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科學科目說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歸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yè)務素質的有效途徑。怎么樣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科學科目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科學科目說課稿1
一、說教學背景分析
。ㄒ唬┙虒W內容分析
《浮力》一課在課標中是處于“物質科學領域”之中的“力作用于物體會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部分。在教材中處于首師大版科學第五冊第三單元《力與生活》中的第二課,前一課為《推力和拉力》,這為《浮力》的知識和技能作鋪墊。
(二)學生情況分析
在《推力和拉力》這課中,學生對推力、拉力、重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對使用測力計的方法也已經很好地掌握了。本節(jié)課從一個小故事開始,引導學生感受什么是浮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比較幾種物品在水中的浮沉情況,進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ㄈ┙虒W方法與手段說明
本節(jié)課我采用探究法、小組合作法的教學方式,提出問題后讓學生進行初步的猜測,然后進行簡單的體驗,然后再進一步做實驗,再一次體驗活動,最后得出結果,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ㄋ模┘夹g準備
演示材料:水管、乒乓球、水、水槽、正方體鐵塊、繩子、測力計
分組材料:水、水槽、空塑料瓶、正方體鐵塊、鐵釘、泡沫塑料塊、輕木塊、繩子、測力計、記錄單
二、說教學目標
。ㄒ唬┲R目標
知道生活中存在著浮力;知道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能簡單測量物體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ǘ┠芰δ繕
通過驗證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實驗,培養(yǎng)學生實驗能力,細致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ㄈ┣楦、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教學,學生初步具有對物體在水中的浮沉秘密的探究精神;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進而樹立學好科學的信心,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意思。
。ㄋ模┙虒W重難點
重點:通過自主探索,實驗操作,知道所有的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難點:通過實驗分析,知道物體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jié)課將從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展開教學:
故事導入,引入新知——學習新知識,感受物體的浮力——進一步實驗,探究沉在水中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鞏固與總結
第一環(huán)節(jié)故事導入,引入新知
1、教師說故事:一天,小明與小方在打乒乓球,一不小心,小明將乒乓球打進了一個窄小的鐵水管里,由于水管口太窄小了,他們的手都伸不進去,小明想:將水管翻轉,乒乓球就會滾出來啦,但是這個方法也行不通,因為鐵水管太重了,他們兩個抬不起。怎么辦呢?同學們,你們有什么辦法將乒乓球取出來呢?
2、學生自由發(fā)言。
教師拿出實物水管和乒乓球,將乒乓球放進水管,讓同學們親身動手取出乒乓球。如果學生不能說出教師想要的答案,則由教師引導學生加水進水管,讓乒乓球能浮在水面。
第二環(huán)節(jié)學習新知識,感受物體的浮力
1、(1)談話:老師這里還有一些物品,它們放進水里是怎樣的呢?是浮還是沉呢?請同學們猜一猜,把大家的猜想填在表格中。
老師出示物品:空塑料瓶、正方體鐵塊、鐵釘、泡沫塑料塊、輕木塊
。2)學生分組實驗,記錄實驗結果
提問:同學們的猜想究竟對不對呢?讓我們一起動手做做實驗吧!請同學們一邊實驗一邊記錄實驗結果。
2、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3、提問:為什么這些物品會浮起來呢?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
小結: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了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就是水的浮力。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以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浮力,知道浮力的初步定義。
第三環(huán)節(jié)進一步實驗,探究沉在水中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
1、提問:在水面上漂浮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
2、學生猜想
3、談話:到底同學們的猜想對不對呢?現(xiàn)在,請同學們跟著老師一起來證明我們的猜想。
4、老師示范,學生跟著做:用繩子將正方體鐵塊綁著,用手感受一下它在空氣
中的重量;然后將正方體鐵塊的一半(老師事先已在每個鐵塊的一半上標出一道線)浸入水中;最后將它完全浸入水中,但不能碰到底部。
5、請同學們說出自己的感受。
6、用測力計把正方體鐵塊吊在空中,看它在空氣中的重量是多少,把測力計的讀數記錄下來,填寫在表格中;然后將它的一半浸入水中,再將它緩慢地放入水中,直到完全浸入水中,觀察測力計的讀數有什么變化,把這兩次測力計的讀數也記錄子表格中。
7、匯報實驗結果。
8、小結:測力計的讀數慢慢變小,由此看來,沉在水中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那么,測力計上的讀數是不是浮力呢?
9、談話:我們先來正方體鐵塊的手里情況,在實驗中,它主要受到什么力呢?(老師在黑板上分析)受到了兩個向上的力,分別是拉力和浮力,還受到一個向下的力,是重力。因為當物體不動時,受到向上的力與受到向下的力是相等的,所以浮力大小加上拉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
總結公式:浮力=重力—拉力
10、根據公式,計算出正方體鐵塊一半與完全浸入水中時所受到的浮力。
通過這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知道在液體中下沉的物體也會受到浮力并且學會測量、計算浮力的大小。
第四環(huán)節(jié)鞏固與總結
1、談話: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無論是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還是沉下去的物體都
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2、聯(lián)系實際:利用水的浮力,我們能做些什么事情呢?例如行船、游泳
3、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四、板書設計
1、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了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就是水的浮力。
2、無論是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還是沉下去的物體都受到水的浮力。
3、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4、浮力=重力—拉力
小學科學科目說課稿2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進行對植物的觀察活動之后,進而發(fā)展為對動物的觀察!段伵!芬徽n是學生真正觀察小動物的起始課,學生還是第一次學習觀察小動物、描述小動物,學生對它們的觀察停留在只注意某個部分的細節(jié),還不知道怎么樣從整體到局部地去觀察一個小動物。引導學生體驗探究蝸牛的過程,建構自己對蝸牛的認識。同時,培養(yǎng)并保持學生熱愛小動物的興趣。開好了這個頭,為后面對螞蟻、蚯蚓的觀察等打下堅實基礎。
第二部分: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1、蝸牛的特點體現(xiàn)在它的顏色、身體構造等方面。
(2、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映,如觸角伸縮,身體縮進殼內來躲避危險。
。3、蝸牛利用腹足爬行,做波浪狀的運動,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跡。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和體驗從整體觀察到局部觀察的過程,并學習使用放大鏡做更細致的觀察。
。2、按照科學的方法飼養(yǎng)蝸牛,并做好觀察記錄。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發(fā)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并做到不傷害小動物,注意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觀察蝸牛,初步了解其外形構造,生活習性、運動方式。
教學難點:教會學生觀察小動物的方法。
教學準備:放大鏡,記錄本和筆。
第三部分:教學過程
1、激發(fā)情趣,提出問題
導入:“同學們喜歡蝸牛嗎?那我們就一起與它玩一會兒吧!”
預設:對于孩子來說,喜愛小動物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這樣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
設計意圖:確定觀察任務,是科學探究的前提。學生在和蝸牛玩的過程中,對蝸牛進行了無意的觀察。
師:“同學們對蝸牛這么感興趣,你們有什么問題嗎?”
預設;蝸牛有牙齒嗎?蝸牛喜歡吃什么?蝸牛有眼睛嗎?長在哪?蝸牛怎么爬的?
設計意圖:我鼓勵學生多思考,多提問。教師對學生提出的一系列問題加以梳理,形成幾個問題的區(qū)域:如蝸牛身體的觀察、蝸牛殼的觀察、蝸牛運動的觀察等。
2、制定計劃,自主探究
師:“你們小組打算怎樣觀察蝸牛呀?”
預設:這時學生運用己有知識,調動各種感官觀察蝸牛,如:看看蝸牛身體的顏色、聞聞蝸牛的氣味、摸摸蝸牛的殼等。
設計意圖: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有目的的觀察,指導學生按一定順序觀察,想出多種辦法、運用各種工具進行觀察。進一步設計在觀察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如“你們小組怎樣分工合作呀?”“你們需要哪些工具呀?”“怎樣做才能不傷害蝸!钡。
師:“誰來匯報一下,你們小組發(fā)現(xiàn)了什么?”
預設:
1、蝸牛身體的觀察:蝸牛頭部、腹部、尾部,頭部的眼睛、觸角、嘴的觀察。
2、蝸牛運動的觀察:蝸牛用身體的哪一部分爬行?3、蝸牛爬行的痕跡:教學中會有二種情況,先發(fā)現(xiàn)粘液,再發(fā)現(xiàn)粘液是蝸牛爬行過和痕跡;或者先發(fā)現(xiàn)蝸牛爬行留下的痕跡,再發(fā)現(xiàn)痕跡原來是蝸牛分泌的粘液變成的.。從觀察和思維發(fā)展的水平說,前者的要求高一些。找到痕跡與粘液的聯(lián)系后,很自然地會產生關于粘液的問題,蝸牛分泌的粘液對它有什么用?
設計意圖:
在觀察方法上,包括了用放大鏡觀察、按一定順序觀察,從整體觀察到局部觀察的內容。在教學中,重在讓學生經歷這樣的按一定順序觀察,初步了解其外形構造,生活習性及運動方式等。在觀察蝸牛運動時,引導學生“輕輕碰觸”,從愛護動物的角度,這是最好的契機。
師:蝸牛這么可愛,你想和它做朋友嗎?你準備怎么照顧你的朋友呢?
設計意圖:
學生可以利用本課的學習方法繼續(xù)進行觀察由課內引向課外,學生掌握了本課所滲透的這種學習方法,養(yǎng)成了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也就培養(yǎng)了學生終身學習的態(tài)度,具備了終身學習的能力。
小學科學科目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本節(jié)內容緊緊圍繞地球運動及其所產生的地理意義進行學習,而晝夜交替則是地球運動的重要地理意義之一。它對我們以后學習時差和晝夜長短起到了鋪墊作用。并且,學生對晝夜交替的學習有利于透過一些自然現(xiàn)象認識到事物本質規(guī)律和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我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點:
。1)能夠解釋晝夜現(xiàn)象和晝夜交替想象。
。2)能夠讀圖判讀晨昏線,并能夠運用晨昏線的特征解決問題。
。3)樹立世界的物質性及物質運動規(guī)律性本質性的價值觀。
重、難點分析
判讀晨昏線對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及讀圖分析能力要求很高,而且它是解決地理問題的重要運用之一。
遂將晨昏線的判讀和特征及運用定為本節(jié)重點
將晨昏線的判別和特點定為難點。
二、說學情
我的學生是剛進入高中學習的高一新生,接觸專業(yè)地理知識的時間較短,對這一方面的概念比較模糊。所以我要著重興趣導入和強化概念,讓他們能打好基礎。此外,這個年紀的學生自我意識都比較強,所以在課程中,可以充分調動他們的自主性,由老師說,學生聽,轉化為老師引導,學生探索,學生思考,學生梳理。
三、說教法
本節(jié)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以讀圖分析法為主,通過地球儀演示,讓學生根據演示來分析、歸納、比較晝夜現(xiàn)象和晝夜交替現(xiàn)象的形成,運用教學掛圖,指導學生分析歸納晨昏線的特征,同時輔以情景創(chuàng)設,采用設問式教學方法完成知識的傳授,讓學生主動去理解知識,運用學習成果。
四、說學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故教學中運用地球儀,地圖演示等生動、形象的現(xiàn)代教學手段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提出一些小問題(如在同一時間里,為什么太陽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地思考,激發(fā)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和熱情,變被動為主動。
五、說教學過程
。ㄒ唬┥舷裸暯,導入新課
在上一節(jié)課中我們學習了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在復習上節(jié)課的內容之后,以提問“太陽直射點是否固定?移動的太陽直射點會形成怎樣的自然現(xiàn)象?”來引出白天黑夜現(xiàn)象,進一步描述為“晝夜現(xiàn)象”,以日復一日白天黑夜往復交替的事實規(guī)律,從而引出晝夜交替現(xiàn)象。由此進入新課的學習。
。ǘ┬抡n教學
1。創(chuàng)設情境,明確關系
在引入新課的基礎上,首先要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白天和黑夜的區(qū)別是什么?),在學生回答出“光”之后,我們就能得出“太陽是地球有晝夜交替的必要原因”
繼續(xù)提問“靜止的太陽或地球還會造成晝夜現(xiàn)象嗎?”,開始引導學生進行假設①地球不動,太陽繞著地球轉;②太陽不動,地球圍著太陽轉;③地球自轉;④地球圍著太陽轉,同時自轉......猜測是科學課培養(yǎng)學生興趣的方法之一,也是讓學生嘗試構建一個解決問題的模型。以前學生對晝夜交替現(xiàn)象肯定有些許了解,也就讓學生有了探究、驗證的需求,為學生形成科學的研究習慣和方法做好指導。
在讓學生小組討論,假設,推導之后,讓學生來公布討論結果。我會表揚學生的活躍思維并且總結,明確晝夜交替現(xiàn)象是由太陽和地球雙方的特性決定的。通過地球儀來演示地球自轉引起的晝夜交替現(xiàn)象。再指出相對于靜態(tài)的晝夜現(xiàn)象,晝夜交替則是動態(tài)的,讓學生明確晝夜交替是在晝夜現(xiàn)象的而基礎上地球自轉產生的自然現(xiàn)象。
2。步步引導,合理過度
在上面知道了晝夜交替的原因,通過生活中日復一日的晝夜交替現(xiàn)象我們可以得出晝夜交替的周期為一日,這里的一日是指太陽日(24小時),在這里要強調我們的研究對象為地球和太陽,是以太陽作為參考點,所以周期為一個太陽日。
再指出晝夜交替影響著人類的起居作息,因此,太陽日被用來作為基本的時間單位。
3。圖文結合,突破難點
讓學生觀察教學掛圖,指出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為晨昏線(圈),在這里學生可以通過教學掛圖形象直觀的出分界線在空間上表現(xiàn)為一個圈。再指出,晨昏線由晨線和昏線構成的,通過生活中清晨日出和黃昏日落的.自然下現(xiàn)象引導出晨昏線的判讀方法,即順著地球自轉方向,由夜半球進入晝半球經過的分界線是晨線,由晝半球進入夜半球經過的分界線為昏線。在這里要強調順著地球自轉方向這個前提條件。接下來,通過教學掛圖來分析晨昏線的特征,針對晨昏線是過地心的大圓的這個特點,以赤道為例補充說明球體上大圓的知識點。在特點中重點強調晨昏線平分赤道,晨線與赤道的交點的地方時為六點,昏線赤道的交點的地方時為十八點,并指出這點在以后知識學習中的重要性。對于太陽光線垂直于晨昏線,以及將經過的緯線分割為晝弧和夜弧指導學生讀圖分析即可得出,作簡要解釋即可。
4。課后問題
地球上的晝夜交替我們已經了解了,那么地球的衛(wèi)星——月亮上的晝夜交替是怎樣的呢?它與地球晝夜交替的差別又在哪里?相關知識請同學們在課后去了解。
板書設計
晝夜交替
小學科學科目說課稿4
說教材
熱脹冷縮是指物質遇熱膨脹和遇冷收縮的性質。這種現(xiàn)象在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比如有些水泥路在冬天的時候會裂開;茶壺里滿壺的水在燒開時會有水溢出來等等。熱脹冷縮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也非常廣泛,比如乒乓球踩癟了,可以浸在開水里燙一下,球內的空氣受熱膨脹,壓力變大就會重新鼓起來;果醬瓶的鐵蓋子擰不開,我們只要把瓶子倒過來放在熱水里浸泡一會,玻璃瓶和鐵蓋子放在熱水里都會膨脹,但是玻璃膨脹小,鐵蓋子膨脹大,瓶口和鐵蓋子之間的縫隙就會變大,瓶口就容易擰開了。一般物體都會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只是有些物體不是變化比較小,我們很難看出來;有些物體變化比較大,可以用肉眼就能看出來。
中班的孩子對周圍世界的敏感性不斷增強,他們會很驚喜地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很神奇:為什么袋鼠爸爸會生孩子,我們的爸爸不會?為什么太陽總是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外星球有沒有和我們一樣的小朋友?等等。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提出的問題也都是以“為什么”為主,他們關注現(xiàn)象,更關注現(xiàn)象后面的科學道理。他們懷著強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動機去探究周圍的世界,他們是勇于實踐的探索者,會積極主動地探究和認識周圍世界。中班孩子對熱脹冷縮的現(xiàn)象在生活中有遇到過,但是對于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xiàn)象的經驗還不是很系統(tǒng),很科學,因此在中班開展“熱脹冷縮”的科學探索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幼兒整合、梳理、提升這方面的知識經驗,還可以激發(fā)幼兒對周圍生活的觀察,讓幼兒感受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這也是我們所提倡的“幼兒園科學教育是一種啟蒙教育”理念。
說目標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征和教學活動內容,我制定了以下幾個目標:
1.通過操作,發(fā)現(xiàn)熱脹冷縮的現(xiàn)象,積累熱脹冷縮的經驗。
2.知道熱脹冷縮與生活的關系,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發(fā)現(xiàn)。
其中“發(fā)現(xiàn)熱脹冷縮的現(xiàn)象,積累熱脹冷縮的經驗”是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我將提提供各種操作材料,在活動中通過幼兒猜測、操作、記錄和交流來解決重難點。
說準備
根據活動的目標,我提供人手一份的癟乒乓球三個、杯子三個、記錄紙一張,每人兩個笑臉貼紙,大記錄紙一張,ppt
1.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癟乒乓球、杯子,是為了讓幼兒進行實驗,感知熱了能使物體膨脹的現(xiàn)象,這份材料很好地體現(xiàn)了《綱要》所提倡的“利用身邊的事物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讓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fā)現(xiàn)的樂趣;記錄紙的設計很簡單,但是它的提供不僅可以幫助幼兒記憶實驗的'結果,讓孩子有據可證,更讓幼兒學會尊重科學的實踐和真理。
2.笑臉貼紙是讓幼兒將自己的猜測或是實驗結果展現(xiàn)在大記錄紙上,便于教師和同伴的統(tǒng)計。大記錄紙可以將幼兒的猜測和操作結果進行匯總,便于幼兒直觀地了解同伴的想法和實驗結果,并便于更好地進行相互交流。
3.Ppt的內容是由一個生活錄像短片“怎么辦”和“熱脹冷縮在生活中應用”圖片組成的。錄像短片是為了引出課題,激發(fā)幼兒的興趣;圖片是為了幫助幼兒擴散思維,了解熱脹冷縮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說過程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引出課題
采用看錄像短片的形式,將生活中現(xiàn)實的場景展現(xiàn)在幼兒面前。通過一個小朋友的困難,激發(fā)幼兒幫助他的愿望,繼而激發(fā)幼兒想出各種辦法使乒乓球變圓。通過這一個環(huán)節(jié)幼兒的交流,教師能較好地了解幼兒積累的生活經驗。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猜測實驗
通過幼兒的猜測,讓幼兒各抒己見,把自己的想法呈現(xiàn)在同伴和教師面前,允許孩子出錯。
接下來通過實驗來證實自己的想法,讓幼兒崇尚科學,形成讓事實來說話的觀念。當然,實驗的過程是一個發(fā)現(xiàn)變化的過程,需要孩子仔細觀察,從而發(fā)現(xiàn)“熱脹”的現(xiàn)象。
通過記錄實驗結果,讓幼兒嘗試簡單的記錄方法,學會看簡單的記錄表。
在交流中,讓幼兒了解同伴的想法和經驗,促進幼兒間的交流。
教師的小結是對生活現(xiàn)象的科學提煉,讓幼兒初步感受科學的嚴謹性,了解物質的這種現(xiàn)象是“熱脹冷縮”的性質。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討論交流
通過同伴間的交流,讓幼兒對自己觀察到的生活進行表達,教師能從中了解幼兒積累的生活經驗,也能引發(fā)幼兒對生活更積極地觀察和探究。
通過ppt的展示,圖片的直觀性更能讓幼兒了解“熱脹冷縮”在生活中的應用是這么廣泛,科學無處不在。
小學科學科目說課稿5
一、教材簡析:
《分類》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排序與分類》的第二課。本單元屬于小學科學探究中有關專門進行技能訓練的單元,這是因為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不只要引領同學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感悟科學的真諦,同時,也必需指導同學掌握最基本的科學探究方法和科學知識。
眾所周知,在人類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中,人們可以通過自身的各種感官或借助工具、儀器等獲取大量有關事物的信息,這對人們認識客觀事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基礎,但還缺乏以能迫近客觀事物的實質,還必需通過篩選、提煉等思維加工過程方能形成相關的科學概念或結論——科學知識。前人大量的研究標明,“分類”和“排序”都是人們對收集到的證據(數據、資料)進行初步整理和加工最常用的方法,所以,對同學進行這方面的專門訓練,不論是指導同學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方法,還是協(xié)助同學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都顯得尤為重要。
本冊教材前面的幾個單元已經大量滲透了“排序和分類”的活動,抽樣調查資料顯示,四年級的同學,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有了初步的“排序和分類”的意識,這為本單元的教學提供了感性基礎。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同學對“排序和分類”的認識無論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探究的過程技能和方法,還是對“排序和分類”理性考慮肯定會得到質的提升。它不只標志著同學目前應該達到的認知水平,同時也為同學的認知走向更高遠、更廣闊水平的發(fā)展提供了潛在的可能性。
本課教材的布置,首先是提供了同學隨家長在商場購物的情景圖片,其目的是喚起同學對生活經驗的回憶,從同學的實際生活入手,激發(fā)同學科學探究的興趣;然后,試圖通過同學親自對假設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海洋生物圖片的分類活動,通過師生的有效互動,初步學會分類的方法和技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歸納和籠統(tǒng)出“分類”的基本方法和概念;接著,順理成章地給出了什么是二分法;最后,教材布置了對各種各樣的動物進行分類的實踐活動,一方面鞏固“二分法”概念,另一方面,跟進了什么是“多極二分法”,進而讓同學感悟分類方法的多樣性和其在日常生活、科學研究中的運用,拓展同學的視野,提升科學學習的價值觀。由此可見,教材的布置是符合課程規(guī)范關于貼近同學生活、以科學探究活動為主、從感性到理性等多項編寫原則的。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分類的實質含意——依照事物的相同和相似特征進行分類和“二分法”是本課的重點,“多極二分法”和運用“多極二分法”是本課的'難點;精心設計有意義的探究活動,讓同學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增強同學的體驗、提升同學的價值觀是本課的關鍵。
二、說教學目標:
小學科學課的總目標是培養(yǎng)同學的科學素養(yǎng)?茖W素養(yǎng)中也包括著在科學探究中,運用理性思維對收集到的證據進行比較、分類、歸納和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種種解釋。根據本課的結構和以上分析,我制定的教學目標是:
1、感悟分類是人們在科學研究過程中對獲取的信息資料進行加工處置、使之形成科學
概念或結論的一種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體驗分類在日常生活和科學研究中的運用和價值。
2、知道分類的基本規(guī)范——依照事物的相同和相似的特征。
3、在學會“二分法”的基礎上,初步學會“多極二分法”以和在日常生活中分類的多種運用方法。
4、在分類活動中培養(yǎng)同學細心觀察、認真考慮、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三、說教學準備:
1、對教材的處置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對教材作了如下的處置:
(1)保存教材的核心——教學要求;
(2)設計動物、食物卡片和多媒體課件
(3)考慮到教材中給各種動物運用多極二分法分類與上面我們設計的卡片有雷同之處,為此,設計了給全班同學分類這一環(huán)節(jié);
我們試圖通過對教材進行重組和整合來體現(xiàn)課程規(guī)范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和“以兒童立場關照教學”的理念和思想。
2、具體技術處置
(1)制作動物與食物卡片,供同學分組活動使用。選擇素材的原則應該考慮到實際生活中可分方法的多樣性,并能同時滿足三種分法的前提下考慮具體事物的可能性。如:食物可以依據葷和素、主食和菜肴以和生、熟等情況,我們決定選取面條、面包、米飯、青菜、四季豆、豬肉、雞和帶魚這些與同學生活比較貼近的食物做為素材。動物選取同學比較了解的啄木鳥、鷹、貓頭鷹、老虎、兔子、鱷魚、長頸鹿和羊作為素材。
(2)制作三大課件
、倥c同學分組活動相匹配的、可以拖動的動物、食物課;
、诠┤嗤瑢W進行二極分類的系統(tǒng)結構圖課件;
③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筒課件;
考慮這些課件的原則應該是便于展示同學的'操作活動、增強引領同學開展活動的有效性和減少實物投影和課件之間的切換次數,為此,我們制作了以上三大課件。
四、說教學過程:
《科學課程規(guī)范》強調: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同學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茖W課程應向同學提供充沛的親身經歷的過程。教師是科學學習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遵循這些理念,我為本課預設了三個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
1、給卡片分類
分組活動是同學喜聞樂見的一種學習方式。教師準備了2組卡片,食物或者動物各八種。之所以選用2種不同類別的圖片,主要是考慮到同學原有學習基礎上對分類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這樣可以更加強化同學的思維活動。通過小組交流的形式,讓同學自身來動手分一分,使每個同學的思維都得到了調動,再通過小組代表上臺來交流的形式,又使小組內的活動變成了整個班級的思維碰撞。通過這個活動,同學可以在更高的層面上體會到了什么是分類。
教師在同學交流互動的同時,概括同學的發(fā)言,著重強調同學的分類是依照哪個特征來分,強化分類概念中所要依據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特征。在同學對分類概念有了一定理解的同時,和時引導同學總結出二分法的基本概念。
2、給全班同學分類
通過同學暢談生活中二分法的運用,教師帶領同學試著將班級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分類,在將班級分為男生和女生的基礎上,拋出“能否在分男生女生的基礎上再往下面繼續(xù)分”,在同學們一致認可的基礎上,小組首先討論,給同學足夠的思維空間,再整班討論。對于一些相對而言的概念,教師引領同學來更加細化,鼓勵同學尋找一些顯而易見的規(guī)范!霸趧邮种跋葎幽X”.
在充沛討論的前提下,教師引領同學開展兩個全班性的游戲,激發(fā)了同學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同學學習的積極性。
第一個是列隊游戲。這個游戲的目的有二,一是讓每一個同學都參與到分類活動中來;二是讓同學親自體驗什么叫多極二分法。
第二個是尋找同學,體驗分類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隊列站好后,邀請一位同學來協(xié)助老師尋找某一類特征的同學,讓同學們體驗到分類的作用;待同學回到自身座位后,繼續(xù)請他來協(xié)助老師再次尋找剛才特征的同學,從中進一步感受到分類的重要性,就是能夠協(xié)助我們更迅速的查找到事物。
3、給自帶垃圾分類
展示學校生活中垃圾箱的照片,請同學來談談感受。通過同學間的交流,認識到我們平時在丟垃圾的時候經常丟錯,需要學會丟垃圾。開展自帶的垃圾是可回收垃圾還是不可回收垃圾的討論,讓同學充沛調動已有經驗來做初步認識和區(qū)分。教師對于典型物品的集體討論,讓同學明確了區(qū)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規(guī)范,從而來重新判斷自身所帶的垃圾屬于哪一類。在課堂上準備垃圾桶、每人來丟一丟,很好的調動了同學學習的熱情,“準確、恬靜、快速”的要求又對同學的活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尋找監(jiān)督員來監(jiān)督同學丟垃圾的活動,更好的強化了“準”的指標。
通過對可回收垃圾處置方式的討論,讓同學發(fā)現(xiàn),不同材質的垃圾又要進行不同的處置,結構圖的展示讓同學發(fā)現(xiàn)分類的方法不止可以二分,有的時候也可以三分四分或者多分,金屬類垃圾的再處置又要依照金屬的種類再分門別類的處置,從中體會到了分類中還有有別于多極二分法的許多種方法,感悟分類方法的多樣性。
最后對分類在生發(fā)生活和科學研究中的作用的討論,對分類的意義和價值起到了一個升華的作用。
【小學科學科目說課稿】相關文章:
美術科目的說課稿06-17
小學語文科目教學總結06-29
總賬科目與明細科目的設置08-27
幼兒園說課稿小班科學優(yōu)秀03-30
小學語文說課稿11-03
科目一和科目四的區(qū)別在哪里10-16
科目一科目四考試技巧總結02-17
科目二的學習技巧07-30
駕照科目一精選試題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