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兵車行》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了解寫作背景,賞析并積累名句。(目的:感悟文章主旨,升華思想情感)
2、品味語言,熟讀成誦。(目的:領略藝術風格,提高鑒賞能力)
重點是對學生古詩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難點是對杜甫詩歌藝術風格及思想情感的理解。
一、導入
一切優(yōu)秀詩篇的意境,莫不是客觀生活實踐在詩人頭腦中反映的產物。杜甫的《兵車行》雖然寫于唐天寶中后期,但那慘別的圖景,悲憤的訴說,至今仍然觸動著我們的審美體驗。
二、研讀新課
1.【題解】《兵車行》在句式上有什么新的特點?
提示:“行”是古代詩歌中的一種文體。樂府詩中詩題稱“歌”或“行”的很多。這種詩體,音節(jié)、格律比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古代有“從軍行”的樂府舊題,但杜甫卻自擬樂府新題創(chuàng)作《兵車行》,繼承并革新了樂府民歌體。為了表達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絕句、律詩那種格律嚴整的形式,而選用了靈活多變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節(jié)奏疾徐頓挫,極富表現力。
2.【整體感知品味語言】
、佟败囖O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千云霄!
賞析——
時間:軍隊開拔之時。
地點:咸陽橋畔。
背景:在通往西去的咸陽橋上,馬嘶鳴、車隆隆地疾馳而過,風煙滾滾,甚囂塵上。
前景:被征發(fā)的人已經全副武裝,配好弓箭就要開赴邊塞。此一去生離死別,難以回還。因此,征夫的家屬,不顧一切地在行人中間雜亂地奔跑,尋找即將遠去的親人。
特寫:她們拉扯著親人(丈夫、兒子,或父親)的衣衫,捶胸頓足,堵塞在咸陽橋上,放聲痛哭,悲痛欲絕。
淡化:哭聲蓋過車馬的轟鳴嘶叫之聲,穿透覆在橋上的滾滾塵土,直沖上云霄。
這是一個藝術的鏡頭,其中“爺、娘、妻、子,走(跑)、相送,牽衣、頓足、攔道、哭”,極形象地表現了人呼天搶地、難舍難分,留戀、悲憤、絕望的感情,給讀者以動作神態(tài)和視聽上的極為強烈的感受。它具體、客觀、逼真地反映了歷史的真實。據《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六)記載:天寶十載(751年)四月,鮮于仲通討南詔,將兵八萬,至西洱河,大敗,死者六萬人。制大募兩京(長安、洛陽)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云南多瘴癘,未戰(zhàn),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谑切姓叱钤,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雖然不能肯定地說《兵車行》就是再現了這一段史實,但可以想見唐明皇大肆開邊,連年戰(zhàn)爭,這樣觸目驚心的場面的確是存在的。
、诘琅赃^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驈氖灞狈篮樱阒了氖臓I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賞析:“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边@個過者就是作者自己,他既目睹,又耳聞:“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點行頻”一句話,一針見血地點明了問題的實質,頻繁的`征役是造成妻離子散、田園荒蕪的根源。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無邊際的災難,從時間上看,人未成年就要防河,歸來滿頭白發(fā)還要戍邊。人的一生都在戰(zhàn)爭中度過去了,這在杜甫后來寫的“三吏”“三別”中更明顯、更深刻地表現出來:新婚夫婦結婚頭一天便被迫分離,白發(fā)老翁也難免被征,老翁不在老妻也得去頂替,更慘的是未成年的中男也要被征去打仗,還有那些單身漢,無家可別,就是戰(zhàn)死沙場,也無人掛念,無人吊念。從空間看,從“北防河”到“西營田”,要在廣闊的邊境上與吐蕃、南詔作戰(zhàn),而在中原內地“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牟轁M地,人煙稀少,一片凋敝的景象!翱v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況復秦兵耐苦戰(zhàn),被驅不異犬與雞”。秦兵歷來以勇于攻戰(zhàn)著稱,驅使他們上戰(zhàn)場就如同趨趕雞犬一樣,家中壯勞力都被抓丁,那么,縱使有強健的婦女能把種子播下去,而沉重的賦稅,殘酷的剝削,使人無力招架,田間無人管理,又怎能長出莊稼?
通過行者的一席話,由眼前推及全國,戰(zhàn)爭遙遙無期,時間之長,范圍之廣,不僅形象地反映了唐王朝擴邊狀況,也說明了如此戰(zhàn)爭,是唐王朝的人力、物力、財力所無法支持的。這就從軍事、經濟、政治角度上顯示了大唐王朝將要滅亡的前兆。
③詩中幾個數詞有何作用?
賞析:詩是形象思維的產物,數詞卻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難結合?墒恰侗囆小分械膸讉數字用得非常自然貼切,融入了詩的意境。例如“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笆濉薄八氖,這里準確地反映了當兵者的年齡,具體陳述“點行頻”,以示情況的真實可靠。又如“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這句話里的數詞并非實指,是略數,寫出了“點行頻”對生產所造成的破壞以及田園荒蕪的景象。詩人馳聘想像,從眼前聯想到全國,從一點推及到普遍,兩相輝映。這不僅擴大了詩的表現容量,而且加深了詩的表現深度。
④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賞析:這里又是一個細節(jié)描寫。反語表示出征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使讀者深切地感到統(tǒng)治者對人民的精神壓迫。然而壓是壓不住的,這不滿、這怒火終究是要爆發(fā)的,役者忿忿地告訴長者: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這憤恨的語言,句句與前面相呼應。去年守邊者未歸,今年又來征兵,這與橋頭的場面呼應;人走田荒,縣官逼租,與上面“禾生隴畝無東西”相照顧;而相信生女比生男好,一反古代社會的傳統(tǒng)觀念,表現了一種變態(tài)心理,一則說明戰(zhàn)爭給人們心靈造成嚴重的創(chuàng)傷,一則是對開邊未已的反抗。不信嗎?上面說道“邊庭流血成海水”,這里展現出邊塞陰冷、可怕的圖景:“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好男兒白白地死在邊塞,秋風長鳴,只有衰草與之作伴。這是多么悲慘的現實,然而也正是“開邊未已”“點行頻”的結果。役者的控訴低沉悲憤,與前面喧囂的哭聲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從全篇來看,詩人感情抒發(fā)得酣暢淋漓,借送別的場面,激憤地控訴了統(tǒng)治者窮兵黷武的罪惡,闡發(fā)了他反對不義戰(zhàn)爭的思想,借詩歌批評時政,說出人民敢怒不敢言的心里話。
3.【亮點探究】
①《兵車行》一詩最大的藝術特點是什么?
提示:《兵車行》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在藝術表現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事之中。這首敘事詩,無論是第1段的描寫敘述,還是后一段的代人敘言,詩人的激切、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會在全詩之中。其次在敘述次序上參差錯落前后呼應,變化開閩,井然有序。第1段的描寫為第2段的傾訴作了渲染鋪墊;第2段的長篇敘言又進一步地深化了前面場面描寫的思想內容,前后相互補充,相互輝映。再次,敘事、抒情和議論緊緊結合,水乳交融。如描述了“千村萬落生荊杞”的荒涼景象后,就憤慨地責問“租稅從何出”;在痛訴種種不幸之后,詩人又發(fā)出了生男不如生女的感嘆,其中不知含有多少激憤之情。這樣敘議結合,既使主題突出,又使感情回環(huán)往復,極具感染力。
、诙鸥槭裁醋屢鄯蛑v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這樣的話呢?是不是重男輕女的觀念真正變了呢?
提示:如果說在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觀念屬于“正!保敲粗嘏p男則是“反!。這種反常觀念是戰(zhàn)禍未已,征兵不斷,“邊庭流血成海水”所造成的,是異常的苦難造成了“正常”觀念的被扭曲,而不是封建意識的真正改變。詩人這種翻案之筆,反常之語,正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夫們內心的憤激和控訴。
是不是真的生女兒好呢?詩人沒有說,也不必說。因為如果都是生女兒的話,無可嫁之“比鄰”;退而言之,縱然“生女猶得嫁比鄰”,可是比鄰之男何處尋呢?由此可見,生男生女都無法擺脫悲慘的命運。詩人留給讀者的思考是多么深刻啊!
【高中語文《兵車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04-12
高中語文必修四《張衡傳》教學設計12-25
高中語文教學論文03-31
高中語文寫作教學自主學習論文07-27
拼音教學設計04-05
《早》教學設計04-04
氓教學設計04-04
牧童教學設計04-02
《乘法》教學設計04-01
必備教學設計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