骨。這既是詩人的自喻和自況,表明自己像松樹那樣具有遠大的理想和堅貞的節(jié)操,是一個“好苗子”,但“為草所沒”,未被發(fā)現(xiàn)和看重;同時也是要求當(dāng)權(quán)者“慧眼識人”,要善于識別和發(fā)現(xiàn)人才!叭醺煽纱輾,纖莖易陵忽”兩句,指出松樹的成長有一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過程,特別在它幼小的時候,容易被摧殘、被傷害,只有精心地培育它,愛護它、保護它,它才能茁壯成長,長成參天大樹。這兩句詩,有詩人尋求庇護的意圖。詩人自薦多才,仕途不濟,后因私撰《齊春秋》而遭受打擊,長久失意,希望得到王桂陽的援助和保護。以上六句詩,深刻揭示了人才成長的規(guī)律,即不僅要善于識別和發(fā)現(xiàn)人才,還要注意培養(yǎng)和愛護人才,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人才的健康成長,不然的話,人才是很容易被埋沒、被損害的。詩的最后兩句,詩人保證說:當(dāng)幼松一旦長成數(shù)千尺的大樹,一定不會辜負主人的知遇之恩,要建功立業(yè),庇護眾生,有所作為。
此詩通篇采用比體,情意委婉,筆意含蓄,與當(dāng)時南朝華靡艷麗的詩風(fēng)相比,此詩顯得清新挺拔,別具一格。從結(jié)構(gòu)上看,全篇首尾唿應(yīng),章法整飾,一氣貫注,中兩聯(lián)為對仗,已有一些唐人律詩的體貌。
【古詩詞鑒賞】相關(guān)文章:
古詩詞鑒賞12-21
古詩詞鑒賞09-14
古詩詞鑒賞01-06
《稻田》古詩詞鑒賞10-22
春寒古詩詞鑒賞03-13
《精衛(wèi)》古詩詞鑒賞11-09
《春雪》古詩詞鑒賞10-30
塞下曲古詩詞鑒賞12-27
《孤雁》古詩詞鑒賞12-27
無題古詩詞鑒賞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