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要求 Requirements of the Thesis
1) 論文應與本專業(yè)有關;
2) 用英文撰寫;
3) 字數(shù)4000字左右(以word文檔中“字數(shù)統(tǒng)計”欄第二行的字數(shù)為參照標準)
4) 如系翻譯方面的研究,可以接受翻譯評論,但不接受單純的翻譯文章
5) 學生務必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提交正式論文定稿,過期不予受理。
3. 論文結構 Format of the Thesis
根據(jù)升達經(jīng)貿(mào)管理學院外語系本專業(yè)特點,對畢業(yè)論文格式提出以下要求:
1) 所有畢業(yè)論文一律用計算機打印。具體格式見附件1;
2) 論文結構依次包括(裝訂順序):①封面(學校統(tǒng)一制作,由學生填寫),②英文標題,③學院、專業(yè)、學號、作者姓名、指導教師姓名,④英文論文摘要(約 400字,主要概述論題的背景介紹、目的,以及研究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可能產(chǎn)生的主要結果、結論和建議等),⑤英文關鍵詞(3 至6個),⑥目錄(可省),⑦正文,⑧注釋,(可省),⑨參考文獻,⑩中文論文題目、中文摘要、中文關鍵(此項單獨一頁);
3)所有論文要求有一定數(shù)量和分量的參考文獻,文章中所引用的數(shù)據(jù)和觀點應用恰當?shù)姆绞奖砻骶唧w出處(有關格式詳見附件1的第(十)點及附件2);
4) 嚴禁任何抄襲或復制他人論文的不道德行為,違者按不及格處理;
5) 所有學生在提交打印定稿的同時必須提交一份word格式電子文檔(文件名為:學號.DOC),由指導教師統(tǒng)一交給系教學秘書。
4. 論文質量和評分標準 Quality of Thesis and Grading Standard
1) 論文評分依據(jù):選題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內(nèi)容的開拓性和深度、廣度,分析方法,綜合表達能力,文字質量,論文的格式,等。
2) 論文評分等級:成績分為“優(yōu)”、“良”、“及格”和“不及格”四個等級(每級不再分等)。所有學生優(yōu)秀論文必須進行答辯,小組答辯成績不是“優(yōu)”的,小組成績作為學生最終成績;小組答辯成績?yōu)?ldquo;優(yōu)”的,需參加系答辯委員會組織的評優(yōu)論文答辯,答辯成績作為學生最終成績(視情況而定)。畢業(yè)論文成績?yōu)?ldquo;不及格”的學生不能畢業(yè)。
附件1 畢業(yè)論文(設計)打印格式要求
一、畢業(yè)設計(論文)用紙、頁面設置要求
畢業(yè)設計(論文)應按規(guī)定格式單面打印,紙張大小一律使用國際標準A4型復印紙。 頁面設置:版心為297×210mm;頁邊距要求:每一面的上方(T)2.5 cm,下方(B)2.5cm,左(L)2.5 cm,右(R)1.5 cm,裝訂線(T)0.5 cm,裝訂線位置(T)左,頁眉1.5cm,頁腳1.75cm,頁碼設置為:插入頁碼,居中;其余設置采取系統(tǒng)默認設置。
二、畢業(yè)設計(論文)內(nèi)容打印要求
(一)論文題目:使用二號黑體字,加粗。居中放置
(二)學院、專業(yè)、學號、作者姓名、指導教師姓名(小四號宋體字,加粗),依次排印在論文題下(上空二行,居中)。 ×××學院 ×××專業(yè)×××(學號) ×××(姓名) 指導教師 ×××
(三)摘要(上空二行,縮進2個漢字字符)
中文摘要采用楷體五號字,加粗,英文摘要采用五號“Time New Roman”字型,加粗;行距設置為:單倍行距。如:【摘 要】(黑體,五號字) ××××××××××××××××(楷體五號字)
(四)關鍵詞
中文關鍵詞采用楷體五號字,加粗,英文關鍵詞采用五號“Time New Roman”字型,加粗;行距設置為:單倍行距。
【關鍵詞】(黑體,五號字)××××;××××;×××;×××(楷體五號字)
(五)目錄(可省項:根據(jù)實際情況確定是否需要此項)
采用五號字,其中每章題目用黑體字,每節(jié)題目用宋體字,并注明各章節(jié)起始頁碼,題目和頁碼用“„„”相連,如下所示:
目 錄(黑體四號字)
(自然空二行)
1. ××××××× „„„„„„„„„„„„„„„„„„„(1)(黑體小四號字)
1.1 ×××××× „„„„„„„„„„„„„„„„„„„(2) (宋體五號字)
1.1.1 ×××××× „„„„„„„„„„„„„„„„„„„(6) (宋體五號字)
2. ×××××× „„„„„„„„„„„„„„„„„„„(40) (黑體小四號字)
(六) 正文字體要求、
每章題目居中、黑體四號字;每節(jié)題目左頂邊、黑體小四字;每小節(jié)題目左頂邊、黑體小四號。正文文字用宋體小四號漢字和小四號“Times New Roman”英文字體,每自然段首行縮進2個漢字字符。
(七) 行間距要求
正文行距設置:設1.5倍行距。
每章題目與每節(jié)題目之間的行距設置:設單倍行距,段前1行、段后1 行。 每節(jié)題目與小節(jié)題目之間的行距設置:單倍行距,段后1 行。
(八) 正文章節(jié)序號編制
章,編寫為:1. ,2., 3.,„。 節(jié),編寫為:1.1、1.2„,2.1、2.2„。 小節(jié),編寫為:1.1.1, 1.1.2„。
小節(jié)以下層次,先以括號及希臘數(shù)字為序,如(1),(2)„;再以圈圈為序,如①, ②„。
〔注:英語寫作中宜采用希臘數(shù)字為序,如(i),(ii)„;上述的實為(1),(2)„例證序號,而①, ②„則為腳注上標序號〕 (九) 畢業(yè)設計(論文)的公式、圖與表 (略)
(十) 中文參考文獻(以教務處的統(tǒng)一格式為準,英文的參考文獻另見附件2) 參考文獻(黑體,小四號字,上空二行)
[1] ×××××××××××××××××××××××××××××××××××××(宋體小四號字)
[2] ××××××××××××××××××××××××××××××××××××× 參考文獻的編寫方式為:
期刊文獻的格式:“[編號](空一格)作者。文章題目名[類別]。期刊名,年份,卷號(期數(shù)):引文頁碼.”例如:
[1] 楊揚,王玉,周洲。油田儲層非均質性研究[J]。高校地質學報,2000,4(3):223-230。 圖書文獻的格式:“[編號] (空一格)作者。書名[類別]。出版社地址:出版社名,出版年份,引文頁碼。”例如:
[1] 戴功,紀律。油氣儲層地質學。天津:石油大學出版社,2000,110-119。
會議文獻的格式:“[編號] (空一格)作者。文章題目名[類別]。論文集名[類別]。 出版社地址:出版社名,出版年份,引文頁碼。” 例如:
[1] 孫力,等。儲層條件下水淹油層測井響應機理實驗研究[A]。96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00,10-11。
注:1.作者姓名寫到第三位,余者寫“,等”;2.文獻類別: A--論文集中的文章;J—期刊;C—論文集;M—書;D—學位論文;EB/OL—電子文檔(這些類別代碼同樣適用于附件2的英文參考文獻)
附件2 英文注釋和參考文獻格式要求(說明:本格式主要參閱了Applied Linguistics,《外語教學與研究》等雜志以及部分大學外語學院畢業(yè)論文格式要求。)
I.注釋Endnotes and In-text Citations
1. 腳注(尾注)
在正文需詳細注釋處的右上方按順序加注數(shù)碼①②③„„,在全文之后寫注文,每條加對應數(shù)碼,
回行時與上一行注文對齊(注:腳注和尾注既可以用來標明、指示參考文獻,也可以是對有關問題、論點做補充說明;而以下的夾注則主要針對參考文獻)。
2. 夾注
某些引文或所依據(jù)的文獻無須詳細注釋者,以夾注的形式隨文在括號內(nèi)注明。
1) 來自文章、專著的直接引語,作者姓名在文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 格式:出版年份:頁碼
例: Rees said, “As key aspects of „in the process”(1986:241).
2 ) 來自文章、專著的直接引語,作者姓名在文中沒有出現(xiàn): 格式:作者姓名,出版年份:頁碼
例: The underlying assumption is that language “bound up with culture in multiple and complex ways”(Elli, 1968: 3).
3 ) 來自文章、專著的間接引語,作者姓名在文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 格式:出版年份:引文頁碼
例:According to Alun Rees (1986:234)〔也可位于引語的最后〕, the writers focus on the unique contribution that each individual learner brings to the learning situation 〔(1986:234)〕.
4 ) 來自文章、專著的間接引語,作者姓名在文中沒有提到:
格式:作者姓名 出版年份:引文頁碼
例:It may be true that in the appreciation of medieval art the attitude of the observer is of primary importance ( Robertson, 1987: 136). 5 ) 互聯(lián)網(wǎng)資料: 格式:編號
例: “A deconstructive reading is a reading which analyses the specificity of a text’s critical difference from itself” (Net. 2 ). ( 注::Net. 1, Net. 2, Net. 3,„„為了便于注明文內(nèi)引語的出處,在參考文獻中按編號順序列出網(wǎng)址。)
II. 參考文獻 Bibliography (or References)〔與夾注相對應〕
1.專著:
1) 作者的姓名(英文作者的姓,名),書名,出版地:出版商,年份。如果同一作者兩本以上同年出版的參考書,在年份后用a,b ,c 等標出。例:
Chomsky, N. 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 Dordrecht:Foris. 1981a .
Chomsky, N. Theory of markedness in generative grammar. Pisa,
Italy: Scuola Normale Superiore. 1981b.
2) 書的主編:
例:Hall, David, ed. The Oxford book of American literary anecdotes[C]. New York: OUP, 1981.
3) 機構作者:
例: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Intellectual freedom manual.2nd ed. Chicago: ALA, 1983.
4) 翻譯著作:
例:Calvino, Ian. The uses of literature. (P. Creagh Trans.) San Diego: Harcourt, 1986.
2. 文章:
格式:作者姓名,篇名,刊名,刊物的卷號和期號,年份,文章的起止頁碼。
1) 期刊文章
例:Boling, D. The atomization of meaning[J]. Language 41, 1965:555-573
2) 論文集的文章:
例:Peters, M & T. B. Stephen. Interaction routines as cultural influences upon language acquisition[A]. In Schieffelin, B. B. & E. Ochs, eds. Language Socialization Across Cultures[C]. Cambridge: CUP, 1986: 80-96.
3. 文字資料:
1 ) 電腦軟件
格式:制作人姓,名./姓名,軟件名稱。型號,年份。
2 ) 電影、電視、廣播、錄像、錄音、藝術品等:
格式:片名(或節(jié)目名),導演(或制作者)姓名。出品地(或播出臺、地),年份(或播出日期)。
3 ) 互聯(lián)網(wǎng)資料:
格式:編號,作者名,篇名,網(wǎng)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