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參考
閱讀是一種主動的過程,是由閱讀者根據(jù)不同的目的加以調(diào)節(jié)控制的,陶冶人們的情操,提升自我修養(yǎng)。閱讀是一種理解、領(lǐng)悟、吸收、鑒賞、評價和探究文章的思維過程。閱讀可以改變思想、獲取知識,從而可能改變命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參考,供大家參考。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zhuǎn)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發(fā)、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詞約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時在建康(今南京)江東安撫司參議任上。
1.作者在這首詞中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展開了奇妙的想象。請作具體簡要的分析。(4分)
2.詞中有對“白發(fā)欺人”的感嘆,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樹”的宏愿,請對其寓意作簡要分析。(4分)
3.作者是如何通過浪漫主義手法抒寫自己的情感的?請結(jié)合全詞簡要賞析。
參考答案:
1.作者運用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在詩中展開了奇妙的想像:以金波四射的轉(zhuǎn)輪 比月之圓(1分),以重新磨光的飛鏡喻月之新 ( 1分),更想到了舉杯邀嫦娥,向她求救如何對付白發(fā)的欺侮(1分),還想到了乘風直上萬里長空,俯看大好河山(1分),再飛奔月宮,砍去婆娑的桂樹,讓清光灑滿人間(1分)。(比喻和想像各舉兩例,每個1分。)
2.作者感嘆“白發(fā)欺人”,是抒發(fā)壯志未酬的.憂 傷;(2分)俯看山河,表達了對故國家園的縈念;(1分)砍去桂樹,寓有鏟除一切黑暗勢力的宏愿。(1分)
3.上片中作者在中秋之夜對月抒懷,自然地想到與月有關(guān)的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并大膽地對月發(fā)問,表達了內(nèi)心的憤懣愁思,展示了一個有抱負、有才干而不被重 用的英雄的內(nèi)心矛盾;下片作者大膽想像,利用一個神話傳說,更直接、強烈地表現(xiàn)了詞人的現(xiàn)實理想和為實現(xiàn)理想的堅強意志。(這首詞是作者在自己力主抗金、反對妥協(xié)投降的主張得不到采納,自己又得不到重用的情況下寫的。詞人巧妙地運用神話傳說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懷。詞中的“桂婆娑”應(yīng)該指南宋朝廷內(nèi)外的投降勢力,也包括金人的勢力)
二:
1.“把酒問姮娥:被白發(fā)欺人奈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請簡要概括。(4分)
2.“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边\用了怎樣的表現(xiàn)手法?請簡要賞析。(4分)
參考答案
1.此句通過描寫自己的行和言,①表達了作者因歲月流逝、功業(yè)無成而生的愁思與抑郁,②更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與痛苦。(每點2分)
2.運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2分)作者幻想飛入月宮,砍去枝葉婆娑的桂樹,灑向人間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達了作者要掃清朝廷一切投降勢力,把光明帶給人民的報國理想和堅定信念。(2分)
譯文:
。ㄖ星锛压(jié),和即將上任的好友呂叔潛飲酒對歌。)
皎潔的月亮如同一面磨亮而閃閃發(fā)光的鏡子,感到耀眼。因月明而思及嫦娥,心中遂有一問,即嫦娥啊!青春已背我而去,如今白發(fā)被身,仍壯志難酬。我是否理應(yīng)抓住時機,重振江河,為國為民赴湯蹈火。就象吳剛那樣一心要砍去月宮中的桂花樹,為的是讓潔白、清純的月光,更多地灑向大地、人間。
賞析:
這首中秋抒懷的小詞,寫于宋孝宗趙眘[shèn]淳熙元年(一一七四),此時作者在建康(今南京市)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當時的南宋朝廷根本沒有收復中原的決心,反而對金人屈辱求和,排斥和打擊抗金的愛國志士。對此,作者十分痛心,在中秋節(jié)夜晚與友人呂叔潛飲酒賞月時,就寫下了這首詞,以抒情懷。
詞的上片寫一輪圓月,從東方冉冉升起。初升的時候,還是一片朦朧,當它慢慢升高,就變得更加明亮,金色的波光,象重新磨過的銅鏡那樣明亮了。此時,詞人與友人舉杯賞月,忽發(fā)狂想,很風趣地向嫦娥提問:“被白發(fā)欺人奈何?”是說時間過得這樣快,好象在有意欺人,使我們漸漸地衰老,長出許多白發(fā)來了,這該怎么辦呢?他從月圓月缺,想到時間流逝得如此之快,而自己卻沒有什么作為,不禁心緒起伏,很不平靜!扒镉啊保竸偵鸬牟惶髁恋脑铝!帮w鏡又重磨”:古代的鏡子是用銅做的,磨后更加明亮。所以,作者把月亮比作磨過的飛鏡。“姮[héng]娥”,即嫦娥,傳說她是月宮的仙女。
下片抒寫作者的豪情壯志,他要趁著美好的月夜,乘風直上萬里長空,俯瞰祖國的山河。毫無疑義,這是他愛國思想的寫照!爸毕隆,這里指目光一直地往下。最后又從天上寫到人間,傳說中月亮里那棵高大的桂樹擋住了許多月光。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國大地,作者在最后兩句寫道,聽人說:砍去那些搖晃(婆娑)的桂樹枝葉,月亮便會更加光明。這是含蓄地說,鏟除投降派的阻礙,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復中原事業(yè)的勝利。唐朝偉大的詩人杜甫在《一百五日夜對月》詩里寫道:“斫[zhuó]卻月中桂,清光應(yīng)更多!边@里辛棄疾用“人道是”三個字,表示前人曾說過這個意思。
就這樣,作者把鏟除投降派的思想巧妙而含蓄地寓于形象之中,使這首小詞具有較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
【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參考】相關(guān)文章: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閱讀答案04-22
秋夜的閱讀答案10-30
《叔敖受教》閱讀答案09-20
《辛毗引裾》閱讀練習及答案10-20
《生命賦》閱讀答案09-03
《于成龍》閱讀答案及翻譯09-27
《論語·子路》閱讀答案及翻譯06-03
《呂蒙傳》比較閱讀答案09-21
明史·呂原傳閱讀答案04-30
呂僧珍無私閱讀答案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