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_亚洲大色堂人在线无码_国产三级aⅴ在线播放_在线无码aⅴ精品动漫_国产精品精品国产专区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

時間:2023-01-24 08:57:30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通過“1分有多長”的實踐活動,體驗1分鐘有多長。

  2、知道1分=60秒,能進行簡單的時間單位換算。

  3、發(fā)展運用畫圖等多種策略或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讓學生理解比分小的`單位——秒。

  教學難點:

  體會1秒有多長,知道分與秒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運動會上小明跑的真快,跑100米只用了16秒,得第1名,小華用了17秒,得第二名。

  2、你知道你自己跑100米用多少時間嗎?

  3、我們這里用的時間單位是什么?你們覺得秒比分大還是?

  4、今天我們就來認識時間的最小單位:秒(板書)

  二、認識秒針

  1、出示鐘表:哪根是秒針?

  2、觀察分針與秒針的比賽,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

  3、學生交流:1分=()秒

  4、在什么地方還見過秒?

  三、體會1秒

  1、看秒針走動拍手,每秒拍一下。

  2、數(shù)數(shù):數(shù)到60看走了幾秒。就是幾分?

  3、同桌合作:

 。1)做一次深呼吸用()秒

 。2)跳繩20下用()秒

 。3)從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秒

  四、實際應用

  1、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1)夏天午睡大約1()

 。2)小芳吃飯大約要25()

 。3)脈搏跳10次用了8()

 。4)一節(jié)課的時間是40()

  2、說出鐘面上的時間,并說一說這時同學們在干什么?

  出示各鐘表同桌先互相說,然后交流。

  3、趣味題:一人唱一首歌要用3分鐘,5人合唱這首歌要幾分鐘?讓學生先猜測,然后試一試驗證。

  五、全課總結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1分=60秒

  75秒=1分15秒

  1時30秒=90秒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通過平均分小棒的活動,溝通平均分小棒的操作過程與除法豎式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掌握除法豎式的書寫方法,知道除法豎式中每個數(shù)的名稱,并理解除法豎式中每個數(shù)的含義。

  2.通過溝通平均分小棒的操作、列除法橫式、書寫除法豎式之間的關系,使學生體會事物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感受有余數(shù)的除法的多種表征方式。

  3.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數(shù)學的嚴謹性,理解數(shù)學的思考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教學重點:除法豎式的書寫方法以及理解除法豎式中每一個數(shù)的含義。

  教學難點:除法豎式中每一部分的含義以及除法豎式的寫法與眾不同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出示題目,明確題意

  教師(出示題目):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組,結果怎么樣?

  教師:請你們讀一讀,并在小組內說說你們都知道了什么。

  學生獨立審讀題目后交流審題結果。

  教師:13根小棒指的是什么?每4根分一組是什么意思?

  教師:結果會怎么樣呢?解決這個問題,你有什么方法?

  2.學生自主解決問題

  3.匯報交流

  預設1:列式計算。

  13÷4=3(組)……1(根)

  教師:13、4、3、1分別表示什么?13÷4=3……1表示什么?

  預設2:擺(圈)小棒。

  教師:仔細觀察,這位同學先做了什么?(先拿出13根小棒。)

  教師:接下來他又做了什么?(有4根就圈一個圈,有4根就圈一個圈。)

  教師:圈了多少個圈?是多少根小棒?還剩多少根?(圈了3個圈,一共圈了12根小棒,還剩1根小棒。)

  教師:誰能完整地說一說這個同學分小棒的過程?

  讓學生體會: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組,可以分3組,還剩1根。

  教師:擺(圈)的過程和算式的書寫過程哪里相同?哪里不同?它們都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ㄔO計意圖:溝通符號表征、圖形表征、語言表征三者之間的關系,體會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表征形式,但含義是相同的。)

  二、根據(jù)平均分的操作理解除法豎式的'寫法,明確豎式中各數(shù)的含義

  1.整體感知寫法

  教師:剛才有的同學用擺或者畫的方式,有的同學列出了除法算式,都表達了同一個意思——平均分13根小棒。這個除法算式,我們叫它橫式。除法算式還可以寫成豎式的形式。

  教師(出示下圖):這就是除法豎式?纯催@個除法豎式,豎式中的每個數(shù)都有名字,你知道他們都叫什么嗎?

  預設:學生可能會說出“3叫商,4叫除數(shù),13叫被除數(shù),1叫余數(shù)”。教師應重點引導學生根據(jù)前面的提問,理解12是4和3的乘積,即除數(shù)和商的積。

  2.溝通平均分操作與書寫除法豎式之間的關系,理解豎式中每一個數(shù)的含義

  (1)建立聯(lián)系。

  教師:知道了每個數(shù)的名稱,那你們明白豎式中每個數(shù)分別表示什么意思嗎?

  教師:看來這對大家有些難度。下面我們就對照平均分小棒的操作過程,一邊分小棒,一邊寫一寫除法豎式。請大家跟老師一起,邊分、邊寫、邊說。

  (2)溝系。

  教師(板書):表示什么意思?

  教師(邊寫邊說):再寫被除數(shù)13(要分的13根小棒)和除數(shù)4(每4根一組),表示什么意思?(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組。)

  教師:請你按要求把13根小棒,按照每4根分一組,再重新分一分。

  教師:結果是可以分成3組,這個“3"寫在哪里?

  教師:為什么要寫在個位上?(板書:)

  教師:誰能完整地說一說表示什么意思?(13根小棒,每4根一組,可以分3組。)

  教師:誰能邊分邊說說豎式中每一個數(shù)的含義?

  教師:要分13根小棒,現(xiàn)在已經(jīng)分掉了多少根?你從哪里知道已經(jīng)分掉了12根?

  使學生體會: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組有4根,有這樣的3組,3個4是12根小棒。從算式中我們可以用商乘除數(shù),3×4的積是12。

  教師:這個“12”寫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它是怎樣算出來的?(板書:12。)

  教師:我們畫一條橫線表示按要求分了一次。(板書:。)

  教師:這條橫線表示什么意思?

  教師:要分13根小棒,已經(jīng)分掉了12根小棒,還剩多少根?你是怎樣知道的?

  使學生體會: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還剩1根小棒。從算式中我們可以用要分的13根減去已經(jīng)分掉的12根,還剩1根。

  教師:這個“1”寫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

  教師:它是怎樣算出來的?(補充板書:1)

  3.回顧對比,理清寫法

  教師:我們一邊分小棒一邊寫出了這個除法豎式。請同學們認真地想一想,我們是怎樣分小棒的?又是怎樣寫豎式的?豎式中的每個數(shù)表示什么意思?想完后和同桌說一說。

  教師:前面我們學習了有余數(shù)的除法的口算,今天又學習了有余數(shù)的除法的豎式,你覺得這兩種表示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ㄔO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重點幫助學生建立分小棒的過程與寫除法豎式的過程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邊分小棒邊寫豎式這種對應的學習過程,幫助學生在直觀操作的基礎上理解豎式中每個數(shù)的含義,為其今后進一步自主學習除法豎式的寫法奠定基礎。在回顧對比的過程中,對橫式寫法和豎式寫法進行比較,加深對有余數(shù)的除法的不同表征形式的理解。)

  4.嘗試練習,進行鞏固

  教師(出示第62頁“做一做”第1題):請你邊分邊寫除法豎式。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收集典型案例并組織交流匯報。

  5.通過遷移學習表內除法豎式

  教師:如果我們有6根小棒,每4根一組,結果會怎么樣呢?請你自己分一分,寫一寫。

  學生活動,教師巡察,了解學生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與基本方法,選取典型案例。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如下問題。

  (1)這個除法豎式的意思你讀懂了嗎?

  (2)豎式中兩個16表示的意思相同嗎?它們分別表示什么?

  (3)你發(fā)現(xiàn)這道題和剛才的題目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4)分完后沒有剩余的時候,我們怎樣表示?

  6.鞏固表內除法豎式

  教師(出示第63頁“做一做”第2題):請同學們先自己讀題,然后圈一圈,寫一寫。

  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教師巡察,了解學生解決問題的情況,選取典型案例并組織交流。

  教師:這個豎式表示什么意思?豎式中每個數(shù)的含義分別是什么?

  三、對比反思,總結全課,積累經(jīng)驗

  教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教師:除法豎式和除法橫式的寫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除法豎式有什么好處?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5頁例4及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概念,感知1毫米有多長,知道1厘米=10毫米。

  2.讓學生通過整理,對相鄰兩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有系統(tǒng)、完整的認識。

  3.結合實踐活動,滲透長度單位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的觀點,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及空間概念。

  【教學準備】

  多媒體、硬幣、學生直尺、身份證、彩條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媒體展示:美麗的七色彩虹。

  教師:多美的七色彩虹呀!在各小組的桌上有和彩虹一樣漂亮的七彩紙條,請各小組分工合作量出它的長度有多少厘米,并作記錄。

  學生匯報后,發(fā)現(xiàn)紫色彩條的長度有爭議。

  教師:用厘米作為長度單位測量,有時得不到準確的結果,需要一個比厘米還小的單位——毫米。(板書:毫米)

  二、探索新知識

  1.觀察直尺,看1厘米中間有些什么

  (1)看一看,直尺上1厘米中間有些什么?

  (2)找一找,直尺上有哪些長度單位,你是怎樣發(fā)現(xiàn)的.?教師小結: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還有更小的小格,1厘米間的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教師媒體展示——毫米。強調: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長度單位。

 。3)指一指:用筆頭指一指1毫米,看一看1毫米有多長。(要求學生多指幾處)

 。4)數(shù)一數(shù):1厘米中間有多少個1毫米。

 。▽W生匯報時,要求學生說出數(shù)的是從幾厘米到幾厘米,中間有多少小格)

  根據(jù)學生匯報,引導分析、概括出1厘米=10毫米。

  練習:2厘米=( )毫米8厘米=( )毫米( )厘米=50毫米60毫米=( )厘米

  (5)介紹字母表示毫米。

  提問:千米用什么字母表示?米呢?厘米呢?猜一猜,毫米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師指出:國際上規(guī)定用“mm”表示毫米,1毫米可以寫成1 mm,那么1厘米=10毫米可以寫成1 cm=10 mm。(板書寫出)

  嘗試:你能用字母表示2毫米、3毫米、7毫米、10毫米、43毫米嗎?

  學生獨立嘗試,全班展示。

  2.實踐活動,感受1毫米的長度

 。1)猜一猜,桌上什么物體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2)量一量,身份證的厚度究竟是不是1毫米?

  (3)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

  教師示范:用拇指和食指拿身份證,然后抽出身份證,指出兩指間的縫隙就是1毫米。要求學生反復練習,體驗1毫米的長度。

 。4)說一說:桌上還有什么東西的厚度是1毫米?

 。5)想一想: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的厚度是1毫米?

  3.實際操作,用毫米作單位測量

 。1)認一認,媒體出示練習十三中第2題的兩幅圖,引導學生認一認是多少毫米。

 。2)嘗試量一量。

  ①媒體顯示兩種量曲別針的測量方法,哪種正確?并要求學生說明理由。

 、趪L試量紫色彩帶的實際長度和量數(shù)學課本的厚度。

 、坶_放測量,找合作伙伴一起,對周圍物體作隨意測量,看是多少毫米。

  4.探究相鄰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

  議一議: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然后全組匯報,教師引導學生整理。

  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通過整理,引導學生探究:除km和m間的進率是1000以外,其他相鄰兩個長度單位的進率是10。

  二、用新知,解決問題

  1.做教科書第26頁課堂活動第1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全班交流,然后選擇合適的單位填入括號中。

  2.學生獨立完成課堂活動第2題教師提醒學生用mm為長度單位,引導學生認識其測量誤差。

  3.指導學生做課堂活動第3題先估計100張紙的厚度,再實際量一量,并做好記錄。

  4.鉛筆的長可能是幾厘米?

  三、課堂總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應用了哪些方法探究毫米的有關問題?

  教學反思: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4

  一、概述

  本科是西師版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所需課時1課時。

  生活中的旋轉現(xiàn)象、生活中的平移現(xiàn)象和辨認簡單圖形平移后的圖形。

  旋轉與平移現(xiàn)象在現(xiàn)實生活中經(jīng)常遇到,對學生構建空間觀念很有作用。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1)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初步感知平移與旋轉現(xiàn)象;(2)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學生仔細觀察、動手操作讓學生感知平移和旋轉。

  3、體驗平移和旋轉的價值,感受數(shù)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滲透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4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通過說出日常生活中的平移與旋轉現(xiàn)象,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擁有了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在日常生活中也經(jīng)?吹狡揭坪托D的現(xiàn)象,對于這方面的內容學生一定非常感興趣。特別是加入圖畫的形式更加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我在本課的設計中就加入了大量的圖畫。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采用從生活實例入手,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又一個的情境,讓學生在看、做、想中對平移和旋轉的認識及掌握,為了便于學生發(fā)現(xiàn)“平移和旋轉”的運動規(guī)律并突破學習的難點,本節(jié)采用演示、小組合作交流、動手操作、自主探究、電教輔助的教學方法。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實物投影儀,多媒體課件、玩具風車、飛鏢各一個,方格紙題單。

  六、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由“游樂場游戲引入。

  教師先說規(guī)則:一會兒大屏幕上會出現(xiàn)一些詞(滑梯、推積木、小猴表演),同學們先理解詞的意思,然后用動作表示出來。請一位同學到前面來(面向大家),讓他根據(jù)大家的動作猜出這個詞并說出來。接下來一人猜詞,其他學生用動作表示看到的詞的意思。

  回想我們剛才做的幾個動作,你感覺它們的運動特點一樣嗎?其實它們屬于兩種不同的運動方式。有關這方面的內容我們的讀書資料上就為大家介紹了一些,在看書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看讀書要求。

  [設計意圖:從猜詞游戲引入,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自然進入學習狀態(tài)。因為對這些詞的理解是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用形體表示詞義又是學生特別感興趣的事情。讓學生先看讀書要求,這樣使學生知道學習內容,明確學習目的,帶著問題和任務看書,使學生有思考的內容,同時對以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ǘ、觀察比較,初步感知。

  1、分類、感知。

 。1)依次出示8個物體運動的畫面。

 。L扇的葉片轉動、升旗、、推窗等)。(課件出示)

  生隨著活動的畫面用自己的動作和語言把看到的現(xiàn)象表現(xiàn)出來。

 。2)剛才大家看到的這些物體的運動方式一樣嗎?你能按它們不同的運動方式分分類嗎?

 。3)4人小組里討論:怎么分?為什么這樣分?

 。4)平移和旋轉有什么特點?根據(jù)學生回答用符號表示。

 。5)揭題: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平移和旋轉。

  剛才大家看到的平移和旋轉現(xiàn)象中,平移和旋轉前后什么變了?(位置)什么沒有變?(形狀和大。

  2、親身體驗平移和旋轉。

  想親身體驗平移和旋轉嗎?歡歡想請大家試著做一做旋轉和平移的.動作。聽口令用身體活動來表現(xiàn)這兩種運動。

  3、判斷下面哪些物體的運動是平移,哪些物體的運動是旋轉?(課件出示)邊演示學生邊答,注意語言表達完整性。

  (三)、深入感知,探究平移。

  1、出示捉迷藏的游戲。(課件出示)

  生觀察,思考,按要求尋找福娃兄弟。

  2、引導生認識平移的方法:看整圖(板書)。

  3、我們可不可以只觀察圖形的某一部分來研究平移呢?出示:三角形圖。

  (1)你能看出三角形往哪個方向平移的?(向上)你是怎么看的?(箭頭)

 。2)那么它向上平移了幾格呢?(生發(fā)表不同的意見)

 。3)請生拿出▲和方格紙來移一移,說一說。

  小組討論三角形怎么數(shù)平移了幾個格子?引導生認識對應點。板書:對應點

 。4)你還可以從三角形的哪一部分看出三角形也向上平移了3格?引導生認識對應邊。板書:對應邊

  小結:在物體平移前后的位置上,任意選一組對應點,再數(shù)這組對應點中間有幾格?那么這個三角形就平移了幾格。

  4、鞏固深化:

  (1)課本P19試一試中間的三角形圖,請生任意找一組對應點,用鉛筆點出來,再數(shù)數(shù)三角形向下平移了幾格?

 。2)判斷平移的方向和距離

  請你在蠟燭圖和小魚圖上點一點,數(shù)一數(shù),再把空填寫完整。

  指名匯報。你是怎么數(shù)的?注意糾錯。

  5、畫平移后的圖形

  剛才我們已經(jīng)學會怎么看一個物體平移的方向和距離了,你能畫出一個圖形平移之后的圖形嗎?

 。1)試畫向上平移3格后的圖形。

 。2)展示交流。

  (四)、欣賞與拓展。

  平移和旋轉現(xiàn)象不僅在生活中處處可見,人們還運用平移和旋轉創(chuàng)造了美麗的圖案。(課件展示圖片)

  體會平移和旋轉給生活創(chuàng)造的美,了解平移和旋轉的作用。

 。ㄎ澹、小結全課。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最后,畫出教學過程流程圖。同時,流程圖中需要清楚標注每一個階段的教學目標、媒體和相應的評價方式。

  七、教學評價設計

  根據(jù)學生表現(xiàn),設:

 。1)最佳注意狀態(tài):注意集中,專心致志,全神貫注,注意穩(wěn)定。

 。2)最佳認知狀態(tài):感知清晰、觀察敏銳、思維活躍、想像豐富、記憶牢固、大腦處于最佳興奮狀態(tài)。

 。3)最佳情感狀態(tài):態(tài)度認真、學習熱情、興趣濃厚、充滿活力、生動活潑。

 。4)最佳意志狀態(tài):動機強烈、求知好問、主動積極、克服困難、能自制、有毅力。

  八、幫助和總結

  隨時深入課堂,及時引導學生學習,對不懂的學生要及時講解。及時幫助學生總結歸納所學的新知識。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5

  教材分析:本課是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的基礎上,教學一些計量質量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質量單位,結合具體事物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學情分析: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jīng)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也明白要想知道物體的輕重不能光靠眼睛去觀察,必須用秤來稱一稱。這說明學生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他們對質量的單位還缺乏認識,特別是1克、1千克的質量概念,理解起來還是比較困難。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000克=1千克。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能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難點:建立克和千克的質量觀念。

  教學策略與設計說明:

  1.教學評價設計之一是課堂觀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關注學生掌握情況,盡量讓更多學生有發(fā)言機會。

  2.對學生課堂上的練習及時進行反饋。

  3.以作業(yè)的形式進行反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教師活動:

  1、拿出教師買的香蕉,組織學生猜一猜這些香蕉有多重,花了多少錢。

  2、老師告訴你們,每斤香蕉3元,老師一共花了12元,誰能算出這些香蕉有多重?組織學生說一說是怎樣算的,說的好的同學要給予表揚。

  3、組織交流學生認識的各種秤,(同學們說的都對,那誰知道平常人們都用什么工具來稱物體的重量呢?)提示學生:你們都見過什么樣的秤。給學生充分發(fā)言的機會。指出每個小組老師給準備的秤叫盤秤。

  學生活動:

  1、可能有不同的說法,充分發(fā)言?赡芑卮鸬氖菐捉,因為實際生活當中人們通常都以“斤”做質量單位。

  2、可能有不同的計算方法,例如:除法計算,還可以是加法計算。

  3、可能回答用“秤”。通過老師的提示回答出各種秤,如:電子秤、臺秤、桿秤、可能回答泵秤。

  觀看并認識盤秤。

  設計意圖: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手,調節(jié)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給學生創(chuàng)造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機會,獲得學習的體驗。讓學生認識了解各種秤,增加生活常識。

  二、認識千克

  教師活動:

  1、組織學生觀察盤秤,說一說都有什么。對觀察仔細的'同學要給予表揚。

  2、先找?guī)酌麑W生用手掂一掂。再稱一稱。組織交流發(fā)現(xiàn)了什么,香蕉有多重?

  如果學生說出千克要給予表揚,說不出要直接教授。

  3、教授: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的一個新的國際質量單位“千克”,用字母表示為“kg”。香蕉的質量是多少?隙▽W生的答案。板書千克(kg)。

  4、組織學生仔細觀察表盤。交流。字母“”表示這個盤秤是以“千克”為質量單位的。

  5、小組動手先掂一掂大袋的大米的質量,在實際稱一稱。教師巡視指導。

  學生活動:

  1、有一個托盤,下面有一個像鐘一樣的表盤,上面有數(shù)據(jù),有一個指針。

  有的學生會發(fā)現(xiàn)上面有“g”或“kg”,細心的學生會發(fā)現(xiàn)兩個盤秤的數(shù)據(jù)不一樣。

  2、觀察,發(fā)現(xiàn)指針的變化。(從0指到了2)學生的回答意見可能不一樣,例:是2斤,不對呀,老師剛才說是4斤呀?是3千克。

  3、傾聽,識記。準確讀取數(shù)據(jù)。(2千克)

  4、觀察結果:有數(shù)字從1到10。上面還有小格。有字母“kg”。

  5、掂一掂,稱一稱。

  準確讀取數(shù)據(jù)。

  設計意圖:為后面的操作做準備。把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新知融合在一起,感受新知。在操作交流的過程中認識新知,經(jīng)歷知識的自主建構過程。親身體驗1千克的實際質量。

  三、認識克

  教師活動:

  1、組織學生拿出一個梨,先掂一掂,說一說和大米比較誰重誰輕,再放到以千克為單位的盤秤上,稱一稱。觀察變化。

  再組織學生把梨放到標有“g”的盤秤上,觀察。

  2、一個梨有多重?答對的同學要給予表揚。

  教授:這就是我們要學的新的國際質量單位“克”,字母表示為“g”。板書:克 g?次覀兊谋P秤,指針指向多少就是多少克。

  3、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先用手掂一掂再稱一稱一個雞蛋、一袋食鹽、兩小袋大米分別是多少克?教師巡視指導。

  4、組織全班交流,充分交流。拿出硬幣掂一掂,他大概重為1克。

  5、組織學生交流,什么時候用克做單位,什么時候用千克做單位。

  學生活動:

  1、發(fā)現(xiàn)梨比較輕,大米比較重。指針變化很小。在標有“g”的盤秤上,指針變化明顯。這個盤秤的數(shù)據(jù)比較大,發(fā)現(xiàn)表盤上標有“g”和“kg”的不同。

  2、200克。傾聽,識記。觀察盤秤,正確讀出數(shù)據(jù),大概是“200克”。

  3、小組合作,動手操作。準確讀出數(shù)據(jù),了解這些商品大概的質量。

  4、交流鞏固知識,掂一掂,感受1克有多重。

  5、稱比較重的物體用千克做單位。稱比較輕的物體,不到1千克的物體用克做單位。

  設計意圖:在認識千克的基礎上認識克,加深認識。體會小組合作的快樂,培養(yǎng)學生之間融洽的合作關系。

  四、千克和克的關系

  教師活動:

  1、剛才有同學稱出了一袋食鹽重500克,那兩袋食鹽呢?先算一算再稱一稱。把兩袋食鹽放到以“”為單位的盤秤上再稱一稱。

  2、兩個秤的數(shù)據(jù)不同,說明了什么?教師給予肯定,并加以表揚。板書:

  1000克=1千克 1000g=1kg

  學生活動:

  實際操作,先計算500+500=1000(克)(1000以內加法還未學習但一部分學生會計算)再稱食鹽的質量。(1000克)

  再稱發(fā)現(xiàn)是(1千克)。

  2、1000克等于1千克識記,掌握。

  設計意圖:自己探索,發(fā)現(xiàn)千克與克的關系,更有助于理解記憶。

  五、課堂鞏固練習。

  1、大屏幕顯示電子秤,教授認識電子秤。

  2、1000克=1千克

  20xx克=( )千克

  4千克=( )千克

  六: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板書設計

  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認識

  1千克=1000克

  Kg g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借助分物活動,回顧并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感受除法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認識除法豎式,掌握其書寫形式,了解除法豎式各部分的意思。

  2、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激發(fā)學習興趣。

  3、提高學生分析觀察、推理、判斷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重點難點:

  體會除法的意義,學會用豎式計算的方法。

  教學教具:

  課件。

  學生學具:

  小圓片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引入

  淘氣和笑笑正在分蘋果,他們遇到了一個數(shù)學問題,我們去幫幫他們,好嗎?(大屏幕出示主題圖)觀看主題圖,你發(fā)現(xiàn)了哪些數(shù)學信息?根據(jù)信息提出一個數(shù)學問題。學生提問題。

  二、學習新課,合作探究

  1、想一想、算一算。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入手,獨立思考解決。 18個蘋果,每盤放6個,可以放幾盤,你會算嗎?

  2、算一算、議一議。小組合作。在小組內討論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3、學生在小組內說一說,小組匯報

  A組、利用數(shù)數(shù)的方法,一盤:6個,兩盤:12個,三盤:18個?梢岳檬种械男A片擺一擺,在實物投影上展示擺小圓片的過程。(直觀展示給學生。)

  B組、利用減法的方法:18-6-6-6=0

  C組、利用乘法口訣:三六十八

  D組、利用除法豎式的方法

  4、小組派兩名同學,到黑板,一名演示豎式計算過程,一名講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5、結合學生板書,教師補充,強調豎式的書寫順序:先寫除號,再寫被除數(shù),最后在左側寫除數(shù),商要和被除數(shù)的各位對齊。強調除法豎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說一說除法豎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學練習說一說。

  7、試一試:進一步熟練掌握豎式計算的方法。師強調書寫豎式的順序,完成第2頁填一填,說一說

  182= 639=

  三、學中做

  1、元宵節(jié)快到了,小狗,小熊,小白兔在一起過節(jié),他們分別帶來了很多好東西,我們去幫他們分一分吧。完成第3頁練一練第一題

  學生練習在小組內說一說除法各部分分別表示什么?

  2、完成圈一圈,填一填

  3、( )里最大能填幾?

  3( )<25

  8( )<36

  7( )<29

 。 )7<36

  4、小黑板出示:錯題解析

  四、質疑

  同學們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嗎?

  五、課堂檢測

  84= 648= 819=

  集體訂正答案,好的提出表揚。

  六、總結本課

  同學們,在本節(jié)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板 書 設 計:

  分蘋果

  186=3(盤)

  豎式

  先寫除號,再寫被除數(shù),最后寫除數(shù),商和被除數(shù)個位對齊

  教學反思:

  1、引導學生體驗抽象除法豎式的過程。學生在學習表內乘除法時,利用乘法口訣已經(jīng)能夠在算式上直接寫出得數(shù)。教材安排了18個蘋果,每盤放6個,可以放幾盤的分蘋果活動,列舉了四種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分這些蘋果,進而再由對除法豎式有一定了解的學生介紹豎式計算,并且把豎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義和分蘋果的活動緊密聯(lián)系起來。

  2、在探究中理解除法的試商方法。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觀察比較,培養(yǎng)學生質疑和創(chuàng)新精神,學會學習、積累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

  不足:這節(jié)課上得不夠生動、活潑。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7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對學習內容安排了四個方面的內容:即數(shù)與代數(shù)、圖形與幾何、統(tǒng)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本單元認識圖形是其中“圖形與幾何”的部分,主要有“認識角”、“長方形與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以及“欣賞與設計”等四個主題。下面將分別從這四個主題來具體設計教學,預計總共用4個課時。

 。ㄗⅲ罕窘虒W設計只設計教材上基礎知識的內容,其余鞏固和練習等內容不在本教學設計之內)

  課時一:認識角——對角的初步認識【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jīng)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而通過對“角”的認識,進一步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邊形的認識,因而,本課時是為后面長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邊形的認識奠定基礎的。

  教材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學生能熟練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將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學情分析及方法策略】

  根據(jù)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階段論來看,小學二年級的孩子處于具體運算階段,還不能進行抽象思維。因而,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實物,如玩具積木、禮物盒等,為學生提供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空間和平臺。

  就學習動機而言,外部動機占據(jù)著主導地位,內部學習動機還處于不斷的發(fā)展過程中。因此,一方面,要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合理獎賞、及時反饋、適度競爭等方式,以激發(fā)其學習動機;另一方面,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促使其學習動機由外部動機向內部動機轉化,調動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理念】

  1、教師作為組織者和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參與性,并參與學生小組合作的探討,了解學生情況,推動活動有序、有目的的進一步發(fā)展。

  2、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學生自由探究、自主研究、小組合作等的空間和時間。同時,允許差異性的存在,尊重學

  生的個性特色和思維創(chuàng)新以及不同發(fā)展水平學生的特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結合生活情境認識角,建立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比較角的大小,清楚角的大小與角的邊長無關。

  2、數(shù)學思考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思考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解決問題

  通過小組合作,探討并嘗試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與人合作及分享交流的精神。

  4、情感與態(tài)度

  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進一步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數(shù)學學習活動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在于學生能夠初步的認識角及其特征。難點在于引導學生探究出角的大小與邊長無關。

  【教學方法策略】

  本教學主要采用實物展示、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等方法和策略,為學生提供自由探討、自己動手的機會空間。具體操作將體現(xiàn)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

  【教學預期】

  能達到教學目標,但教學也是一個生成性的過程,因此,對于課堂上的生成性問題,要做好臨時應變的準備,最終盡可能實現(xiàn)預期目標。

  【教學流程】

  一、課前準備

  PPT課件、玩具積木、一大一小相似三角板、可活動角(學生提前自制)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實物展現(xiàn)玩具積木,讓學生觀察它們的形狀,以便引出對圖形和角的初步認識。

  小朋友們還記得這些陪伴我們的玩具嗎?那么聰明的小朋友們能不能找出這些玩具上有哪些圖形呢?生1:長方形生2:正方形生3:三角形??

  師:很好,小朋友們的都很細心的觀察出了這些玩具上的圖形,那么,有沒有小朋友告訴老師,這些圖形是由什么組成的呢?

  生1:三角形生2:角

  師:好的,我們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都提到了一個字:“角”,那么,什么是“角”呢?下面,老師將給出一組圖形,小朋友們來當一下小法官,判斷一下它們是不是角,好嗎?(

  二)主題活動

  1、角的判斷

  教師于黑板畫出一組圖形,如下所示:

  好了,下面老師要請一些小法官,來判斷一下它們是不是角。生1:1號不是角生2:2號也不是角生3:3號是角生4:4號是角生5:5號也是角師:好,小法官們都作出了自己的判斷,那么其他的小法官們同意他們的判斷嗎?眾生:同意

  師:我們的小法官都具有一定的判斷力了,很好。那么,聰明的小法官們,你們能不能說一下,為什么你會作出這樣的判斷呢?生1:它有兩條邊生2:它是尖尖的生3:它是直直的??

  師:不錯,那為什么1號不是角呢?生:因為它沒有連在一起

  師:那2號的兩條邊連在一起了啊,那為什么也不是角呢?生:因為它有一條邊不是直的

  師:好,那為什么3、4、5號都是角呢?生:因為它們連在一起的,而且都是直直的`

  師:我們來觀察一下,角有兩條直直的邊,還有一個把這兩個直直的邊連在一起

  的點,我們把這個點叫做角的頂點。那我們怎么用數(shù)學的語言來描述角的特點呢?

  生1: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生2: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組成的

  師:好,大家都能用數(shù)學的語言來描述角的特點了,那同學們覺得哪一種的表述更準確一點呢?生:第2種

  師:好,既然大家都很贊成第二種說法,那我們把它記下來

  板書: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組成的2、角的讀寫師:那我們怎么畫出角呢?首先畫出一個頂點,再沿著這個頂點分別畫出兩條直線,來,跟著老師一起畫,標出“頂點”、“邊”(畫出一個銳角)

  好了,我們畫出了一個角,那么,它是不是和我們一樣都有自己的名字呢?生:是

  師:好,那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在之前畫的角上標出符號“?1”板書:記作:∠1,讀作:角1

  來,我們一起來讀一讀:∠1,讀作角1,小朋友們拿出小手,一起在空中畫一畫,注意這個角的符號和我們之前學過的小于符號“<”的區(qū)別:角的符號是撇橫,小于符號是撇折。

  好了,我們現(xiàn)在認識了角,那聰明的小朋友們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在生活中看到的一些角呢?生1:三角尺生2:黑板生3:剪刀

  師:看來我們小朋友都很細心的啊,能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角。(出示PPT上的圖片,展示生活中實物上存在的角)要繼續(xù)發(fā)揚這種可貴的精神哦!那小朋友們再想一想,既然角和我們一樣有自己的名字,那它們是不是也和我們一樣,有大小之分呢?如果它有大小之分,那么它的大小和什么有關系呢?生1:有生2:不知道3、角的大小

  師:好,那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利用你們自己做的活動角,和小組的同學一起探討一下,角是不是有大小,如果有大小,那它又和什么有關系。希望同學們能在4分鐘以內得出你們小組的結果。

 。ㄗⅲ涸诖诉^程中,教師注意要參與到小組中去,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下一步的教學。同時,及時糾正方向錯誤的小組,指導其順利完成探討)

  好了,有沒有小組的同學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們小組的討論的成果呢?生1:角有大有小

  生2:角有大小,它的大小和它的邊有關生3:不對,角的大小和邊沒關系

  生4:我們贊成3的說法,角的大小應該和它的開口有關系

  師:每個小組都有自己的看法,但都認為角有大有小,但是意見不一致的地方在于它的大小和什么有關系。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拿著學生的活動角,由小緩慢變大,問:它的角的大小有沒有變化呢?生:有

  師:那它的邊長有沒有變化呢?生:沒有

  師:那說明了什么呢?

  生:角的大小和它的邊長沒有關系

  師:好,角的大小和它的邊長無關。那么我們來驗證一下我們的結論是否正確,好嗎?看老師這里有一大一小兩個三角板,小朋友們猜一猜這兩個角哪一個要大一些呢?(兩個60度的角)生1:大的那個

  生2:不對,是一樣的!

  師:到底誰觀察得更仔細呢?我們來看看吧。

 。▽蓚三角板重合在一起,頂點以60度角的頂點對齊)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它們重合了,是一樣大的!師:很好,那說明了什么呢?生:角的大小和邊長無關。

  師:那剛才有小朋友說角的大小和它的張口有關,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吧:拿出你們的手臂,伸直,然后逐漸彎曲,這里是不是就會出現(xiàn)一個角?而且角的大小還在變化。那么,有沒有小朋友告訴大家,是怎么變的呢?生:變小了

  師:為什么你說變小了呢?

  生:因為我的手臂之間的張口也變小了

  師:很好,善于觀察。其他小朋友同意他的說法嗎?生:同意

  師:那好,哪位小朋友總結一下我們今天學的角的大小和什么無關、和什么有關呢?

  生:角的大小和它的邊長無關,和它的開口大小有關。師:好,上課很認真的孩子。那我們一起來記一記吧

  出示PPT并板書:角的大小和它的邊長無關,和它的開口大小有關(三)延伸活動

  好了,大多數(shù)小朋友們這節(jié)課都很專心。那老師要考一考我們聰明的孩子了:你能找出下面的圖形中哪些是角嗎?請你用符號標出來,并比較它們的大小,說明你的判斷依據(jù)。

  PPT展示:

  生1:角2、3、5都是角。因為它們都有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

  生2:角2最小,角5最大,角3和角4一樣大。因為角2的張口最小,角5的張口最大,角3和角4的張口都一樣,雖然角4的邊要長一些,但是角的大小和邊長無關。

  師:其他小朋友同意他們的說法嗎?生:同意

  師:很好,這節(jié)課小朋友們都很仔細的觀察并積極參與小組合作,勇敢的發(fā)表自己見解,也都掌握了我們這節(jié)課的內容,希望繼續(xù)努力!

  我們再一起來回憶一下我們這節(jié)課所學習的內容

  師生: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組成的;角的大小和它的邊長無關,角的大小和它的張口大小有關。

  師:好,下來以后,同學們把我們的數(shù)學同步練習冊上46頁上第5題完成了,作為今天的復習。老師明天要看看哪位小朋友寫得工整又準確。下課。

  【設計反思】

  就教學手段和目標我而言,本堂課通過實物展示、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等方法和策略,為學生提供自由探討、自己動手的機會空間,主要在于引導學生探究對角的初步認識,對知識的把握較為清晰,同時學生體會到了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就教學理念而言,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照顧到了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學生,在小組合作的時候留下了充分的探討時間。

  就教學評價而言,在本教學過程中,注意結合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多角度的對回答問題的學生進行評價。

  總體來說達到了教學預設目標,但是,我在盡量的避免給孩子們造成大量的負擔,課后的作業(yè)也很少,我不希望他們成為做題的“工具”,極不贊成“題海戰(zhàn)術”的方法,但如果不適當?shù)穆?lián)系,就不能加深學生對新知的認識,我很難找到一個平衡點??

  課時二:認識角——直角、銳角和鈍角及小練習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jīng)初步認識了角的初步知識之后的基礎之上的,通過對直角、銳角以及鈍角的分辨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同時,加上一個小練習,以使學生對所學的得到及時鞏固。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8

  教學內容: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shù)學第三單元第41、42頁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生活事例,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或圖形的平移和旋轉,能正確判斷簡單圖形在方格紙上平移的方向和距離,初步建立圖形的位置關系及其變化的表象。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使學生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運用數(shù)學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簡單數(shù)學問題。

  教學重難點:學生在方格紙上正確畫出平移后的簡單圖形。

  教學具準備:投影儀、實物展示臺、課件、練習紙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課題

  1.談話引入:

 。ǔ鍪尽皟和瘶穲@”的圖片)這是什么地方?里面有好多好玩的游樂項目,想看嗎?

  現(xiàn)在我們就一起去看看,注意觀察它們是怎樣運動變化的。

 。ǚ謩e出示兒童樂園中的一些動態(tài)畫面,如:旋轉木馬、觀纜車、豪華波浪、小火車、纜車、青蛙跳等等)

  (同時出示6個畫面)這幾種游樂項目的運動變化相同嗎?它們分別是怎么運動的,請大家用手勢比劃比劃。

  你能根據(jù)它們的運動方式把它們分分類嗎?先在小組里商量商量吧。

  你是怎么分的?(學生說分類方法)你為什么要這樣分?

  揭示課題:像上面這三種(即纜車、小火車、青蛙跳)都是沿著直線運動的,我們把這樣的運動方式稱為平移(板書:平移);而像下面這三種(即旋轉木馬、觀纜車、豪華波浪)都是繞著一個固定的點轉動的,這樣的運動方式我們就稱為旋轉(板書:旋轉)。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平移和旋轉”。

  二、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

  1.判斷下面哪些物體運動是平移,哪些是旋轉。(出示27頁“想想做做”的第1題)

  (我們先來看看這幾幅圖,你能說出哪些物體的運動是平移,哪些是旋轉嗎?)

  2.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的運動是平移或者旋轉?

  三、平移的方向和距離

  1.認識平移的方向和距離。

  (1)創(chuàng)設情境,感知平移的距離。

  情景:(邊敘述邊出示螞蟻搬家圖)下面就跟著老師一起去美麗的草地上看看吧。原來它們正忙著搬家呢。(出示簡化的格子圖)瞧,小房子是在做什么運動?(平移)向哪邊平移的?(右邊)

  螞蟻們覺得有些累,就停下來休息。(分別出示3段錄音)

  一只螞蟻說:“你們看,我們的房子向右平移了3格!

  另一只螞蟻說:“不對,向右平移了5格。”

  第三只螞蟻說:“你們說的都不對,我們的房子是向右平移了7格!

  同學們,你們同意哪種說法呢?在小組里相互說說。

  學生匯報各自的想法。(結合畫面指一指,動態(tài)演示平移的過程)

 。2)動手實踐,理解平移的距離。

  請同學們拿出練習紙,在左邊的小房子圖上找一個你最喜歡的點,再到右邊的小房子圖上指出它平移后的位置,并說說它向右平移了幾格。

  指名學生匯報:

  你選的是哪個點?它平移后的位置在哪里?平移了幾格?還有誰和他選的不一樣?(指名三到四名學生匯報,注意抓學生回答中的閃光點)

 。ㄟ有好多學生想?yún)R報的,則要求他們與同桌交流。)

  你們找的點向右平移了幾格?都是7格嗎?

  我們再來看看,小房子到底是向右平移了幾格呢?(動態(tài)演示)

  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結合學生的回答總結:不管哪個點,都是向右平移了7格,正好和小房子平移的.距離是一樣的。我們以后數(shù)一個圖形平移了幾格,只要在這個圖形上找到一個點,看這個點平移了幾格,它所在的圖形就平移了幾格。

  板書:

 。3)練一練:

  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幾幅圖分別向哪邊平移了幾格?你是怎樣想的?(先填好的同學在小組內交流交流)

  這幅金魚圖向哪邊平移了幾格呢?你是怎么看的?這幅蘑菇圖呢?〖同時出示金魚圖(向左平移6格)、松樹圖(向上平移5格)、蘑菇圖(向下平移6格)及相應的填空題,學生先匯報,教師在電腦上完成填空。

  2.畫出平移后的圖形。

 。1)畫出線段向右平移6格后的圖形。

  你們能不能畫出平移后的圖形呢?(出示格子紙上的線段圖,要求是向右平移6格)。提問:這是一條……?(線段)學生嘗試先畫,然后匯報畫法和想法。(請一個畫得最快的學生把作業(yè)進行展示并說出畫法。)

  (2)畫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圖形。(學生先畫后匯報是怎么畫的。)

 。3)學生獨立畫出平行四邊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圖形。(在實物展示臺上展示學生作業(yè))

  3.游戲:走迷宮

  老師想跟大家一起來玩一個貓抓老鼠的游戲。有興趣嗎?(出示圖)我們來看,圖上有貓和老鼠,老鼠很狡猾,在途中設置了不少的障礙物,貓只能橫著走或豎著走。你能幫貓設計一條合理的路線嗎?先試著畫畫看。

  學生活動。

  指名學生匯報是怎樣幫貓設計路線的。指出:介紹的時候,要說清楚貓先向哪個方向平移幾格,再向哪個方向平移幾格。(多請幾個學生匯報,也可讓學生同桌之間說說,關鍵是說的面要廣)

  你認為哪條路線能使貓最先抓到老鼠?為什么?先在小組內討論討論然后再匯報。

  四、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你還想研究什么?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9

  一、教學內容:

  p42~p43

  二、教學目標:

  1、通過“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動,體驗1千米有多長,知道千米和米之間的關系。

  2、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三、教具:

  卷尺

  四、教學過程:

 。ㄒ唬⿵土

  上節(jié)課為止,我們學習了什么長度單位?

  (二)新授

  1、認識長度單位“千米”

 。1)走一走:到操場上走一走10米與100米有多遠。

  (2)估一估:學生猜測一下,走1000米大約有多少步,多長時間

 。3)想一想:1000米大約有多長

  1000米=1千米字母表示式1000m=1km

 。4)填一填:

 、俳處熤笇W生讀題,理解題意。

 、趯W生小組交流,完成

  (5)練一練

  完成習題1、2、3題

 、俳處熥x題,學生思考應該怎樣做。

 、趯W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ㄈ┬〗Y

  這節(jié)課,同學們都學習了什么知識?

  學生回答,認識了新單位:千米,千米可以用km表示。

  1km=1000m1千米=1000米

 。ㄋ模┳鳂I(yè)

  隨堂練習的.習題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10

  教學內容:

  P56~58算得對嗎

  教學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數(shù)加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計算。

  2、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判斷計算結果的對錯,逐步養(yǎng)成驗算的習慣。

  3、能結合具體情況提出問題,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三位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以及驗算方法。

  教學難點:

  三位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以及驗算方法。

  教學準備:

  教具:ppt、小黑板。

  學具:計數(shù)器。

  教學時間:

  xxx

  教學過程

  二次設計

  一、課件導入。

  小朋友什么生活中我們去買東西時,怎么判斷售貨阿姨找的錢是對的`呢?

  出示p56頁掛圖。提問學生在圖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二、探索新知

  1、共同解決“應付多少元?售貨阿姨算得對不對?”

  指名列式:118+138=256(元)

  138+118=256答:應付256元

  這位同學算得對嗎?你是怎么判斷的?

  學生反饋,用256減去118正好是138,所以是對的。

  教師小結:這種驗證結果是否正確的方法,就是驗算,它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錯誤。

  2、解決“付給售貨阿姨300元,找回44元,對嗎?”

  學生獨立解決,教師巡視指導。

  300-44=256,可以用加法來驗算:256=44=300

  300256-44+44=256300

  3、完成p56頁計算并驗算。

  學生獨立解決,讓同學上黑板板書。

  三、新知運用

  完成p57頁試一試習題

  四、鞏固提高

  完成p57、58頁“練一練”1~6題

  過渡:今天我們共同研究三位數(shù)加法的計算方法。

  五、小結課堂。

  教學反思: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11

  教材分析:

  《有余數(shù)除法》學生對于除法已經(jīng)有了一個初步的概念。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教師和學生一起探究有余數(shù)除法,在探究中理解有余數(shù)除法,建立余數(shù),有余數(shù)除法的概念,理解余數(shù)的含義,探究除數(shù)與余數(shù)的關系,并知道有余數(shù)的除法各部分名稱,并且體驗數(shù)學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性。

  教學目標:

  1、探索有余數(shù)除法的試商方法,讓學生再探索、練習中積累有余數(shù)除法的試商經(jīng)驗。

  2、運用有余數(shù)除法的有關知識,聯(lián)系生活實際解決簡單的問題,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

  經(jīng)歷試商的過程,積累試商的.經(jīng)驗,逐步達到熟練程度。

  教學難點:

  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數(shù)除法的試商方法。體會余數(shù)要比除數(shù)小。

  教學關鍵:

  余數(shù)要比除數(shù)小。

  教具準備:

  課件、掛圖等。

  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性。

  學情分析:

  由于二年級學生,他們活潑好動,爭強好勝,想象豐富,求知欲旺盛;學習責任感不斷增強,但學習往往從興趣出發(fā);他們注意力不穩(wěn)定、不持久,無意注意占主導地位,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干擾。因此,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參與數(shù)學活動的興趣,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他們逐步樹立自信、自尊、自律等積極心態(tài),是他們通過思考,提高自我認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基礎,也是教師需努力和強化之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提問:在有余數(shù)的除法里,余數(shù)和除數(shù)有什么關系?

  2、練一練:16÷818÷821÷8

  全班齊練,指名板演。

  二、師生互動、合作探究

  1、師:上節(jié)課我們解決了分橘子的問題,學習了用豎式計算除法,

  2、如果把板演的數(shù)21換成55,你會做嗎?(出示分草莓畫面,讓學生理解題

  意,55個草莓平均放在8個盤子里,每個盤子放幾個,還剩幾個?

  3、探究試商的方法:

 。1)引導學生列出算式。

  提問:要解決“每個盤子里可以放幾個?還剩幾個?這個問題可以怎樣列式?

 。2)指名回答,板書:55÷8

  師過渡語:面對要分的數(shù)目比較大,當我們再采取一次一次的分,繼續(xù)利用學

  具來分是比較麻煩和困難的,那怎么辦呢?

 。3)先引導學生估算每盤大約放幾個。

  (4)小組討論:怎么判斷估計得對不對。

 。5)指名回答,引導學生認識:8和幾相乘的積最接近55,又比55小。

  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以商6。

  列式55÷8=6(個)……7個。

 。6)啟發(fā)學生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嗎?

  通過集體交流,使學生認識如果商是5,則會出現(xiàn)余數(shù)比除數(shù)大的情況,所有

  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數(shù)。

  2、再次組織小組討論:怎樣估計兩數(shù)相除所得的商?

  集體交流,達成共識:可以利用乘法口訣,兩數(shù)相乘的積要最接近被除數(shù),但

  又要比被除數(shù)小。

  3、引導學生總結計算有余數(shù)除法的四個步驟:一商,除數(shù)與幾相乘的積最接

  近被除數(shù),又比被除數(shù)小,商就是幾。二乘,商和除數(shù)相乘。三減,被除數(shù)減

  去商與除數(shù)的乘積。四比余數(shù)比除數(shù)小。

  4、應用試商的方法填空:P5“試一試”。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12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73~75頁例1、例2及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能運用兩三位數(shù)加減法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掌握分析解決這類問題的多種方法。

  2、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滲透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的思想,體會數(shù)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

  根據(jù)已知信息分析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根據(jù)相關的信息提出相應的問題,合理靈活地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儀、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1)教師:我們班的彭遠是個愛學習的`孩子,他今天來到書店,準備買一本字典和一套書。(出示例1圖)

  提問:一本字典和一套書的價格分別是多少元?你能根據(jù)這兩個信息提出什么數(shù)學問題呢?

  學生可能會提出:

 、儋I1套書比1本字典貴多少元?

 、谫I1套書和1本字典共要多少元?

  提問:怎么解決這些問題呢?

  學生口頭列式解決問題,從而復習加減法的一步計算問題。

  (2)彭遠手里拿出100元遞給售貨員。

  教師:看到彭遠買書的情況,你想到了什么?

  學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揭示課題:說得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幫彭遠解決這樣的問題。

  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1)小組探究:小朋友幫彭遠算一算,要買1套書和1本字典,售貨員應找給他多少元呢?試著把你們討論的每一步算式寫出來。學生匯報交流,并在投影儀上展示算法,可能得到以下3種:

  方法1:100-27-43=30(元)

  方法2:100-43-27=30(元)

  方法3:27+43=70(元)

  100-70=30(元)

 。2)理清思路,明確方法。

  提問:能解釋一下你為什么這樣算嗎?

  指名讓學生解說每一種方法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3)小結。

  要求應該找回多少元,我們可以從100元里依次減去1本字典和1套書的價錢,用連減法計算;也可以從100元里減去1本字典和1套書的價錢之和,先算加后算減。無論用哪種方法,這道題都需要計算兩步。

  2、教學例2

 。1)教師:彭遠不僅愛學習,而且還是家里的賬房先生呢!你瞧,他把爸爸媽媽的收入、支出都記在賬本上了。出示表格:4月1日到15日的收支記載。

  4月1日 爸爸工資收入920元

  4月1日~14日 支出680元

  4月15日 媽媽工資收入970元

  4月15日~30日 支出550元

  結余

  提問:從表中你知道了彭遠家收支的哪些信息?可以解決什么問題?

  怎樣求出4月1日至15日彭遠家結余了多少元呢?

  獨立嘗試解決,全班交流得出以下方法:

  920-680+970920+970-680970-680+920

  (2)在表中補充4月15日~30日的支出記載。

  提問:現(xiàn)在又告訴了我們什么信息?可以解決什么問題呢?

  當學生提出“到30日還有多少元”時,教師說明:“到30日支出后剩下的錢就叫做結余。”

 。3)小組探究:現(xiàn)在已知15日~30日支出550元,你能幫彭遠算出4月份的最后結余嗎?

  小組代表匯報,展示各種方法:

  小結:剛才同學們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幫彭遠同學解決了4月份他家的收支結余問題,真能干!

  提問:你們看,彭遠家4月份的收入和開支合理嗎?為什么?

  教師:彭遠家一個月的工資除了安排生活開支外,還有一部分結余,說明他們家的生活安排合理,也許這也有彭遠這個小賬房先生的功勞喲。我們學好了數(shù)學,也可以當好家里的小助手呢!

  三、課堂活動

 。1)第74頁第1題。先讓學生發(fā)現(xiàn)信息:小明從家鄉(xiāng)到重慶,坐汽車行了120千米,坐火車行了270千米。學生提出問題,再獨立解決后交流。

 。2)第75頁第2題。學生先觀察圖,明確信息,并提出數(shù)學問題,再獨立解決。

 。3)第77頁練習十一第4、5題。

  四、獨立練習

  第76~77頁練習十一的第1~3題。

  五、全課總結

  教師: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解決了什么樣的數(shù)學問題?你覺得解決加減法的兩三步計算的問題,要注意些什么?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嗎?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13

  【教學內容】

  p29 例3,p30練習六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解答“把一個數(shù)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個數(shù)按照每幾個一份來分,看能分成幾份”的除法應用題,理解它們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會寫單位名稱。

  2、通過豐富的學習活動,使學會用除法解決實際問題。

  3、感知生活與數(shù)學的緊密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對數(shù)學的興趣,逐步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能力與創(chuàng)新意識。

  4、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愛動腦分析、解決問題的習慣。

  【教學重點】

  正確區(qū)分并理解應用兩種平均分類型的除法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題意和數(shù)量關系,并能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在課間喜歡玩一些什么游戲?同時說說是怎么分組的?

 。▽W生暢所欲言,交流各自在課間喜歡玩的一些游戲,當學生涉及到有關“平均分”時,老師要注意強調,引起學生注意,同時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關系,激發(fā)學生對數(shù)學的興趣。)

  師:昨天老師在操場上也看到了一些同學在做游戲,(出示圖片:3組跳圓圈舞的同學,每組有5人。)我們看看他們在做什么游戲?看,他們玩得多快活呀!

  二、探究新知:

  1.提出問題

  師:看著小朋友們玩游戲的情景圖,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學生仔細觀察,互相交流信息,匯報結果。

 。ń處煱鍟汗灿15人在做游戲。)

  師你能提出一個用除法計算的問題嗎?講給你的同桌聽聽。

  [給學生自由學習的空間,讓學生在交流中體驗成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應用。]

  學生匯報,老師板書:

 。1)把15人平均分成3組,每組幾人?

  (2)一共有15人,每組5人,可以分成幾組?

  2.比較溝通。

 。1)師:通過解決這兩個問題,你能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嗎?與你組里的同學討論討論。

  學生匯報討論結果:

  我們發(fā)現(xiàn)這兩道題說的`是同一件事,只不過條件、問題調換了一下位置,所以用的方法也就不一樣。

  3.解決問題

  師:你會用學過的知識解決這兩個數(shù)學問題嗎?在練習本上試一試。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及時輔導有困難的學生。

  學生匯報,老師板書:

  15÷3=5(人) 15÷5=3(組)

  師: 15÷3這個算式是在求哪個問題?你能給大家講講為什么要這樣計算嗎?(學生講述理由)

  師你能說出15÷3=5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嗎?

  (學生如沒寫出單位名稱,教師要引導寫出)

  用同樣的方法處理解決問題(2)。

  3.補充條件,解決問題

  師:如果又來了3個小朋友,(板書:又來了3個小朋友。)每組應有幾人?

  學生匯報。

  [教師要鼓勵學生放開思維,大膽探究,同時使學生熟悉用除法計算解決問題。]

  三、揭示課題:

  師:今天我們用學過的知識解決了一些生活中的問題。

  (板書:解決問題)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問題都難不住我們!

  四、質疑問難:

  師:今天學習的知識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學生提出問題并共同解決。教師也可補充提問:15人做游戲,可以平均分成4組嗎?為什么?如果又來了2人,怎么辦?讓學生思考。]

  五、課堂練習:

  第29頁“做一做”

  1.請學生觀察情境圖后,用自己的語言講小刺猬運水果的事,引發(fā)學生的興趣。

  2.從圖中收集解決問題所需要的信息,獨立解決書中提出的問題。

  3.鼓勵學生根據(jù)圖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問題,并解答。

  [讓學生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數(shù)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時獲得一些初步的提出用除法計算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活動經(jīng)驗。]

 。1)題:出示做風車圖,請學生說一說圖意。個風車,5個同學,平均每人做幾個?

  列式計算:30÷5=6(個)

  (2)題:有18棵白菜,每筐裝6棵,可以裝幾筐?

  請學生說圖意,列式計算

  (3)題:出示畫片圖

  請學生說一說圖意,提出用除法計算的問題,再解答。

  小結:小朋友今天我們學了哪些知識?

  【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

  1.平均分成3組,每組幾人?

  2.每組5人,可以分成幾組?

  15÷3=5(人) 15÷5=3(組) 18÷3=6(人) 18÷6=3(組)。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14

  (一)教學內容:

  表內除法(一) 課本P13~36頁。

  (二)教材分析:

  本單元劃分為除法的初步認識,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兩節(jié),包括下面一些教學內容:除法的初步認識、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解決實際問題。

  表內除法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它是今后學習除法的基礎。讓學生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及解決問題,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

  除法的初步認識分兩個層次:

  第一,以生活中常見的“每份同樣多”的實例和活動情境,讓學生建立“平均分”概念。

  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礎上引出除法運算,說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教材結合具體事例和活動情境,從讓學生認識“平均分”開始,通過觀察、動手操作、探討動學習活動,逐步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這樣編排讓學生充分參與“平均分”的實踐活動,既為學生認識“除法”積累豐富的感性認識,又促使學生對“除法”產(chǎn)生親切感。

  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教材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按被除數(shù)從小到大的順序分成兩段。第一段,被除數(shù)不超過12,第二段,被除數(shù)不超過36.

  第一段,被除數(shù)不超過12,即所用的乘法口訣中積不超過12.第二段,被除數(shù)不超過36。這部分教材,突出了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是用乘法口訣求積的逆思考。

  解決問題是結合除法計算出現(xiàn)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中孕伏解決問題的內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之后編入了解決有關平均分的實際問題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兩步計算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內容。教材對解決問題的內容,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先編排用除法計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再編排用乘法和除法兩步計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教材內容,注重用學生熟悉的有興趣的活動和事例設計情境,為學生發(fā)現(xiàn)、提出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提供生動的資源。

  (三)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會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稱。

  2、使學生初步認識乘、除法之間的關系。能夠比較熟練地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

  3、使學生初步學會根據(jù)除法的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結合教學使學生受到愛學習、愛勞動、愛護大自然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讓學生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及解決問題。

  難點:

  除法的含義,用除法運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突破方法:

  1、結合具體事例和活動情境,讓學生認通過觀察、動手操作、探討動學習活動,逐步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

  2、注重創(chuàng)設與學生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情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3、注重為學生創(chuàng)設民主的教學氛圍,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敢于發(fā)表自己對于數(shù)學問題的意見和想法。

  (五)課時安排:

  1、 除法的初步認識

  平均分………………………………………………2課時左右

  除法…………………………………………………3課時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7課時左右

  整理和復習……………………………………… 1課時左右

  課題:平均分

  設計者 楊瑩瑩

  教學內容:

  課本P13~14頁,例1、例2及練習三中相應的習題。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讓學生充分經(jīng)歷“平均分”的過程,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導學生感受“平均分”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義,方法。

  教學難點: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學準備:各種食物若干、實物投影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生成問題

  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些小禮物。老師要送給你們。請動手把糖果分給小組里的每一位同學,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組的糖果的數(shù)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 解決問題

 。ㄒ唬、探究例1

  1、各小組動手操作

  各小組匯報情況,教師板書。

  2、觀察問題

  (1)、請小朋友觀察各小組分的結果,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學生觀察匯報。

  (3)、從觀察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組分的同樣多,你們能給這樣的分法取個合適的名稱嗎?

 。4)、學生自己取名。

 。ǘ、出示課題

 。1)、小朋友取的名稱都很好,這些在數(shù)學上我們把每份分的同樣多叫作平均分。

 。ò鍟n題)

 。2)、小朋友再說說剛才哪些組是平均分,哪些組不是平均分。

  (3)、剛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組你們有什么辦法使它平均分?

 。4)、學生交流、匯報

 。ㄈ、教學例2: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樣分?有幾種分法?

 。1)、論分配方案。

 。2)、各小組動手分一分。

 。、學生匯報分法。

  A把15個橘子先每個盤子放1個,又在每個盤子放1個,再在每個盤子放1個,也就是一個一個地分,每份分得3個橘子。

  B先每個盤子放2個,又在每個盤子放放1個,每份分得3個橘子。這樣分快些。

  C在每個盤子放3個,剛好分得每份3個橘子,這樣分更快些。

  D剛才同學們通過不同的方法,把15個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個橘子。這就是把15個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個。

 。4)、你喜歡哪種分法?為什么?

  三、鞏固應用 內化提高

  1、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應是多少根?(學生動手分一分)

  2、 完成課本第14頁的做一做,把1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3份。

 。ㄗ寣W生圈一圈,并說出自己的分法。)

  3、練習三第2題。

 。1)、肯定第二種分法是符合題義的分法。

  (2)、引導學生觀察第3種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題意應該怎樣做?

 。3)、學生交流討論匯報。

  4、實踐活動:插花活動

  5、列舉生活中平均分的實例。

  四、回顧整理 反思提升

  學了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想法和收獲?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辨認方向》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學設計04-24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找規(guī)律》教學設計03-27

二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學設計06-30

蘇教版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加法復習》教學設計04-16

銳角和鈍角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04-22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剪一剪》教學設計04-17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時、分、秒》的教學設計04-23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回收廢電池》教學設計04-24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認識角》的優(yōu)秀教學設計04-30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shù)學除法豎式的教學設計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