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仡佬族風俗習慣
仡佬族,族源和古代僚(lǎo)人有關,民族語言為仡佬語,屬漢藏語系,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漢文。仡佬語崇拜祖先,奉祀竹王、蠻王老祖、山神。仡佬族集中聚居在貴州省北部的務川和道真兩個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石阡縣,其余分別散居在安順、平壩、普定、關嶺、清鎮(zhèn)、正安、鳳崗、松桃、黔西、六枝、織金、大方等二十多個縣市。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仡佬族風俗習慣的相關內容,歡迎分享,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仡佬族風俗習慣 篇1
仡佬族,現(xiàn)有437997人。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余少數(shù)散居在云南、廣西地區(qū)。
仡佬族聚居區(qū)地處黔北,在貴州與四川交界處,是云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年降雨量居全國平均數(shù)之首,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和動植物資源,適合于農(nóng)業(yè)與多種經(jīng)營的發(fā)展! ∝罾凶逡赞r(nóng)業(yè)為主,平坦地區(qū)多種水稻,山區(qū)旱地多種雜糧,屬稻作農(nóng)耕經(jīng)濟文化類型。
仡佬族歷史悠久,商周至西漢時期的“百濮”,東漢至南北朝時代的“濮”、“僚”,都與其先祖有淵源關系。“仡僚”、“葛僚”、“(亻革)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個時期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以后,正式定名為仡佬族。
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語族語支的歸屬,學術界尚未定論。仡佬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以漢字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數(shù)老年人通仡佬語。
[飲食習慣]
習慣日食三餐,早餐稀飯或酸湯燙飯,中餐和晚餐多為大米干飯或玉米干飯。糯米食品,是仡佬族最喜食用的食品之一。糯米一般都用來制作糯米粑,因制作方法不同,各具不同的風味。食用時,常配以蜂蜜、紅糖、白糖、芝麻、蘇子等。
仡佬族大都喜歡把鮮菜做成酸菜和腌菜再吃,如用青菜、辣椒、大蒜、生姜混合腌制的酸辣菜,用香椿芽腌制的腌香椿,不僅可以涼拌,單獨作菜,而且還可用來做成大菜(即扣肉底菜)。
肉類主要有豬肉、羊肉和牛肉、馬肉,其中較有代表性的風味菜肴是用豬骨頭、雞肉加大量的辣椒粉舂碎,加各種佐料做成的辣椒骨,食用時既可單獨做湯,又可與其他菜相配,制成各種風味菜肴。
仡佬族很喜歡吃辣食,吃法很多,如:將嫩辣椒放在干鍋內爆成半熟,然后用油炒煳;或將嫩辣椒煮成半熟,曬干,吃時再用油炸,直接用來下酒。
仡佬族善釀酒,以“爬坡酒”最富特色,酒用玉米、高梁、毛稗、稻谷等釀制而成,常用作禮品贈送親友。
[民族禁忌]
仡佬族的禁忌有:平時不能站立或坐在家門口;有分娩或有喪事的人家,外人不得入內;婦女生孩子未滿40天的,不能跨門檻,也不能到井邊挑水。
仡佬族風俗習慣 篇2
1、風俗習慣
在飲食上,主食以玉米(山區(qū))、稻米(平壩地區(qū))為主,其次是各種豆類、麥子、蕎子及薯類,喜吃酸辣食物和糯米粑粑等。仡佬族副食中,以糯米糍粑為珍貴食品,年節(jié)打粑“祭祖”,喜慶待客,端陽送親家,重陽獻新送親友,這一習俗一直保存至今。
咂酒也是仡佬族的特色飲食。制作時以玉米、小麥、小米、高粱為原料,經(jīng)過煮熟以后,發(fā)酵裝缸。裝缸時,先用兩根手指大、約一米長的水竹竿(其中一根用火燎抈彎),除頂端留一竹節(jié)外,其余竹節(jié)打空,插入缸中后再密封。
密封的時間越長,酒味越醇濃。飲用時,將頂端的竹節(jié)打空,直竿進空氣,彎竿作吸具。無論筵席或平時待客,都按照老幼尊卑依次吸吮。
凡婚喪喜慶,都要設宴酬賓。一般二三十桌,多則百余桌。因為事先往往沒有準備,所以喪事席一般不大講究,吊客也不在意,有“不迎不送喪家禮,自去自來自送情”之俗。過去經(jīng)濟窘迫,辦席不易,有“喪事場中現(xiàn)說起,招男嫁女講不起,生朝滿期鬼慫起”之說。
2、傳統(tǒng)文化
仡佬族崇拜祖先,奉祀竹王、蠻王老祖、山神。有本民族專司祭祀、祈福求壽、退鬼、超度亡靈的巫師。仡佬族人創(chuàng)業(yè)、生活在崇山峻嶺之中,衣食住行與山林息息相關,產(chǎn)生了萬物有靈的觀念。
有些人家對古樹巨石頂禮膜拜,正月十四和三月初三皆獻酒、肉、糍粑祭奠,祈保子孫安康。每逢旱、澇、病、蟲災,便掛善募捐,請道士設壇打醮作法事,祈禱諸神禳災保平安。住處附近山林中最大最粗的那棵古樹常會被作為神樹來祭祀和崇拜。
一旦選定后,則要對該地區(qū)實行封山,禁止任何不當?shù)男袨,包括禁止砍樹和放牧,這在客觀上保護了當?shù)氐闹脖毁Y源,維持了生態(tài)環(huán)境。
仡佬族風俗習慣 篇3
1、飲食:
在飲食上,主食以玉米(山區(qū))、稻米(平壩地區(qū))為主,其次是各種豆類、麥子、蕎子及薯類,喜吃酸辣食物和糯米粑粑等。仡佬族副食中,以糯米糍粑為珍貴食品,年節(jié)打粑“祭祖”,喜慶待客,端陽送親家,重陽獻新送親友,這一習俗一直保存至今。
2、服飾:
仡佬族的`服裝文化因時損益,獨具特色。清代及其以前,服裝多為家織麻布染青藍二色制成。民國以后,各民族文化交流,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審美觀隨社會發(fā)展而逐漸改變,無論男女老少,服飾逐漸與當?shù)氐臐h族一致。
現(xiàn)在,人們的日常服飾日益多樣化,個性化,各種式樣紛繁。質地從單純的棉布、滌卡發(fā)展為毛料、麻紗、滌絲等,農(nóng)村的仡佬族群眾也是一季多衣,只有在各種節(jié)日慶典中才會特意穿戴本民族服飾。
3、婚姻:
新中國成立前,仡佬族各支系之間互不通婚,實行支系內婚制,但同宗不得開親,習慣姑表或姨表聯(lián)姻。青年男女一般在十四五歲時定婚,甚至有“背帶親”、“指腹婚”者。
仡佬族婚禮儀程中,形式多種多樣,大部分地區(qū)保持有“男不親迎”和新娘步行,以及婚禮期間新婚夫婦不同房等傳統(tǒng)習俗。新中國成立后,隨著仡佬族與漢族、布依族、彝族、苗族等各民族長期錯雜而居,締結族際婚姻、經(jīng)由自由戀愛而到政府相關機構登記結婚的年輕人日益增多。
擴展資料
仡佬族的文學藝術:
1、仡佬族的民間文學有傳說故事、詩歌和諺語等。民間故事多是講述天地誕生,仡佬族源流以及英雄人物和勞動人民的聰明、善良和勤勞勇敢的,比如《制造天地》、《阿仰兄妹造人煙》、《竹王》、《勇敢的姑娘》、《聾兄瞎弟偷羊》等。
2、銅鼓、牛角、笛子、葫蘆笙是仡佬族歷史上常用樂器,泡木筒是仡佬族的獨特樂器,用長兩尺余的泡木捅去芯,做成筒,鑿兩孔,上端插竹嗩筒,吹奏時發(fā)出“嗚哇嗚哇”的聲音,仡佬族因此稱呼它為“嗚哇”。
3、仡佬族的舞蹈有“頂翁羅”、“打親敬酒舞”、“酒舞”、 “淘盆打褂子舞”、“踩堂舞”、“祭山神舞”、“祭田娘舞”等。
【仡佬族風俗習慣】相關文章:
仡佬族傳統(tǒng)婚俗01-18
仡佬族吃新節(jié)01-31
仡佬族燈桿節(jié)01-25
仡佬族節(jié)日燈桿節(jié)01-15
貴州遵義仡佬族的端午節(jié)風俗03-06
漢族風俗習慣01-17
日本的風俗習慣01-17
傣族的風俗習慣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