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小論文[集錦1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論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論文該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小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小論文1
記得有一次我在海中潛水。穿上皮質(zhì)的潛水衣,戴上密不透風的潛水鏡,背上一個氧氣瓶,再配一個潛水員做指導,你就可以潛水了。在潛水中,我興致勃勃,看著海底亦奇亦幻的美景,不斷地往下潛。突然,我感覺耳朵有一點疼,我覺得很好玩就忍著,又往下去了一點。哎呀,不行,耳朵疼得越來越厲害,我這才戀戀不舍地浮出海面。問潛水員:“叔叔,我為什么會感覺耳朵疼?”潛水員叔叔告訴我:“因為你潛得很深了,有8-10米,水的壓力比較大,你的耳朵承受不了,所以就疼了。
我對壓力產(chǎn)生了好奇,想知道水壓的`大小是由什么決定;丶液,我上網(wǎng)查了一些資料,知道了水的壓力由深度決定,水越深,壓力就越大。水越淺,壓力就越小。
為此我做了個試驗。材料是:1個裝牛奶的矩形豎直紙盒、1卷膠帶、1個釘子、1個平盤。
我放好牛奶盒,用釘子在任意一個側面戳三個孔;三個孔的位置分別是底部、中部和上部。然后用膠帶把三個孔封住,將紙盒中加滿水,再將平盤放在有孔的側面的下方,將膠布撕開。你知道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了嗎?三個孔的噴水有什么不同嗎?當然不同。從底部流出的水噴射得最遠,其次是中部的水,噴得最近的是從頂部噴出的水;這證實了水的深度不同,水的壓力不同。水越深,壓力就越大。水越淺,壓力就越小。所以我在海中位于水深不同的位置,耳朵感受到的壓力是不同的。
為了知道壓力還和什么因素相關。我又做了個小試驗:我用一根吸管插入一個小紙盒的口,插得緊緊的。然后我通過吸管往紙盒里加水。當水快到吸管口時,小紙盒的底部裂開了。多次試驗,結果都是這樣。原來,水壓還和重量有關。因為紙盒底部須承受水的重量最大,因此承受的水壓也就最大,所以紙盒在底部裂開。
壓力無處不在,有水壓,還有大氣壓,都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壓力真是既遠在天涯,也近在咫尺啊!
科學小論文2
咦?電視上播的什么呢?我突然發(fā)現(xiàn)電視上正在做一個小實驗,是在做瓶吞雞蛋的實驗,這個瓶子明明是比雞蛋大,怎么雞蛋就吸進去了,難道這是妖術嗎?我的心里充滿了無數(shù)個問號,于是也想自己做一做,我馬上就在網(wǎng)上查了,然后我就開始了實驗。
我先了一個瓶口稍微比雞蛋小的瓶子、一個煮熟了的雞蛋、一些酒精、一塊棉花。一切都準備好了,我滿心歡喜的、迫不及待的想做實驗。
實驗開始了,我先拿起雞蛋用力的在桌子上敲了敲就出現(xiàn)了裂痕,然后我熟練的'把雞蛋可剝了下來,不一會兒,雞蛋就露出了白白胖胖的身體。我先試了一下,把雞蛋小頭放到了瓶口上,確實掉不下去,雞蛋會被瓶口卡住了。然后我又用筷子夾起了棉花沾了沾酒精,再叫爸爸用打火機點著棉花。這時,我迅速的把雞蛋拿開起來再把棉花投進了瓶子里然后再將雞蛋小頭朝下,放進了瓶子。我的眼睛一眨也不眨的、全神貫注的看著那雞蛋。只見奇跡發(fā)生了,那本來胖胖的雞蛋竟像被擠扁了似的,正慢慢的向瓶子里下滑。只聽的“嘣”的一聲,雞蛋掉到了瓶子的底部,然后我在把瓶子倒過來時,雞蛋卻出不來了。我完全目瞪口呆,是什么原因造成這樣的呢?我猜想應該是燃燒的棉花的熱氣使瓶口變大了,雞蛋就掉進去了。
但是,我在網(wǎng)上查了后發(fā)現(xiàn)其實是這樣的:火在瓶中燃燒時,瓶中的氣體膨脹,等到冷卻之后,瓶中的氣體縮小了,外面的大氣壓就把雞蛋擠進去了的這個科學道理。
科學小論文3
一天,我在一本科學書上看到糖水可以制作隱形的墨水,于是,我在好奇心的驅(qū)使下,做起了實驗。
我先把糖水調(diào)好,用毛筆蘸糖水在紙上寫了“開門大吉”幾個大字,然后把紙門晾干,什么都沒有,我開始懷疑書了,最后,我用打火機稍微燒了一下,看見了一個“開”字呈現(xiàn)淺褐色的,我一見,欣喜若狂馬上對正看電視的.婆婆說:“婆婆,快來,我給你表演魔術!”于是,我又重新拿了一張白紙,寫上“婆婆”兩個大字,用吹風器把它吹干,就什么也沒了,我趕忙問婆婆:“你信不信,我可以不用筆,用火能寫出‘婆婆’兩個字來。”婆婆,搖了搖頭,顯然是不信。
我找來打火機,烤了一會兒,可是烤得有點兒久,把紙不小心給燒了,婆婆笑了笑,我有點急了說:“別得意,你等一等。”我又在一張白紙在寫了那兩個字,然后晾干,這次我只是稍微烤了一會兒,字便顯現(xiàn)了出來,我得意地笑著,婆婆趕快從我手中奪去紙翻來覆去地看著,就是不知道。
小伙伴們,你們知道嗎,不知道,就讓我給你講一講吧!
因為用糖水在紙上寫了字后,晾干了,字形,圖案,就會消失,火烤之后,字形圖案會因糖分脫水,而呈現(xiàn)淺褐色。
動動腦筋,想一想除了糖水,還有哪些液體可以做隱形墨水呢?
科學神奇吧!
科學小論文4
我學習了《鐵罐和陶罐》這篇課文,知道了鐵罐放在泥土里容易腐爛,我的腦袋里冒出了一個小問號:“那么鐵放在哪里生銹最快呢?為此,我反復思考研究做了一個小實驗。首先準備三個小鐵片,然后一個放在冰箱里;一個埋進泥土里;最后一個放在鹽水中,看看哪一種會更快使鐵片生銹。一天下來,我來到冰箱,小心翼翼地拿出鐵片,仔細觀察起來,可鐵片卻一點兒變化都沒有,我接著來到花盆前,挖出藏在土壤里的鐵片,可結果仍是如此,最后我來到水杯前,拿出浸在鹽水里的鐵片,可也是一點都沒變。這可讓我納了悶:“難道得時間長一點才能出效果?”我疑惑地走開了,幾天之后,我又來到那兒,驚奇地發(fā)現(xiàn)在泥土里的鐵片有一點點生銹,而在鹽水里的鐵片早已銹跡斑斑。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帶著這個疑問,我打開了電腦,原來是原電池反應,離子導電,因為兩種金屬通常是活動性不同的兩種,以鐵和銅為例,因為空氣中有水分,水中通常容有酸性氣體,如二氧化碳,鐵片遇到酸失去電子成為鐵離子,電子則通過金屬移動到銅,再還原成氫氣,形成一個原電子,這種反應成為析氫氣反應。鐵的這種腐蝕內(nèi)稱為電化學腐蝕,電化學腐蝕比一般的氧氣還原性腐蝕速率更快,從實驗和資料中證明,鹽水會讓鐵片更快生銹!
想不到就一個問題,竟然要花那么大的功夫去查找資料,去思考其中問題,一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就那么幾個字,可是它其中包含的道理和知識是無法估量的,科學家付出的汗水也是無法想象預計的,那些科學家真的是為人類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猛然間我恨不得把所有的問題都思考出一個答案來解釋,也正是了解這些后,我對大自然的好奇心越來越強了?傊芤娣藴\。大自然一個永遠說不完的話題,永遠解釋不完的奧秘。
科學小論文5
“咕咕,咕咕……”我正在寫作業(yè),突然聽到從廚房里傳來了一陣怪叫聲。天生膽小的我不禁嚇了一跳。我躡手躡腳地走過去想看個究竟,可沒發(fā)現(xiàn)什么可疑的東西。這時,又傳來了“咕咕、咕咕”的聲音,我這才注意到,原來是腳邊的泡菜壇子在作怪。咦,泡菜壇子怎么會冒泡呢?會不會是空氣鉆進去,然后又從水里冒出來呢?可是,泡菜壇的蓋子蓋得緊緊的,一絲空氣也跑不進去呀!
姐姐上班回來了,還沒進大門,我就迫不及待地跑上去問:“姐姐,姐姐,泡菜壇里為什么會冒泡泡呢?”姐姐笑瞇瞇地說:“泡菜壇里的菜泡得時間長了會產(chǎn)生一種厭氧菌,他可以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大量繁殖,當他發(fā)酵的時候,就會排出氣體,所以泡菜壇子里會冒泡泡。”
什么?厭氧菌?我最怕細菌了,他們都是壞東西,怎么可以出現(xiàn)在食物里呢?我們吃了這些東西生病了可怎么辦呢?姐姐的回答已滿足不了我的好奇心。我拿來《百科全書》尋找答案。呀,答案在這里!原來,自然界里有一些菌(如酵母菌、厭氧菌),可引起食物發(fā)酵,產(chǎn)生酸,同時放出氣體,他們對人類并無害處。我想:以前奶奶做好后只有拳頭般大小的'饅頭,蒸過之后成了巴掌那么大,而且又香又甜,原來都是酵母菌的功勞呀!沒想到,以前在我眼中深惡痛絕的菌類,卻在我們的生活中發(fā)揮著這么重大的作用。
我正想得入神,突然泡菜壇子里又冒出了一個大泡泡。姐姐對我說:“其實,大自然中還有很多奇妙的現(xiàn)象,只要你留心去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笨,“咕咕”叫的泡菜壇就是很好的證明。
科學小論文6
今天,我去釣龍蝦,我?guī)е灨团c釣餌(豬肉)去一條混濁的溝里釣。沒一會兒,我就釣到了10只龍蝦,正當我興高采烈的回到家準備紅燒時,發(fā)現(xiàn)小龍蝦的殼上沾滿了污泥,一開始我以為溝里的小龍蝦臟一些,少一些,于是我又到一個清澈的塘里去釣龍蝦。結果一只也沒釣到,于是我作出了一個大膽的猜測:小龍蝦喜歡在混濁的水里生活。
既然猜測了,我就要想盡辦法來證明這一點。我立馬行動起來,我找來兩只桶,一只桶裝渾濁的水,一只裝純凈水,并在桶里各放了5只龍蝦,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到了第三天,渾濁的水里的龍蝦仍然生龍活虎,而在清水里的小龍蝦已奄奄一息,這證明了我的猜測是正確的。
我又做了一個實驗,我仍然把一只桶里裝渾濁的水,一只桶里裝清水,各放進5只龍蝦,但這次實驗我并不求小龍蝦喜歡渾濁的水還是清水了,我是在求小龍蝦吃什么,我不去管渾濁的水里的小龍蝦,我天天喂食給清水里的小龍蝦,但喂的'是一些被我切得小得不能再小的魚肉、腐肉、水草、水藻等,過了5天后,渾水里的小龍蝦與清水里的小龍蝦一樣生龍活虎,這個實驗證明了小龍蝦吃小得不得了的微生物。
現(xiàn)在我終于知道小龍蝦為什么喜歡渾水了,因為水里有極小的魚肉、腐肉、水草、水藻等,而這又是小龍蝦的最愛,所以小龍蝦就喜歡渾水了。
經(jīng)過這次實驗,我心里十分高興,因為我又知道了一個科學知識,希望大家也常做這類科學實驗,只有這樣,才能多了解科學知識,增長見識。
科學小論文7
秋風一起,金黃的樹葉紛紛落下。我在門前做清潔工作,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地上的葉片大數(shù)是“面朝黃土背朝天”,這是為什么呢?
其他的落葉是不是也一樣呢?我想再去觀察觀察吧。在這一周里,我去觀察了許多樹的落葉情況。結果我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的落葉是“面朝黃土背朝天”。
我想應該做一個模擬實驗來驗證一下我的想法。于是我制作了像葉片一樣的風箏去放。由于不太會放,因此放了很多次風箏也沒有飛起來。我記得風箏落地時總是重竹條的一面朝地,這是不是和落葉朝天有相同的地方呢?
難道樹葉也和我做的風箏一樣,一面重一面輕?帶著這個假設,我采了許多種不同的樹葉進行觀察。我發(fā)現(xiàn),葉面表皮好像是里面的葉脈排列稀疏一些,光滑一些,葉背面葉脈排列緊密一些,粗糙一些。于是我在父親的幫助下,做了一個葉片的模型,用了一些細鐵絲,編成了網(wǎng)狀,有的稀疏,有的緊密。然后把稀疏的鐵絲網(wǎng)和緊密的`鐵絲網(wǎng)連成正反兩面。然后我將“葉片”從空中拋下10次,8次是緊密的鐵絲網(wǎng)一面在下,2次是稀疏的鐵絲網(wǎng)一面在下。
通過實驗,我豁然開朗,于是我又到互聯(lián)網(wǎng)、書上查找有關樹葉的資料,終于明白了落葉“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科學秘密,原來,兩種結構不同的細胞層,形成了同一片樹葉的“背”與“面”,由于比重不同,樹葉在飄落的過程中,會翻轉(zhuǎn)變化,重的一面朝下,輕的一面朝上,這樣降落最穩(wěn)定。因此落地后,細胞緊密而重的一面朝黃土,細胞系數(shù)而輕的一面朝天。
科學真有趣,今后我要多做這樣的實驗,長大后做更多更復雜的實驗,為人類造福。
科學小論文8
有一次,科學課下課的時候,我聽見幾個同學在議論紛紛,我湊上前去,仔細一聽,原來,大家都在討論一個問題:一個空杯子裝滿水,蓋上一張紙,再將杯子倒過來,紙會不會掉、水會流出來嗎?能有這么神奇的事發(fā)生嗎?我決定親自做一個實驗。
于是放學回家后,我迫不及待找來一個紙杯,一張大小合適的白紙,接著將杯子裝滿了水,將紙蓋在杯上。此時我有點緊張,擔心實驗不成功。為了知道結果,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拿起杯子輕輕地倒過來。哇噻!果真如此,紙緊緊地“貼”在杯子口上,水也一滴不漏,太神奇了!
可這又是為什么呢?為了揭開謎底,我便上網(wǎng)查找有關的資料。原來是因為裝滿水的杯中空氣壓力被堵住,壓力就自然非常小。加上水的表面有脹力,才能使杯中的.水穩(wěn)穩(wěn)地被“固定”住,紙也能吸在上面。
我恍然大悟,原來是空氣與紙托住了杯子中的水!
科學小論文9
揭秘---長耳朵兔子
星期六,我和媽媽一起去動物園,許多活蹦亂跳的小兔兔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硬是拉著媽媽和我跑去觀察,只見一只只如雪一樣純白的兔子映入眼簾,腦海里想起了幼兒園學習的兒歌:小白兔,白又白,兩只耳朵豎起來。愛吃蘿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愛!一雙紅通通的大眼睛,機警地環(huán)視四周。最吸引我的還是它們長長的耳朵,我就在想為什么兔子的耳朵那么長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先是去問媽媽,媽媽說:“她也不知道,但是你不要灰心,只要你有想要知道的決心,就一定會知道原因的,你可以問問動物園的工作人員。實在不行了我們還可以回家去網(wǎng)上查查資料呀!蔽矣X得媽媽說的非常有道理,同時我的好奇心驅(qū)使著我一直在思考著這個問題。特別想知道為什么兔子的耳朵那么長呢?
動物園里還有很多其他的動物,但是我的心里一直都在惦記著兔子的長耳朵,終于我看見了一位動物園里的工作人員,我忙跑上前說:“阿姨,您好,我想問您一個問題,我剛才在動物園里看見了許多可愛的小兔子,但是為什么兔子的耳朵那么長呢?阿姨看著我說:“你真是一個善于思考、愛學習的小朋友。兔子的長耳朵至少可以從兩個方面幫助它:一個功能是可以幫助兔子聽到微弱的聲音(像食肉動物悄悄接近時發(fā)出的'聲音),并確定聲音來自何處;因為兔子幾乎啥都怕的,兔子膽小,天敵很多,鷹,蛇類,犬類,貓科都是的,只要是吃肉的都對它構成威脅,有了這樣的長耳朵兔子就能夠躲避它的天敵的捕殺。另一個功能是幫助兔子散熱。兔子的耳朵中有許多血管,當耳朵周圍的空氣流動時,溫暖血液的溫度就會有所下降。這可以幫助兔子調(diào)整其體內(nèi)的溫度。人類是通過出汗來達到這一目的的。狗通過喘氣來散熱,兔子則豎起它的耳朵。這樣既可以保證安全又可以降溫。聽了阿姨的介紹讓我明白了動物身上的每一處器官都有它獨特的功能,都能夠幫助動物更好的生存。阿姨還說這是小兔兔在長期的競爭中,保留下來的優(yōu)良基因決定的,我們的達爾文爺爺?shù)纳镞M化論里就表明了自然界的生物之間存在著生存爭斗,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者則被淘汰,這就是自然的選擇。最后阿姨還說現(xiàn)在動物的種類越來越少了,有很多的動物已經(jīng)滅絕了,我們應該保護動物,保護我們?nèi)祟惞餐募覉@。聽完阿姨的話,我使勁的點了點頭,仿佛表明自己愛護動物的決心。
今天的動物園之旅使我明白了許多,就是遇到困難不要輕易的放棄,要勇于去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能夠收獲許多的科學知識。感受大自然的奇妙。體驗獲取知識的快樂。我也知道了動物是我們?nèi)祟惖呐笥,也是有生命的。我們應該去保護它,保護它就是保護我們的共同家園。
科學小論文10
摘 要:
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探究是科學學習的核心”,“親身經(jīng)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使學生主動地參與研究過程,給學生一個自由探索科學的空間,幫助學生接受和理解科學知識,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課課有收獲”的情緒體驗。
關鍵詞:
科學教學;實效性;探究能力
一、巧激趣,促高效。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對所學知識充滿探究興趣,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積極參與學習過程,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來獲得知識?梢哉f,教師與其“給”學生十個問題,不如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產(chǎn)生”一個問題。好的情境引入可以產(chǎn)生問題,使學生產(chǎn)生好奇心,興趣盎然,積極探索,為課堂教學做好鋪墊。
二、注重和加強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在科學課教學中,應當重視學生的實驗操作過程,盡可能多地讓每一個學生親歷實驗過程,從而獲取科學知識,運用觀察和實驗手段獲得科學知識的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過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驗證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一次次實實在在的.科學探究過程,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并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提供廣闊的空間,學生的創(chuàng)新火花往往就在不知不覺的實踐研究中點燃了。動手實驗可以激發(fā)學生愛科學的興趣,有效地幫助學生發(fā)展智力,提高學生科學的素養(yǎng)。但是,任何一個實驗不是讓學生隨便動手做一做、看一看、說一說就行了,還需從中培養(yǎng)學生嚴謹科學的態(tài)度。
三、師生互動合作,打造親和課堂。
教師在教學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充分引導學生質(zhì)疑、調(diào)查、探究,在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中,教師應該成為學生的親密合作者,由“指導者”向“促進者”轉(zhuǎn)變, 變“給學生壓力”為“給學生動力”。在教學中,注重運用多種形式的合作學習,如個別學習、同桌交流、小組合作、組織交流、全班交流等,這些組織形式就是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合作交流的時間,教師要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堂。將課堂變成展示、交流的舞臺,讓學生把課下研究的成果在課上充分地展示、交流,使課堂充滿親和力,讓課堂更為精彩。
科學小論文11
難忘的一節(jié)科學課
上午第二接課是經(jīng)常帶給我們驚喜的科學課,還沒上課,同學們就已經(jīng)開始議論要做什么了。
鈴鈴鈴------,老師走進了教師,老師把工具袋放在了講桌上,然后說:“我們今天來做降落傘。”我聽了,心里直犯嘀咕:“做降落傘,用什么做呀!崩蠋熆赡芸赐噶宋覀兊.心思,說:“我先做個示范”,只見老師從工具袋里拿出幾樣東西,分別是:橡皮泥、繩子、剪刀、塑料袋。準備好后,老師先用橡皮泥捏了一個小人,然后用剪刀在小人手上穿個洞,再把繩子剪出4根10厘米長的線段,把這4段繩子一頭系在袋子上,一頭系在小人手上,就這樣,一個降落傘完成了。老師輕輕往上一拋。我們都屏住呼吸,睜大眼睛瞪著小人,好像自己就坐在里面,生怕掉下來似的,但事情并沒有想像的那樣糟糕,只見小人墜落的同時,本來扁著的朔料袋被空氣撐開了,小人慢慢的降落了下來,又落回了老師的手中,我們歡呼了起來。
下面就由我們自己親自去動手做了,我也做了一個,很成功,但還有點不明白他降落的原理,小朋友,你愿意和我一起去探索嗎?
科學小論文12
記得在小學的時候,曾在科學小報刊上看見過一個問題:以下哪種物品在加油站產(chǎn)生爆炸的可能性最大?1、手機;2、尼龍衣。
當時的我毫不猶豫就選擇了手機,因為人們都說加油站不打手機,而至于尼龍衣就沒怎么在意,況且那只是一件衣服而已,并不會有什么的。直到在有一天在電視上看《流言終結者》時才發(fā)現(xiàn),原來手機并不會引起爆炸。而電視上的實驗是這樣的,首先他們先找來一張桌子,在桌子上灑下許多油,然后在帶有油的桌子上放了4部手機,接著就離開那里到50M左右的地方。
好了,第一個實驗的準備工作就已經(jīng)完成了。下面,4位工作人員同時撥打電話,遠遠的就能聽見電話的鈴聲,卻并沒有發(fā)生爆炸。也許有人會問震動呢,震動+聲音呢等等什么什么的,都不會引起爆炸,這是因為所謂的手機來電產(chǎn)生火花進而引爆彌散在空氣中的油汽,只是理論上的推測,只有在極其嚴苛的.條件在才有可能發(fā)生,而現(xiàn)實中是不可能發(fā)生的。
但是如果是尼龍衣的話就有可能不一樣了。接下來他們又做了另一個實驗,來證明尼龍衣會產(chǎn)生爆炸。首先,他們同樣是在桌子上灑滿油,接下來,把一根很長的電線的一頭固定在帶有油的桌子上,接著將線拉倒離桌子90M左右的地方,然后,讓一名工作人員穿上尼龍衣。這樣,第二個實驗的準備工作也已經(jīng)完成了。接下來,那位工作人員就用左手拿著電線,用右手就在衣服上進行強烈的上下摩擦,摩擦一會兒后,就將右手的食指伸到電線的一頭處,從電視上就能看到從食指上傳到電線頭處的電流。
過了一秒,桌子那邊發(fā)生了猛烈的爆炸。而其原因是尼龍衣屬于化纖產(chǎn)品,一些摩擦就很容易產(chǎn)生靜電,所以在穿尼龍衣去加油站是很不安全的。
科學小論文13
我們家燒水的鋁壺底面總是有層黃黃的水垢,如果不及時清除,既費電又損壽。因襲,每過一段時間,媽媽就得用清潔球刮洗一次,這多麻煩啊。有一次,媽媽在清除水垢的時候還把手刮破了,又危險又麻煩,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樣才能方便又有效地幫媽媽除掉這煩人的水垢呢?
我打開水壺蓋,往著壺內(nèi)左看看右瞧瞧,百思不得其解,爺爺看著我這樣折騰,不耐煩地說:“水垢啊,從來都是這樣洗的,你省省心吧,還是把時間用在讀書上吧!”爸爸倒回頭插嘴了:“爸,你這老方法麻煩,我好像看到過什么醋能除去水垢的做法!眿寢寯傞_兩只手,苦笑著說,:“我也習慣了,匯,你能想出什么好辦法來嗎?”我滿懷信心地去查閱了書籍,還請教了知識淵博的電腦叔叔,點子可真多,大概有這幾種:
1、在水壺中倒些熱醋,蓋緊蓋子,輕輕搖晃后放置半小時,用清水洗凈。
2、將雞蛋殼打碎在水壺里,再倒幾滴洗滌劑和適量水,加蓋后,上下晃動,最后用清水沖洗干凈。
3、用清潔球刮擦干凈。
到底哪個是最有效地的方法呢?我隨即找來了3只積滿水垢的水壺,一些醋,一只雞蛋(鴨蛋),一瓶洗滌劑和一只清潔球。我先在一號壺中倒些熱醋搖晃,放置一邊,再將打碎的雞蛋殼放入二號壺,滴入幾點洗滌劑放入水。最后,拿起一只清潔球開始在三號壺里刮擦起來。
半小時過去了,我也累得腰酸手痛,三號壺擦得也差不多了,我掀開一號壺的.蓋子,一號壺果然煥然一新啊,沒有一點水垢,干干凈凈。哇!這個醋可真厲害!二號壺的蛋殼也有些功效,水壺底附著的黃水垢顯得斑斑駁駁,大部分水垢已經(jīng)褪去了,只留了少數(shù)一些;仡^再看看我擦過的水壺,倒也干凈,但留下了絲絲劃痕,像是扒了一層皮,我想對水壺的使用壽命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我覺得第一種用醋的方法除水垢既方便又實用。
水壺為什么會積水垢?醋是怎樣清除水垢的呢?帶著疑問,我查閱了大量的書籍,這位無聲的老師告訴我:河水、井水、海水等叫硬水,用硬水燒開水,溫度一高,水里的碳酸氧鈣和碳酸氫鎂就相應地分解,生成碳酸鈣和碳素鎂,他們沉淀下來,就形成了水垢。而當水垢中的碳酸鈣遇到酸就會發(fā)生化學反應,生成溶于水的物質(zhì),一號壺除去水垢的原理就是這樣的。
我一定要讓媽媽用醋除垢,這樣,才能使水壺的里面干干凈凈,看看舒服,又不費勁哦!
科學小論文14
此外,還有當時的工匠傳統(tǒng)或?qū)嵺`傳統(tǒng)——這種傳統(tǒng)在中世紀后期和文藝復興時期進化為實驗傳統(tǒng)或?qū)嵶C精神。這是近代科學的兩個主要的源頭。對此,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和思想家愛因斯坦具有遠見卓識:“西方科學的發(fā)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那就是:希臘哲學家發(fā)明形式邏輯體系(在歐幾里得幾何學中),以及通過系統(tǒng)的實驗發(fā)現(xiàn)有可能找出因果關系(在文藝復興時期)。以我之見,人們無須驚訝,中國的賢哲沒有邁出這兩步。令人驚訝的事情是,這些發(fā)現(xiàn)全都被做出來了!睉烟睾R灿⑿鬯娐酝骸翱茖W之河有兩個源頭:實踐之源和理論之源。實踐之源在于使得我們的行動直接獲得預定的目標!碚撝磩t在于求知欲!
理論傳統(tǒng)和實踐傳統(tǒng)歸根結底是人的傳統(tǒng),理性精神和實證精神窮源推本是人的精神,因此人在科學的起源中扮演中心的角色——在此我們并不否認作為科學認識對象的自然界所起的作用。事實上,追求科學的萌芽也許很早就在人的心中萌發(fā)了——當然在很大程度上也許是無意識的。面對日出日落、月亮盈虧、繁星有序、四季交替、刮風下雨、電閃雷鳴、植物枯榮、動物生滅以及人自身的生老病死等自然現(xiàn)象,具有本能求知欲和認知需要的人豈能無動于衷?正是人在漫長歲月與自然相互作用——認知、探究、參與、適應、改造——的過程中,才逐漸出現(xiàn)促使近代科學誕生的兩種傳統(tǒng),并進而孕育出近代科學。珀爾曼在一一列舉人的因素在科學誕生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之后得出結論:“科學不是呆板的命題。它不光是技術。它也不僅僅是被一小群有學問的人創(chuàng)造的或為其服務的方程組。它是人和他的環(huán)境之間的動力學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體現(xiàn)他理解、參與和處理自然事件的嘗試。科學起因于我們生存的努力、我們天然的好奇心和我們對于表面上任性的和敵意的世界中的秩序的探索。像藝術和政治一樣,科學也是反映人的事業(yè)。”
在考察科學的歷史時,我們也注意到近代科學起源的一些特點。這些特點當然不一而足,不過我們僅想列舉幾個自以為有趣的。
其一是,科學的起源必須以溫飽、閑暇以及興趣為前提條件。
馬赫開門見山:“觀察和發(fā)明的思索以某種程度的福利和閑暇為先決條件。從原始人起,這就意味著相對有利的生活條件。”他進而表明,原始人為了生存通過觀察收集各種經(jīng)驗!翱墒,這些觀察全部或大部是偶爾進行的,或者為了對他自己有益的某些應用進行的。這些相同的原始觀察結出各種各樣的科學種子。但是,只有當物質(zhì)牽累的解除產(chǎn)生足夠的自由和閑暇,智力通過使用成長得足夠強大,以致像這樣的與應用無關的觀察獲得充分的興趣時,科學本身才能夠出現(xiàn)”。
其二是,人在認識到自然有規(guī)律可尋之后,能夠借助理性洞察自然的奧秘,借助理性的批判形成科學知識。
賴興巴赫表示,理性概括在科學起源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在他看來,知識的本質(zhì)是概括,發(fā)現(xiàn)的藝術就是正確概括的藝術。為求概括有效而必須提及的,那就是有關系的。把有關系的因素從無關系的因素中分離出來,即是知識的開始。概括是科學的起源,也是解釋的本質(zhì),解釋就是概括。波普爾在談到作為西方文明一部分的認識論的樂觀主義時說,科學即關于隱蔽的實在世界的實在知識,盡管要獲得它無疑是非常困難的,然而卻仍然可以得到。人能夠發(fā)現(xiàn)隱蔽在現(xiàn)象世界背后的實在,他能憑自己的批評的理性力量發(fā)現(xiàn)它,而無須神的啟示的幫助。瓦托夫斯基充分肯定批判的理性或理性的批判在常識向科學轉(zhuǎn)化中扮演的關鍵角色:“由于理論推定與常識之間、為回答思辨理智問題而構造的假設與日常知道怎么做的實際知識及觀察明白的事實之間的張力,產(chǎn)生一種更為復雜的批判。對于我們的目的來說,在考察科學思想的起源中這是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為這標志著非批判性的常識向批判性的、理性的科學思想的根本轉(zhuǎn)變!
其三是,科學是從哲學、宗教和巫術等非科學和偽科學(從今日的觀點看)中分化出來的。
馬赫明確指出,在原始水平上,宗教、哲學和自然觀不能分開,即使在古希臘和中世紀,宗教和哲學與科學也是糾纏在一起。“在這里,哲學和自然科學迄今還是一個東西:頭一批哲學家是天文學家、幾何學家、物理學家,一句話是科學家。與他們曖昧的世界觀并行,如果他們成功地把自然的較小斷面的'樣態(tài)轉(zhuǎn)化為能夠經(jīng)得起批判的較好形態(tài),那些樣態(tài)便收到和得到比較普遍的贊同,從而形成科學的開端”?椎碌臄嘌砸苍S使人感到意外,但卻是確鑿的歷史事實——天文學出自占星術,化學出自煉金術。他在反詰中申明自己的觀點:“要是沒有占星術的那些誘惑人心的妄想,沒有煉金術的那些言之鑿鑿的欺騙,試問我們會從何獲得必要的恒心和毅力,去收集大量的觀察和經(jīng)驗,作為后來為這兩類現(xiàn)象建立初步實證理論的基礎呢?”
近代科學是在西方社會和文化的土壤中誕生的,而沒有在更早的東方文明中出現(xiàn),其原因何在呢?這是一個誘惑人的問題,也是一個見仁見智、難有定論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愛因斯坦等人在前面已經(jīng)從思維方式、實驗方法等角度給出部分答案。伊利英和卡林金深入探討在東方未出現(xiàn)近代科學的緣由。其一是,古代東方文明在農(nóng)業(yè)、手工藝、戰(zhàn)爭技術和商業(yè)方面最先進,也創(chuàng)造出某種知識本體。然而,知識本體的存在并不構成科學。知識是由生產(chǎn)新知識的目標取向的活動決定的,在古代東方?jīng)]有這樣的活動。知識在東方是自發(fā)地變化的,評價知識發(fā)生的批判和反思活動不存在,知識只是作為現(xiàn)成的活動處方起作用,顯示出功利的、實踐的和技術的特征。其二是,古代東方科學的另一個特點是它的非根本性?茖W不是制造處方、技術圖式和技術活動,它是分析理論問題或“為知識而知識”的活動。然而,古代東方科學基本上只涉及應用任務的解決,不像古希臘,把天文學視為一個整體的宇宙結構的理論科學。其三是,古代東方科學在該詞的充分意義上是不合理性的,這也是由古代東方民族的社會政治結構決定的。東方社會生活的反民主精神不能不反映在理智生活中:偏愛總是給予公共權威,而不是給予證據(jù)。其四是,特定問題的解決主要涉及特殊的、非理論本性的計算等,從而使得科學不系統(tǒng)。這在東西方的幾何學的差異上表現(xiàn)得十分明顯。也就是說,古代東方文化和東方意識還不能造成下述認知模式:這種模式基于推理,而不是基于慣例、教條和預言書;基于民主的討論、來自理性根據(jù)的立場的爭論,而不是來自社會偏見和權威力量的立場的爭論;基于證實,而不是基于作為真理保證的啟示。因此,東方文明沒有發(fā)展出近代意義上的科學。也有人在西方宗教和東方宗教的不同上尋找原因。我認為,最要害的也許是,東方尤其是中國的實用理性過于強烈,純粹理性欠缺:對自己身邊的人事糾葛和實用技術十分關注,對玄遠的自然奧秘留心不夠;缺乏自古希臘以來的那種為知識而知識、為思想而思想、為科學而科學的精神傳統(tǒng)。
科學小論文15
今天,我和小伙伴們在院子里玩耍。忽然,我看見兩只螞蟻找到了食物,它們的觸角碰了碰,好像在竊竊私語,只見一只螞蟻留在食物旁,另一只螞蟻爬回洞穴,帶領著一條長長的黃色的隊伍來搬食物。
螞蟻為什么能靠觸角傳遞信息?我?guī)е@個疑問翻閱了《十萬個為什么》,原來,螞蟻的頭上的觸角不但是感覺器官,而且還是十分靈敏的嗅覺器官。觸角上面有許多微小的小孔,小孔里有非常靈敏的嗅覺細胞;螞蟻們碰到一起時,總要用這兩根觸角碰一碰,氣味傳遞過去了,消息也傳遞過去了。
雖然我知道了原因,但沒有實驗過,我想讓自己嘗試一下做實驗的.滋味。我在螞蟻回家的路上的中間,擦去一段距離,然后觀察它是怎樣回家的。螞蟻帶著食物走到擦去的地方停了下來,一邊來回地走動著,一邊用觸角尋找著什么;過了一會兒,螞蟻就順利地找到了回家的路。
我輕輕地捉了一只螞蟻,用鑷子把它的觸角去掉,再把它放回原處,只見螞蟻在原處打轉(zhuǎn),不知所措,找不到回家的路。
通過實驗,我明白了螞蟻觸角的作用。我長大了一定要做個探索家,去探索人類未知的秘密。
【科學小論文】相關文章:
(經(jīng)典)科學小論文08-28
科學小論文【精選】08-31
科學的小論文08-15
科學小論文01-02
【集合】科學小論文08-27
科學小論文【合集】08-30
科學的小論文(通用)08-15
科學小論文作文02-16
[必備]科學小論文09-15
科學小論文(推薦)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