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專業(yè)畢業(yè)論文范文
天文學是研究宇宙空間天體、宇宙的結構和發(fā)展的學科。內容包括天體的構造、性質和運行規(guī)律等。主要通過觀測天體發(fā)射到地球的輻射,發(fā)現并測量它們的位置、探索它們的運動規(guī)律、研究它們的物理性質、化學組成、內部結構、能量來源及其演化規(guī)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天文學專業(yè)畢業(yè)論文范文,歡迎閱讀。
天文學是研究天體和浩瀚宇宙的一門科學,是自然科學基礎學科之一。天文學在一個國家的發(fā)展和普及,對促進科技發(fā)展、提高國民科學素養(yǎng)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2013 年 6月 20 日,中國首次太空授課活動由中央電視臺通過互聯網向全世界作全程直播,有數以千萬計中小學生收看,還與航天員進行了實時互動。這次具有深遠意義的互聯網直播課引發(fā)了全社會對科學技術的廣泛關注;ヂ摼W直播功能不僅僅能達到將視頻內容進行單向的傳達的功能,還提供了實時互動、在線討論等,極大的拓展了信息傳遞的方式;诖,本文對科技館體系天文科普工作中運用互聯網作試探性的研究。
1 國內科技館體系天文科普資源匱乏
1.1 實體場館少
我國的天文館事業(yè)自 20 世紀 80 年代后迅速發(fā)展,到現在已建立的大中小天文館約 250~300 座,其中約有 50 座左右的天文館對公眾開放或半開放。剩下的兩百多座天文館均建在中小學,進行相關的天文教學。截至 2008 年 11 月,不計對社會開放的中小學內的天象廳,中國大陸地區(qū)對社會開放或半開放的天文館/天象廳情況是:中國大陸地區(qū)現有 49家單位擁有 51 座對公眾開放或半開放的天象廳;還有 4 家單位正在建設或者籌備建設天象廳。但是,在這些單位中,獨立的天文館僅有一家即北京天文館。如果要按照人均天文科普資源而言,比現在科技館的人均資源還要少。而且,在暫未開展數據調查的中小學天象廳范圍內,或由于缺乏足夠的運行資金、缺少專業(yè)技術管理人才,或由于主管領導的重視程度不夠、天象廳建設前期策劃不合理、天象廳建設立項準備不充分等,有相當比例的"天象廳"無法正常運行。[1]
1.2 從事或參與天文科普的專業(yè)人才少
天文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各種天體的位置、運動、物理狀態(tài)、化學組成及其演化規(guī)律。[2]
因此,培養(yǎng)專業(yè)天文工作者,主要是靠大學中的天文系,如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和南京大學等高校都有天文系。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科技館界的天文專業(yè)人員少之又少。同時,我國天文學領域與國際上的交流也很欠缺,致使我國天文學方面的人才特別的稀少,反過來,這也是影響我國天文學知識普及不足的重要原因。
2 互聯網在天文科普工作中的優(yōu)勢
2.1 傳統(tǒng)天文科普面臨的問題
天文學研究的是地球大氣層之外的天體,遠遠超過公眾在地球上所熟悉的時空范圍和物理條件。在互聯網天文科普出現以前,傳統(tǒng)天文科普是傳播天文學知識的主要渠道,主要特點是想象為主,實操為輔。經過多年發(fā)展和積累,有多種實際操作手段用來輔助天文科普,主要包括:天文教學活動、科普表演,建立天文臺,設置天文展覽,開辟天文廣場,組織不同程度的青少年天文小組,添置裝有固定望遠鏡的流動天文臺式的宣傳車,乃至與有關部門合作建立天文點等等。
無論從內容或者從形式來說,即有長篇大論的,也有短小精悍的,適合不同年齡段、不同理解能力,不同需要對象。因此,傳統(tǒng)天文科普工作中面臨的問題有:
(1)對視覺奇觀的感興趣多于對科學內涵的好奇
這是由天文學的'特殊性和一般我國公民的科學素養(yǎng)決定的。一般人,無論年齡大小,通常參觀就要看大圖,看視頻,看各種神奇驚人的畫面。但在驚嘆和稱奇的同時,真正對這些現象背后的本質感興趣的只是極少數。無論采用的是圖片、視頻、投影等任何形式,絕大多數的觀眾都只是通過其表象獲得對天文的感受和印象。
(2)觀測天文現象對時間空間條件要求高
目前絕大多數天文類科普場館由于種種原因都建設在城市市區(qū)內。市區(qū)夜間的燈光污染極大影響了實際天文觀測。但凡需要做一些專業(yè)性的觀測活動,都不得不做好一切準備,跑到遠遠的市郊,躲避燈光,而且基本都在夜間進行。
2.2 互聯網傳播的優(yōu)勢
(1)各種傳播形態(tài)和方式并存
互聯網傳播將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等各種傳播形態(tài)集于一身。[3]
借助互聯網不僅可以向全社會進行開放性的大眾傳播,而且可以作"點對點"的人際傳播(如電子郵件、網上通話、網上短信)、小范圍的群體傳播(如討論組、聊天室等)、組織機構或單位的組織傳播(如群發(fā)電子郵件、各單位內部的局域網運作)。將文字、口語、音響、圖表、圖片、圖像等各種傳播形式匯于一體,而且可以根據需要自如地從一種形式轉換到另一種形式,或者讓幾種形式并舉,做到圖、文、聲、像并茂,真正實現多媒體的傳播。
(2)高度的交互性
這是互聯網與傳統(tǒng)媒體的最大不同之處,在傳播中,傳受雙方存在很大的交互性。它們的角色位置可以方便地、頻繁地交替互換。網上的傳播者往往也充當受傳者,受傳者也往往充當傳播者,此時此地是傳播者,彼時彼地又是受傳者。
(3)科普信息發(fā)布過程簡易,運營成本低廉
天文科普傳播者在互聯網上發(fā)布天文消息,只需要在與互聯網相連的服務器上放置相應的計算機代碼。相比于其他的傳統(tǒng)媒體來說,傳播者傳播信息的過程大大簡化。這個過程只需要少數的策劃編輯人員及網頁制作人員,使用一般的計算機就可以完成,無須大量的播出設備和人員。因此,相對于傳統(tǒng)天文科普的傳播來說,互聯網天文科普的運營成本很低,小而靈活。
3 我國天文科普互聯網資源的現狀
3.1 官辦網站內容豐富但缺乏人氣
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創(chuàng)辦的"天之文中國天文科普網"為例。它設置了如下網頁:天文學基礎知識、天文專題講座、天文圖庫、最新天文信息、航天動態(tài)、天文簡訊、天文觀測之窗、天文機構與天文學家介紹、天文愛好者網友之家等。這些網站每天的瀏覽人數遠遠不及主流公共互聯網平臺。[4]
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種:
(1)互聯網科普原創(chuàng)作品較少
我國互聯網科普信息原創(chuàng)少,從而導致內容雷同,缺乏特色。大多數的科普網站或網站上的科普欄目多以科技活動新聞、活動通知為主,而涉及行業(yè)動態(tài)、學術交流等有關學科領域的知識性內容較少。學科、行業(yè)、地域特色鮮明的網站數量非常有限,受眾很難從這些網站系統(tǒng)地獲取相關的科普知識。
(2)信息更新慢
信息內容更新不及時一直是互聯網科普中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據調查,有 43.5%的互聯網科普設施首頁連續(xù) 3 個月沒有進行內容更新。這樣的更新速度,在互聯網信息如此快捷變化的今天,只會使受眾流失。
(3)科普網站的知名度較低,社會影響力較小,對網民的吸引力不強
在幾百個科普網站中,能夠產生一定影響力的網站是鳳毛麟角。很多公眾不知道科普網站的名稱和網址。加強內容建設、提高社會知名度已經成為互聯網科普發(fā)展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4)科普網站在形式上亟待創(chuàng)新
目前,大部分科普網站版面設計簡單,形式相似,色彩單一,無法吸引網民的眼球。在數字技術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對于增強網站的吸引力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國的科普網站在形式創(chuàng)新上還有較大的發(fā)展空間。
3.2 互聯網天文論壇事實上已成為天文科普主力軍
以國內影響力最大的牧夫天文論壇為例。牧夫天文論壇是我國大陸地區(qū)成立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天文社區(qū)論壇。網站成立于 1999 年,注冊用戶超過 10 萬,論壇發(fā)表文章和帖子數量超過 70 萬篇。為中國大陸、港澳臺和海外華人天文愛好者所推崇。為推動國內天文愛好者交流起到了重大作用。主要是由于:
第一,論壇本身即是以交流為基礎的互聯網平臺,有疑問的話,專業(yè)人士或者有經驗的同好可以解答;而官辦網站則停留在"新聞聯播"的傳統(tǒng)內容發(fā)布模式上,找資料尚可,但有任何疑問,卻沒有人可以解答,也不能同時跟其他同好交流。這屬于電視機時代的信息發(fā)布模式。
第二,互聯網交流平臺能為專業(yè)內容的有效傳播。國內的專業(yè)人才少不要緊,在論壇上任何有用的科普內容都會流傳開來。日積月累,所形成的資源具有相當的實用性,并且隨著時間發(fā)展,不斷更新。
第三,為線下活動提供支撐。正是由于交流平臺的存在,讓原本同處一個城市但素不相識的同好能結成團體,共同組織本地的天文活動。而活動資料可以在網站上共享,讓經驗和信息得到傳播。這一切都是傳統(tǒng)信息發(fā)布模式的科普網站所無法給予的。
由此可見,互聯網天文論壇已經成為了廣大天文愛好者事實上的主流交流場所和初學者最好的入門途徑。
4 在科技館體系天文科普工作運用互聯網的建議
既然互聯網科普具有這么多的好處,那么是否就不需要實體場館了呢?恰恰相反,我國大陸地區(qū)的天文類實體場館仍處在原始發(fā)展階段,人均資源缺乏。而在網上,知識的獲取依靠閱讀和觀看。缺乏實體展品或實際觀測的直觀感受。在任何時候,在實體場館進行觀看和操作的體驗都是互聯網交流無法給予的。
結合前面分析的各項內容,在科技館組織天文科普活動中,可以從以下幾點建議著手:
4.1 組建專門的天文小組
日常工作中通過互聯網密切關注天文專業(yè)動態(tài),密切聯絡本地愛好者群體,利用互聯網平臺獲取開展科普活動的專業(yè)資源。這樣不僅對于開展日常天文科普活動創(chuàng)造便利條件,而且能夠通過帶頭作用,將本地愛好者的人氣聚攏在場館,提升場館科普知名度。人數不需要多,1~2 名專職即可。平常主要工作在于學習天文知識、收集整理科普資料,通過互聯網與其他天文類專業(yè)人員形成溝通渠道,進而獲得必要的專業(yè)指導。適合于沒有專門天文科普區(qū)域的普通科技館操作。
4.2 結合實體館開發(fā)天文類科普在線科普知識
例如,以"月面彈跳"這一傳統(tǒng)科技館展品為基礎,設計一個以月球的科普常識為基礎的在線問答游戲,讓參與游戲的網友獲得一定獎勵,如免費體驗"月面彈跳".這樣既讓線上資源有基礎,又能將實體展品的作用得到擴展,最重要的是激發(fā)了群眾的參與科普活動的興趣。
4.3 以優(yōu)質天文影視作品為基礎設立在線天文影院
通過引進優(yōu)秀的天文類科普專題片,如 BBC 制作的《宇宙》系列影片、哈佛大學《天文臺之夜》公開課、演講等公共資源,設立在線影院。不僅為來到實體館的觀眾提供影視欣賞,同時也可以通過互聯網為實體館組織的在外地開展的路邊天文科普活動提供支持。
4.4 建立在線天文基礎教程。
通過豐富的天文類出版物制作成電子書和在線習題的形式,建立起供愛好者自學的互聯網在線教程。除了知識性內容外,針對青少年可收集各類天文小制作的實例教程,如紙筒望遠鏡、日晷、空間站模型等。讓大部分還未能進行自學的青少年有機會進行天文制作活動。在線資源的提供也讓家庭里,家長給孩子進行手工輔導提供了機會。
4.5 將戶外天文觀測進行網絡直播和后期資源共享
以 2012 年 6 月 5 日發(fā)生的,全球矚目的金星凌日事件為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通過 2010 年發(fā)射的太陽動力學天文臺 SDO 在六個多小時的時間里全程跟蹤記錄了這次金星凌日,拍下了大量珍貴的影音資料,涉及多個紫外級和可見光波段。民間愛好者的記錄作品照片分辨率都相當可憐,看不到什么細節(jié),而NASA放出的在太空拍攝的金星凌日視頻、照片,分辨率則達到了 4K×4K 級。這些在線免費下載的資料,成為全球天文愛好者研究和欣賞的寶貴資料。
我國普通科技館體系目前一般情況下無法做到前沿的天文觀測和研究。但只要有實體資源,哪怕是只有一臺望遠鏡,也至少可以在日食、月食、中秋賞月等普通群眾容易理解且比較常見的天文事件中進行觀測活動。對于無法到場實地觀看的群眾,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實時的瀏覽和觀看,這樣就達到了天文科普和宣傳的雙重目的。
5 結語
我國大陸地區(qū)的天文類實體場館仍處在初級發(fā)展階段,人均資源匱乏,專業(yè)人員稀少。這是所有從事天文科普的工作者無法逾越的資源鴻溝。當筆者探討了互聯網天文科普的優(yōu)勢后,并不是否定實體場館及傳統(tǒng)的天文科普方式。相反的,在現階段的國情下,更要充分挖掘實體場館天文科普方面的資源,在繼續(xù)發(fā)揮實體場館傳統(tǒng)天文科普傳播的作用同時,加快開發(fā)互聯網天文科普陣地,利用互聯網的優(yōu)勢,促進我國天文科普事業(yè)的發(fā)展。從而提高公眾科學素養(yǎng),助力中國夢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萬昊宜,朱進。中國大陸地區(qū)天文館現狀及對策研究初探//我國科技博物館現狀及發(fā)展對策[Z].北京:自然博物館專題,2009.
[2] 弗拉馬里翁。大眾天文學[M].李珩,譯。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 任福君?萍紓鞑ヅc普及概論[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4] 姚義賢。新媒體科普發(fā)展研究專題報告__中國科協(xié)"十二五"規(guī)劃[R].北京:中國科普研究所,2010.
【天文學專業(yè)畢業(yè)論文】相關文章:
天文學專業(yè)論文提綱07-30
天文學專業(yè)論文參考文獻07-30
2015天文學專業(yè)教育部排名01-12
2015年天文學專業(yè)教育部排名01-12
新聞專業(yè)的畢業(yè)論文01-04
旅游專業(yè)畢業(yè)論文01-05
專業(yè)畢業(yè)論文提綱01-25
教育管理專業(yè)畢業(yè)論文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