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著讀書心得(通用21篇)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獲以后,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名著讀書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 篇1
寒假來臨,欣喜萬分,因為能夠有更多時光讀書了。翻開《新課程備課新思維》,情緒是急切的,很想從中攝取新知識,以解決課改實踐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惑。于是迫不及待地跳過開篇的引言,直接從第一章讀起。瀏覽了幾頁,感覺卻有點茫然。第二天再讀,我改變閱讀習慣,從《序》到《引子》逐句細讀,竟有意外收獲,這些收獲不僅僅讓我更好地理解了后面章節(jié)的資料,而且《引子》所講一位老師的備課故事更讓我悟到許多,個性是“教育無痕”這一點。我不禁感慨:拋磚引玉雖然是典故,但拋出來引玉的可不必須都是磚。
關于教育無痕,教育要“潤物細無聲”,以前在各種理論培訓學習中也有所聞,但都沒有這次體會深刻。我所教的科目是中學《思想品德》,這次讀書悟到:道德教育不是解決“知不知”的問題,主要是解決“信不信”、“行(行動)不行(行動)”的問題,因此品德教育是很需要技巧的。當學生感覺到你在教育他時,就很難讓他堅信。個性是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獨立意識有了必須的發(fā)展,逆反心理增強,對成年人的一味說教和嘮叨有抵觸情緒。所以對他們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應多選取感悟教學策略:教師自我少講或不講任何道理,讓學生自我生成問題,用事實說話,用真實的鏡頭說話,用現(xiàn)場教學資源說話,讓學生感悟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的社會關系,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向生活,在生活中感悟。“新課程源于生活,新課程為了生活”。
德育不一樣于其他學科,她應當是用一朵云去推動另一朵云,一棵樹去撼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去撞擊另一個靈魂。德育追尋“真、善、美”的境界,課堂教學能夠用多媒體輔助,營造情理交融的完美境界,讓學生在完美境界中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從而實現(xiàn)“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實現(xiàn)教育無痕的境界。
《新課程備課新思維》,我讀了很久,認真做了幾千字的讀書筆記,真的從中學到很多東西。我要從此刻開始反思自我的教學行為,繼續(xù)加強理論學習,向書本學習,向名師學習,不斷提高自我對教學資料的處理加工潛力、課堂組織引導潛力以及評價反思潛力。努力優(yōu)化課堂教學操作,“重視課前預設,關注課堂生成”。努力優(yōu)化課堂教學手段,根據(jù)思想品德課的學科特性,采用感悟教學策略,運用多媒體直觀形象、動靜結合、交互性強的特點,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身臨其境,讓學生從自我的世界出發(fā),用自我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我的心靈感受、感悟社會生活,促進學生德行上的自主構建、自主發(fā)展。還要努力優(yōu)化課堂學習心理,靈活駕馭課堂,掌控好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
作為新課程改革形勢下的教師,想要隨著課程改革一齊成長,務必要多學習,還要多讀書,從自我面臨的現(xiàn)實情境和客觀條件出發(fā),將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自覺地對自我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教學習慣、教學方式以及教學評價進行認真而有效的思考和調整,同時加深對新課程的認識和創(chuàng)新,自覺運用新課程的理論解決教學中的困惑,提高自身的教學潛力和研究素養(yǎng)。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 篇2
寒假有幸拜讀了李鎮(zhèn)西老師所著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書中的內容猶如陣陣清風吹進我的心里,讓人感動,蕩滌心靈。這本書是李鎮(zhèn)西老師25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萃,它集中展示了李老師的教育教學思想、藝術和具體操作方法,書中沒有對缺陷的掩飾,沒有對成功的浮夸,讓我深深感受到了李老師的與眾不同。他從自己身邊的故事講起,樸實形象的語言中透露著詩意,包含著深情。讀著書,我時常會被李老師的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語言所打動,不禁為之贊嘆,折服。
什么樣的教師才是最好的教師?怎樣做才是最好的教師?李老師這樣告訴我們:“最好”是相對的。因為是永遠沒有止境的追求——從這個意義上說,“最好”其實就是“更好”。雖然“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比一個的“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李鎮(zhèn)西老師的所謂“最好的教師”,是自己和自己比較而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鎮(zhèn)西與昨天的李鎮(zhèn)西相比——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我今天處理突發(fā)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今天我組織班集體活動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幫助“后進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細心???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和自己比,堅持不懈。我便不斷地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近,“做最好的教師”是我一生的追求,直到我教育生涯的終點。
一、 愛是永恒的教育理念,做心中有愛的教師
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這種情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對教育事業(yè)執(zhí)著而深沉的愛,是教師對學生真摯而無私的博愛。愛學生,才能理解學生,才能無微不至地關心學生成長中的每一個細微的變化,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成為他們的親密伙伴。這種愛,不是表面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師對學生居高臨下的“感情恩賜”,更不是為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資”,而是朋友般平等真誠的感情。一位優(yōu)秀的教育者應了解學生的需求,力圖讓教育知識滿足學生的精神需要,讓教育更符合人性。
李老師對學生的.愛讓我感動,他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自己的人生追求,書中的每一個章節(jié)、每一段文字中都充滿了他對學生濃濃的愛意和對教育事業(yè)無限熱愛的情感。心中有愛的教師必定會與眾不同、必定會在他所不懈追求的事業(yè)上取得累累碩果。
二 、堅持閱讀和寫作,做學習型教師
在《做最好的老師》一書中,李老師對于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言如數(shù)家珍,對陶行知等
老一輩教育家的教育理論也是隨手拈來。李老師之所以能夠這樣引經據(jù)典,娓娓道來,正是他長期閱讀、積累的結果。李老師一直在不停地閱讀,從教20余年,這已成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說,“閱讀欲”就是李老師的“生存欲”。
此外,有效的閱讀總是伴隨著思考,而思考總是讓人的思維迸發(fā)出火花,于是,一篇又一篇的好文章從李老師的筆下誕生了。在此,李老師告訴我們,寫作要日積月累,不能急功近利;要獨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要自然樸實,不能故作高深;要讀寫結合,不要讀寫分離。這樣才能提高教師的寫作水平。
三、 把問題當成課題,做研究型教師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給教師帶來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應當引導每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崩罾蠋熢跁姓劦剑言诮逃嫌龅降拿恳粋難題都當作科研課題來對待,把每一個“難教兒童”都當作研究對象,心態(tài)就平靜了,教育也從容了。每天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每天都有新的領悟,每天都有新的收獲,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樂。
四、 堅持不懈,做永不止步的教師
李鎮(zhèn)西老師時時提醒自己:“我是一名教師,我的生活在講臺,我的生命在學生”。他從教20余年,每天都堅持完成好“五個一工程”——上好每堂語文課;找一位學生談心或書面交流,思考一個教育問題或社會問題,讀不少于一萬字的書;寫一篇教育日記。正是這種堅持不懈、永不停歇的努力,才成就了今天的李鎮(zhèn)西老師。
社會在發(fā)展、科學在進步,教育更不能停滯不前。在教育的漫漫征途中,教師不能有絲毫懈怠,每天都要學習,每天都要反思,每天都要爭取做到“更好”,也許我們永遠成不了“家”,但通過努力,我們完全可以成為最好的自己。
總之,做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也是一種激情的行為;是對某種欲望的放棄,也是對某種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細節(jié),也是輝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輕勝馬”的閑適從容,也是“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蕩氣回腸。
《做最好的老師》的確是教師提高自身素質的首選教材,讀后感受頗深,但還有很多尚未完全消化之處,我將繼續(xù)學習下去,爭取不斷向“最好”靠近。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 篇3
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重視學會學習,終生學習,以人為本,注重人的全面素質的提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特別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語文教學的過程性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思維方式等。注重在學習體驗的過程中,學習者對所學的內容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fā)現(xiàn)。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應是全體學生積累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的年齡、知識積累和個性特點,只要是積極參與了學習研究的過程,都要給以肯定和鼓勵。體現(xiàn)語文教學的過程性,就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邊讀邊思,領悟語言表達之精妙,獲得情感體驗之愉悅。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討論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或同桌研究,或分組討論,或自由組合交流,以期達到人人參與、各抒己見的目的;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尋求解決的途徑。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新的學生觀和質量觀,是對以往注重學習結果而忽視過程的評價觀念的挑戰(zhàn)。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迎接新世紀的挑戰(zhàn),乃至學生終生的學習,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語文教學的合作性是指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以小組為主體而進行的一種旨在促進學生主體發(fā)展的教學活動。它以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來實現(xiàn)解決問題的目的。生生互動的'形式,凝聚了集體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于優(yōu)勢互補,縮小個體差異;教學的合作性主要表現(xiàn)在:以討論的形式研討教師或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生在討論中一般要傾聽: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交流: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并對別人的意見進行評價和補充;協(xié)作:用自己擅長的形式(如讀、畫、唱、演等)展示問題的解決過程;分享:讓每個人獲得成功的體驗,并從中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為。其他語文實踐中的合作會更加充分和自由,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合作伙伴,就共同關注的問題進行研究。這個伙伴可以是老師、同學、家長以及其他任何人,合作對象的廣泛性,有利于學生開闊視野,學會與人相處。
教學的探究性。語文教學的探究性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探索式的學習研究活動,在攝取已有知識或經驗的基礎上,經過類化、組合和探究,獲得新的知識、能力和態(tài)度的教學活動。語文教學中探究的領域十分廣泛,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內容,也可以是詞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是學生感悟學習方法的過程,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凡是學生產生疑問的,都可以作為探究的對象。兒童的思維和認知具有獨特的視角,不同生活經歷、個性特點的孩子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師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承認差異,不搞統(tǒng)一標準。
我是語文教師,我在語文的田野里,耕耘每一寸土地。我深深地體會到一名教師的素養(yǎng)的高低決定了他是否是一名合格的教師,他的文化底蘊、他的教育追求、他的教育智慧的高低決定了他是否能擔負我們這個時代的教師使命。一名教師要想真正地成為學生成長的引領者,成為學生潛能的喚醒者,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具有世界意義的《學會生存》一書中,提出了終身學習的觀念,它幾乎無可爭議地被全世界的人們接受了。教育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浸透著對人文精神的永無止境的探究完善過程。為此,我堅持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永不停息地學習。
新的時代賦予教師職業(yè)道德新的內涵,師德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政治說教,而是深刻的知識內涵和文化品格的具體體現(xiàn)。只有堅持不懈的學習,才能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展示自己的教育智慧和內在的精神氣質,才能完成好育人的神圣使命。一個教師書教得好,學問做得好,自然具有人格的魅力,自然受學生群體的愛戴和尊敬,教師在人格上贏得學生的心,學生便會產生仰慕之情并心悅誠服、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師的教育。在美國,有一本家喻戶曉的雜志《幸福》,有一期雜志的封面上,醒目地寫著一行大字:要么學習,要么死亡!這句話引發(fā)了人們廣泛而深刻地思考,被全世界的各種媒體競相引用。因為它揭示出這樣一個道理:在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就是生存與發(fā)展的重要條件,學習就是我們每一個人乃至整個社會開啟繁榮富裕、文明幸福之門的金鑰匙。我無悔地追求著我的職業(yè)。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 篇4
暑假里,我用一個月的時間看了《愛的教育》這本書,這本書是采用日記的形式,小說記述了主人公恩里科在三年級整整一學年中所經歷、觀察和感受到的一切,其間穿插了他的父母、姐姐寫給他的話及老師給學生抄寫的每月故事,通過他們來頌揚愛的美德、和高尚的心靈,教誨青少年愛祖國,愛人民,愛大自然,愛學習,愛勞動,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團結友愛,互相幫助,保護弱者,同情不幸的人。讓我感受到了愛無處不在。
讀著《愛的教育》,我思緒萬千;合上《愛的教育》,我心潮起伏。書中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仿佛正站在我的眼前,時時感動著我,讓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日記就是《爸爸的教誨》了。是爸爸告訴“我”在一生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苦難,而其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失去媽媽,媽媽對我們的愛,是世界上最無私的愛,親人之間的愛,是人世間所有感情中最神圣的感情。雖然有的人是殺人犯,但只要他還愛媽媽,心里就會有一段美好的記憶留著。相反,即使有的人是名人,只要他不愛媽媽,那他就是可鄙可賤的人。
我,一個泛泛之輩,有許多朋友,但真正的好朋友屈指可數(shù),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但讀完《愛的教育》后我懂得了我的好朋友為什么很少的原因了,要做一對好朋友不應該分貧窮貴賤,更不能因為自己朋友的學習差了而認為他不是你的朋友,而作為真正的好朋友應該在朋友困難是幫助自己的好朋友,這樣才算是好朋友。
作為二十一世紀的小學生來說,《愛的教育》不僅僅是一本小說,而是對我們的一種愛的教育。作為獨生子女,我們都是被愛得多,而付出得少。這個世界需要愛,需要我們去愛,去付出,而不是坐享其成,作為學生,我們應該從小要愛祖國,立志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我們應該尊敬老師和父母,努力學習,以實際行動回報老師和父母對我們的愛;我們應該團結同學,互相幫助,做親如兄弟姐妹的好朋友……。我相信如果每個人都獻出自己的愛,我們的世界會更加美好!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愛其實很簡單,無論是父愛,母愛,友情,還是師生之情,愛國之情都伴隨著我們。愛是一種感受,是一種信仰,是一種追求,是永遠無法用文字來形容的,但我知道,擁有愛的人,并付出愛,就能真正體會到愛與被愛的滋味,因為人生必定是充實而無憾的。朋友們,讓我們學學卡羅內、洛貝諦他們吧,多獻出一點愛,用愛的鑰匙,去打開人們的心扉,那么陽光將照耀到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 篇5
《愛的教育》,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里,愛究竟是什么帶著這個思考,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
《愛的教育》采用日記的形式,講述一個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建記錄了他一年之內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字里行間洋溢著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有著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孩子們所表現(xiàn)的更多的是閃光的美德,這正是小說極力頌揚的地方小說記錄了長輩們對孩子的教育和啟示,附在日記后面還以第二人稱寫了他們嘔心瀝血的教子篇這本小說在漫長的'歲月里,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長可以說,這是一本永遠不會過時的書它用愛塑造人,引導我們永遠保持一顆勇于進取而善良真誠的心,愛祖國,愛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與苦難這本書一出版就受到教育界的重視和歡迎,可以說超過了任何一種《教育學》或《教育概論》有夏先生的推崇當然是個原因,還有個更重要的原因,當時有許多教師要求沖破封建主義的束縛,而這部小說給他們塑造了一個可以讓他們仿效的模型。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就總被我們忽略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不說操勞奔波,單是往書架上新置一本孩子愛看的書,一有咳嗽,藥片就擺放在眼前,臨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們需要張開雙臂才能擁抱的深深的愛當我們陷入困境,沒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邊,晚上不忘叮囑一句:早點睡讀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認識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顆深愛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xiàn)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
如果說愛是一次旅游,也許有人會有異議但愛正是沒有盡頭的,愉快的旅游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人們?yōu)榱四骋惶煨虧M釋放,得到超脫而干沉重的活兒;那么這樣的生活必將使人痛苦厭倦反之,把生活看成旅游,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松,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于是,就想繼續(xù)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xù)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于生活的愛讀《愛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fā)現(xiàn)愛中包含著對于生活的追求。
如果愛是奔騰的熱血,是跳躍的心靈,那么,我認為這就是對于國家的崇高的愛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人,這種愛應牢牢植入我們的心田當讀到安利柯描繪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為國炸斷了雙腿,淋彈死守家園的動人場面時,我不禁想到我們祖國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華兒女的血同樣是為了自己國家的光明,同樣可以拋棄一切地廝拼,我被這至高無上的愛的境界折服
轉眼間,我們離開《愛的教育》所記載的那個年代已經很久了,但是"愛"這種教育的方式卻永遠不應該遠離我們,特別是遠離我們這些教育戰(zhàn)線上的工作者我們要全身心的去愛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關心他們的成長,為他們的每一點進步而欣慰,用愛的泉水去滋潤孩子們幼小的心靈,讓孩子們沐浴在愛的陽光中,自由,健康的成長!
《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么"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已經完成了對于愛的思考——愛是博大的,無窮的,偉大的力量是教育中所不能缺少的。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 篇6
這個假期,我一口氣讀完了《愛的教育》,真的非常喜歡,也讓我很震動:書中一個個小故事很平凡很質樸,但卻非常真實,其中蘊含的濃濃的:“愛”,更是激蕩于胸,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這本書以一個意大利小學生安利柯寫日記的形式,記錄了發(fā)生在他小學四年級期間所發(fā)生的一個個小故事。故事里,有善良高尚的卡隆,他總是挺身而出幫助弱小者;有聰明懂事的德羅西,他學習優(yōu)秀,卻從不驕傲;有勤奮好學的斯代地,他不善言辭,卻毅力非凡;更有可愛可親、慈愛溫和的新老師,以及熱切愛著小主人公并給他指引的爸爸媽媽……這里洋溢著濃郁的親子之情、師生之情、同學之情,還有小小少年的愛國之心,小主人公在“愛”的氛圍中漸漸成長起來。
書中的'故事,我最喜歡的是《少年愛國者》。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個貧窮的意大利少年,乘坐輪船去熱那亞,船上的幾名乘客看他可憐,就掏出了一些錢給他。雖然少年很需要這些錢,可是當他聽到這幾名乘客對自己的祖國指指點點的時候,他忍無可忍了。他抓起銅幣,劈頭蓋臉地向他們砸了過去,憤怒地說道:“你們這些可惡的家伙,居然侮辱我的祖國,我不要你們的錢!弊x到這里,我的心沸騰了,我深深地被少年強力的愛國之情打動了。
如果愛是奔騰的熱血,是跳躍的心靈,那么,我認為這就是對于國家的崇高的愛。也許它聽起來很空洞,但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人,這種愛應牢牢植入我們的心田。
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我想,“愛是什么”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在我看來——愛世博大的、無窮的、偉大的力量。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 篇7
暑假中,靜下心來認真讀了《福祿貝爾幼兒教育著作精選》,福祿貝爾是19世紀德國幼兒教育家,是近代西方幼兒教育理論的奠基人。閱讀本書有助于深刻地了解福祿貝爾重要的幼兒園教育理論和方法,也能更好地了解當代世界幼兒教育的發(fā)展,并且也能從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啟示。
書中講述的觀點理論性很強,有很多段文字我必須反復閱讀多遍,仔細咀嚼多次后才能體會其中的意思。但是就是在這樣反復閱讀、思考,努力理解、探索的過程中,不自覺地領略到了很多道理,同時也讓我不禁感嘆福祿貝爾在教育方面的高瞻遠矚,在那個年代就能對幼兒教育擁有這樣深刻獨特的想法,令人由衷佩服。
書中就福祿貝爾的一些經典著作做了精辟的分析和解讀,分別有《人的教育》、《幼兒園教育學》、《幼兒發(fā)展中的教育》、《母親:游戲與兒歌》等經典著作中的重點章節(jié)。
給我印象比較深的是這一章節(jié):《絨球——兒童的第一個玩具》。福祿貝爾認為,球具有不同尋常的魅力,對兒童和青少年來說有恒久的吸引力,因此,它是童年時期無與倫比的最重要的玩具。球不僅對兒童具有意義重大的吸引力,而且是一件具有深刻意義的玩具和一種教育手段。兒童在玩絨球的時候,認識到,物體有時是被他自己抓住的、緊握的、可觸摸的,但有時候也是自由運動的。球讓兒童感覺到自身是一個整體,并遵循著人類的本性去發(fā)現(xiàn)他自己的命運,在生命的早期,兒童就去尋求并且必須去尋求、去注視、去抓住、去占有整體,即使是在無意識的階段也同樣如此。兒童尋求的這個整體也是通過絨球給予他的。
球是一切事物的象征(因為自身之中包含著一個整體),同時也是單個事物的特殊象征,例如,蘋果和其他球形的物體,在這些球形的物體中多樣性得以體現(xiàn),就像谷物的種子中所蘊含的多樣性一樣。因此,球非常適合滿足兒童的這種探究欲望。福祿貝爾所說的絨球——或與之相同的圓球——實際上是其他一切形狀的基礎和本源,所以,一切形狀都可以通過某些確定的簡單法則從球體中符合邏輯地發(fā)展出來。如同球體本身是一個整體一樣,它也是每一個整體的象征和一般表現(xiàn)。兒童能夠在其中看到每一個整體和他自身,就像他能從中看到每一個整體和每一個物體一樣,他也能夠反復地將自己的影像印入其中,從而使他能與自身面對面。
書中反復強調福祿貝爾這樣的觀點,對于需要得到發(fā)展的兒童和促進他發(fā)展的成人而言,十分重要的是,他們不僅應該觀察而且應該激發(fā)他們的孩子正在覺醒的個體力量和個體活動,以及在幾乎不易覺察的開始之中及表露的細微跡象之中正在覺醒的精神。
人的發(fā)展(包括兒童的發(fā)展)的中心、真正的基礎和起點是心靈和感情。但是,對行動和思想的訓練,肉體和精神經常不可分割地伴隨它們。思想必須轉化成行動,行動必須通過思想來決定和明確,這兩者的根源都在情感本質之中。這些論述對于認識、促進和保護兒童最初階段的發(fā)展和認得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必要的。
當然,在談論兒童運用絨球游戲的時候,我們也要考慮所有的兒童玩具和游戲的共性,即兒童特別喜歡在每一個物體中發(fā)現(xiàn)整體以及從每一個物體中創(chuàng)造整體。許多中物體,不管是有生命的還是無生命的,都能在兒童時代的生活環(huán)境中發(fā)現(xiàn),特別是那些有生命的物體的來來去去會引起兒童的不隨意注意或者由于成人的提示而引起兒童的隨意注意。一般情況下,生命總是會吸引生命,就像生命喚醒生命一樣。兒童會看到狗和貓的走動,有時是大狗有時是小貓,兒童也會注意到鳥兒,籠中的鳥、窗前的麻雀,兒童還會注意到鴿子、公雞母雞等等。通過一個并且是同一個物體,甚至是一個無生命的物體(絨球),我們可以想象許多種物體,特別是有生命的物體傳達給孩子這樣的信息。絨球提供給兒童觀察、創(chuàng)造和玩耍的僅僅是最基本的形狀,或者說,絨球是一切表現(xiàn)為整體并能自發(fā)行動的事物的素描。因此,可以用球體表現(xiàn)的一些現(xiàn)象,例如,呈現(xiàn)、分離、返回、尋找、發(fā)現(xiàn)、得到、接住、抓住、握住、滾動、滑動、轉動等,上述的每一個現(xiàn)象都能夠如球一樣地表現(xiàn)出來。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說,絨球對兒童而言是一個多么完美和有吸引力的玩具。
圓球始終是萬物的統(tǒng)一物和解釋物,因而也是聯(lián)系和理解萬物的真實途徑。正是通過圓球,將兒童與保育員和他周圍的環(huán)境聯(lián)系在一起。因為球是萬物的特征,是萬物本質特性的統(tǒng)一體和結合。球展現(xiàn)了容量、質量、物質、空間、形式、尺寸和外形,它自身蘊含著一種獨立的力量(彈力),因而它可以靜止和運動,也具有穩(wěn)定性和自發(fā)性。它甚至可以提供色彩,至少可以引起聲音,它有重量,因為受到了重力的吸引,具備了萬物的一般特性。所以,絨球通過下落,通過或快或慢的運動,使兒童思考地球生命和自然生命中最重要的現(xiàn)象和規(guī)律,思考一般的引力——首先是地球的.引力,特別是地球引力的規(guī)律和限度。
運用絨球的第一種游戲也實現(xiàn)了從不同方面對兒童智力的培養(yǎng)。通過絨球的運用,兒童不僅可以看到靜止的物體,而且也可以再不斷變換的現(xiàn)象中觀察物體。運用絨球進行的游戲喚醒并訓練兒童的智力,使它能夠在內部重現(xiàn)已經在眼前消失了的物體。這些游戲喚醒并訓練再現(xiàn)、記憶和在記憶中保持以前見過的物體的能力,也就是說培養(yǎng)記憶力。
絨球給予了兒童所有這一切和許多其他的東西,并且成為兒童所有玩具中的第一個。通過絨球的運用,兒童得以發(fā)展自己,加強了生命和本性的統(tǒng)一性,也相應地增強了身體和精神的統(tǒng)一性。正是在運用球的最初的游戲中,兒童知道了自己的生命以及作為統(tǒng)一體的外部世界。
福祿貝爾針對絨球和兒童的發(fā)展詳細地從人類發(fā)展層面、兒童發(fā)展層面、語言和游戲對兒童的影響以及精神的發(fā)展等都作了獨特而詳盡的思考和闡述。在沒有拜讀福祿貝爾的作品之前,我雖然一直從事幼兒教育工作,但是對于孩子們的各種球類玩具的認識和理解是多么膚淺啊,這促使我重新思考和審視自己對于球類玩具以及其它簡單玩具、民間玩具的看法,也不得不重新理解和定義玩具對孩子發(fā)展的重要性。
看了《愛的教育》這本書使我感受很深,它里面的內容寫得十分真實,讓我看得進神進肺。沒有任何虛偽的說教,并且教會了我很多道理,所以,我特別喜歡愛看這本書。
《愛的教育》是阿米琪斯最著名的作品,1866年出版后即暢銷不衰,目前已成為世界公認的文學名著。該書主要講了:一個意大利四年級小學生安利柯的一年來的經歷,描寫了發(fā)生在學校、班級和家里的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對兒女的愛有多深呀!在學校老師的關懷和鼓勵之下,同學之間相互幫助的氛圍里,朋友間的關愛都無不流溢于紙上,真是動人心弦。
愛,像人的靈魂,天天陪伴在我們身邊,實在他的意義已融進我們的生命。就如父母的愛,不說操勞奔走,單是穿衣洗臉,催促孩子看書學習,往書架上放一本孩子愛看的書,一有頭疼發(fā)熱,問冷問熱尋醫(yī)找藥就擺放在眼前,臨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們需要張開雙臂才能擁抱的沒法形容的愛。
當我們墮進窘境,沒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伴在身邊,晚上不忘吩咐一句:早點睡,別熬壞身子。讀了安利柯的故事,我熟悉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顆深愛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xiàn)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輕易忽視,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沒法感遭到。
親情是我們生活中最普遍的感情,也是我體會最深的感情。但我需要的不是單純的無條件的溺愛,而是相互的尊敬。家長的行為是最能夠作為榜樣,成為孩子模仿的榜樣的。這要求家長要從平常小事中留意自己的言行,打鐵先要本身硬。只有一個能夠克制自己嚴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嚴格要求他人。書中孩子的父親就是這么做的,他用他的博愛、無私、熱情贏得了孩子敬佩。這一點對我一樣也很有幫助,它指導了我怎樣和我的學生進行交換。
還有孩子之間的最純潔的友誼,這也是這本書的重點。它教導孩子們看待一個人不應當從他的穿著,而是應當從他的行為。只有關心他人的人才是真實的好朋友。有時候友誼不是從嘴巴上說出來的,而是從他的一言一行中表現(xiàn)出來。在朋友有困難的時候你能伸出支援之手,那當你面對障礙的時候,你會欣喜的發(fā)現(xiàn)你實在不孤單。書中側重描寫了小主人公和他好友卡隆的友誼,也描寫了他怎樣處理和別的同學的關系。它告知孩子們交往要以寬容為本。
中國的文圣孔子有一句名言:仁者愛人?梢娪腥收咧牡娜,首先要具有的就是愛心。作者精心構思的一系列感人的情節(jié),把美好的感情與思想送進我的心靈: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崇敬、對四周人的愛、對同學們的關心,面對出現(xiàn)災情的災區(qū)人民的關愛與幫助等。當年的汶川地震是非常嚴重的特大災難,我敬佩災民們那種求生的意念,敬佩第一時間沖鋒在廢墟中搶救傷員的英雄們。這一切的一切,一樣也看到我們全中國人民同胞的團結,充分體現(xiàn)了祖國人民一方有災難,八方支援的崇高精神,讓我從中明白了很多的道理。
愛是教育氣力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沒有愛的教育是虛偽的。但只要我們專心感受,愛就在我們身邊。作為一位教師,我們的愛則愛在平凡的工作與生活中,愛在點滴的地方。愛體現(xiàn)在扎實的基本功、高度的責任感、精深的專業(yè)知識、和一顆愛孩子們的心。
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我將努力對學生更多地給予一份真情、一份關注、一點庇護、一些寬容,讓學生感遭到來自老師的關愛。我手寫我心,把真心亮給學生看,用真情訴給學生聽,把真心帶給學生讀,我相信作為教師的我,從中也會獲得到無窮的動力與愛我堅信孩子未來一定會回報祖國的。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 篇8
陶行知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諸實踐。對于我們基礎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就應努力學習他的教育思想,服務于我們的教育事業(yè)。我有幸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著》這本書,受益匪淺。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好處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內含教育的好處。”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先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yè)”。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tǒng)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tǒng)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生活教育”能夠找到現(xiàn)實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學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對學生的`教師教學狀況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學生喜歡同現(xiàn)實生活、學生生活有密切聯(lián)系的知識;學生喜歡能用生活的事件來解釋學科知識的老師。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么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此刻提倡的素質教育嗎?教師不僅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此刻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說“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先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xiàn)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脫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說教。
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教育,善于開啟學生感受生活、學習探索的興致,教師是一個活的教科書,孩子從“活”的書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教師不僅僅要教給孩子知識,更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計算,學會學習。教師就應像一個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后者性一個有生命的蠟燭,以便燃燒,一邊又在生長。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的豐富自我,使自我有更高的燃燒值,更高的照亮度,這樣才有可能在有限的從教生涯中,為祖國,為民族的教育事業(yè),為千百萬人的成長做出一份自我的貢獻,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繼續(xù)前進、感悟和探索……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 篇9
有幸跟著一位愛讀書的校長,這些天我們學校的老師又共讀一本教育戰(zhàn)線上人人稱頌的好書——《陶行知教育名篇》。領會了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感受頗深。
陶先生所倡導的教育理論和方法與新課程理念不謀而合。他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全現(xiàn)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后才能誨人不倦。
陶老先生提倡“愛滿天下”,他是對學生充滿愛心的典范。書中的一句話特別震撼我的心靈:“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的,才能打到心里的深處!睆南壬脑捴,不難領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一名班主任,如何以“愛滿天下”的精神,去愛每一位學生呢?
小孩子的喜怒哀樂就在臉上,做為班主任,你一定要做個有心人,細心觀察他們每天的心情,心理疏導也是你的職責,千萬可別忽視了小孩子的情感。
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弊鹬貙W生還要學會欣賞學生,特別是對那些學習基礎差、紀律松散的學生更要努力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并把這閃光點放大,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當你面對“恨鐵不成鋼”的學生時,當你面對家庭和社會的煩惱時,一定要冷靜。
總之,陶公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本源,是值得我們終身學習的!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 篇10
暑假期間,我讀了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教育選集。在書中,他從多角度談了教師、家庭、社會對學生成長的多方面影響。既有對成功做法的贊揚鼓勵,也有對學校和社會錯誤行為的嚴厲批判。
讀了這本書,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斷沖擊著我的頭腦,讓我的思想在不斷的撞擊中反復錘煉,去腐存新。在讀書時,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對照書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時的教育行為,在不斷的對比與學習中,我常常為蘇霍姆林斯基為了學生成長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動,也為自己在教育活動中對學生的毛躁與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讀完全書后,我對蘇霍姆林斯基談到的這幾方面內容深有體會:
一、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
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立志從教,并取得了如此偉大的成就得益于他的啟蒙教師安娜·薩莫伊洛英娜。這位女教師在教育工作中,不僅是孩子們的老師,也是孩子們親密的伙伴。她講課時學生們都有濃厚的興趣,所教的知識常被學生銘刻在記憶之中。她常帶孩子們到大自然中去,引導學生思考許多問題,學習了不少東西,明白了許多道理……這使幼小的蘇霍姆林斯基不僅愛上了書本,愛上了同伴,愛上了大自然,而且他更尊敬這位老師。他向往著自己的知識能同老師一樣淵博,向往能象老師一樣。從這時起,蘇霍姆林斯基逐步樹立了從事教師這一神圣職業(yè)的志向。因此在七年制學校畢業(yè)時,他毅然決定報考師范院校,后來一步一個腳印,從一個普通的教師成長為一名偉大的教育家。教師是學生的良師益友,是學生健康成長直接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教師良好的師德修養(yǎng)對學生的影響、發(fā)展作用極大。把熱愛事業(yè)和熱愛學生相結合,對他們的教育做到“愛心、耐心、恒心”,直到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為止。
二、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
蘇霍姆林斯基在《寄語后來人》一文中,對后輩的教育同行們寄予了無限厚望,他把自己對教育未來的期望整理成八條教育遺囑,對影響學生發(fā)展的各個方面都進行了細致地囑咐。其中有一條,蘇霍姆林斯基特別講到要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他說,要當作最寶貴的珍寶一般,保護兒童的信賴這朵最嬌柔的鮮花。它是很容易折損,憔悴和被不信賴的毒汁毒死的。作為一名教師,很少有人不愛自己的學生;作為學生的家長,也極少有人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教育下一代時,盡管有時我們?yōu)樗麄兊某砷L付出了很多,可他們并不領情,甚至常常事與愿違,收到相反的結果。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結果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活生生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一點也不比大人小。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在教師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為教育,就本質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關懷學生,讓他經常具有作為智力勞動者的自尊感,作為公民的自尊感,作為自己父母兒女的自尊感,作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績而變得美好起來的個人的自尊感。我們要讓學生經?吹阶约旱某晒,讓他們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費力氣,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獲。
三、反思造就了成長。
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實踐中也曾有過這樣的失誤。那時,他剛參加工作,一個名叫斯捷帕的男孩,由于過分活潑、頑皮,在一次玩耍中無意把教室里放著的一盆全班十分珍愛的玫瑰花給碰斷了。對此,蘇霍姆林斯基大聲斥責了這個學生,并竭力使這個闖禍的孩子觸及靈魂,吸取教訓。事后班上孩子們又拿來了三盆這樣的花,蘇霍姆林斯基讓孩子們用心輪留看護,唯獨斯捷帕沒有獲準參加這項集體活動。不久這個學生變得話少了,也不那么淘氣了。年輕的蘇霍姆林斯基當時想,這倒也好,說明自己的申斥對這個學生起了作用。可是不愉快的事件在他斥責這位學生的幾周之后的一天發(fā)生了。這天放學后,蘇霍姆林斯基因事未了,還留在教室里,斯捷帕也在這里,他準備把作業(yè)做完回家。當發(fā)現(xiàn)教室里只有老師和他倆人時,斯捷帕便覺得很窘,急忙準備回家。蘇霍姆林斯基沒有注意到這種情況,無意中叫斯捷帕跟自己一起到草地上去采花。這時斯捷帕表情迅速變化,先苦笑了一下;接著眼淚直滾了下來,隨后在蘇霍姆林斯基面前跑著回家了…… 這件事對蘇霍姆林斯基觸動很大。此時,他才明白了,這孩子對于責罰,心里是多么難受。他開始意識到自己以前的做法,是不自覺地對孩子的一種疏遠,使孩子感到了委屈。因為孩子弄斷花枝是無意的,而且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后悔,愿意做些好事來補償自己的過失,而自己卻粗暴地拒絕了他這種意愿。對這種真誠的、兒童般的懊悔,報之于發(fā)泄怒氣的教育影響,這無疑是對孩子的當頭一棒。
此后,蘇霍姆林斯基吸取了這一教訓,在以后的工作中很少使用責罰。通常,他對由于無知而做出不良行為后果的兒童,采取寬恕態(tài)度。他認為,寬恕能觸及學生自尊心最敏感的角落。
把教育失誤,變成教育財富。在不斷的反思中成長自己,造就自己,完善自己。這正是做教師的應該具有的基本素質。讓反思成為教師成長中的好習慣。
讀了這本書后,我不但對蘇霍姆林斯基書中講述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對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人格也充滿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誠的心、火熱的血、堅強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們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讓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時時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時時不忘貼近學生的心靈,給他們發(fā)展的空間,最大限度的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他們的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的人才。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 篇11
寒假里有幸拜讀了張文質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藝術》,感觸頗深。張文質,福建閩侯人,教育學者,詩人。1983年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系“生命化教育”的倡導人、負責人,多年來致力于“生命化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長期植根于中小學課堂,推動中國基礎教育的變革和發(fā)展。
在研究和實踐過程中,他創(chuàng)辦了1+1讀書俱樂部,推廣1+1式的讀書理念。透過學習,讓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勵與喚醒”,首先我們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時,我們要更細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與克制。其次要廣泛閱讀,努力付諸實踐,積累經驗,構建自己的認識平臺。
張文質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一書中,詳盡而又靈動地提煉、詮釋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當他提出“教育是慢的藝術”這個觀點后,很多人都提出了質疑,因為這天這個時代確實是泥沙俱下、萬馬奔騰的年代,有人認為教育不可能有慢的耐性,更不可能有慢的境界。
但是張老師認為: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俗話說:“慢工出細活”,這樣的教育在我們任何人看來,或許都會覺得都是一種理想中的教育。教育是慢的藝術,張老師很顯然給出了他自己的宣告。一個字一個詞,字是慢,詞為藝術。
張老師認為我們的教育太快,快在那迅速展現(xiàn)而又擦去的ppt上;快在了教師應對這一大群叫不出名字卻能把課演繹的完美而流暢上;快在了教師與校長們每一天似乎都在忙于應付各種各樣事務性的事務上,快在了教師冷漠地看到教室里那些不解而又迷惑的目光上……正如那作者苦惱的快一樣,我們這天的學校里。教室座位整齊,臺下人頭攢動,一派工業(yè)化大生產的氣勢。
老實說確實難以看到具有生命個性的人。這也難怪作者所推崇的葉瀾教授不斷的.發(fā)出呼喚,呼喚教育創(chuàng)新要有“具體個人”意識,呼喚要在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中“人”的轉向要從“抽象的人”到“具體個人。說到底快就是到了我們的課堂上都看不到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了。
慢又是一種什么樣的課堂、什么樣的教育呢?作者眼里慢是像W老師那樣的:”教師身體動作是慢的,說話的語速是慢的,等待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是慢的。“又如作者所說的,日本的佐藤學認為:”教育往往要在緩慢的過程中才能沉淀一些有用的東西!霸谄綍r教學活動中,速度要放慢,慢下來教師才能注意到每位學生的困難并及時給予幫忙,多給他們帶給創(chuàng)造、交流經驗、合作學習的機會,逐漸增強自信心和自我潛力。教育,作為一種慢的藝術,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間和時間,需要有舒緩的節(jié)奏。高頻率、快節(jié)奏、大梯度,不利于學生的有序成長和發(fā)展。
張文質老師倡導的“生命化教育”,在當今教育界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吧逃保唵蔚刂v,就是把對學生的的理解、關愛、信任、成全,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它不是僅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達和理解,它務必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
“生命化教育”的實現(xiàn)包括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起主觀作用的,就是教師。教師要關注每個獨立的學生個體,不僅僅要尊重、善待學生,還要研究學生特點;在注重全體學生知識獲得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個體發(fā)展的差異,根據(jù)學生不同的認知風格,帶給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方法;關注學生異常的情緒變化,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師生互動交流,引發(fā)思考……客觀條件,就是課堂環(huán)境,教學空間。
張文質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一文里的一段話:美國教育家博耶說,學校還是小的好。那么“小“到什么程度為好呢?”小到學校所有師生都能彼此叫出對方的名字,亦即人數(shù)控制在二三百人內為最佳。博耶又說:“當班生數(shù)超過30個人時,教師的注意中心就從對個體的關注轉為對班級的控制。”這些見解都令人感佩。但博耶必須想不到,在中國有那么多“名師”能夠在叫不出一個學生名字的狀況下也能把“課做得神采飛揚”,他更不可能想到一些更厲害的“名師”竟能夠在體育館數(shù)千名觀眾面前在叫不出一個學生名字的狀況下把“課做得神采飛揚”,也許,從某種好處上說,這正是中國教育勝過美國教育“難能可貴之處”。
如果教學課堂環(huán)境沒有保障,首先就給教師組織課堂帶來了困難,信息的傳輸呈單向化而不是多樣化,“生命化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話。而一味地強調教學質量,并以此作為衡量教師業(yè)績的標準之一,也是對教師的不公,因為能把”課做得神采飛揚“的老師畢竟是少數(shù)。以”生命化教育“為理念,就要做到主觀與客觀的結合;既要強調教師的主觀作用,又要營造良好的關注學生獨立個體的空間,把“生命化教育”具體落實到教育過程中的每一細節(jié)和實處。
教育是慢的藝術。在教學上,教師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為人父母,育人的經驗也是慢慢感悟出來的。一個好教師,應是偶有所得,有些獨特的理解、獨特的發(fā)現(xiàn),然后順著這種正道,終成大器。教育是些潛移默化、潛滋暗長的東西。功利的教學都是短暫的,不關注長遠的,不關注正確的教育價值取向的。我們的教學研究,也是慢的藝術,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這個慢,就是讓學生感受、體驗過程,構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個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夠的期盼,足夠的耐心,減少教育浮燥與功利,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 篇12
這段時間在電腦上讀了法國教育家朗格朗的《終身教育引論》,感覺受益匪淺。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文明的進步,每個人必須要適應這種發(fā)展,所以就必須的學習,得接受新的教育,而且要終身的學習,不然就會被社會淘汰,終身教育的基本含義就是指認在其一生的不同發(fā)展階段都要接受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教育。終身教育觀念是對傳統(tǒng)的一次性終結教育觀念的徹底革新,也是人類對教育與社會關系認識上的歷史性飛躍。
教育和訓練的過程并不隨學校學習的結束而結束,而是應該貫穿于生命的全過程。這是使每個人在個性的各個方面——身體的、智力的、情感的、社會交往的方面,總之是在創(chuàng)造性方面——最充分地利用其稟賦和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條件。正是通過不斷的努力學習和研究,通過實習培訓,人才會有更大的潛在可能性去有效地、應付裕如地迎接他一生中遇到的各種挑戰(zhàn)。
終身教育已經是形式所迫,社會所需。我們每個人必須認識到這點,并且欣然接受這種形式,最后祝愿終生學習的人們整個人生終生受益,生命的全程感受和享略教育與生活的無限美好!
教育的任務是培養(yǎng)未來的成人承擔生活的責任和義務,接受變革和各種形式的智力和文化的冒險活動,適應社會習俗、道德觀念和理論學說的迅速變化。這說明了學習的主要是讓我們掌握學習的方法,去適應以后的生活。培育“學會學習”的個體。朗格朗主張任何學習都把學得的知識加以條理化的能力、應付自如地處理抽象與具體之間的關系和一般與特殊之間關系的能力、把知和行聯(lián)系起來的能力以及協(xié)調專業(yè)訓練和學識廣博的能力。在終身教育的條件下,要用方法來武裝人們,使人們能在自己的整個求知道路上和文化生涯中得心應手地運用這種方法。當今時代,那種憑借某種固定知識和技能就能度過一生的觀念已被拋棄,教育不再是為了傳授知識,而是為了促進人的發(fā)展。傳統(tǒng)教育是傳授知識的教育,把對學生的培養(yǎng)封閉在狹窄的對現(xiàn)行知識的記憶和背誦上,重點在于文化模式的再現(xiàn)而不是創(chuàng)造,忽視人的全面發(fā)展,重知輕能,陷入“唯書”“唯上”的泥海里。
這種教育的結果是,教育與生活缺少聯(lián)系,脫離具體的現(xiàn)實,偏向于選拔和分數(shù),所培養(yǎng)的是失去個性和獨立性的人。顯然,傳統(tǒng)教育帶有明顯的工具性特點,僅“滿足了統(tǒng)治階級和普通大眾的利益”,卻不能滿足人性的一般需要和個體的特殊需要。這樣的教育不可能培養(yǎng)出能應對現(xiàn)代社會挑戰(zhàn),為人類世界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人。學習過程的重點都不能再放在設置局限、安排刻板的'內容上,必須著眼于能力發(fā)展。終身教育意在“教人們掌握一種在自己整個求知道路和文化生涯中能得心應手地運用的方法”,即“學會學習”,從而造就具有新的生存價值和生存能力,能夠解決新的生存問題的人。終身教育的主要目標在于打破傳統(tǒng)教育的固有格局,整合社會多方資源,促使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終結能夠獲得不間斷的發(fā)展,從而在度過富有意義的人生。
終身教育不是簡單地進行成人教育,它的實現(xiàn)有賴于整個基礎教育體系進行相應的變革。它是一個整體的、連續(xù)的、系統(tǒng)的教育思想,為教育能更好地為人類的生活謀求幸福而努力將是以后教育發(fā)展的方向!終身教育賦予成人教育以新的意義。成人教育不再是學校教育的簡單延伸,而是立足于成人的特點和成人的需要、是非強制的、自由的教育 ,是對人的“長遠利益的關懷”,讓終生學習的人們整個人生終生受益,生命的全程感受和享略教育與生活的無限美好!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 篇13
閑暇之余我翻開了《不要輸在家庭教育上》這本書。很快我就發(fā)現(xiàn)這的確是一本難得的教育理論與實踐結合恰到好處的著作。讀后感觸頗多,現(xiàn)就自己的一些感想與大家分享,希望和大家一起在孩子的教育上相 互補充不足,共同進步,為孩子的成長共同創(chuàng)造美好的環(huán)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環(huán)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師。親情的紐帶,使家庭 教育具有著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 可以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幫助孩子走向成功;反之,必然 使孩子滑向反面。因此,父母應該盡好教育子女的責任與義務,當好孩子的 首任老師。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明了環(huán)境對人影響的作用不可忽視, 這種影響包含了與教育相促進和相矛盾兩方面,對兒童的身心發(fā)展有時可能 是有利的、積極的,有時可能是不良的、消極的。所以,父母要努力創(chuàng)造良 好的家庭環(huán)境,為孩子健康成長提供的基本保證。家庭教育是一種生活教育,是寓教育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孩子的模仿力、可塑性極強,父母是孩子首先學習的對象。父母生活的態(tài)度、思想觀 念和文化素質時刻影響著孩子,孩子的言行舉止真實地反映父母教養(yǎng)子女的` 態(tài)度,“孩子是父母的鏡子”。這是通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言傳身 教、耳濡目染而實現(xiàn)的。
因此,為人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德高尚, 自己就不要做違背道德準則的事;如果希望孩子尊重師長,自己首先必須尊 重他人、孝敬老人;如果希望孩子有責任心,自己應當對家庭負責、對孩子負責;如果希望孩子好學上進,自己就應該提高自身素質,注重知識的學習 積累和更新;如果希望孩子守秩序、守規(guī)則,自己就不要闖紅燈跨欄桿、開“后門”。優(yōu)秀的父母都是以自身開朗豁達的個性、民主平等的作風去影響 孩子,在言行上做孩子的好榜樣,從生活中培養(yǎng)孩子好習慣,從啟發(fā)中引導 孩子學會寬容他人、感謝生活和珍惜幸福。 2環(huán)境改變了教育,而教育則改變了一切!
《不輸在家庭教育上》一書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它讓我們深深明白了 “只有不懂教的家長,沒有教不好的孩子”這句話的含義,讓我們共同閱讀 這份每個家長必做的家庭作業(yè)。書中有一個欄目“父母課堂”中的幾句話值 得借鑒—— 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好孩子都是教出來的; 好習慣都是養(yǎng)出來的;好成績都是幫出來的; 好溝通都是聽出來的。 確實,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 是不斷學習提高的結果。只有不斷學習和掌握現(xiàn)代家庭教育科學知識和方 法,才能扮演好家長這個角色,孩子的健康成長才有基本的保障。 總之,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長的第一個生活場所,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基 地,家庭教育是任何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是在家庭教 育基礎上的延伸、擴展和提高。要真正了解一個孩子,首先要了解其家庭, 要做到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首先要做到孩子不輸在家庭教育上。再次感謝 《不輸在家庭教育上》給我提供的幫助和啟迪。最后祝愿天下的父母都成為家庭教育的首任優(yōu)秀教師, 培養(yǎng)出成功的孩子。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 篇14
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我受益匪淺,本書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創(chuàng)造的教育 ”、“創(chuàng)造的兒童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xiàn)了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合一”以及“創(chuàng)造的教育”的獨特教育思想,對于我們的教育事業(yè)具有許多現(xiàn)實意義。
陶行知先生的創(chuàng)造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六大解放,即頭腦解放、手腳解放、身體解放、感官解放、時間解放、語言解放;二是“勞力的基礎上勞心” ;三是“學做合一” ;四是“實驗即創(chuàng)造” ,創(chuàng)造的本質是活鮮鮮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樣的熱情,是在于探究的興趣,創(chuàng)造來源于生活的活力、來源于生命的本身。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說法,“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奔热簧罱逃侨祟惿鐣瓉砭陀械模敲词巧畋闶墙逃,所謂“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yè)!鄙罱逃龔娬{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tǒng)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tǒng)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么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xiàn)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
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說“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xiàn)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脫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說教。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學會過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使每一位學生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實際教學中,我將從書上學到的做起,從自己的本職工作做起,認真對待每一名學生,認真上好每一堂課,以真正的創(chuàng)新理念去開拓自己的新天地。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 篇15
朋友向我推薦了《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本書,近段時間借著學校讀書活動的開展,我從頭到尾細細看了一遍,看后感觸頗深。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著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在今天我們當前的學校教育中幾乎天天都在制造著大量的“學習殘疾人”,只不過是我們中國人給他們貼上了“差生”這個標簽而已。他們帶著這個標簽在學習生涯中艱難跋涉,永遠走不出失敗的陰影。這樣看來,我們教師豈不是變成了千古罪人。
書中講到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于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玩沙、唱唱跳跳,在入校第一天這么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里,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玩玩,她期待能了解一些新鮮事物,她還期待著能與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她發(fā)現(xiàn)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冗長復雜的說解,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著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shù)字與字母。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后,又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癡呆生”。實際上像《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中的描述的這些外國孩子,在我們中國的現(xiàn)實生活中又何嘗不多呢?
李圣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愿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yè)差只是教育不當?shù)慕Y果。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她成功的教育改變了這些所謂“差生”的人生。在這位老師身邊曾有過這樣一個女孩子。她從小就被老師當作“傻孩子”“瘋孩子”,是不可救藥的學生,是木頭腦袋,被誤送過精神病院。鋼琴老師無情的將她淘汰,學校老師把它看作傻子不讓她參加集體游戲,因為怕她給班級丟分,老師不允許她參加全班大合唱。她的身后常有冷漠的目光,她的耳邊常響起老師同學諷刺的話語,幾乎所有的人都拋棄了她,她的心陷入了無邊的黑暗。她多次割腕自殺,兩只手上布滿了自己用刀片劃的傷疤。就這樣一個在老師家長眼里注定要失敗的孩子,可在這位優(yōu)秀老師的關懷教育下居然考上了北京重點大學,還在著名報刊雜志上發(fā)表了許多作品。是什么力量是這樣一個瀕臨崩潰的孩子變得如此優(yōu)秀呢?這位老師是用什么魔力拯救的這個孩子呢?是自信,培養(yǎng)自信。
看到這里,我也真有點愧疚感。雖然從沒有歧視過成績差、紀律不好的同學,而且加倍關懷,但是在幾次活動中,為了不影響班級,我也有過不讓余偉坤同學參加比賽。真沒想到,這樣竟然會給孩子帶來這么大的傷害。昨天我聽余偉坤媽媽講,余偉坤叫他媽媽去買些小禮物,他要送同學,這樣同學會對他好一點。聽了此話,我心頭一震,可憐的孩子多么需要大家庭的溫暖。看來對這些孩子來說,老師的愛遠遠不夠,更需要同學的幫助,他們才會感到幸福,才會樹立自信。
我們老師的責任應該是鼓勵每個學生樹立自己的奮斗目標,而不是狹隘的追求超過別人,以提升自己的聲譽,使考試和學習成為每個學生自我提高的途徑,而不是個別能力較強的學生獲得獎勵的能力競賽,要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就感,讓每個學生都樹立必勝的信念,讓每個學生都把自己想象成一個成功的人,讓他們表現(xiàn)的堅強又自信,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 篇16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需花!蔽覀兛释x書,渴望獲得知識,但是我們卻常常會有這樣的疑惑:我們應該如何讀書?自古以來,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而讀書作為其中一種既普通又直接但卻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因為理想雖不是高不可攀,但也不是唾手可得,沒有不懈的追求,理想只能是朵美麗的鏡中花。而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人類創(chuàng)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人們常把學習形容為在書山上攀登,在學海中遨游。事實上,知識的積累是成材的一個重要條件。我們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fā)展的時期,我們需要得到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從而給自己的人生定向;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yǎng)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凈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同時我們也應拋棄古時舊的求知理念,什么書中自有黃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為了使讀書達到更好的`效果,我們除了要善于動腦,找到所讀文章的“眼睛”,心領神會之外,還要勤于動筆,寫讀書筆記和讀后感。當然讀書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話所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把思考的結果整理出來,寫成筆記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幫助我們記憶思考的結果,便于日后比較、綜合、分析。這對于我們提高寫作水平,也是很有幫助的。如果所讀的書是自己的書,還可以在書的空白處寫下自己看法、疑問、評論等,也可以做一些記號。這就是評注筆記。它會加強我們對文章的理解、記憶作文時如果要參考、模仿渡過的文章,有沒有做過評注的,效果大不一樣。喜歡閱讀一目了然的書的人是懶惰的人,只有閱讀那些需要自己反復思考才能明白的書的人,才是真正讀書的人。我喜歡閱讀艱深的著作。在閱讀中我強調想象和聯(lián)想。再抽象的理論表述,在進行思辨理解的同時,我把它還原成日常生活的圖景。有些只需要現(xiàn)成的聯(lián)想,有些需要想象的構造。我一直認為,無法進入抽象概念的人是缺乏想象的人;缺乏想象的人如果自認為理解抽象概念,這個概念在他那里也已經是一個死的東西了,既沒有聯(lián)結能力,也沒有生成能力。
閱讀是抽象的,關于命運的感受是具體的。在抽象閱讀和現(xiàn)實感受中,我明白自身觀念的命運。我們生長在這么好的年代,但在接受現(xiàn)成的非個人化的觀念里長大。許多教育和觀念已經深入到生理反應中去。我不得不四面突圍。人不能揪住自己的頭發(fā)離開地球。在自圓其說的內部突圍中,惟一的途徑是自覺引入差異。遇到能夠證明自己感受和觀點的事物固然高興,遇到不同的甚至否定的事物,我更加高興。我很少單純地閱讀一本書,或者一種觀點。我總會同時將觀點不同的許多書放在一起讀。我越信服某種觀點或某本書,我越要尋找不同的書來辯論。讀書,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更使我懂得了教育的高尚,教育的純潔。可以說:“是讀書是我開始喜歡上了教師這個職業(yè)。開始讓我明白了一個教師的偉大,明白了教育人的樂趣。相信在以后幾年的教學中,我還會不斷的讀書,用讀書來充實我的生活,我的人生。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 篇17
蘇霍姆林斯基是當代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選集》是他一生心血的凝聚。在這兒,我們可以聆聽到許多有益的教誨;可以汲取到許多用來豐富和指導自己工作的理論和經驗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們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學校里經常會有這樣的場景:教師正講解一個新的教學內容,學生們認真聽著,講述結束了,教師問學生:"有什么問題嗎?"教室里一片沉默,于是教師得出結論,新內容學生們都搞懂了。但是當教師把學生單個叫起來,讓他復述的時候,往往又根本講不出個所以然來。于是,教師不得不把剛才講述的內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講述之前,教師常常不無憤怒地對學生們說:"既然你們一點都沒懂,為什么剛才不提出問題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常常氣憤學生的不懂裝懂?墒牵谧x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認是錯怪學生了。其實,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學生們根本無法判斷他們對新內容是理解了還是沒有理解。因為在講課之初,教師并沒有明確告訴學生,在學習這一新內容時,他們應該理解什么,在思考過程中應達到什么目的。
思考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腦力勞動。教師越是善于把學生的思維活動賦予解決問題的性質,學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積極地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學習中的阻力和困難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腦力勞動的過程也就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難的過程。那種認為把教學內容講得越清楚,越明白,學生的問題就會越少,他們的知識就會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師,是大錯特錯的。好老師決不會越俎代庖地替學生解決難題,他們對學生的關心首先表現(xiàn)在讓學生明白擺在他們面前的'困難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難,不僅僅需要孩子們集中極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們付出極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識,不僅僅要在學生面前揭示教材內容的本質,而且要教給學生怎樣思考,讓他們獨立地,自覺地深入到教師的詳細講解中來。
學生被動,消極地掌握住的知識,對學生思維發(fā)展起不到多大的影響,而是讓他們扮演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積極主動收獲的知識,不但讓人深信不疑,更會不斷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的教師意味著什么?首先意味著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于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
作為一名教師,很多人都愛自己的學生。但是,在教育中,盡管有時我們?yōu)樗麄兊某砷L付出了很多,可他們并不領情,甚至常常事與愿違,收到相反的結果。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結果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在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為教育。我們要讓學生經?吹阶约旱某晒,讓他們每一天都有新的收獲。
讀了這本書后,我不但對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對他的偉大人格也充滿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誠的心、辛勤的汗水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讓每個教育工作者都不忘己任,努力完善教育方法,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熱情,努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的人。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 篇18
最近,我有幸拜讀了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選集。這是一部論文集,涉及內容很廣,既有德育、公民教育、理想教育方面的論文,也有勞動教育、情感教育、語言教育、自我教育等方面的論文;有論述學校教育的論文,也有論及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以及各種教育有機結合的論文?梢哉f,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多年教育心得的結晶。在書中,他從多角度談了教師、家庭、社會對學生成長的多方面影響,既有對成功做法的贊揚鼓勵,也有對學校和社會錯誤行為的嚴厲批判。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他從17歲即開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蘇霍姆林斯基在從事學校實際工作的同時,進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論問題的研究,《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巴甫雷什中學》《公民的誕生》《失去的一天》和《給女兒的信》《學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兒的一封信》《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教育專著都收在《蘇霍姆林斯基選集》里。
蘇霍姆林斯基在該選集中從多角度論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養(yǎng)共產主義建設者”、“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聰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個觀點是要把青少年培養(yǎng)成為“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而培養(yǎng)這種人需要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的教育任務,即應使“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相互交織在一起,使這幾個方面的教育呈現(xiàn)現(xiàn)個統(tǒng)一的完整的過程”。關于德育,他明確指出,“和諧全面發(fā)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別強調要使學生具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認為“精神空虛是人的最可怕的災難”。要求教師和家長尊重兒童的人格,全面關心兒童。他說:“如果有人問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猶豫的回答說‘愛孩子’!彼岢隽恕耙屆總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的主張,并努力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讓學校的墻壁也說話”。他同時指出愛不等于無原則的溺愛,應該用嚴格的紀律和道德規(guī)范去要求兒童,并注重通過集體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
是啊,我們的學生是一本豐富的書,是一個多彩的世界,是一具活潑的生命體,每個人的成長都是獨一無二的,作為教師必須愛他的學生,相信他的學生,尊重他的學生,把學生真正當成學習的主人,這樣才能發(fā)揮學生巨大的學習潛能,培養(yǎng)他們無限的創(chuàng)新能力。
讀了這部專著,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斷沖擊著我的頭腦,讓我的思想在不斷的撞擊中反復錘煉,去腐存新。在讀書時,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對照書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時的教育行為,在不斷的對比與學習中,我常常為蘇霍姆林斯基為了學生成長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動。他對學生充滿了無限的愛,而他的這愛,來自于他的人格的魅力;來自于無私的奉獻精神和堅毅的奮斗精神;來自于虛懷若谷,刻苦學習,頑強拼搏,不斷求實、不斷創(chuàng)新的精神;來自于勇攀科學高峰,不滿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不斷否定自己,超越自己,在教學中實踐活動中不斷充實、完善和發(fā)展自我的頑強毅力。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豐富多彩的,我作為一名教師所學習所要做的也是豐富多彩的。教育之路漫漫而修遠,讓我們懷揣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解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相信經過我們不懈地努力,教育的明天更美好!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 篇19
10月是讀書月,在上級部門的引導下,我們系統(tǒng)全面的通讀了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專著,感觸頗深。
要實施素質教育,首先必須提高教師素質。教師的素質如何才能提高,教師的觀念如何才能轉變,或者說,和時代相通的先進教育理念、民主平等的師生觀念從哪里來?廣大教師要多讀書讀好書——讀書就是最好的辦法。通過閱讀教育專著,我獲益匪淺,認為閱讀教育專著是教師接受繼續(xù)教育的最便捷的方式,是幫助教師提高的有效途徑。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蘇聯(lián)近二十年來在國內外享有盛名而且影響極大的一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他十七歲初中畢業(yè)后,就當農村小學教師,二十九歲起擔任一個農村完全中學的`校長,直到五十二歲去世,始終沒有脫離學校的實際工作。在并不算長的一生中,這位有心人立志教育改革,潛心科學研究,寫出了四十多本書和六百多篇論文,理論上自成體系。蘇聯(lián)中央級和地方級的出版社,分別為他出版了兩套多卷本的教育文集。他在蘇聯(lián)教育界的地位,不亞于過去的馬卡連柯,而他的教育實踐和理論成就,甚至比馬卡連科還更豐富,更有現(xiàn)實意義。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專著,像一面鏡子,字里行間真誠地表述著作者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愛、忠誠與執(zhí)著。因為它充滿了精氣神,這種東西彌漫在課堂上,會把學生的心緊緊抓牢;這種東西存在于教師心靈深處,使它充滿了善意,充滿了真誠,充滿了生命的靈氣。蘇霍姆林斯基用真誠的筆調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于不同的年代,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來說,一點也不顯過時。在今天教育的問題是具有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間的推移而改變或消失。
教師要多讀書,提升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讀書可以提升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應當成為書籍的王國!薄耙焯炜磿,終生以書籍為友,這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著思想的江河!睈酆米x書應該是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習慣。如同軍人喜愛武器、孩子喜愛玩具一樣,教師的第一至愛應該是書籍,只讀教材和教參兩本書的教師無論如何不能稱之為優(yōu)秀教師。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情感,但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聯(lián)!皭坌挠恕辈粌H是一般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職業(yè)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xiàn)。教育是培養(yǎng)生命的事業(yè),世界上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嗎?作為教師,最可貴的是能夠保持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
通過學習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專著,從中悟出生動真實的道理,通過這些去更好地指導我們去教學。像這樣有價值、有意義的書籍今后還要多看、常看、反復看。為了我們的工作更加有意義,我們有這個必要去學習書本上的精華。不斷地反思自己,總結自身不足等原因。作為老師,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去點燃學生心靈中“想成為一個好學生”的火花,愛護好這點火花,使他能熊熊燃燒起來。
這是一次讀書的交流,是一次思想的交流,更是一次心靈的交流。我將帶著這份收獲,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學中,為教育的明天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 篇20
寒假期間,閑暇之余我翻開了《不要輸在家庭教育上》這本書。很快我就發(fā)現(xiàn)這的確是一本難得的教育理論與實踐結合恰到好處的著作。讀后感觸頗多,現(xiàn)就自己的一些感想與大家分享,希望和大家一起在孩子的教育上相互補充不足,共同進步,為孩子的成長共同創(chuàng)造美好的環(huán)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環(huán)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師。親情的紐帶,使家庭教育具有著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幫助孩子走向成功;反之,必然使孩子滑向反面。因此,父母應該盡好教育子女的責任與義務,當好孩子的首任老師。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明了環(huán)境對人影響的作用不可忽視,這種影響包含了與教育相促進和相矛盾兩方面,對兒童的身心發(fā)展有時可能是有利的、積極的,有時可能是不良的、消極的。所以,父母要努力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為孩子健康成長提供的基本保證。
家庭教育是一種生活教育,是寓教育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孩子的模仿力、可塑性極強,父母是孩子首先學習的對象。父母生活的態(tài)度、思想觀念和文化素質時刻影響著孩子,孩子的言行舉止真實地反映父母教養(yǎng)子女的態(tài)度,“孩子是父母的鏡子”。這是通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而實現(xiàn)的。因此,為人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德高尚,自己就不要做違背道德準則的事;如果希望孩子尊重師長,自己首先必須尊重他人、孝敬老人;如果希望孩子有責任心,自己應當對家庭負責、對孩子負責;如果希望孩子好學上進,自己就應該提高自身素質,注重知識的學習積累和更新;如果希望孩子守秩序、守規(guī)則,自己就不要闖紅燈。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 篇21
最近,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師讀本》,讀這本書,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難發(fā)現(xiàn),盡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經有70多年的歷史,盡管我們的教育改革已經推進了那么多年,但我們真實的課堂教學還是那樣像陶先生所描述的“傳統(tǒng)教育”,離他倡導的“生活教育”還差的很遠!
首先,學生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十六年的教育下來,等于一個吸了煙的蟲;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黃肌瘦,弱不禁風,再加上要經過那些月考、學期考、畢業(yè)考、會考、升學考等考試,到了一個大學畢業(yè)出來,足也癱了,手也癱了,腦子也用壞了,身體的健康也沒有了。大學畢業(yè)就進棺材,這叫做讀書死,生活教育不教學生自己吃自己,而教學生做人。生活教育反對殺人的種種考試,教人讀活書、活讀書。
由此,作為一名教師要適應知識經濟的需要,就要時時更新自己的觀念,及時獲取相關的信息,不斷進取,發(fā)展自己,完善自己。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現(xiàn)在的社會日新月異,我們周圍時刻充滿著變化。一個有強烈使命感的`人,應有一種危機感。怎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而不被社會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心懷進取心,下苦功夫學。正如陶先生說的那樣:“學習,學習,學習,學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們要虛心的跟一切人學,跟先生學,跟大眾學,跟小孩學,跟朋友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要學的專,也要學的博!
作為一名教師,我將永遠牢記陶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學會過硬的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fā)展,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教育名著閱讀心得01-14
教育名著讀書筆記08-01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09-04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06-23
名著《愛的教育》讀書筆記07-25
名著愛的教育讀書心得12-20
關于教育的名著讀書心得02-24
《新教育之夢》教育教學名著讀書心得12-08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15篇03-23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15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