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
篇一:小學四年級科學教學設計雨的形成
導言:
科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茖W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tài)度……”而在探究中,科學思維的培養(yǎng)是尤為重要的。以下將擷取教學中一個片斷,借此引發(fā)對于培養(yǎng)科學思維的研究與探討。
案例主題:
一系列困惑的存在,就引流出了本案例要探討的主題: 科學思維的培養(yǎng)是探究的核心。在上《科學》四年級下冊《雨的形成》這一個內容時,我按照一直的做法,先讓學生在課前先自主查找關于“雨的形成”的資料,然后記下自己想了解但還沒了解的問題,拿到課堂上討論,在一輪的資料交流,實驗后,我想學生對于雨是怎樣形成這一教學內容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于是,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我便根據學生的興趣設計了讓學生根據課后的漫畫演繹“雨的形成”課本劇。
師:同學們,剛才大家都對雨的形成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那么下面請大家自由地分配角色,我們在這里上演一場名為《雨的形成》的.課本!
(底下學生一片歡呼,看來學生興趣很濃) 師:那我們先來確定一下角色,首先是? 生1:太陽!生2:大地上的水! 生3:水蒸汽! ??
。ㄓ谑牵瑢W生開始七嘴八舌地發(fā)表自己的理解,很快我們就確定了有:太陽、大地上的水、水蒸氣、冷空氣、小水珠、雨、旁白七個角色。)
師:那請同學們自由組合,自由編排,待會我們就進行“匯演”
。▽W生又一次歡呼,我也滿腔熱情,可這時,一把聲音硬生生地打斷了大家的興奮 ) 生:老師!我覺得還應該有一個角色!
。ㄎ壹毿牡卦倏戳艘槐榻巧峙,卻沒發(fā)現(xiàn)什么疏漏。) 師:是嗎?那請你說說吧!
生:剛才老師說了,在小水珠變成云滴的過程中,要粘在灰塵、小的懸浮顆粒上才可以的,我找到的資料里,也有一種叫凝結核的,我想應該增加這一個角色。
(聽了學生頭頭是道的發(fā)言,我猶如當頭棒喝,是啊,“凝結核”這一概念,在備課時我就毫不猶豫地把它排除,因為我認為,那么復雜的一個概念,學生未必理解,只要他們能大致了解雨是怎樣形成的就行了,想不到學生比我還嚴謹)
師:這位同學的發(fā)言很精彩,確實,在小水珠凝結成雨的過程當中是需要凝結核的,那么大家知道什么叫凝結核嗎?它起到什么作用呢?
生1: 我想它就是老師剛才講的小灰塵!
生2:對,還有其他一些東西,反正能飄在天空上的都行。
生3:我覺得它的作用就和我們浴室里的墻壁是一樣的??(他話還沒說完,馬上引起大家的哄堂大笑,他馬上漲紅脖子解釋)不是的,我說的一樣是說都是讓小水珠附在上面,你們笑什么呢!
。ㄋ环䴕獾臉幼痈亲尨蠹遗醺勾笮,課堂上久久回蕩著同學們的笑聲,同時,還有許許多多的小手高高地舉起,等待著發(fā)表自己更精彩的簡介??)
課的最后,我們的“大匯演”還是順利地舉行了,增加了“凝結核”這一角色,而這一角色也被評為最“幸!钡慕巧,因為,根據同學們的理解,“凝結核”就是要被“小水珠”們緊緊抱住才形成“云滴”。
案例問題:
探究性學習是必要的,但當我們走近科學,走近科學的課堂,走近一群群活生生的學生,卻發(fā)現(xiàn)探究活動也包含著各式各樣的問題,究竟怎樣的探究才適合學生呢?學生在探究中執(zhí)著的是具體的科學知識的傳遞還是科學探究的精神呢?如何讓學生運用科學的思維去探究呢?
自我反思:在學生的小學階段,科學探究的理念是一定要貫徹落實的,問題是具體要落實的是探究的重點和核心應該落在哪里。在這節(jié)課當中,我抱著避重就輕的觀念,想著讓學生更容易點了解雨的形成,恕不知道,對于科學,乃至任何一個學科來說,具體的知識掌握是重要的,但是嚴謹?shù)、客觀的、科學的學習思維以及善于求異的學習態(tài)度的培養(yǎng)更是在探究活動中應該注重的!澳Y核”這一概念的或缺,就會造成學生在理解上的偏差,會簡單地認為小水珠就自動地結合在一起,這樣是不嚴謹?shù),而我的這種含糊的做法,把學生的主體地位放在一邊,主觀地為他們劃定范圍,就更不利于學生開拓思維,不利于科學思維的培養(yǎng)。
結束語
總之,科學思維的培養(yǎng)是科學探究活動的核心,在真實的課堂中,我們就應該抓住學生的動態(tài)生成,靈活地調整課程組合,讓學生親自參加學習活動中,以“問題——假設——驗證——結論”的探究方式,讓學生更好地成為課堂的主人
教學目標:
1、能準確記錄試驗結果。
2、能歸納總結出是杠桿尺保持平衡的規(guī)律。
3、小組合作分析試驗數(shù)據,描述杠桿尺平衡的規(guī)律。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是學生研究發(fā)現(xiàn)杠桿尺平衡的規(guī)律。
2、教學難點是通過分析試驗數(shù)據發(fā)現(xiàn)杠桿尺平衡的規(guī)律。
教學材料準備:
演示用杠桿尺 學生分組試驗杠桿尺鐵架臺勾碼 實驗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指導學生認識杠桿尺。
1、出示杠桿尺,指導學生認識杠桿尺:
明確:支架,調整螺絲(調整起始平衡),刻度(顯示支點到動力點
和阻力點的距離),中點(支點)。
2、提出問題,導入探究:
。1)調整杠桿尺使之保持平衡。
。2)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保持平衡的杠桿尺,今天我們的研究任務就是:怎樣使杠桿保持平衡?(板書課題)
二、假設猜想,制定計劃:
利用表格,先提出幾種假設,將假設填入表格。
三、實驗操作,填寫表格:
1、分組實驗,各小組要分工明確,逐一詳細記錄數(shù)據,注意猜想數(shù)據與實驗數(shù)據是否相符,將猜想數(shù)據與實際數(shù)據不符的改正過來,以保證數(shù)據的準確性,為分析數(shù)據,發(fā)現(xiàn)規(guī)律作好鋪墊。通過對猜想數(shù)據與實驗數(shù)據的比較,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從實驗中獲得科學數(shù)據。
2、分析數(shù)據,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仔細分析表中數(shù)據,將格數(shù)與勾碼數(shù)聯(lián)系起來考慮,從而發(fā)現(xiàn)動力點格數(shù)與勾碼數(shù)的乘積與阻力點格數(shù)與勾碼數(shù)的乘積相等。
四、交流發(fā)現(xiàn),總結規(guī)律:
通過實驗、分析數(shù)據,你能說一說杠桿在什么條件下才能保持平衡嗎?
將自己發(fā)現(xiàn)的杠桿平衡的規(guī)律與同學交流。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明確:動力點到支點的距離×鉤碼數(shù)=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鉤碼數(shù)
五、拓展活動:
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杠桿平衡的原理。
板書設計:
怎樣使杠桿保持平衡
阻力 動力
距離(長)勾碼數(shù)(少)= 距離(短)勾碼數(shù)(多) 距離(短)勾碼數(shù)(多)= 距離(長)勾碼數(shù)(少)
動力點到支點的距離×鉤碼數(shù) = 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鉤碼數(shù)
反思:
本文是對河北版五年級上冊第二課《撬棍的學問》第二個知識點:怎樣使杠桿保持平衡的教學反思。
怎樣是杠桿保持平衡的探究,較直觀地讓學生感知到杠桿尺兩側相互作用現(xiàn)象以及作用過程中的平衡條件,從中發(fā)現(xiàn)“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鉤碼數(shù)=動力點的距離×鉤碼數(shù)”這一規(guī)律。
在落實這個知識點的教學中,我讓學生每四人小組合作,利用手中的鉤碼組裝出多組不同的平衡杠桿,讓后把平衡的結果記錄在教師設計的表格中,通過觀察表格中的平衡數(shù)據,發(fā)現(xiàn)杠桿尺平衡的規(guī)律。
篇二:四年級科學下冊雨的形成教學隨筆
本課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本單元所學的知識能力,嘗試探究“雨是怎樣形成的”?
1.水變成水蒸氣例子:鍋蓋上的小水珠;洗澡間內玻璃上的小水珠;早晨葉子上的小水珠;從冰箱里拿出來的飲料瓶上的小水珠。
2.會做活動1《小水珠從哪里來?》的實驗,它是一個對比實驗,實驗結果:常溫玻璃片放在熱水上方,有小水珠生成;加熱的玻璃片放在熱水上方,無小水珠生成。
3.水蒸氣遇冷變成水的過程叫凝結。
4.寫出雨的形成的實驗的計劃。
研究的問題:雨是怎樣形成的?
我的假設:水蒸氣受冷變成小冰滴,然后掉下來,形成雨。
需要的器材:燒杯一個,熱水、玻璃片、冰塊。
實驗步驟:
。1)先在燒杯里放上熱水;
。2)把玻璃片放在燒杯上;
。3)在玻璃片上放一些冰塊;
。4)觀察玻璃片上的現(xiàn)象。
得出的結論:玻璃片上出現(xiàn)很多小水滴,一會聚集多掉下來。是因為水蒸氣遇冷凝結成小水滴,集多了掉下來成了雨。
【四年級下冊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秋天的雨》教學設計范文04-20
《秋天的雨》教學設計(15篇)05-26
《桂花雨》教學設計(15篇)10-25
《桂花雨》教學設計15篇03-03
四年級語文下冊:《麥哨》教學設計04-05
《小英雄雨來》教學設計14篇10-29
四年級數(shù)學下冊《手拉手》教學設計模板(通用5篇)04-14
語文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12-28
六年級下冊《石灰吟》教學設計03-23
五年級下冊語文手指教學設計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