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亞洲地理手抄報的內容
手抄報是一種可傳閱、可觀賞、也可張貼的報紙的另一種形式。下面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亞洲地理手抄報的內容 ,歡迎閱讀。
地殼運動之大陸漂移說
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1880~1930)在1912年系統(tǒng)提出的一種大地構造假說。他認為古生代后期全球只有一個龐大的聯(lián)合古陸,稱“泛大陸”。中生代由于潮汐摩擦和從兩極向赤道方向的擠壓力,泛大陸開始分裂,較輕的花崗巖質大陸在較重的玄武巖質地幔上漂移,逐漸形成今日的海陸格局。他認為地球上的山脈也是大陸漂移的產物,科迪勒拉山和安第斯山是美洲大陸向西漂移滑動時,受到太平洋玄武質基底的阻擋,被擠壓而形成的褶皺山脈;亞洲東緣的島弧群,是大陸向西漂移過程中留下的殘塊;格陵蘭的南端、佛羅里達、火地島等弧形彎曲,都是向西滑動摩擦脫落的結果;東西向的阿爾卑斯山和喜馬拉雅等各大山脈,是大陸從兩極向赤道擠壓的結果。魏格納根據當時掌握的資料,從地質、地形、古生物、古氣候和大地測量等方面,詳細論證了大陸漂移說。這個假說當時引起了地質學界和地球物理學界的重視。但是對于大陸漂移的機制和規(guī)律,則有很多學者表示懷疑。20世紀50年代以來,古地磁學的研究表明,地質歷史時期磁極的移動,只有用大陸漂移說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釋。因此大陸漂移說又獲得了新生。
地殼運動之板塊構造說
1961年和1962年,美國的迪茨和赫茨提出了“海底擴張說”。在此基礎上,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順等人首創(chuàng)“板塊構造學說”,現(xiàn)已成為最流行的地球科學新理論。
板塊構造學說將全球的巖石圈劃分為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除六大板塊外還有些小板塊。大陸內部也可以劃出一些次一級的板塊。板塊之間,分別以海峽或海溝、造山帶為界。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其活動性主要表現(xiàn)為地震、火山、張裂、錯動、巖漿上升、地殼俯沖等。世界上的火山、地震活動,幾乎都分布在板塊的分界線附近。
板塊學說認為地殼是有生有滅的。由于海底擴張,大洋底部不斷更新,大陸則只是隨著海底的擴張而移動。板塊在相對移動的過程中,或向兩邊張裂,或彼此碰撞,從而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如3億年前,歐、非兩洲和南、北美洲相連,以后出現(xiàn)大西洋海嶺,新的洋殼不斷形成并以它為中軸向兩邊擴張,才使上述各洲分開。而在近7000萬年以來,由于印度板塊不斷北移,與亞歐板塊相撞,產生喜馬拉雅山脈。東非大裂谷則正處于非洲大陸開始張裂,處于產生新洋殼的雛型期。紅海亞丁灣則是兩側地殼張裂擴張的結果,處于大洋殼的幼年期。我們認識的地中海,則是代表大洋發(fā)展的終了期,它是廣闊的古地中海經過長期演化后殘留下來的海洋。
關于板塊的驅動力問題,有人認為是地幔對流,也有人認為是地幔中的“熱點”和“熱柱”把巖石圈拱起,而使其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動推擠板塊運動,還有其他的一些主張,尚無統(tǒng)一的認識。
大陸漂移──海底擴張──板塊構造,這是人類對地殼運動認識過程不斷深化發(fā)展的三部曲。
【亞洲地理手抄報的內容】相關文章:
地理知識手抄報內容07-30
初中地理手抄報內容參考02-03
五一勞動節(jié)手抄報內容:亞洲勞動節(jié)08-17
森林手抄報內容08-22
交通的手抄報內容07-23
寒假的手抄報內容07-20
歷史手抄報的內容10-02
生物手抄報內容07-24
長城的手抄報內容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