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冬天的一個早上,我出生在陜西農(nóng)村一個普通農(nóng)民的家庭,長大后,常聽母親說,以前家里很窮,而我對母親說的“窮”字則不能完全理解,聽她說,在分家時,只分得一個半碗,這可能大致就是母親想要表達的意思吧。我的父母就是在那樣的條件下一直堅持拼搏到今天,養(yǎng)育我們兄妹三人長大成人,到現(xiàn)在他們還在為我們堅持著付出著,我深深地感覺到父母太辛苦,太辛苦。
當我2001年9月6日背著行囊來到楊凌的時候,我18歲,那天下午我站在操場上望著外公和父母離開的身影,心里不停地告訴自己不要哭,可眼淚卻還是止不住地流了下來,而且當時的淚水很燙,現(xiàn)在想起來還能感覺得到,可能因為當時是熱血青年的緣故吧。一眨眼,我在這里已經(jīng)度過了十年時間,今年我28歲,已經(jīng)從一名本科生成長為一名管理學博士,十年里,發(fā)生了太多或簡單而復雜或復雜而簡單的事情,我來不及去逐一回憶,或許并不值得回憶,或許也是我自己不敢去回憶。今天當我即將離開楊凌的時候,感覺肩上的行囊有幾分沉重,不知應不應該把那一包袱榮譽證書丟棄…,我明白,父母不愿意。
六年前,我第一次寫學位論文(學士)“致謝”,那時的致謝很單純,大家在宿舍里商量要感謝誰;三年前,我第二次寫學位論文(碩士)“致謝”,自己一個人寫了整整一個晚上;今天,當我第三次寫學位論文(博士)“致謝”時,本以為相比整個博士論文而言,這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了,可當我動筆真正要開始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并不是想象的那樣簡單,十年的大學求學、研究和生活經(jīng)歷,使我對這份“致謝”的內(nèi)涵有了更多的感觸和更深的體會,而此時,“光標”在WORD頁面上不停地閃爍,我卻寫不出一個字,或許是任何文字都不能表達我此刻的復雜心情,只能任由思緒回蕩在這篇論文的完成過程中,當初艱辛和磨練的滋味隨血液再一次沖擊我身體的每一個角落,最終凝結成這篇致謝的每一字每一句。
我與導師王征兵教授相識已有八年之久,從認識導師,到成為他的一名碩士研究生,之后又成為導師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六年的師生情緣彌足珍貴。我時常在想,倘若能一直是導師的“學生”該多好,這樣就能更多地接受導師的教誨和指導,更深地學習導師平和的為人態(tài)度和睿智的研究思路,導師經(jīng)常用睿智的思路來啟發(fā)和指導我的畢業(yè)論文,用溫和的態(tài)度教育我如何做人,接觸過他的學生都能感受到導師的溫和與平易近人,師母王慧瑩老師曾這樣形容導師平和的態(tài)度,“他是一個永遠都不會發(fā)脾氣的人”。導師偶爾也有著急的時候,而這種著急只用大于平常聲音的兩分貝表現(xiàn)出來,記得在我的博士論文開題之后,導師就很“嚴厲”地批評了我,這次的印象使我至今難忘,估計這算是導師所有學生中難得的“待遇”了,也正是這次機會讓我對這篇博士論文有了重新的審視和定位。雖然我與導師相處的時間已經(jīng)很長,但每次見面時,總難免有所緊張,所以到現(xiàn)在,我可能還是導師心目中一個很“笨”的學生。
在博士生學習期間,經(jīng)管學院霍學喜教授、鄭少鋒教授、姚順波教授、王禮力教授、李錄堂教授、羅劍朝教授、李世平教授、賈金榮教授講授的相關課程,為本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
在論文開題論證過程中,經(jīng)濟管理學院王禮力教授、朱玉春教授、楊立社教授、孫養(yǎng)學教授、孔榮教授針對論文的研究內(nèi)容、框架、思路等方面提出了寶貴意見和建議,在此表示感謝。同時感謝經(jīng)濟管理學院姜雅莉副教授在論文開題論證過程中給予的支持與幫助。
在論文預答辯及正式答辯過程中,經(jīng)濟管理學院王禮力教授、姚順波教授、鄭少鋒教授、趙敏娟教授、霍學喜教授、孔榮教授、李世平教授、陸遷教授和西北工業(yè)大學楊生斌教授針對論文的研究內(nèi)容、框架、思路等方面提出了寶貴意見和建議,在此表示感謝。感謝經(jīng)濟管理學院劉天軍副教授、王秀娟副教授在論文答辯過程中給予的支持與幫助。
同時對本篇論文三位校外盲審專家的辛勞評閱表示感謝!
我的本科畢業(yè)論文指導老師是理學院的袁志發(fā)教授,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我與袁教授的師生情誼不斷加深,之后,袁教授一直對我的生活、學習都非常關心,每次登門拜訪的時候與王老師都熱情相迎。在我對生活充滿困惑的時候教育我應該像大樹一樣成長;在我博士論文寫作過程中遇到問題的時候,經(jīng)常給予我無私的幫助,指導我尋找模型方法運用的關鍵問題,運用系統(tǒng)的思路思考所要研究的問題,總是在我山重水復之時給我柳暗花明般的指引。正是在袁教授的多次悉心教導下,我才對研究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同時,還要感謝理學院邵崇斌教授、王乃信教授的關心與支持。
我雖然生長在農(nóng)村,但對于有關生豬養(yǎng)殖的事情知之甚少,尤其是生豬生長的生物周期特征,更是一無所知,幸虧我的碩士同學李巖在這方面給予了大力的幫助,提供了非常準確的信息,并且在我研究主題的其他方面也給予了很多建議和幫助,在此表示感謝。同時感謝國家統(tǒng)計局農(nóng)村社會經(jīng)濟調(diào)查司、農(nóng)業(yè)部等有關部門在生豬生產(chǎn)數(shù)據(jù)信息、指標解釋等方面給予的信任和幫助。
論文的寫作過程有痛苦,也有快樂,三年里,我與同窗好友姚增福博士、高輝博士、王玉龍博士在論文框架、內(nèi)容的多次討論交流中逐漸成為朋友,最終還成了兄弟;感謝浙江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張菲博士對論文框架與研究內(nèi)容提出的中肯建議以及在論文寫作過程中的多次討論,這些建議和討論對論文的完善起了重要作用;感謝我碩士期間的室友楊福濤、王公山、胡磊多次的鼓勵與幫助;我的同門胡阿麗博士雖然遠在美國,卻還時常通過網(wǎng)絡關心我的論文進展和生活狀況;感謝我的室友、同門熊智偉博士長期以來的關心和幫助;感謝我的六年同學郭志勤博士的多次關心和幫助;感謝王建華博士、于轉利博士、寇明婷博士、賀蕾博士、甘娟博士、李敏博士、周文麗博士、郭群成博士、邵飛博士、羅文春博士、楊朔博士、孫玉娜博士、郝金磊博士、趙紅雷博士、王鵬博士、姜晗博士、王永強博士、郭海麗博士、張靜博士、郎付山博士等在生活、學習方面給予的關心;感謝王軍智老師、卞曉偉老師、丁艷芳老師的指導與幫助。
父母的恩情可與山比高,與水比長,近而立之年的我卻無以為報,倍感慚愧,可他們從來沒有埋怨,一直支持我完成學業(yè),還有弟弟、弟媳、妹妹在家里替我承擔的責任,感激之情,無以言表。最后,我要特別感謝我的摯友史可良及其妻子,他們?yōu)檫@篇論文的完成付出了大量心血,在我生活費緊張時給予慷慨幫助、在我郁悶時開導我、在論文進展緩慢時催促我、在研究受阻時幫助我…,他們的支持與陪伴,為我的學生生涯增添了很多色彩,他們的關心使我終生難忘,在此對他們兩人的無私幫助表示衷心感謝!
其實,“致謝”多已成為一種形式,應該更多地把生活中的每一次“感謝”銘刻在內(nèi)心深處,提醒自己真正的“致謝”應該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