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服飾「服制與場合」
漢族在不同的特殊場合穿不同的服飾,這在漢族的風俗習慣中,也是一大講究。
華夏的冠服制度上溯自上古,初見端倪于夏商,基本模式成型于先秦,經(jīng)過秦漢的豐富完善,于隋唐宋明蔚成氣象,當然其中也間雜了許多域外風的吹拂,直到最后的斷絕,只剩一絲遺跡。這些沿革變遷,從規(guī)格齊整的禮服服制大概最容易看出。
中國是禮樂文明,現(xiàn)代人疏遠了“禮”的.理解,實際,禮并非繁縟的多此一舉,而是與生活息息相關(guān)。周禮將禮劃分為五類: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合稱“五禮”。“五禮”幾乎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與各種禮儀相匹配地,發(fā)展了各種不同場合的冠服制度。祭祀有祭服,朝會有朝服,婚嫁有吉服,從戎有軍服,服喪有兇服等。
漢族祭服
“上衣下裳”分開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參加祭祀等隆重儀式的正式禮服。
漢族婚禮服飾
新娘戴鳳冠、披霞帔,是必不可少的禮節(jié),也是中國女性出嫁時最向往、最風光的婚服。但由于中國服飾文化等級制度非常嚴格,僭越就要治罪。普通的女子出嫁時既羨慕富貴人家女子漂亮的鳳冠和霞帔,又不敢擅自穿戴它們,因此當時的社會,出現(xiàn)了一個特殊的現(xiàn)象:在人生最為重要的婚禮中,允許“借用”(逾越服飾等級)鳳冠和霞帔。這在中國服飾文化中也是絕無僅有的一個特例。清代徐珂《清稗類鈔·服飾》記載:“其平民嫁女,亦有假用鳳冠者……至國朝,漢族尚沿用之。無論品官士庶,其子弟結(jié)婚時,新婦必用鳳冠霞帔,以表示其為妻而非妾也。”
庶民女子出嫁時可享屬于命婦衣裝鳳冠霞帔的殊榮,如同庶人男子親迎可著九品官服一樣。據(jù)說紅色婚禮服飾起源于準庶人著絳紗袍親迎的先例,大概在唐代左右;但實際直到宋代,宮廷命婦的婚服還是青色。“真紅對襟大袖衫+鳳冠霞帔”出現(xiàn)在明代比較肯定,這種起源很晚的婚服樣式目前是國人心中理解的華夏婚禮服飾,而且根深蒂固。
漢族喪服
從周代開始,中國喪服開始使用“素服”(素衣、素裳、素冠等),都是白色,并有五服制度。即按服喪重輕、做工粗細、周期長短,分為五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在喪禮中不僅要求喪服是白色,而且不能穿黑色的衣服,也不能戴黑色的帽子,稱“羔裘玄冠不以吊”(《論語·鄉(xiāng)黨》)。
【漢族服飾「服制與場合」】相關(guān)文章:
漢族服飾傳統(tǒng)01-27
中國漢族服飾文化「基本結(jié)構(gòu)體系」07-17
漢族的春節(jié)風俗01-08
漢族的春節(jié)資料01-08
漢族過年風俗02-16
漢族過年的風俗02-24
漢族的過年風俗03-03
漢族的婚俗解讀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