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活動打樹花
打樹花是河北省張家口蔚縣暖泉鎮(zhèn)的漢族傳統(tǒng)民俗文化活動,河北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別具特色的古老節(jié)日社火,至今已有500余年歷史,是用熔化的鐵水潑灑到古城墻上,迸濺形成萬朵火花,因猶如枝繁葉茂的樹冠而稱之為“樹花”,其壯觀程度絕不亞于燃放煙花。后來,暖泉鎮(zhèn)每逢元宵佳節(jié)期間“打樹花”的習俗一直延續(xù)至今。
表演形式
“打樹花”表演的主角是三位頭戴草帽、反披著羊皮襖的藝人,一位姓鐘,兩位姓王,年齡都在40—55歲之間,他們的那身行頭是為了防燙傷用的。
在他們身后的近10米高的城墻上,能夠看到斑斑銹跡,那是以前打樹花留下的痕跡。待滾燙的鐵水被倒進城墻前面的盆子里,一位師傅就上場了。
只見他把手中白色的勺子伸向鐵水,火苗子一下就躥了起來。當他把一勺鐵水奮力拋灑向城墻的時候,一顆顆珍珠般大小的紅色水珠“嘩”的一下,炸成了一簇簇小傘狀的金黃色火花,順著城墻向遠處四散開來,觀眾們不約而同地發(fā)出一片驚呼。
對于許多第一次觀看打樹花的人來說,之前的興趣也許在于它有現(xiàn)代煙花無法相比的民俗表演性,沒想到無論它的壯觀還是璀璨同樣不遜色于火力強勁的煙花,差別只是在顏色上沒有那么豐富。為了營造更為熱烈的場面,表演藝人會趁著前一場煙花還未散盡時,接連再潑上幾勺鐵水,讓火花此起彼伏,錯落有致,給人們呈獻了一出別致的視覺盛宴。
“打樹花”表演者身穿羊皮襖、頭戴斗笠,用特制的木勺將高溫融化后的鐵水用力潑灑在堅硬的城墻上,1000多攝氏度的鐵水打在冰冷的城墻上,迸濺出璀璨的朵朵火花,串起來呈樹冠狀,隨后瞬間消失在漆黑的夜色中。表演者會在火花消散之前,打出一輪新的火花,連續(xù)的火花形成金色的“花雨”,在寒冷的冬日給人們帶來絲絲溫暖。
曾經以為“打樹花”不難,把鐵水潑到城墻上而已。待親眼看到“打樹花”表演后,才知道“打樹花”對表演者的臂力和揮灑技藝都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需要具有很大的勇氣,因此“打樹花”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據當地人介紹,以前暖泉鎮(zhèn)有好多鐵匠作坊,每逢過年,鐵匠們?yōu)閼c祝豐收,利用平時的打鐵經驗,發(fā)明了如今的“打樹花”。
雖然打樹花好看,可是打樹花的`人也要求站得穩(wěn),曾經有一個打樹花的人因為沒站穩(wěn)而幾乎把一勺子的鐵水倒扣在頭上,導致嚴重燒傷。
起源:鐵匠發(fā)明的過年方式
據說當年暖泉鎮(zhèn)有好多鐵匠作坊,每逢年節(jié),富人們燃放煙花慶祝,鐵匠們也同樣渴望著熱鬧喜慶,但鐵匠買不起煙花,他們從打鐵時四濺的火花中得到靈感,把熔化的鐵水潑灑到古堡城門上方的磚墻上,好似朵朵煙花盛開。這種特別的“煙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其熱鬧喜慶的氛圍絕不輸給擁有煙花的富人們,因此便有了每逢過年“富人放煙花,窮人打樹花”的民俗。
以前的打樹花是在暖泉鎮(zhèn)的古堡城墻上進行的,因為場地狹小,又有越來越多的外地游客趕來看熱鬧,于是,鎮(zhèn)上專門新修了“樹花廣場”用于表演。
打樹花實際上是一項頗費體力的活兒,三位表演藝人為了讓觀眾保持高昂的興致,會接連輪番出場。在休息的空當,有位女士好奇地湊上去,想親自打一回樹花,沒想到一勺鐵水沉得她根本端不起來,只能佩服幾位藝人在揮灑自如中體現(xiàn)出的一身超凡功夫。
據說,2013年整個暖泉鎮(zhèn)總共只有4人會打樹花,除了這三位師傅,還有一位不太熟練的年輕徒弟。打樹花作為一項古老年俗,對藝人的臂力和潑灑技能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民俗文化活動打樹花】相關文章:
民俗活動打社火09-25
民俗文化活動鬧紅火09-24
民俗文化活動擺豬羊09-24
民俗文化活動三朵節(jié)01-12
關于打樹閱讀答案匯總02-13
《打碗碗花》教學設計01-30
打碗碗花教學設計04-05
大班語言《花與樹》活動設計04-12
花和樹綜合活動教學設計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