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_亚洲大色堂人在线无码_国产三级aⅴ在线播放_在线无码aⅴ精品动漫_国产精品精品国产专区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風箏教學設計

時間:2021-01-05 11:41:36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風箏教學設計

  導語:下面分享一個風箏的教案,希望對大家的教學都有所幫助。

  教學目標

風箏教學設計

  1.了解相關文學常識。

  2.從已有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fā),體會小兄弟對風箏的癡迷、“我”對小兄弟進行精神虐殺的殘忍以及為此而產生的痛悔和悲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小時候讀過一首短詩,作者已不記得,詩句卻仍有印象:“又是一個隆冬天/相逢時不再是少年/跳橡皮筋的日子過去了/打雪仗只留下美好的記念。”是呀,童年總留給我們美好的記憶,尤其是童年時的游戲,更是美好之至。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那游戲的情景仿佛就浮現(xiàn)在眼前。我想,同學們一定也有自己所喜愛的游戲,一定還記得童年時游戲的情景。

  現(xiàn)在,就請大家說說各自童年時玩游戲的往事吧。

  (學生交流)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魯迅先生寫的一篇散文——《風箏》,這篇文章寫的是關于童年、關于游戲、關于風箏的往事。

  (板書課題)

  二、介紹作者:

  (先引導學生看課本前面的魯迅像)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雜文、小說、散文、詩歌。本文寫于1925年1月24日,選自散文詩集《野草》。魯迅先生寫的回憶童年往事的作品還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和<山海經>》等。

  (讓學生補充介紹有關魯迅先生及其作品的資料,看誰了解的資料多。)

  三、初讀課文(教師不給任何提示)

  四、交流感受

  (讓學生暢所欲言,談對課文的初步理解和感受,教師不作過多的點評,對學生的獨特發(fā)現(xiàn)和感受應給予肯定和鼓勵)

  五、重點品讀

  (一)童年的游戲是美好的,放風箏更富有浪漫的情趣,然而在課文的開篇,作者卻寫道:“……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這究竟是為什么?

  (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

  教師明確:(至少包括下面兩點內容——1.童年時我曾無情的虐殺了小兄弟的“風箏夢”。2.人到中年,我才悟到“游戲是兒童的正當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我為當年的精神虐殺而痛悔,我想補過,但卻不能。)

  (二)品讀第三段:文中“我”的小兄弟是那樣喜愛風箏,幾乎到了癡迷的程度,文中哪些描寫表現(xiàn)了這點?

  學生找出第三段中的相關語句,并作簡要點評。

  “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神態(tài)描寫,顯出小兄弟對風箏的向往和癡迷。

  “驚呼”、“跳躍”——動作描寫,顯出小兄弟一門心思牽掛著那空中的風箏,對風箏的喜愛到了極點。

  (三)品讀第四段:

  1.一生朗讀第四段,然后大家填表完成練習二,了解敘述的各要素。

  2.用心體會:小兄弟懷著一顆天真無邪的童心,癡心迷戀著他的風箏,可“我”這個作兄長的卻無情地把這一切給虐殺了。

  請同學們找出小兄弟制作風箏被我發(fā)現(xiàn)以及被我折斷、踏扁風箏后的表現(xiàn)。

  (關鍵詞:驚惶、失色、瑟縮、絕望)

  問:同學們,你們有沒有類似小兄弟這樣的經歷,你能想像出小兄弟當時的感受嗎?

  (讓學生想像小兄弟的感受或者說出自己的類似經歷)

  3.深入探究:在這一段中,小兄弟的表現(xiàn)寫得極少,作者花了很多筆墨寫“我”的發(fā)現(xiàn)、“我”的發(fā)現(xiàn)的滿足、“我”的憤怒、“我”的暴行以及“我”的勝利和傲然。大家想一下:這樣寫有什么用意呢?

  (參考答案:突出小兄弟在兄長面前的弱小、無助、毫無抗爭的力量,甚至沒有抗爭的意念,十分可憐。同時也極力渲染了“我”欺壓子弟、虐殺精神的淫威。也正是小兄弟的毫無抗爭和“我”的蠻橫霸道,中年后“我”憶及此事時便更覺得對不住小兄弟,更覺得當年的虐殺是多么地兇殘、無情和可憎,而當這種兇殘和無情的精神虐殺無法補過的時候,便更覺得痛苦和悲哀。)

  六、探究主旨:

  回憶童年的往事帶給作者的是無法把握的悲哀,那么,在這篇彌漫著濃濃的悲哀氣息的散文中,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什么東西呢?

  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各組委派代表發(fā)表觀點。學生的答案可能多種多樣,如:

  ——告訴我們游戲是兒童的正當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抒寫作者為童年時的精神虐殺而產生的深深的痛苦、悲哀和懺悔。

  ——告訴我們,有些錯誤是永遠無法補過的。

  ……

  對于學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就該肯定。教師還可結合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適當補充,點明本文的政治意義:作者童年時曾無情地虐殺了小兄弟天真爛漫的童心,中年時他才悟到這種精神虐殺是多么地殘忍和不人道,他想補過,可是卻沒有了可補過的機會,于是他感到痛苦,感到無可把握的悲哀。正是這種童年的'體驗促使作者寫下了這篇散文。同時,我們知道,魯迅先生是一位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他的個人的情懷往往與社會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他以一個現(xiàn)實主義作家的高度的敏感,察覺到當時社會普遍存在著封建教育、封建家長制對兒童天性的摧殘和虐殺,因此他寫下了這篇散文其實也是對封建教育、封建家長制的一種無情的揭露和批判。

  七、學生質疑:

  學生就本文自由質疑,問題不設定。教師引導組織學生討論或者就學生提出的問題表明自己的觀點,直接參與學生的討論。

  八、結束授課:

  一只折斷了翅骨的風箏,一段悲哀凄涼的懺悔。然而,一切的懺悔又有何意義呢?精神的創(chuàng)傷是難以愈合的,而背負著愧疚的心靈同樣是不堪重負的。同學們,讓我們永遠記取這個沉重而悲哀的教訓吧,讓我們永遠懷著一顆民主、善良、高尚的心吧,唯其如此,那晴朗的空中才會永遠飄揚著我們快樂的風箏。

【風箏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教學設計風箏03-09

《風箏》教學設計02-15

《風箏》教學設計06-13

風箏優(yōu)質教學設計04-05

風箏的課程教學設計03-08

關于《風箏》教學設計03-10

風箏小學教學設計03-04

風箏教學設計及反思03-14

《風箏》的教學設計及反思05-10