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法理學學習心得體會范文
學習每一堂課我們都應該有所體會,或多或少會明白一些道理,得出自己的心得。
【篇一】
轉眼之間,我參加中央電大開放教育法學?啤斗ɡ韺W》的學習已經快一學期了。
學到了什么?我不敢肯定,只是多少有一些想法……
整個學期,通過中央電大開放教育網絡課堂上老師的講解,東臺電大老師面對面的輔導,我對“法”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或許這種認識是膚淺的。
總有一種感覺,理論的東西,就像蒙娜麗莎,你看著她的時候她不笑,一轉身她就笑了。美術老師說那是因為達芬奇把她的笑畫在了陰影里。起初對“法”的理解,也一樣。
法理,剛接觸的時候,覺得枯燥乏味,但內心又有一種丟不開的偏好感覺。 法理,也是理論。理論就是理論,就是美,沒話說,就是給人很多希望。于是也能體會為什么有的學者一輩子搞理論,還癡迷其中,怡然自得呢!不過有時候聯系一下現實,那些飄起來的思緒就被潑涼了,心也沉了下去了。我在想,這是我的悲觀,還是現實的灰暗;是理論映襯的效果,還是理論和現實的碰撞才讓我們產生了一種社會責任感?剪不斷,理還亂……于是,我想想還是從法理學入手,慢慢領會!
通過這一學期對《法理學》的涉獵和整合,我在這里知道了:法學的起源和發(fā)展法的概念和本質、西方其他法學思想、法的類型、法系、法治的概念,……。初步了解了“法學和法理學、法的一般原理、社會主義法的基本理論、法的創(chuàng)制、法的實現”;加深了解了“法治與法制、權利論、法律文化、法律關系、法律解釋、法律規(guī)范、法律適用......”
對此,我首先從整體上有了一個宏觀的對法的認知,進而簡明扼要地理解了一些法的基本概念。這是電大開放教育《法理學》授課中一種很好的對“法”和“法理”的啟蒙教育。
以上僅是我在學習《法理學》中吸收并總結到的綜合之后的觀點,但難免也少不了很多偏頗。有不妥之處,懇請老師和同學們雅正!
【篇二】
在第一堂課里,楊老師提出了兩個命題,這成了我日后思考的主題。
第一個命題是:“法律是一門很膚淺的學科;更深刻的東西不在這里。”越深入地思考這句話,就越震撼。
在我的閱讀經驗里,初次閱讀法學著作,都會覺得枯燥,盡是羅列堆砌,智慧的東西很少;而初次閱讀文史哲的經典著作,其作品本身的思想魅力即能給人強烈的心理沖擊。為什么法學著作沒有這種沖擊力?是因為中國法學只發(fā)展了二十余年,思想水準無法與其他綿延流長的學科相比,還是法學這門學科本身的限制?恐怕都有。
面對這個學科的特性,我們應該怎樣去學習,才算真正地掌握了這門學科?我認為,法學可以分為“理論”和“實踐”兩塊(也可以叫一虛一實),并分別采取不同的學習方法。對于“實踐”一塊,只要學好司法考試的內容,再輔以法院和律所的經驗,就算基本掌握了,這是一種偏重技術性的學習;而對于“理論”一塊,僅從現有的法律現實無法把握到它的靈魂,目前法學界所能提供的思想營養(yǎng)也較貧乏,因此需要在更廣闊的天地里尋找一切有益于它成長的知識。
在現代社會里,法律是調整人的行為的最主要和最有力的方法,因此承載著越來越多的責任。而涉及到人的行為的研究,僅有法學的視角是不夠的,還需要調動諸如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學科的相關知識,才能確保法律能充分地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分析法學派雖然使法學在形勢上成為了自足的學科,但是法學和其他學科的內在聯系仍是千絲萬縷,無從割斷,任何一個有志于從事法學研究的人認真思考之后都會認同這一點,因此我們必須坦誠面對本學科的局限,自覺地把其他學科的精華引進來充實法學本身。楊老師說:“文史哲永遠是復旦的精華,政經法無法相比”,這啟示了我們更應虛心地、努力地把法學這門學科扶植好。
回顧法學的歷史發(fā)展,法學是逐步從倫理學、政治學里分立出來的,但我有種預感,隨著法律與法治在國家生活中發(fā)揮了越來越大的、無法取代的作用,法學應該能反噬政治學倫理學,把它們的思想精華都吸收過來,成為真正的顯學。但老師說法學在美國思想界只是二三流的學科,為什么這樣?我想諸如人類存在的永恒困境,或社會發(fā)展前景等指向向前的問題,可能比法律更震撼人心吧。
以上是我在第一個命題的啟發(fā)下,對法學學科本身的一些問題的思考。
第二個命題是:“政治才能解決問題;法律只是治國工具。”這句話道出了法律的局限和政治的魅力。
有經濟學家從歷史經濟規(guī)律里指出,中國經濟目前在世界經濟的地位于大英帝國將衰落時美國的地位很像,都在做著低端產品,占據了大部分世界市場,而且成為全球能量的集聚地,當這能量爆發(fā)出來時,就能成為新的領導者。這個說法給了我一個很開心的啟示:中華民族曾長期領先于世界,而清末又遭受了百年屈辱,如今在毛鄧江的開創(chuàng)發(fā)展繼承下,終于迎來了民族復興的大好機遇,這對有五千年歷史的古老文明,是個難得的安慰。中國人如果能抓住這個歷史機遇,重新領導世界潮流,則能在人類文明舞臺上留下驕傲的一筆,也讓曾締造輝煌中華文明的先人欣慰,對得起這古老的智慧。
我無意鼓吹民族主義,但世界的競爭,能者居之,且江山代有人才出,各國都奮起急追,做到最好,則人類的總體幸福必能大幅提高,也無愧于人類是智慧的動物。能投身于這樣一個人類偉業(yè),我覺得是很有意思的。人活著總要有個目的,這么善良的目的有什么不好呢。更何況中國目前只是有這機遇而已,要真正實現,困難重重,因此選擇這種又美好又很有挑戰(zhàn)的事業(yè)是最有意義的。
中國要實現這個愿望,最關鍵還是要構建一個全新的更有效的社會制度以便讓集聚的能量順暢地釋放出來。所謂的社會制度,我覺得其實就是一種人類的生活方式。歷史上先后出現過的真正的帝國,與其說是強力得來的,毋寧說是它展示了人類的另一種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引起各國的追隨效仿,從而確立了它的全球核心地位。當我們將歷史上的中國唐朝、資本主義時期的大英帝國、二戰(zhàn)后至今的美國,與蒙古帝國、納粹德國進行對比,我們就會承認這個觀點。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要有意識地從這里著手。目前各國的社會制度里都包含著各種弊病,人類的生存方式急劇變化,人類需要創(chuàng)造出新的社會模式以滿足人類的欲望,這點在中國尤其明顯。我們若能構造出新的社會制度和治國思想以適應新的時勢,就自然而然地引領全球。
歷代治國者都有其特殊的使命。毛澤東以其思想和軍事能力使中國重新回到大一統(tǒng)的傳統(tǒng),奠定了日后的基礎;鄧小平以其對發(fā)展中國經濟的方法的深刻洞察,使中國乘世界東風踏上高速發(fā)展的道路,他們都在特定時期以其智慧使中國走上了正確的道路,那么下一代、下幾代的治國者,他們的特殊使命又會是什么?世界是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前方的路總有新的難測的問題出現,而領導人就是有能力引領民眾避開前進的風險走向更美好的將來的人,民眾擁護領導人是因為他們需要這種被引領至美好未來的安全感。政治的根本問題也許就是這個吧。
中國的法治建設事業(yè)必須考慮到這個大背景才能有所作為,中國法學家在這個大背景下應起什么作用,能起什么作用,這是需要認真思考的;
現代社會需要整合出一種怎樣的思想,這是需要認真思考的;
現代治國者最需要哪方面的能力,如何鍛煉出來的人最適合治國,這既是柏拉圖《理想國》里古老的問題也是現代急切的問題,這是需要認真思考的;
成為治國者的一份子,還是負責生產一部分治國思想,這是需要認真思考的;
以上是我在第二個命題的啟發(fā)下,對政治的一些的思考。
從楊老師的法理學課堂上得來的這兩個命題,啟發(fā)我得出以上一些思想性的結論,蚌病得珠,粗陋的珠子也暫且留下它的痕跡吧;人的成長是思想的成長,前方的天地仍很廣闊,我會繼續(xù)思考下去。
【法理學學習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往年司法考試《法理學》試題07-18
全國自考法理學試題及答案07-21
2017年自考法理學試題考點趨勢09-25
2013年國家司法考試題:法理學09-25
外出學習學習心得體會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